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现代美学与审美研究

选修课

第一章

第一讲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边缘化的科学。

A、为什么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①人类对美学的额思考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了。

②中国最早研究美学的人,也是最早给美学下定义的人:伍举(春秋楚国人、认为只有好处无坏处的东西即美。)

③世界上最早的一篇研究美学论文是古希腊的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注: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

③柏拉图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的大学:阿基德米学园。

B、为什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①因为它是18世纪独立的学科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才200

多年。

②鲍姆嘉通在1735年写的文章《关于是个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这篇文章首先使用了“美学”一词,被称为“美学之父”。最早给美学命名。

共识:美学是个繁难的科学(美说不清楚)

二、美学―直译为“感觉学”,“审美学”

三、关于边缘化

①什么叫边缘化?

两门以上的科学相互渗透的所组合的科学。

③美学为什么是边缘化的科学?

a、在古代,东西方可以从多个学科渗透来研究美学,包括哲

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

b、从历史现状来看,美学附属于其他科学,美学一直都是边

缘化的科学。

c、未来发展;美学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应用美学(电影美学、

服饰美学)

④美学是什么边缘化科学

宏观上:是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微观上:是心理学、哲学、文艺学、伦理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的科学。

古希腊:“人有权欣赏美、爱美,但无权亵渎美”

第二讲美学研究对象

1、什么叫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含义:用审美的观点去观察事物,用审美的态度去对待事物,与事物发生的关系即审美关系。

2、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与其他东西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不同是:

审美关系具有非物质功利性

3、审美与非审美的界线:是否让审美对象成为占有(不占有,不消耗它,用欣赏、审美的态度去对待它。)是否让对象保持绝对独立自由(黑格尔)。

库深:谁看到维纳斯的美想要占有它,谁就不配欣赏美。

4、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a、审美关系与审丑关系

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是人类追求美进步结晶。

b、既研究审美的客体,又研究审美的主体。

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潜能(审美能力);进入到一定的审美活动中。具有一定审美情趣并且纳入到审美活动中的人。

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的,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相适应的能够纳入到审美活动当中的事物或对象。

审美对象的三个条件:①具有没的某种属性(以真为基础,以善

为前提)

②可以纳入具体的审美活动之中。

③与审美的环境相适应,客体与主体的审

美能力相适应(客体是主体的客体,要适应主体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

?什么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

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智商)在创作时的艺术作品中体现最多。

马克思:人是按照美的规定来建造。

?为什么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最高形式是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人的审美在艺术里的体现:人和艺术的关系主要是审美关系,人和其他事物可能发生审美关系,但不是主要的。(一般是适应关系)。

艺术美比现实美具有永恒性。(自然美很快消失)

学习美学的方法:要善于建立网络,建立适应自己智力特点的知识体。善于把只知识转化成为能力。

知识构成:三个同心圆:专业知识(精)、临近学科的(量的积累)、其他(博、广)

要缺少补少,不断更新知识,不要有门户之见,要吸收他人的观念。

第二章

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生成

一、审美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人类存在前不存在

审美,自然界事物的美学价值不是与物俱生的,人类与物建

立审美关系后,才有审美价值。(地球历史50亿年,人类历

史2-3万年)事物的实用价值限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源于

实用价值。人类角色(与自然)→奴隶→主人→朋友二、审美活动首先来源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为:

物质生产劳动首先使劳动本身(工具、动作、过程)变成了人类最早的审美对象。

艾思奇:原始的舞蹈是原始人劳动动作和过程的艺术化和审美化。

三、同时也来源于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图腾、巫术)。注:图腾在当时可作为偶像的象征,即身份的象征。

四、来源于原始人的性爱生殖活动。(非物质功利性)这些蕴育着原始的审美活动。

五、审美活动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另一佐证。

古代对美的相关表述:①“羊大为美,美,甘也,从羊从犬”(没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有关)

②“羊人为美”(美与巫术图腾有关)

③“色好为美”(“媄”,异体字。从女,色好也。)

④甲骨文

第三章

审美活动的现实生成

一、美学研究中的“歌德巴赫的猜想”(注:关于什么是美学?什

么是审美活动的持有各观点的学派。)

美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

黑格尔、柏拉图:美是心灵的产物

主观派:高尔太、吕营美是心灵的俄产物,美是主观的。

客观派: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事物的典型性。

主客观派:朱光潜

实践派:李泽厚

世界美学界的观点(物质、精神、生活)

从物质的角度: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从精神的角度:美是心灵的产物

从生活的角度:美就是生活

美学的特点:

①从美学本身来看:具有相对性(审美观)(会因时间地点的不

同而改变)

无限性(种类)、(无法概括其本质,因为内容太广泛)

②从美学研究来看:美学是繁难的学科,要依靠其他学科的发展

(繁难性,边缘性)

