高铁隧道沉降观测
- 格式:doc
- 大小:239.00 KB
- 文档页数:5
.京沪高速铁路施工方案报审表(TA1)工程项目名称:京沪高速铁路施工合同段:JHTJ-3标段七工区编号:注:本表一式5份,承包单位2份,监理、咨询、建设单位各1份;如不需要咨询或建设单位签署意见,则去掉该栏目。
.龙山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一、工程概况1.1 隧道概况本隧道位于曲阜至徐州区间。
进口里程DK570+880,出口里程DK571+270,全长390m。
隧道内的坡度为12‰的上坡和3.5‰的下坡,隧道进口DK570+880至DK571+193.75段设置R=25000m的竖曲线,出口段位于曲线上,出口段线位穿张山口小学,线位右侧距张山口村约50m,隧道洞身最大埋深52m。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1、2、1 工程地质龙山隧道围岩有Ⅱ级、Ⅲ级、Ⅳ级围岩。
Ⅱ级主要是斜长花岗岩,中粗粒结构,中细粒结构,夹石英岩脉,局部有角闪石捕掳体,微风化,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Ⅲ级主要是斜长花岗岩,中粗粒结构,弱风化,呈碎石状松散结构。
Ⅳ级主要是表层位块石土,灰白色,松散,潮湿,块石成分为斜长花岗岩,下部位斜长花岗岩,中细粒结构,夹石英岩脉,有角闪岩捕掳体,微风化,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地质表1、2、2 水文地质隧道洞身有少量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对普通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二.沉降观测方案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101—99《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三、沉降变形量测3.1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水准基点的布设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工程测量规范》的要求。
高铁沉降观测方案1. 引言高速铁路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保障其运行安全和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评估铁路基础设施变形变量的重要手段,能够及时发现沉降异常,并为维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一种高铁沉降观测方案,旨在确保高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 观测点的确定首先,需要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观测点应该覆盖高铁沿线主要工区和关键部位,包括桥梁、隧道、路基等。
观测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条件、工程特点、建筑物类型等因素,并尽量选取代表性的点位。
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确定,但一般不少于每个工区两个观测点。
3. 观测方法高铁沉降观测的常用方法包括精密水准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
精密水准测量法适用于观测点间基线小且地势平坦的情况,通过比对高程差值来确定沉降量。
全站仪测量法适用于观测点间距较大及地形复杂的情况,通过对地面标志物的测量来确定沉降量。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观测设备应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仪器,并进行仪器校准和质量检测。
-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随时记录并保存,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观测时间的选择应考虑交通运行情况和天气条件,并定期进行观测。
4. 数据分析与处理观测数据采集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求得高铁的沉降量。
数据的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数据质量检查: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剔除不合格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预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插补和平滑处理,消除异常点和噪声,使数据更加稳定和连续。
3. 数据分析:根据观测点的位置和地形条件,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沉降变量。
4. 数据可视化: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沉降曲线图和等值线图,直观反映高铁沉降情况。
5. 结果与讨论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高铁沿线各观测点的沉降变化情况。
对于沉降异常的观测点,需要进一步探究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沉降观测基本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铁路工程沉降控制及观测方案1 无砟道床地段无砟道床地段沉降观测点埋设、观测频率按照设计文件及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等要求执行。
(1)沉降观测内容①路基工程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路基基底沉降观测等。
②桥涵工程主要包括桥代表性墩台沉降变形观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观测、涵洞沉降观测等。
③隧道工程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④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2)监测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均独立建网,网形按照闭合环状、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形式。
每个独立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长度4km左右。
基准点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作业可用即有的控制桩;工作基点约200m一个,设置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每个观测段落至少有2个工作基点,形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
变形观测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测量的精度±1.0mm,读数取位至0.1mm。
沉降变形观测实行“五固定”原则,固定的监测人员,需培训后方可上岗。
沉降变形监测点布设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局部可根据现场条件调整。
①路基工程路基沉降观测期原则上不得少于6个月,如出现沉降异常,应综合分析,必要时延长观测期。
表-1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②桥涵工程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
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预应力混凝土梁从预应力张拉完成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观测期不少于90天。
表-2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注:观测墩台沉降后,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3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4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浅谈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技术张XX(中铁二十一局宝兰客专咸阳 712000)摘要:高速铁路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是确保铺设质量的基础,对保障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和高速铁路轨道的几何平顺性及稳定性有极大作用,是确定合理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
本文结合宝兰客专西坪隧道沉降观测实例,介绍了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布设方案和观测过程,对高速铁路隧道沉降观测技术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速铁路;沉降观测;测点布设;二等水准1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推进,高速铁路建设也得以迅猛发展。
高平顺性和高稳定性是高速铁路的两个重要特点,这两个特点决定了高铁工程沉降变形监测的意义和重要性。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沉降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对高速铁路沉降观测的数据生产过程必须严格把关,使作业过程规范化,保证沉降监测作业的顺利实施,从而有力保障高速铁路的建设。
