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调节; ❖ 吸收结肠内微生物产生的维生素B和K; ❖形成并暂时贮存粪便,最终将其排出体外。
26
第三节 吸收
一、吸收部位及途径
❖ 口腔、食管:基本无吸收(一些脂溶性药物如硝酸甘 油可经口腔黏膜入血)。
❖ 胃:少量水、酒精及某些药物(没有绒毛,食物大多尚 未被消化)
❖ 小肠:吸收的主要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营养物 质;回肠主要吸收维生素B12和胆盐并作为吸收功能的 贮备)。
❖ 胆盐: ▪ 肝细胞利用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胆汁酸经逐级 转换,最终与Na+,K+结合形成胆盐,生成胆 汁酸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 胆盐是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吸收的主要成分。
23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2.胆汁的作用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对脂溶性维生素A、D、E、 K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利胆作用
❖ 成分: ▪ 无机物:水分、HCO3-、Na+、K+、Cl-等 ▪ 有机物:多种消化酶
各种消化液中胰液的消化力最强。
20
三、小肠内消化 (三)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 肝细胞分泌胆汁,经肝 管、胆总管直接排入十 二指肠(肝胆汁),或 由肝管转入胆囊管而贮 存于胆囊(胆囊胆汁)
❖ 对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起 易化作用
14
二、胃内消化 (二)胃液的分泌 2.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 ❖ 黏液-HCO3-屏障 ❖ 黏膜屏障
15
二、胃内消化 3.消化期胃液的分泌
(二)胃液的分泌
16
三、小肠内消化
❖ 机械性消化: 小肠的运动
❖ 化学性消化: 胰液 肠的运动
1.小肠运动的形式
❖ 紧张性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