③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前实践派)主客观分离。

人的本质人是社会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

A、人的社会本质:

①人的社会本质:合规律性、目的性、②具有类特性:人能自由地、自觉地活动。

B、人的自然本质:

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类特性与类特性动物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本质力量: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类在认识和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特性与能力。

内容:社会的本质力量、自然的本质力量。

人的本质力量:1、既是人的动力,也是能力

2、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

3、是不断展示出来的

人的本质力量是性质上的差异:消极(以人类的利益为标准)、狡

猾→聪明的异化物

积极→聪明

对象化:把看不到的东西、隐藏的东西通过某种物质形式或创造成果表现出来。

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在实践的对象和成果上,打上了人类本质的印记,表现了人的愿望和意志。

途径:1、物质生产劳动

2、其他实践活动

宜人性(乐于助人):与人生理和心里吻合的东西;与人建立两性条件反射的东西。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具有自然性(人来源于自然界,无法摆脱兽性)人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人性和人性化的兽性统一(万物之灵,人的本质)。

人的兽性与动物的兽性不同

①人可以有选择(选择熟食)

②人和动物的性爱活动(时间、地点)

前实践派→审美活动观点

“对象世界”→美的世界“→人的自身积极肯定的力量(照镜子)→审美活动→睹物见人

马克思:自己肯定自己,确定自己,复现自己

后实践派观点→批判前实践派

1、审美活动是主体与客体双向互动的产物。

批判点:批判前实践派的观点把主体与客体分离

认为:主体与客体都存在与审美活动之中,不可分离。

审美活动:人与客体相互作用下,在一定的额范围内的活动。

2、“双向”

有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与功利断交,不用功利的观点看待对像,这也是审美与非审美的分水岭。)

主体—————————————————————→客体

↑↑

具有审美活动的期待视野具有审美的召唤结构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构和能力具有没的召唤里和诱惑力对美有着渴望和追求

第四章审美感受(美感)

一、美感形成的条件

主体、客体、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审美活动就是一种情感活动)

如:“余香满口”→审美感受

莎士比亚:情人像疯子一样癫狂,能够在普通人的脸上看到海伦(大美人)的美。

二、什么是美感?

美感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客体充满个性化的情感。(内心的反应)是个性化,诗情画意的整体体现。

反映→模写,映照,较客观

反应→侧重变化

三、美感的特征

1、直觉性:通过感性的方式把握事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

渗透(感性与理性的二律背反)

a、高级直觉:审美直觉→(艺术直觉)、科学直觉→对事物本质

的把握(直觉感官性把握)

b、低级直觉:小孩对事物的认识、原始人的思维。

c、直觉特征:1、具有直接性→亲自欣赏,感受,体验。

2、具有领悟性→美是体验领悟出来的非判断推理。

3、具有瞬间性→瞬间可把握。

审美为什么能够直觉?

1、浅层次:美的事物都是形象的,具体的,是显现出来的。

2、深层次:↓

大量美的事物→(通过反复、刺激)→在大脑里反映(美的信息被储存)

新的美的事物→在大脑里反映(表象方式、概念方式)→通过和大脑里大量累似信息的比较、对照→得出审美判断

信心是用表象的方式存在的,但是每个人的表象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的概念不同。

相关表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审美判断:对事物的美丑作出判断。

审美判断的特点:是一种情感判断,具有模糊性(亦此亦彼)

如对水中的盐、花中的蜜进行审美,就很难准确。

相关表述:无痕有味,体隐有存。

而科学判断具有明确性(非此即彼)

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具有非概念性。

深山幽静麦古寺;竹林桥外锁酒家;马蹄飞来马蹄香。

2、功利性(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二律背反)

具有精神上和社会的功利性(因为能使人愉悦、快乐)

审美状态是人求乐的最高的一种状态。

审美为什么没有个人的直接的物质功利性?

1、从审美目的来看:审美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宁可食无肉,不

可居无竹)

2、从审美的实际情况看: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之见已经保持

了审美距离。

什么事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不把客体当作功利品,而是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对象,欣赏、玩味和静观。

为什么要保持审美距离?

因为有无审美距离,是审美活动能否进行的前提条件。距离能增强美感。

审美距离的分类:空间距离(如看月亮)、时间距离(很久以后听之前的歌)、心理距离(叶公好龙)

3、超越性(超越与非超越的二律背反)

定义:是指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情感的推动,主体头脑中对象的表象与实际的物象不相同;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由日常状态进入审美状态,成为自由的人,拜托各种思想包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超越性的两种表现: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超越(表象≠物象);

审美主体对自身的超越;(日常状态→审美状态)

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个性的解放),能使人的潜能的到充分的展示。

高尔基:大写的完全占有者(视功名利禄为浮云)梁启超:完全的人

马克思:真正占有自己本质的人

超越的表现:①审美移情(审美者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倾注到审美对象

中,是自己人格化、人情化。)

