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侠五义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内容摘要:《三侠五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公安类小说,对后世的武侠小说有着深远的影响,侠义是贯穿这部小说始末的一条主线,也是它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侠义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认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这部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浅略地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侠义精神侠客公案小说“侠,俜也”,这是许慎《说文》中的解释,“侠”意为独来独往的人,侠义精神在中国由来已久,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史记.游侠列传》中就讲到侠义之士,并作为全书重要的一部分来安排,最早提出侠义这个概念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韩非,之后,关于侠的书籍层出不穷,可见侠义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深入人心。
《三侠五义》作为近代文学史中一部著名的公案小说,在公安类小说中有深远的影响,《三侠五义》作为侠义小说是中国近代通俗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数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侠义小说中刻画的那些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侠客义士,也就成了无数中国人企慕、效仿的对象。
清朝自嘉庆、道光至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发展最突出的现象便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而代表侠义公案小说最高成就的就是《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侠义作品的优秀传统,并对新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所写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都是行侠仗义之人,在人民看来来,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还有五义: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也是各有其能之人。
《三侠五义》中所描写的侠客,如白玉堂、展昭、欧阳春、蒋平等,他们的脾气和行径,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扶危济困,剪恶除强的品质。
例如:白玉堂夜盗苗秀的不义之财,周济鳏寡孤独。
欧阳春单人匹马,直闯马强贼窝,解救受害者。
蒋平、韩彰看见流氓**四到处作案,便紧紧咬住不放,冒着风险,围歼凶徒。
浅析《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浅析《三侠五义》中的侠义精神内容摘要:《三侠五义》是中国近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公安类小说,对后世的武侠小说有着深远的影响,侠义是贯穿这部小说始末的一条主线,也是它的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侠义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社会认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下面就这部小说中的侠义精神浅略地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
关键词:侠义精神侠客公案小说“侠,俜也”,这是许慎《说文》中的解释,“侠”意为独来独往的人,侠义精神在中国由来已久,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史记.游侠列传》中就讲到侠义之士,并作为全书重要的一部分来安排,最早提出侠义这个概念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的韩非,之后,关于侠的书籍层出不穷,可见侠义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深入人心。
《三侠五义》作为近代文学史中一部著名的公案小说,在公安类小说中有深远的影响,《三侠五义》作为侠义小说是中国近代通俗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数百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侠义小说中刻画的那些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纵横天下、笑傲江湖的侠客义士,也就成了无数中国人企慕、效仿的对象。
清朝自嘉庆、道光至同治、光绪年间,小说发展最突出的现象便是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产生了侠义公案小说,而代表侠义公案小说最高成就的就是《三侠五义》。
《三侠五义》继承和发展了前代侠义作品的优秀传统,并对新武侠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中所写的南侠展昭、北侠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二人为一侠),都是行侠仗义之人,在人民看来来,他们都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
还有五义:钻天鼠卢方、彻地鼠韩彰、穿山鼠徐庆、翻江鼠蒋平、锦毛鼠白玉堂,也是各有其能之人。
《三侠五义》中所描写的侠客,如白玉堂、展昭、欧阳春、蒋平等,他们的脾气和行径,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具有扶危济困,剪恶除强的品质。
例如:白玉堂夜盗苗秀的不义之财,周济鳏寡孤独。