1.1工程概况宝兰客专西坪隧道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与社堂镇之间渭河右岸黄土覆盖的黄土梁峁区,设计为双线式无砟轨道隧道,隧道起点里程IDK750+027,终点里程IDK754+304.8,全长4284.624m,隧道洞身全部位于湿陷性黄土地层中,通过段地形起伏较大,洞身段最大埋深244m,海拔高程1102~1342m,相对高差约340m。
1.2电子水准仪相对于其它测量仪器,电子水准仪出现较晚,这主要是由于水准仪和水准标尺不仅在空间上是分离的,而且两者的距离可以以1米多变化到100米,因此在技术上引起数字化读数的困难,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攻克这一难题,电子水准仪也已普及,并具有能自动读数,作业效率高,精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电子水准仪又称数字水准仪,它采用条码标尺进行读数,将仪器照准条码尺并调焦使条码尺成像清晰,人工完成照准和调焦之后,标尺条码一方面被成像在望远镜分化板上,供目视观测,另一方面通过望远镜的分光镜,标尺条码又被成像在光电传感器(又称探测器)上,即线阵CCD器件上,供电子读数。
目录1 总则 (1)2 沉降变形测量 (2)3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4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8)5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0)6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1)7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26)沉降变形观测方案1 总则1.1为指导xx铁路xx标管辖内的工程段,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桥梁及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指导方案。
1.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1.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1. 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
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
1.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1.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J962-2009);(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9)xx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铁道部有关规定。
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1、桥梁: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
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1、桥涵: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
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2、隧道: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3、路基: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3.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设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
高铁沉降观测施工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高铁建设的不断推进,高铁沉降观测施工工作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为了保障高铁线路的安全运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沉降问题,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观测施工工作。
首先,我们组织了专业的团队进行现场勘测,对高铁线路的沉降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实地测量和数据分析,我们及时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沉降问题,为后续的施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进行沉降观测施工。
利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设备,我们对高铁线路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及时记录和分析了沉降数据。
这些数据为后续的维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保障了高铁线路的安全运行。
同时,我们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及时汇报沉降观测施工的情况,共同研究解决方案,确保了高铁线路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沉降观测施工工作,我们不仅及时发现了潜在的问题,保障了高铁线路的安全运行,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观测施工水平,为高铁线路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前言高铁建设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建设过程中,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是关键的工作之一。
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措施需要全面、精细、科学、规范,是确保高铁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高铁沉降观测与评估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
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是指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对高铁线路及其周边地面的沉降进行实时、连续、准确、全面的监测,以确定线路沉降规律、判断线路沉降趋势和范围的一项重要工作。
对于高铁而言,沉降观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沉降观测一定要做到全面、精细、科学、规范。
沉降观测方法沉降观测方法包括:经验法、计算法、综合法和现场试验法。
其中,现场试验法是其中最为精确可靠的一种方法。
通常采用测斜仪、水准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监测,在稳态或缓变状态下进行,周期为1个月至6个月。
沉降观测的精度和频率要求视具体情况而定。
沉降观测数据分析沉降观测数据可以通过建立沉降模型进行分析。
在分析沉降数据时,需要清楚了解每个监测点的地质结构、土壤物性、地下水位等因素,同时要考虑工程施工情况、地面使用状态、外部环境影响等因素。
通过对沉降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高铁线路沉降趋势和范围,从而为评估高铁建设质量提供依据。
评估质量控制措施高铁建设涉及规模较大,并且是一项内容非常繁重的工程项目。
为了达到高质量标准,保障高铁建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采取相应的评估质量控制措施。
质量控制标准高铁沉降的控制标准是按照国家标准、铁路行业标准以及工程设计标准进行制定的,其中包括各种限值标准、质量标准等。
质量控制事件分类高铁沉降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异常事件,包括施工质量异常、环境异常、地质异常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异常事件,在高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预案和应急方案。
质量控制预警与监测高铁施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相关的质量控制监测系统。
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包括高铁沉降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地质监测系统等。