相关表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对象的外在形式、情感吻合,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

②审美幻觉(外界有刺激)(在审美过程中,欣赏者获得如醉如痴的感受)→生理上的感受

④审美联觉(通感)(人的感觉挪移)(内感觉)

主体在强烈的情感的推动下,欣赏者的感觉之间发生挪移。

相关表述: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望洋兴叹。

如梦令北宋·李清照

昨夜凤疏如骤,沉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受审美心境、生活经历、外部的影响。)

第五章美的分类

按形态分类:优美、壮美(崇高)、悲剧、喜剧(幽默,诙谐、滑稽)

按存在的领域分类: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技术美(科技美)。

优美与壮美(崇高)

含义: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态的美。(最大的特点是和谐)如:春光明媚、小桥流水、黄莺歌唱

壮美是一种形状的刚性的、偏于动态的美(最大的特点是冲突和矛盾)如:急流险滩、悬崖峭壁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崇高与壮美的使用场合不一样,崇高一般指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的人与事;壮美适用于自然。社会。艺术领域。

优美与壮美的比较分类

自然美与社会美

1、含义:自然美是指存在自然领域的事物的美。

社会美时值存在社会领域的事物的美。(以人、人

的活动为中心,与道德、理想联系在一起。)

2、特点:自然美侧重与形式美;社会美侧重内容美。但并不

是说侧重就只看一方面,而是人的欣赏习惯,而这又主要又其审美内容的特点决定的。

附:人的形式美,主要从人的身体、学识、服饰等来看;人的心灵美,主要从人的道德、人格、知识、才华来看。

所有美都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自然美(以形、色、声、味取悦于人)的内容不具体,但形式具体实在,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青山、绿水、流水叮咚、芳香扑鼻)

社会美:内容具体、形式模糊、更多的与政治、道德、才识联系在一起。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的美,人的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认识社会的主体,社会活动是人组织参加的。)

为什么说的人美的核心是心灵美/

理由:①从人的价值观来看:人有社会价值也有自然价值,但在评论人时看重人的社会价值,而看轻人的自然价值。

②从审美的效果来看:人的外在美只有在其心灵美的照射下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孔子、伊索—外在很丑,但是他们心灵美、才华美。

荀子的话:“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善为君子,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恶为小人。”

艺术与审美教育

第十六讲艺术与审美教育 1 艺术何为 2 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3 当代人与艺术的问题 4 艺术与游戏的人 我们已经讨论了艺术的一般本性,并揭示了它在根本上是作为技艺、欲望和大道的游戏。同时我们还分析了艺术现象的基本结构,阐释了艺术家、艺术创造过程、艺术品和艺术接受等环节的本性及其关系。但我们还必须探讨艺术对于人的生活世界的作用和功能。这就是说,我们还要追问,艺术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1 艺术何为 艺术对于人类有何种意义,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回答一个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前的另一个问题,艺术是否有意义。所谓意义总是在一个事物和它者之间的关系中显示出来的,因此意义在根本上就是事物自身对于它者意味着什么。这其实关涉于艺术自身的目的:艺术何为?亦即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它是为了它自身,还是为了它自身之外的其它什么?对此一向就有两种理论。一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另一种主张为人生而艺术,或者为社会而艺术。 关于艺术何为的问题是一个历史的问题。在艺术从人的生活世界的一些基本活动如宗教活动尚未分化出来的时候,实际上不存在艺术何为的问题。这时艺术就是生活世界必备的一部分,并且它就是为了生活世界。于是艺术的目的是没有疑问的。艺术何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伴随着艺术从生活世界的分离和艺术自身本性的自觉,艺术要成为艺术自身,因此便产生了艺术和生活世界关系的争论。但为艺术和为人生的讨论主要发生在现代和后现代,并且成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美学争论的主题。在20世纪初的极端现代主义阶段,艺术所面临的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物质主义的垄断和支配。为了保持其自身的本性并拯救其所遇到的危机,艺术有意识切除与生活世界的各种关联,而回到了自身。这样便发生了艺术的“去人类化”或者是“解人性化”的运动。但这主要是艺术反抗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一种消极的行为。但到了在二十世纪中叶,晚期现代主义开始抛弃自我关涉的形式主义的艺术,而发展出了新的模式,诸如概念艺术、反形式艺术、大地艺术、过程艺术、身体艺术与行为艺术等等。这些艺术思潮一方面保持现代主义对于现实的反叛性,另一方面却摧毁了现代主义的关于艺术的自律的狭隘性,因此成为了后现代主义。 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主张主要强调了艺术的自律,认为艺术是一个与生活世界不同的独立的世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本性。这个本性一般被理解为所谓的形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审美现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生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中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子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1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神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论。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是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度时现代性的开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员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情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又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

认识美(美学论文)