欧阳春单人匹马,直闯马强贼窝,解救受害者。
蒋平、韩彰看见流氓**四到处作案,便紧紧咬住不放,冒着风险,围歼凶徒。
《三侠五义》叙事写人的现代价值发微冯媛媛【摘要】传统小说的某些内蕴和议题,一旦遭遇理论的撞击,就会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三侠五义》正有这样的特点.首先在叙事形式上,它的“平话习气”,体现的是叙事的“平民化”立场.这是对“文体等级”的颠覆,对“平民文学”的回归.在这种“平民文化”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叙述的“民主化”倾向.这里所谓的“民主化”,是就其内在的文化立场和文化精神而言的,专指一种“文化型态”而非政治概念.其次在人物塑造中,“他之中决不可有你,也不可有我”的观照视角,体现的恰是一种摆脱了“主体性原则”的“他者性原则”.它不但可为当今的小说创作提供一种借鉴,也可为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建立人际关系,提供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本土资源.【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7页(P122-128)【关键词】《三侠五义》;叙事特点;人物塑造;平民文化;他者视角【作者】冯媛媛【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王德威先生指出,在古典的议题中蕴含着庞大的论述能量,“一旦遭遇现代、西方文论的撞击,自然应该产生日新又新的意义”[1]。
此说显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那么若以此来重新观照《三侠五义》系列小说*本文将《三侠五义》及其由此而来的《七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同一系列的小说,统称为《三侠五义》系列小说。
便会发现,虽然自从它们问世以来便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尤其在晚清可谓形成一股侠义小说热,但在今天的艺术评价中,却地位不隆,尚达不到“经典”的高度,但就其叙事特点与形象塑造两个方面而言,却内蕴着新的意义与价值。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另辟蹊径,对之作出新的阐释,从而使其在小说史上的创新之处不致被遮蔽,现代性价值不致被淹没,也为艺术特征的分析寻找一个新的突破口,以打破就文本论文本的习见套路和自说自话的描述性方式。
其实在批评界,对《三侠五义》及其系列小说在艺术上的长短,因观照问题的角度不同、视界融合的程度不同而评价有异。
论《三侠五义》中的忠义思想作者:王妮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3期摘要:《三侠五义》中所塑造的侠士及义仆形象既体现了忠义思想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的诉求。
本文将从忠义思想内涵的时代特征入手,利用现有文献资料,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究《三侠五义》中义侠及义仆形象中所蕴涵的忠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忠义思想;《三侠五义》;“为国为民,行侠尚义”是《三侠五义》一书集中展现的思想特质。
晚清时期,中国内忧外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渴望英雄人物的出现来改变生存现状,这种理想渐渐投射到了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了《三侠五义》创作的源泉。
《三侠五义》所宣扬的忠义思想不仅满足了社会大众对娱乐的需求,而且充分弘扬了爱国情怀,很好的起到了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
1.展昭——为国为民与行侠尚义的完美官侠展昭,字雄飞,号称南侠客,喜好游山玩水,但“遇有不平之事,便与人分忧解难”。
展昭绝非传统模式下的侠客,这也正是晚清时期小说家与说唱艺人别具匠心之所在,他们将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进行糅合,弘扬了一种君明臣良,维护现有社会规范的价值取向。
由此展昭的“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于侠士身份的行侠仗义;一方面是基于社会制度维护者的为国为民。
在第三十回“济弱扶倾资助周老,交友投分邀请南侠”中展昭虽已是朝廷命官,但仍然未改侠义本色,暗中助人于困境。
面对白玉堂的挑衅执拗,展昭更是顾忌江湖义气,兄弟情份,引其向善,才有五鼠弟兄同朝为官。
封官后的展昭,作为社会秩序的忠实维护者,他反对当朝太师庞吉惑乱朝纲,陷害忠良;他剿灭意图谋反破坏社会秩序的襄阳王。
有人认为展昭为官之后身上便少了几分传统意义上的侠义道精神,身处封建统治阶级而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相对立。
但他在开封府供职,对触法之人铁面无私,保宋朝江山,何尝不是为了天下之黎民。
此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展昭为侠,可以救一人于险,私断恶人生死;为官,可以救世人于险,维护社会正义。
侠客浪迹于市井乡曲,为义可擅决恶人生死。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收稿日期:2014-03-17作者简介:程民生,男,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开封475001),主要从事宋史研究。
《三侠五义》中的开封元素程民生摘要:《三侠五义》作为中国武侠小说开山之作,不但内容是以开封为中心的北宋故事,而且其形式也出自开封。
虽名《三侠五义》,第一主角却是开封府尹包拯。
这里的开封府不仅是开封本地的官衙,而且成了受理外地案件的全国性审判机关,甚至成为清官和包公的代名词。
全书120回中有42回的故事发生在开封,占全部书目的35%,并有10余回全部是开封的场景故事,开封显然是故事的中心舞台。
该书承续了北宋开封的名声,弘扬了汴京元素,对近现代社会与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清官形象的塑造,二是文艺江湖的开拓。
北宋开封的瓦肆勾栏里开拓了说书、戏剧等市民文艺,700多年后的余绪又开拓出了一个江湖新天地,为世人提供了别致的精神食粮和新的享受。