高铁沉降监测实施方案前言.............................................................................................................................................. - 3 -一、工程概况.............................................................................................................................. - 3 -二、路基、桥涵、隧道及其连接过度段沉降观测.................................................................. - 3 -1、精密水准、精密三角高程测量............................................................................................ - 5 -1) 沉降变形监测工作内容 ................................................................................................ - 5 -2)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网测设 .............................................................................................. - 5 -(1) 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 - 5 -(2)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网测量 ..................................................................................... - 6 -3)沉降变形监测网点的布设............................................................................................ - 7 -(1)路基段沉降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 - 7 -(2)桥涵沉降变形监测点的布设 ................................................................................. - 8 -4)沉降变形监测网的测量.............................................................................................. - 11 - (1)主要技术要求.................................................................................................... - 11 - (2)路基段、过度段、桥涵沉降变形监测点测量................................................ - 12 -(3)桥梁段沉降变形监测点测量.............................................................................. - 13 -(4)隧道段沉降变形监测点测量............................................................................ - 16 - 2、液体静力水准测量.............................................................................................................. - 16 -1)静力水准仪测量沉降的原理...................................................................................... - 16 - 2)系统组成...................................................................................................................... - 17 - 3)静力水准仪测点布设.................................................................................................. - 17 - 4)动化监测软件及数据分析处理软件.......................................................................... - 18 -三、CPⅠ、CPⅡ的复测.......................................................................................................... - 19 -1、控制网平面复测.................................................................................................................. - 19 -1) 平面复测精度控制...................................................................................................... - 19 -2) 平面复测主要技术要求.............................................................................................. - 20 -3)复测实施...................................................................................................................... - 20 - 4)复测注意事项.............................................................................................................. - 21 - 5)CPI数据平差处理及分析........................................................................................... - 22 -6)CPI平差及精度分析..................................................................................................... - 22 -2、高程复测实施.................................................................................................................... - 22 -四、CPⅢ控制网复测................................................................................................................ - 23 -1、CPⅢ平面控制网测量.......................................................................................................... - 23 -1)仪器设备...................................................................................................................... - 23 - 2)CPⅢ控制点测量方法采用自由设站法测量.............................................................. - 24 - 3)因遇施工干扰或观测条件稍差时情况...................................................................... - 24 - 4)CPⅢ控制点测量方法及与上一级控制网的关系...................................................... - 25 - 5)外业观测...................................................................................................................... - 26 - 2、CPIII控制网高程测量........................................................................................................ - 27 -1)矩形法.......................................................................................................................... - 28 - 2)自由设站三角高程测量法.......................................................................................... - 28 - 五、轨道几何形位测量............................................................................................................ - 29 - 总结. (31)运营高铁沉降观测前言高速铁路上高速运行的列车要求线路具有高平顺性、高稳定性、高精度等特点。
高铁线下项目沉降变形观测评价实施方案第一章总则为指导某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铺设,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等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观测,并对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施工后沉降预测。
,以评估无砟轨道的铺设条件,从而确定无砟轨道铺设的合理时间,保证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的重点应该是离线工程的沉降变形。
评标应综合考虑沿线各构筑物的沉降变形关系,以标段为单位实施。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指导方案,以标段为单位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价数据必须通过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获得,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
要加强“零观测”(即初值)的过程控制。
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高速铁路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施工过程中沉降变形的观测与评价。