认识美 中心思想:美,无处不在,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灵感一现,就能发现它,也许很平常、很自然、很普遍的事物,但就其作为存在来讲,就是美的。审美的人性化表明美使人成为人,人自身的劳动、活动本身就产生了美。在此,不是人规定了美,而是美规定了人,是人与美的相互生成。而作为审美来讲,研究美必然会到达一定境地,这同时又凸显出美的境界的另外一面——真善美,真、善作为美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就是美。人生活于世界上,一直以来都与自然、社会打交道,而人与自然、社会的交往实践中,本身就产生了美。并且在相处中,也体现了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及人自身的美。 关键词:人的主观能动性审美解放真善美人与自然和社会 美的存在极其普遍。美存在于自然、社会及人类活动中,关键在于只要灵感显现就会发现美。而美学在学术上是作为感性学来讲的,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于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来讲,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理解,还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等。 关于美学,古希腊是美学产生的摇篮,而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及其问题,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古希腊对于美学的论述,主要是建立在哲学思考之上,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每位先哲的观点,都对美学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前苏格拉底美学时期,美学可归结为宇宙论美学;而柏拉图把美的本质规定为理念,就是纯粹理念自身,是美的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最高品质,他认为,真实的东西并不是具有真善美或者美的个别事物,而是真善美自身。他的理念高度理性化,并没有落于实际东西,从而形成抽象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与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诗学》是诗意理性的科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美产生于大小及秩序;二,美产生于一定尺度,不能不及,也不能过。他将美的行为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因而,美是由形式而体现的。他的观点使人的思维得到拓展,所以画家在美上就有了一席之地。 美,从哲学上分析主要与三条道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唯心主义思想,即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美,必须从主观角度出发才能发现美。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独立,精神世界是由物质世界衍生出来的,由此,人的精神文化建立在物质世界条件之上,所以灿烂的人类文明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并且由人制造出来的。而“实践唯物主义表明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表明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人创造了美。”1“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唯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他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而是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是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是如何生成出来的。”2 研究美学思想,必然牵扯到什么是人的问题。宽泛的讲,人就是动物,有血有肉、有欲望等;从严格讲,人却会思考,“人与动物根本界限在于理性,理性成为人的最高尺度,并成为人思考、言说和行动的准则。凭借理性,人规定自己并规定对象;将存在作为人与动物的界限,因为存在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生有死”3前者界限是古希腊到近代确立的界限,后者则是现代思想界限。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美主要有七种用法:用于事物自身描述、美感、良好、完美、善良、艺术、审美而审美主要是以这七种方式展开的。审美应是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本身唯一有 1《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62页 2《哲学美学导论》,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05,第49-50页 3《美学》,彭富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第112页

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外文文献翻译中英文

舞蹈教育与审美教育外文翻译中英文 英文 Theoretical Arguments for Dance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Sabina Macovei, Mihaela Zahiu, Roxana Sulea Abstract Building autonomous and creative personalities is one of the ideals of integral education that also includes aesthetic education. One of its components is the education for self-expression through movement which can be achieved in school by mea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rtistic field enabl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posture through movement is dancing, and this is why we have chosen to dedicate our study to the formative-educative value of dancing and the importance of including it in primary school curricula, considering that the years spent in primary school are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laying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upils’ personality. Keywords: dance, aesthetic education, expressivity, motricity 1 Introduction Aesthetics or “the science of artistic beauty”, as defined by Vianu (1936), is a cultural value that leaves its mark on huma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ne of its manifestation forms is represented by dance, a human activity with many facets, from the simple pleasure of joining