关键词:《三侠五义》;武侠;清官;开封元素中图分类号:K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4)04-0119-05中国古典长篇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是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北京著名说唱艺人石玉昆(天津人)在其说唱本《龙图公案》基础上删去唱词改编而成,刊行于光绪初,凡120回。
作为经典文学名著,文学界对其进行研究者众多,但从历史文化角度论述其中的开封元素,似未经见。
本文试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一、《三侠五义》及其影响小说描写开封府尹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众侠义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
全书大约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狸猫换太子”开始,讲述宋仁宗年间包公出世、及第,赴任定远县,执掌开封府,奉旨到陈州放粮赈灾,公孙策设计要来御赐刑具三口铜铡,安乐侯庞煜派人刺杀包公,南侠展昭暗中保护、帮助包公,使包公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
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身体想像:解读《三侠五义》晚清时代堪称内忧外患、众声喧哗、话语杂糅的转型期。
1面对这空前怀疑、困惑、挫败与迎战的氛围,无论是《孽海花》对赛金花女性身体的国族神话式挪用,还是《荡寇志》对白人技师身体与技艺的制服,2无论是阁老重臣、庶民百姓对红灯照、白莲教、义和拳勇士刀枪不入之身体的膜拜,还是晚清志士行刺暗杀、游侠心态的盛行3 ——所谓游侠心态,即以烈士死士身体的牺牲,来消灭僚吏权臣的身体,从而在生理感官与象征的意义上,换来新制度与新人身体/实体的诞生,以及旧制度与旧人身体/实体的毁形——这形形色色的文学表述与风靡一时的社会心态,所凸显的正是对身体的关注。
本论文不拟探究晚清如是“国运飘摇风雨如晦”4的语境及其在人物身体上的折射,而是细读晚清侠义公案小说的一个个案,即《三侠五义》的身体想象。
5《三侠五义》系列作为晚清时期流行甚广的侠义公案小说之一种,无论原作与续作间的互文关系,即《三侠五义》以及两部续作《小五义》和《续小五义》所构成的叙事系列,还是主流学者的删改修订,即《三侠五义》经晚清着名学者俞樾之手重编而成《七侠五义》,皆暴露出民间传统/大众想像与统治阶层权力/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借前朝(宋朝)故事,相互作用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也是被众多论者忽略的一面,《三侠五义》中还存在着侠客身体不驯服的征兆与为数不少的叙事裂隙。
笔者关注《三侠五义》的身体想象,乃受惠于约翰*费斯克、巴赫金(M. Bahktin)、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艾柯(Umberto Eco)与德塞都 (Michel de Certeau)等人对大众文化的分析。
他们认为,在大众文化中,“身体”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个人乃至群体与宰制性权力与社会规范之间发生冲撞的角斗场与竞技场。
巴赫金关注的是拉伯雷笔下怪诞、夸张而具有民间狂欢节意味的身体形象,费斯克、巴特分析的是“摔跤世界”(wrestling)摔跤手的身(肉)体所具有的反主流意识形态控制、反社会规训的涵义,而艾柯与德塞都等喜欢用正规军或占领军与游击队员或散兵游勇之间的对抗,来说明发生在宰制性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之间,围绕身体所进行的一场争斗。
《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探析冯利华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往往在叙事中表达某种道德观念或价值取向,反映社会主流文化。
儒家忠义思想贯穿《三侠五义》全书。
《三侠五义》是文人在史料记载的包拯原型基础上,博采民间包公故事、包公戏,加工、虚构而成。
它属世代累积型小说,具平民文学特质,蕴含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民间期待视野与文学创作高度契合的叙事话语。
其忠义思想倾向在小说的世代累积中自然形成,是儒家文化在民间文艺中沉淀的结果,折射出创作者对民间文化心理的迎合,积淀历时性的民间共识,凝聚民间普遍的道德认同。
《三侠五义》良好的接受效应,反映民间对儒家文化积极认同的审美心理。
关键词:《三侠五义》;忠义;儒家文化;世代累积;民间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8-0152-03石玉昆《三侠五义》又名《忠烈侠义传》,经世代累积而成书,是清代公案侠义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引人入胜,令无数读者爱不释手,民间影响极广。
本文拟结合儒家思想,探讨《三侠五义》忠义思想倾向与民间文化心理。
一、儒家文化与《三侠五义》的忠义思想倾向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与传统文化渊源颇深。
社会文化往往主导创作者的文艺思维,影响其创作理念。
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指出:“作家在思维运动中,又依据民族的文化心理范式,规范着认知客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这一价值目标的主体审美意识。
”[1]这里的“民族文化”即社会主流文化,是作家建构小说思想主题的价值尺度。
他对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作了较客观的界定。
社会文化与小说创作思维存在同构关系。
古代小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写生式呈现,而是作家通过感性的故事描述来显示某种理性的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叙事的目的,是表达思想价值,反映社会文化。
古代小说的思想倾向必然受社会主流文化与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通读《三侠五义》,儒家所倡之“忠义”是包拯、展昭、蒋平等正面人物的主流道德品质,成为小说突出的思想倾向。