二、工作基础1.《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价技术导则》(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 06]189号);3、《国家一、二级水准仪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 83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导则》(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程》(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设计导则》(铁建设函[2005]754号);10、高速铁路工程设计文件一份;11、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二章组织管理一、职责分工高铁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施工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和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一)建设单位建设单位负责沉降变形观测及其评价的领导和协调,并对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观测点布设办法
完整性是评判文档的主要标准。
一、综述
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角的布设在检测沈齐吕临铁路第
三标段隧道沉降状况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给路基沉降观测带来极大的方便。
本文旨在提供有关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角布设的相关办法,使大家能够正确高效地设置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角,以有
效解决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问题。
二、观测点的布设
1.水平度角的布设
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包括水平度角和垂直度
角两部分。
水平度角布设旨在检测铁路祥道沉降的水平趋势,布置的位置
沿着隧道的两侧,每一组角的长度为1米,角每次观测只取其中一个点,
每隔20米布置一组角。
2.垂直度角的布设
垂直度角的布置主要用于检测沈齐吕临铁路第三标段隧道沉降的垂直
位移变化,其布置位置为隧道的腹部,每一组角的长度均为1米,角每次
观测只取其中一个点,每隔20米布置一组角。
三、观测方法
1.水平度角观测方法。
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CHINA FIRST HIGHWAY ENGINEERING CO.,LTD.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贵州)CKGZTJ-4标二工区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方案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沪昆客专贵州段工程指挥部二工区二○一一年一月目录一、总则 (3)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 (3)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3)四、一般规定 (4)五、沉降观测的内容 (4)六、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5)七、观测精度 (5)八、沉降观测频度 (5)九、分析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6)十、组织与管理 (7)一、总则1、为指导沪昆客运专线贵州段土建工程四标段二工区做好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制定本方案。
2、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进行实施。
3、基础工程的沉降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
4、本规定适用于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观测评估工作。
二、主要依据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及条文说明(TB10601-2009);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6)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5、《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6、沪昆客专隧道设计图纸三、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1、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2、沉降监测网应在施工高程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加密建立,按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和测量方法要求进行施测。
3、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CKTJ-1标
隧道工程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
复核:
项目总工: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沪昆客专长昆湖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1年07月
.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1 隧道的观测点设团置原则
隧道的观测点原则上按设计提供的桩号进行埋设,由于本单元的三个隧道都是短小隧道,故按《沪昆客专湖南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细则》(试行)的要求,在明洞两端、围岩变化处两侧、路隧交界分别设置观测断面,也可满足要求。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 处。
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通用要求如下,各隧道负责人可参考如下原则根据隧道情况布设观测点:
1 .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2 . 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 25m 布设一个断面。
3 .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4 . 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5. 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6.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 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8. 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9. 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 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 处。
11.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
2 隧道沉降点的埋设与技术要求
1.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2.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每周观测一次,以后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3.隧道洞内沉降观测路线,贯通前洞口基准点布置不少于两个,当洞内布设基准点有困难时,直接利用两个洞口基准点形成附合水准观测路线。
工作基点联测间距可以大于200 米,保证观测点高程中误差和相邻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达到规定要求。
4.永久使用的观测点埋设: 采用定制的φ14mm 带球头不锈钢观测标。
观测标打孔埋设,埋置深度30cm以上,外露2cm。
5.无砟轨道铺设时隧道测点的转移技术要求。
隧道的观测标设在两侧边墙处。
在仰拱施工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充填混凝土后,应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观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编号,不另行编号,并继续观测至铺设无砟轨道
3观测元器件编号及观测要求
1.隧道沉降观测从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 3个月。
当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隧道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3.隧道沉降变形观测按照《无渣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表4.3.4 执行。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
4.观测点编号
沉降监测点统一编号:断面里程-隧道缩写字母(SD)-A(C)。
如DK43+462-LS(SD)-A 表示岭上隧道43+462 里程处左侧沉降观测点。
5.观测点标识
标识牌大小统一为 200×300cm,统一格式,标识示例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