_黎侯虎_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研究

理论探讨 / THEORETICAL DISCUSSION “黎侯虎”是山西省黎城县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因黎城县古称黎侯国而得名。1998年被邮电部定为生肖图案而闻名全国,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民间美术标志性形象之一。 一 “黎侯虎”的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是民间的审美,是源自于生活的原生形态的艺术。何为“民间的审美”?学者陈思和先生认为:民间的审美即,源于平凡人平凡意识中的群体审美表达[1]。“黎侯虎”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之一具有以下几点审美特征。 (1)“黎侯虎”造型简约,质朴率真 从正面看“黎侯虎”外形呈三角形状,四肢略宽于头部。整体造型具有三个典型特征:粗、短、胖,体现出老虎敦厚、健壮的形态;虎蹄略向外撇,呈扎地生根状,虎蹄足端处都饰以像篆体“心”字的形象;头微微昂起,脑门正中一个黑黑的“王”字,虎身两侧的前后分别粘贴两朵黑色旋风状图案纹饰,以表示动物皮毛生成的规律,纹饰有“三、六、九”之分,象征平安、顺当之意。“黎侯虎”的造型夸张,五官突出,虎眼炯炯有神,虎鼻憨态可爱,使兽中之王既有虎虎生威之神韵又透出一股孩童般的可爱稚气的味道。“黎侯虎”无尖角、硬刺,符合立体塑形类民间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则,以团块感的结构出现,不繁复,不修饰,圆浑稳实,显现出一种简约、质朴的美[2]。“黎侯虎”这种简单质朴的手法,憨态可掬的造型与民间艺术流露出的天真率性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也反映出中原百姓爽朗憨厚的性格。 (2)“黎侯虎”用色浓烈,对比鲜明 在色彩上,“黎侯虎”以民间传统五色:黑赤青白黄为主,这不仅反映着农民意识和民间文化情态,还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虎头、虎背、四肢用黄色布作为基本色调,腹颔配以红色布,红、黄色搭配,也是北方民间百姓用来传递吉祥喜庆惯用的色彩。“黎侯虎”用色最为丰富的当属虎的五官,其中,虎目由红、白、黑三种颜色剪裁第次迭加而成,眼睛呈桃形,眼珠以金属泡盖钉镶嵌,明亮有神,以长平针和盘针法装饰睫毛,眼上配以群青绸缎饰绿色边眉毛,彰显出老虎的威严。鼻子选用绿色绸子包填再以丝线长平针法刺绣而成,黄色的双耳呈喇叭形绣红色丝线,立体造型使老虎显得生动活泼。在传统的观念中,黑赤青白黄五色,包含了统辖天地万物的“五行”宇宙结构模式,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各方面的观念形态相关联[3],这些观念意识传到民间被理解为“吉祥”、“好彩头”,也正是这种色彩意识,造就了“黎侯虎”黄中有蓝,红上叠绿的明快、响亮、浓重、炫丽的色彩特征。 (3)“黎侯虎”用料粗朴,绿色环保 黎城县民间以虎为原型的工艺品很多,造型各异,制作材料多样,但大多取自天然,健康环保,有玉石、草编、剪纸、木雕、刺绣等材料,但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传统文化特征的要数用布为材料的玩具布老虎。黎城坊间常见的以虎为题材的布艺有布老虎、虎头枕、虎头帽、虎头鞋、虎肚兜等,制作布老虎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但经统一规范后的“黎侯虎”都是用棉布、绸缎为面,木屑填充,最后再贴绣上预设的图案纹饰。“黎侯虎”是以黎城百姓生活为源,就地取材,即兴而作,相继而生的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黎城日常生活中的生育、婚嫁、寿诞、丧葬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布质材料,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修饰点缀,突出材质原有的色彩、肌理、质感,简约粗朴的审美形态中也体现出民间材料的质朴本色。 二 “黎侯虎”的文化内涵 黎侯布虎是黎城百姓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倾注着劳动群众个人的感情信仰,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日常起居、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等,它不仅丰富了百姓的生活,更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1)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人类初期对自然的模糊、愚昧的观念中产生的,是人类最初的一种宗教形式。商周时期,“虎”是黎城境域的图腾,虎形器在当时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祭祀、军事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是当时社会风俗与精神信仰的重要特征。据考证,在2009年黎城西周墓塔坡墓地的10号墓葬发掘的玉虎是“黎侯虎”最早的原型,这只玉虎身长11.6厘米,高5.8厘米,玉虎外形呈瘦长形,虎身以花纹装饰,做工精美,惟妙惟肖。玉虎的出土,说明在黎城远古的历史上,虎一直是当地居民的图腾。因此,从黎城出土的西周古墓可以证实,制作布老虎源自于最初人们对虎的图腾崇拜。2)生殖崇拜。“黎侯虎”讲究雌雄配对,其区别在于虎脊纹饰,背上的花纹是方头的话,是公虎,如果是圆头的,就是母虎,虎脊纹饰由整块布料剪成一阴一阳、阴阳相合的波纹状,分别帖于雌雄两虎背上,从而区分其性别。为什么选择在脊骨来区别雌雄?因为脊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脊椎动物生命之要害,在要害部上巧妙渲染,借虎喻人,表达了“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育观念,也体现出民间艺术含蓄、象征的更具有求弦外之音的观赏性。3)吉祥观念。传统吉祥观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民族习俗、政治、经济、宗教乃至审美的历史渊源与漫长的演变过程。虎集历史传说、原始崇拜、图案纹饰与审美观念为一体,被黎城祖先视为神兽,是勇猛、坚强的象征,又因“虎”与“福”谐音,故“黎侯虎”被赋予宜子延寿、纳福招财、镇宅避邪、避祸去病等民俗功效,表现了民间艺术特有的民俗性,是黎城人们生存意识和生活方式的特定形态的表达。如当地有给小孩“望满月”的习俗,在孩子满月那天,由他的姥姥拿上“虎”,放到孩子怀里,希望虎能护佑孩子一生,健康成长……这种习俗世代留传下来,深深植根于黎城人的生活中,寄寓着百姓祈福避邪的美好愿望。三 结语 “黎侯虎”作为民间手工艺品,不仅造型生动,用色浓烈,材料粗朴,而且体现出中华民族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因此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其艺术形态本身,具有极高的美学、民俗学、艺术学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黎侯虎”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研究 刘岩妍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摘 要:本文通过对“黎侯虎”审美特征的阐释,进而探究虎在民间审美活动、审美认识以及审美创造中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黎侯虎;民间美术;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吉祥观念 理论/156