32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中的大众观念——以《三侠五义》为例文/杨璐佳摘要: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由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合流而成,在清代发展并繁荣,形成了清官破案、侠客相助的小说叙述模式。
作为一种市井消闲的大众化文学,晚清公案侠义小说寄托了平民大众对社会公平国家清明的期望,有着广大的接受群。
《三侠五义》作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
晚清公案侠义小说在当时和后世的流传中如此受欢迎,在于它的内容不断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本文试以《三侠五义》为例,分析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中蕴含的大众观念,为晚清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提供一些佐证。
关键词: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大众观念;崇侠尚武;和谐统一;理想抒发文学是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任何一种文学形式或题材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篇小说的流行和繁荣都不是偶然的、孤单的文学现象,它关系到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观念的更迭、作家的价值取向、大众读者的审美情趣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
以《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晚清公案侠义小说也是如此。
它之所以能够发展繁荣且能影响后世,是因为小说反映了大众的基本观念,作为下层民众的理想承载,寄寓了大众作为接受群体的阅读期待。
一、崇侠尚武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着英雄崇拜心理。
上古时期的先民们不仅要以单薄的生命力与大自然抗争,还要与其他部落争夺食物土地才能繁衍生存,这种对生存的渴望形成了人们对武力的顶礼膜拜,于是人们创造了远古神话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一系列英雄故事来寄托理想,实现超自然的力量。
而在公案侠义小说发展的晚清,社会风气日益下降,国家内外交困、恶人频出,清官和侠客便脱颖而出,成为大众幻想战胜社会邪恶力量的英雄化身,担负起行侠仗义、替弱小者伸张正义的责任。
此外中国古代文人作家也多具有侠客情结,自春秋战国时,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侠客的形象,《史记》中有游侠列传,至魏晋时期有曹植《侠客行》的传世名篇,唐代李白也曾感叹“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帏复何益”,《水浒传》中写了绿林好汉。
侠生狭死--我看《三侠五义》看过金庸先生小说的人大约都知道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是金庸先生对于“侠”的内涵的诠释。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侠文化历史和尚侠、慕侠的深厚民族文化心理。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以赞扬的语调描写侠士,“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世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从春秋时期的游侠儿,到唐朝时期的侠士,进入《三侠五义》诞生的清代,侠在历经沧桑之后,死于狭隘之中。
《三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120回,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
卷首有问竹主人石玉昆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
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满清咸丰、同治间著名说书艺人。
其说唱之《龙图公案》,今犹有传抄本,唱词甚多。
后在此基础上,删去唱词,增饰为小说,题《龙图耳录》。
光绪年间,问竹主人[石玉昆]又加以修改润色,更名为《忠烈侠义传》,又名《三侠五义》,均为 120回。
小说叙写宋朝包拯在侠客、义士的帮助下,审奇案、平冤狱、以及侠客义士帮助官府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故事。
书中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曲折地体现了人民的愿望。
其中包公平冤狱、“铡庞昱”、“除藩王”等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
书中穿插了大量侠客活动,既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正义行为,也表现出他们忠心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
它的出现,表明近代传统的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
小说的内容大致分为两部分。
前60回,涉及北宋仁宗年间,河南陈州旱情严重,包拯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
陈州恶霸庞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舅,竟派人刺杀包大人。
南侠展昭等人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
随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之事,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
主要写包公断各种奇案冤狱以及锄庞昱、葛登云和为李太后伸冤等故事,其中穿插南侠封“御猫”,五鼠闹东京并归服朝廷和授职事。