审美现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假定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对艺术具有本质意义,继而以各种理论描述这种属性,试图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但艺术无关上帝、宗教、神灵这些形而上的信仰,当人们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总能发现一些例外或缺陷。到今天,关于艺术,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长久以来,艺术被赋予美的属性。但美本身较艺术更为复杂。哈罗德?奥斯本曾说过:“今天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愈来愈成熟的著作,但无论是在讲演或者著作中,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比起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却并不具有更多正确的意义,而无意义的胡扯倒是不少的。”把这段评论应用于艺术,也是十分合适的。 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艺术被定义为模仿自然。不可否认,模仿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模仿自然说”只是人们由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最初,“艺术家的唯一主题就是人的美。在那时,科学并没有把人贬回到他在创造中的确切位置,他成功的统治着世界,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光环出现。”早期宗教题材的绘画,神以人的形态出现,极尽华丽精致,追求以美为美。而自然,有时只是一抹灰色的背景。继而,艺术被认定为高度真实。但照相术的发明对此提供了绝妙的反驳。在艺术的范围持续扩大的今天,相片这种单纯的复制品仍是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的。乔治?摩尔曾提及画家创作借助于照相术的习惯。在十九世纪,有许多被留言宣布为照相机信徒的声名狼藉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开始失却那种通过长期观察和与自然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超凡的生命状态,只是把相片移植到画布上,再涂抹上一层调色板上调配好的色彩。最终的作品成为徒具精致的外表—线条、阴影、颜色—因为自然在某种光线下转瞬即逝的精美的光影带给画家的迷恋与失望的情绪的缺失而毫无灵性的模仿。自然并不能将色彩融成色调,但割断了与自然交流的呆板的色彩,注定不能照入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照相术对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达达主义画派艺术家杜尚曾说:“1912年当他的《下楼的裸女》展出时,巴黎艺术界为这幅作品所模仿的多次曝光摄影效果赞叹不已。”但杜尚的利用方式重点是求奇求新,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震撼效果。 由此观之,模仿是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方法,但“模仿自然说”并不能揭示艺术的本质属性,而艺术家们创作的显著的个性特征又使人们将艺术的本质客体的模仿自然说转移到主体的表现论。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一种无目的的个人心灵的表现,肯定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必然联系。但科林伍德又强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这显然与他之前的理论相悖。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主观上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而这种主观目的能否达成,又不是艺术家所能左右的。德加将自己封闭在画室两年创作《苦艾酒》。画面上是一个卑微虚弱的妓女和一个执着于刻苦工作的老雕刻工。构图十分完美:左侧桌上似随意放置的一份折叠的报纸,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成就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整部作品充溢着张力。我们从《苦艾酒》中看不到德加对于两年的封闭生活的感受,也看不到德加的艺术野心,虽然德加在公开场合从不避讳对声名的热衷。德加的一生都非常推崇安格尔。他前期的创作有浓重的安格尔的风格。后来,德加开始有意摆脱安格尔的线条和绘画题材,在无人涉及的芭蕾舞女孩身上展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模仿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存在于绘画创作活动中。绘画史上不乏成功者或天才,也不乏光芒闪耀、历久弥新的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毕加索的《格列尼卡》,许多艺术家甚至拥有了自己创作的专属题材:拉斐尔的圣母无人可以超越,看到芭蕾舞女孩就想到德加。它们都是

大学美育论文

大学美育论文 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实践的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和美的东西,但是往往人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无处不在。美,是寻常的,又是难得的。有时,她会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她却需要你用心去捕捉。在生活中,美需要你去细细发现。美,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形体美,音乐美,自然美。美,可以美得惊天动地同时也可以美的无声无息,就看你如何理解和发现。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我在学校中找的的美。 这张照片是我在学校的湖边拍摄的。当时拍摄的情景是晚上,刚刚天黑,我独自一个人走在湖边,微闭着双眼,享受着迎面吹来的微风,温润二舒适,这时候心情也是蛮好的。偶然向着湖那边望去,看着远方的景色看着远方的余晖,再一看湖中的倒影,忽然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舒适和平静,觉得,这一刻这一幕这的是好美的。于是拍下来了这张照片。