《三侠五义》中“侠”与“义”的结合侠义⼩说强调的是义, 没有义的内在观照,侠之⾏动的破坏性会更强,其形象是不完美的。
通过对历史存在之侠复杂性的分析以及义之宽泛内涵、侠义结合过程的阐释,可以看出《三侠五义》是侠、义结合的典范。
《三侠五义》中侠客⾏侠仗义有两种模式,其形成既与历史上的侠相关联⽽⼜有所演变。
“侠”⽆论是作为⼀种历史存在还是作为⼀种⽂学形象,都是复杂多⾯的,再加上不同时期的发展与演变,使这种复杂性更加突出,因⽽学术界对“侠”的评价众说纷纭,莫衷⼀是。
我们要较为准确地把握⼩说中的“侠”形象,就应进⾏必要的辨析。
我们认为,就⼩说⽽⾔,侠义⼩说与武侠⼩说不能完全划等号。
虽然它们都重在写“侠”,但武侠⼩说强调的是“侠”,侠义⼩说强调的是“义”。
在“侠”的⾝上,“武”只是条件,“义”才是核⼼,没有“义”的内在观照,“侠”之⾏动的破坏性会更强,“侠”的形象是不完美的。
从《三侠五义》社会救助功能与读者的期待视野看,⼈们渴望“侠”与“义”的融合。
纵观历史存在之“侠”以及⼩说作品之“侠”,并不是都与“义”紧相结合的。
在儒家思想与民间意识的双重影响下,《三侠五义》的出现对侠进⾏了重新演绎与阐释。
“侠”与“义”达到完美结合。
⼀、历史存在之“侠”的复杂性侠⾸先是历史现象,然后才是⽂学现象。
历史上的侠产⽣于春秋战国,汉代仍有存在,《史记》、《汉书》中有记载。
由于侠不遵守礼仪纲常⽽遭到⼤⼀统专制政权的打压。
班固⽽后,历代史家已经不再为游侠作传。
侠便进⼊⽂学作品,主要活跃在诗歌与⼩说中。
对历史上的侠既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要进⾏辨析。
“侠”的概念最早见于《韩⾮⼦五蠹》:“儒以⽂乱法, 侠以武犯禁”,同时韩⾮在《五蠹》中还批评了王公贵族“养游侠私剑之属”“群侠以私剑养”的社会现象。
韩⾮⼦作为法家的代表⼈物,从维护君主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度,针对游侠⾏动的破坏性⽽予以否定,但并未涉及游侠的精神品格。
最早对“侠”进⾏全⾯阐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 “今游侠,其⾏虽不轨于正义;然其⾔必信,其⾏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矣,⽽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多者焉”。
读《三侠五义》有感读《三侠五义》,能明显感觉到石玉昆老先生对白玉堂的偏爱。
且先把“眉清目秀,年少焕然”“形容秀美,文武双全”这些溢美之词撇开不看,把“玉堂”“美英雄”这些亲昵爱称闲置不谈,单看看书中人物对玉堂的第一印象。
潘家楼上展昭初见白玉堂,只是多看了一眼,便“不由的放下酒杯,暗暗喝彩;又细细观看一番,好生地羡慕”。
第一次见包公,相爷也是急忙吩咐展昭去了刑具,“把白玉堂仔细一看,不由的满心欢喜”。
就连大宋天子,也是“见白玉堂一表人物,再想起他所做之事,真有人所不能的本领,人所不能的胆量,圣心欢喜非常”。
就是这样一位“以武犯禁”“赴士之厄困”的少年侠客,作为全书刻画的最为鲜活的人物形象,却英年早逝,在其他侠士以喜剧形式结尾的同时,轰轰烈烈的死去。
对此,胡适解释为“这样惨酷的下场,是作者有意教人爱惜这个少年英雄,怜念他的短处,想念他的许多好处”。
然而,无论如何,这样可爱人物的死去,怎能不让读者临文嗟悼、扼腕叹息呢?武侠小说大都取景于乱世,“乱世天教重侠游,忍甘枯槁老荒邱”,乱世公众祈求侠客主持公道的愿望更为强烈,侠客活动余地也更大,同时,乱世法律败坏,山河破碎,游侠“不轨于正义”就有了合理性。
无怪乎有人抱怨起“无烟尘”的“清平世”来了。
然而,与之矛盾的是,《三侠五义》却发生在歌舞升平的宋仁宗时期,百姓心有不平,也可诉诸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清官包拯。
事实上,《三五》的相当一部分是在写包公如何明察秋毫、扬善除恶的,后人将《三五》归为“近代传统公案小说与侠义小说的完全合流”便基于此。
有了一定篇幅的铺垫,展昭(玉堂所敬佩的对手)和“五义”中其他人物(玉堂的结义兄弟)做出投靠官府的举动便自然而然、不足为奇了。
但玉堂做出种种“人所不能”的大事,辟如开封斗御猫、皇宫题诗杀命、盗三宝,都极其出格,甚至违反社会治安,于情于理都应与卢方一道回开封府向包公和皇帝解释一番。
可玉堂不但不听卢方好言相劝,反倒是反唇相讥:“哦,敢则大哥受了包公知遇之恩?既如此,就该拿了小弟去请功候赏呵!”无奈只得联合丁氏双侠,将玉堂生生水擒,押解至开封府。
《三侠五义之丁氏双侠形象分析》摘要:丁氏双侠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主要人物之一,兄弟二人面貌相同,但性格迥异,各具特点。
丁氏双侠代表了一种平民侠义,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丁氏兄弟;形象;侠义;平民丁氏兄弟指的是丁兆兰和丁兆蕙。
他们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松江茉花村人氏,镇守雄关总兵之子,合称“双侠”。
弟兄二人乃是同胞双生,兆兰比兆蕙大一个时辰,因此面貌相同。
松江茉花村位于华亭县,临松江以芦花荡为界,芦花荡北茉花村,荡南陷空岛卢家庄。
他们年纪不过二旬,英华满面,气度不凡。
首先他们在江湖上颇具盛名。
二十九回写到展昭听到丁兆蕙,惊道:“莫非令兄名兆兰,人称为双侠丁二官人么?”丁兆兰形象第一,丁兆兰厚道老实,第五十五回中写到为救展昭:“丁大爷原是个厚道之人,吃白玉堂这一番奚落,也就无话可说”且被“拘留在螺狮轩内,左旋右转”一天。
第二,功夫二流,六十回:丁大爷看到马刚在饮酒寻乐,不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回手抽刀,竟不知宝刀于何时失去。
这就像上了战场把家伙丢了。
另外丁兆兰心细,第五十九回,张老头借了太岁庄马二员外的银子,中间人是马禄,马禄要用一个小孩抵债,倪继祖要替一个张老头还银子时,丁兆兰问张老头说“且慢,当初借银两时可有借劵?”向债主要过来了债券两清。
急切行侠仗义,第六十回,听了马刚,马朝贤强粱霸道,无所不为,对欧阳春说“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当济困扶危,剪恶除奸,莫若将他除去,方是正理。
”最后是嫉恶如仇,在听了北侠的告诫之后以为北侠胆小说“好一个北侠,何胆小到如此田地。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致瞧不起北侠,“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的酒囊饭袋之人,也敢称个侠字,真真令人可笑。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丁兆兰是一个出身富足,有名望,功夫二流,心思细腻,老实厚道,嫉恶如仇,尚侠行义的侠士。
所以在小说中多以帮助别人,配合别人的角色出现。