乍一看到这张照片可能会觉得这张照片时候会觉得根本没什么美的,甚至根本就是有点难看。在照片中只是有着单纯的湖水和建筑工地,还有这没有建设完的楼房,不搭调的东西的简简单单的搭配在一起,几乎没有任何美感可言。但是,如果身处其中就会发现其中的美。 在这个繁忙的世界中,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天天想着房子,车子,票子等世俗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最本源的美,最朴素的东西。在我们学校中,我们天天都经历着一样的东西,每天的时间表都是一样的,天天按照这一样的规律去做事情,天天忙碌,思想似乎都有一些麻木。当我走到那里的时候,享受着迎面吹过来的微风,突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一天有一天麻痹的思维也已经放松了,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舒适。在一日又一日的枯燥忙碌中,突然感觉到了舒适放松,这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场景很美。枯燥中的一点的意外就是美,忙碌中的一点舒适就是美,万千从中一点红就是美,世俗的生活中真实就是最好的美。 美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是从实用、功利中衍化出来的。最关键的不是美,而是审美。在大学美育课上,通过教员对什么是美、自然美,音乐美等的介绍,我逐渐具有并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对美术意义的认识,让我知道该如何正确的欣赏一部美丽的作品,更是让我有了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我认为,欣赏美术作品能够陶冶我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论文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和越南民间绘画的介绍 1研究的问题 1.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越南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要强调文化是发展方向的思想的基本。 1.2研究的目的 了解审美文化的具体含义,把握审美文化的变动规律和特点;掌握审美文化的划分及其标准,认识民间文化的审美文化功能及美育实施途径。用民间文化的审美理论了解越南绘画,同时想介绍越南传统绘画。 1.3研究的价值 从具体而多样的审美文化形态出发去思考美育的社会发展使命;以具体、生动的典型实例为中介,把握审美文化形态的特点及其美育功能;如有条件,以实地考察的方式理解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功能。

2研究的内容 2.1什么是民间文化? 在什么是“民间文化”的问题中,首先会遭遇什么是“民间”的争论。民间文化可以用两个英文词语表示,一是folk culture,一是civil culture。我们采用的是后者。civil culture的意思应该是“市民文化”;而folk culture的意思则是“民间文化”。另外,folk,主要涉及的是农民群体,这也符合当民间文化主要分布在农村这一现实情况。当然,“民间”一词的含义还要复杂得多,至少在精英知识分子的想象之中,“民间”是一个自足的社会实体;如果和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相对照,民间文化的受众群体更多的就是这样一个保存了较多传统色彩、具有自身生活意义的理解方式的人们。在他们身上,“文化的自觉意识是相对最少的。 2.1.1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由平 民自发创造的文化。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一书中指出:“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干流: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按照这个理解,所谓民间文化指的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自己享用的一种文化形式。劳动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决定着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特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关联着。诸如劳动的号子、生活中的情歌、张贴在自家墙上的字画、在茶馆里面传唱的大鼓和京戏、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1 N o.5Octo ber 2008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成海鹰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收稿日期:2008 06 20 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 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 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 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 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 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

大学美育论文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论 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古典美学特征 姓名:XXX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古典美学特征 姓名:XXX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风景如画,别具风格,历史悠久,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是东方园林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代园林在造园时,注重以整体为美,以期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古典美学在古代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和阐释。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古典美学审美情趣以和为美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生产力低下,人民几乎是靠天吃饭,使得人们对自然、对天地都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也就促使古典美学风格的形成。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中国古代伟大的园林艺术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东方古典园林。同时,中国古典美学相比西方美学,更加注重意境的美感。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受道家的影响,古典美学兼重虚实相生,追求若有若无的那种飘渺之美。 据典籍记载,最早的园林始于商周的囿,秦汉的苑,明清时达到创作的高峰。总的来说,看过这些园林的图片,我们会发现这些园林的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达到了中国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这一点和西方的园林有极大的区别,对比之下,中国古代园林做到了源于自然,师法自然,回到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果有仔细观察,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名字。他们