丁兆蕙形象第一,水性好,第二十八回,展昭见到投水老者,无计可施“猛然见有一只小小渔船,犹如弩箭一般,飞也似的赶来,到了老者落水处,见个少年渔郎,把身体向水中一顺,仿佛把水刺开一般,虽有声息,却不咕咚。
《三侠五义》论文:《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比较研究【中文摘要】《三侠五义》是晚清侠义公案小说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是侠义和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代表。
他既不同于《水浒传》这样主要写侠士的作品,也不同于《施公案》、《彭公案》这样主要写清官断案的作品。
他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
《蜀山剑侠传》曾被台湾学者叶洪生誉为“天下第一奇书”。
小说中描写的景物,触处成趣,无一不奇。
人物长相怪异,世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兵器巧夺天工,名字形状怪异。
书中所写武功更是神奇莫测。
此书1932年在天津《天风报》上一发表,瞬即声誉鹊起,名传华北乃至全国。
两部作品都是“奇书”,并且两部作品诞生的时间间隔较短,且一个为侠义小说,一个为早期的武侠小说,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要总结前人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两部作品的相似点: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以及包含较多的侠文化两方面来论述他们的相似点。
对传统文化的阐释的相似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是:两部作品都渗透着传统儒、释、道、墨等各家文化;都含有较浓的民俗民间文化,以及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仙文化。
体现了相似的侠文化主要表现在“善”与“恶”的判断方面以及“武”与“侠”的描绘和体现两方面。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两部作品的不同点。
不同点笔者总结为:首先,两部作品代表不同的幻想世界:《三侠五义》反映的是晚清的社会政治形势,《蜀山剑侠传》反映的是玄幻的现实世界;其次,是叙述人称等体现作品结构及其叙事模式的不同;第三,艺术特征以及审美价值的不同。
这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人物塑造、想象性、以及写景造境这几个方面。
第四部分主要论述《蜀山剑侠传》对《三侠五义》的发展。
首先是理论指导的改进。
《蜀山剑侠传》是受西方文学与新文学影响下的武侠创作。
其次是娱乐性的加强,《蜀山剑侠传》已摆脱各种束缚,娱乐性朝多方拓展【英文摘要】”sanxiawuyi”was the most excellent novel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valry andDetective confluence model is typical of work.He is different from the “Water Margin”This write-paladin of the work, but also from “Shi Gong”, “Peng Detective” settle alawsuit that the work write-clean government.He will be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hetwo is the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a wonderful work.”Shushanjianxia Biography” wasTaiwan scholars Ye Hongsheng as “the best in the world Masterpieces.”Scene depictedin the novel, at the touch into a fun, are all odd.Character looks weird, people unheard,never see.How Tenko weapons seized, the name oddly shaped.The book written bymartial arts is amazing and unpredictable.Tianjin 1932 book, “Heavenly Wind News” ona published, became an instant sound reputation reputations Xing, name to North Chinaand thecountry.Two works can be said is “Masterpieces”and two works of short birthintervals, and one for chivalry novels, one for the early novels, it has a strongcomparabl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reface, the main summaryof the previous two novels in this research.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 works: The maininterpret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Xia culture contains two more todiscuss their similariti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lanation for the similarities, I thinkthe main are: twoworks are permeated with the tradi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Taoism, Mexico and other various cultures; have contains a higher Folk culture andembody the culture of ancient Chinese fairy.Xia culture reflects a similar mainly in the”good” and “evil” of the judgments and the “arms” and “Man” depicts and reflects thetwo aspects.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orks.The author summedup the different points: first two works represent different fantasy world.”ChivalricHeroes,” reflec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ushanjianxia Biography”reflects the fantasy of the real world.Followed by the otherperson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narrative work reflects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thethird for the art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difference.The main difference here, inlanguage, characterization, imagination, and the scenery made throughout these areas.The fourth part discusses the “Shushanjianxia Biography”on the “ChivalricHeroes”development.Thefirsti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improvement.”ShushanjianxiaBiography” is the subjec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martial ar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new literary creation.followd by the stengthening of entertainment.”shushanjiaxiabiography”has been out of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 ,multi-expanding entertainment.【关键词】《三侠五义》《蜀山剑侠传》比较研究相似点不同点【英文关键词】”Chivalric Heroes”“Shushanjianxia Biography” Comparative study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目录】《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比较研究摘要4-5Abstract5-6前言7-15一《三侠五义》研究情况概述7-11二《蜀山剑侠传》研究情况概述11-15第一章《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的相似点15-26第一节两部作品在传统文化的阐释方面有较多的相似之处15-20一、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博大博大精深的儒、释、道、墨文化15-19二、都含有较浓的民俗民间文化19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仙文化19-20第二节两部作品包含着较为相似的“侠”文化内涵20-26一、“善”与“恶”的判断方面有较大的相似性20-21二、“武”与“侠”描绘和体现有较大的相似性21-26第二章《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的不同点26-40第一节《三侠五义》与《蜀山剑侠传》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幻想世界26-29一、《三侠五义》所反映的晚清社会的政治形势26-27二、《蜀山剑侠传》反映的是玄幻的现实世界27-29第二节结构及其叙事模式的不同29-31一、《三侠五义》仍保留着传统章回小说的叙事模式29二、《蜀山剑侠传》基本消解了传统小说的章回形式29-30三、叙述人称的变化:《三侠五义》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而《蜀山剑侠传》采用的较多的则是第三人称叙述30-31第三节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的不同31-40一、语言的不同31-32二、人物塑造手段不同32-35三、《蜀山剑侠传》的想象性比《三侠五义》更为丰富35-38四、《蜀山剑侠传》的写景造境比《三侠五义》有了很大的加强38-40第三章《蜀山剑侠传》对《三侠五义》的发展40-46第一节理论指导的改进40-43一、《蜀山剑侠传》开始回归东方浪漫主义,促进文学创作多样化40-41二、《蜀山剑侠传》是受西方文学与新文学影响下的武侠文学创作41-43第二节娱乐性的逐渐加强43-46一、《蜀山剑侠传》体现了现代传媒的娱乐复制43-44二、《蜀山剑侠传》开始摆脱束缚,娱乐性朝多方发展44-46结语46-47参考文献47-49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9-50致谢50-51。
《三侠五义之丁氏双侠形象分析》
高晨虹
(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110114102 指导老师:李艳萍)
摘要:丁氏双侠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主要人物之一,兄弟二人面貌相同,但性格迥异,各具特点。
丁氏双侠代表了一种平民侠义,对当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丁氏兄弟;形象;侠义;平民
丁氏兄弟指的是丁兆兰和丁兆蕙。
他们是中国古典名著《三侠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松江茉花村人氏,镇守雄关总兵之子,合称“双侠”。
弟兄二人乃是同胞双生,兆兰比兆蕙大一个时辰,因此面貌相同。
松江茉花村位于华亭县,临松江以芦花荡为界,芦花荡北茉花村,荡南陷空岛卢家庄。
他们年纪不过二旬,英华满面,气度不凡。
首先他们在江湖上颇具盛名。
二十九回写到展昭听到丁兆蕙,惊道:“莫非令兄名兆兰,人称为双侠丁二官人么?”