浅析教育美学的深刻内蕴意义以及审美判断标准

浅析教育美学的深刻内蕴意义以及审美判断标准 0804 初教小英张帅晨 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美学”一词出现的频率呈几何级增长,像一朵几近枯萎而又不甘寂寞的“明日黄花”,在跨世纪的空气、阳光和雨露的洗礼下,重新鲜活起来,并以前所未有的繁茂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时之间,“后现代美学”、“后实践美学”、“城市美学”、“生态美学”等,甚嚣尘上,好不热闹。这对于当代美学发展的利弊姑且不论,但至少,它足以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什么东西都能加上“美学”的后缀而派生出美学的又一门新的学科;似乎21 世纪是一个“美学世纪”。 然而,教育美学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由教育学与美学相互渗透融合产生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新兴学科。它把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主要研究包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教育中的环境美学三个方面的内容。在教育美学的视阈中,教育之美无处不在,尤其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课堂教学言语,既具有善于激趣、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等艺术技巧,又能达到“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形美以感目、情美以感人”的审美效果,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深刻的穿透力、紧密的凝聚力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课堂教学在美中得到升华,给学生以美的愉悦和享受。 那么,深刻的意义,以及丰富的内蕴使得教育美学具有一种略带神秘感的气息。而却早在几年前教学美学并不为人所重视,也就是说,当时没有人觉得美学应当应用于教育。但是,事实证明,教育美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其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历史积淀的。对于教育的发展,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我在一本专业杂志上看到的一位作者亲身经历的故事,这对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出现教育美学这一理论范畴有了进一步的更加直观的认识。 “大概二十年前,在县城的新华书店购得一本《宗白华学术文化随笔》。那时对宗先生是何许人也,其学术方向是什么一无所知。也许是出于对“文化”两个字的敏感和迷信,在好奇心和虚荣心的合力的驱使下买了此书。到手之后也没有认真读过,所幸的是至今保存着。一年前宗白华先生才真正走进我的视野,此时我才知道他是个美学家,学贯中西的大师。读了一些他的文章,托朋友买了一本他的著作《美学的散步》,深为他的学识折服。然而让我怦然心动的不仅是他的学识,更有他文章中蕴含的人生情趣。他用美学家特有的艺术的审美的眼光,为我诠释诗歌、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还有宇宙、万物和人生,让我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美,和美带给心灵的愉悦。由此引发我对美学的兴趣。粗略读了一些关于美学的文章之后,我隐约得出这样一种认识:美无处不在。不仅艺术作品中有美,生活中也包含着无穷的美的因素,或许可以这样说:美是生活的特质。就像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自然而然的,我就联想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疑问,教育蕴含着美。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教育和美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让教育与美融为一体? 这想法还要追溯到更早以前,我对教育的基本属性的思考。几年前,在论坛上参与一个朋友发起的讨论:教育是艺术还是科学?在此之前,对教育的属性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也没有认真考虑过。看了朋友的发言,深为其观点服膺,确立“教育是科学”的信念,也曾用文字为之鼓吹。然而随着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的深入,这一观念开始动摇。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教育科学论无法帮助我解决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唐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一、现代性与时间 现代性的时间性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艰深又基础性的课题。现代性,modernity,对应的拉丁词是Modernus,而它又是在中世纪根据其拉丁词根modo(最近,刚才之意)创造出来的,其意义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其相对反的意义是“古的,老的,旧的……”。现代性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其意在强调基督教的中世纪优于异教的古代世界。1P18-19现代性的犹太教的神学背景,对现代性的时间性的研究填充了第一层理论的底子。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经历马加比王朝的兴亡之后完全由对现实的希望转向对弥赛亚的期盼2:现世是邪恶的,罪孽的,未来是美好的,公正的。这个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们心中期盼的弥赛亚给人们带来。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离弃现在,指向未来,在对现在的否定中期待未来。因此,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现代性时间诞生的基点”3P22。经由基督教和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发展,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指向未来,由此未来成为现在的规定。3P24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牵引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救赎史不但被置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性史,而且成为其“神学世俗性(secularity)的内在支撑”3P24。无论犹太-基督教的时间性还是现代-理性化的时间性,在宏大的历史实践的层面上,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形态和交往方式。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的交往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劳作。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人的劳动和交往首先是其理性的利用,这就体现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工具的使用等历史性的实践上。现代化还意味着规范化,就是理性的利用必须规范化,而且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的规范化必须有理性的利用为前提,这在于理性自身首先必须规范化,而理性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因此,理性自身的规范化即理性自身规定自身,其表现就是对理性自身结构和规则的遵循。这在时间上的体现就是现代时间研究新领域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特点有三:一是循环重复的,二是线性向前的,三是指向目的的。作为置身于现代化历史进程里的现代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规定。其生活首先且主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时间。这种循环重复的向前指向某一目的的时间性直接且主要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活性格。因此,“在现代化主流方向上,现代时间的核心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P25这样一种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被更加精细的分割,由此其速度变得也越来越快了。此一时间的此一特性展示的,从表面上看,仅仅是现在,而没有未来,内在地看,这种对现在展示的方式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因此,这里的现在不仅仅是现在的现在,还是未来的现在,由此,此现在具有微妙的二重性:一是现在的现在性,二是现在的未来性。其微妙性在于通过表面上肯定现在的现在性而否定未来性的反喻来表示对现在的现在性的极端展示实际上是通过对其未来性的直接指向而扬弃其现在性的。因此,现在的意义在于指向未来。3P26人首先是自然的,而拥有并遵守自然肉体的节律时间,其次是社会的,而拥有并遵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人的生命只有以时间的形式被激活而展开,才能首先在获得其自然性的基础上获得其社会性,人才成其为人。由此,作为对自然控制、改造的现代化,实际上已经对自然性的人的肉体生命进行了控制、改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肉体生命时间的控制和摧残则是不言而喻的了。肉体生命时间经由社会必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