丁兆兰形象
第一,丁兆兰厚道老实,第五十五回中写到为救展昭:“丁大爷原是个厚道之人,吃白玉堂这一番奚落,也就无话可说”且被“拘留在螺狮轩内,左旋右转”一天。
第二,功夫二流,六十回:丁大爷看到马刚在饮酒寻乐,不由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回手抽刀,竟不知宝刀于何时失去。
这就像上了战场把家伙丢了。
另外丁兆兰心细,第五十九回,张老头借了太岁庄马二员外的银子,中间人是马禄,马禄要用一个小孩抵债,倪继祖要替一个张老头还银子时,丁兆兰问张老头说“且慢,当初借银两时可有借劵?”向债主要过来了债券两清。
急切行侠仗义,第六十回,听了马刚,马朝贤强粱霸道,无所不为,对欧阳春说“似你我行侠尚义,理当济困扶危,剪恶除奸,莫若将他除去,方是正理。
”
最后是嫉恶如仇,在听了北侠的告诫之后以为北侠胆小说“好一个北侠,何胆小到如此田地。
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以致瞧不起北侠,“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的酒囊饭袋之人,也敢称个侠字,真真令人可笑。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丁兆兰是一个出身富足,有名望,功夫二流,心思细腻,老实厚道,嫉恶如仇,尚侠行义的侠士。
所以在小说中多以帮助别人,配合别人的角色出现。
丁兆蕙形象
第一,水性好,第二十八回,展昭见到投水老者,无计可施“猛然见有一只小小渔船,犹如弩箭一般,飞也似的赶来,到了老者落水处,见个少年渔郎,把身体向水中一顺,仿佛把水刺开一般,虽有声息,却不咕咚。
”
第二,机灵,展昭和丁兆蕙都来盗取郑新的银两帮助周增重开茶楼,“展爷不由的暗暗着急道:他们(郑新和王氏)将楼门堵住,我这朋友(丁兆蕙)他却如何脱身呢?”正着急,忽然屋内的灯被吹灭了,展爷大喜,暗暗称妙,暗道“丁二官人真好机灵,借着灯灭,他就走了,真正的爽快。
”
第三,发明家,第三十一回写到:你道邓彪为何落水?原来丁大爷问答之际,丁二爷船已赶到,见他出言不逊,却用弹丸将他打落水中。
你道什么弹丸?这是二爷自幼练就的。
用竹板一块,长够一尺八寸,宽有二寸五分,厚五分,上面有个槽儿,用黄蜡掺铁渣子,团成核桃大小,临用时安上,在数步中打出,百发百中。
又不是弹弓,又不是弩弓,自己取名叫做竹弹丸。
最后丁兆蕙活泼可爱,这是不同于丁兆兰最显著的特征,第七十八回中写道:“兆蕙却在那边垂手,恭敬侍立,也不执手,口称,白五爷到了,恕我等未能远迎虎驾,多多得罪。
请老爷到寒舍待茶。
”一席话说的玉堂脸红。
而他的大哥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
丁兆蕙乔装打扮一流,第一百一十一回,他和蒋平找了个幽辟之处改扮起来,脱了华衣,抹了面目,带了斗笠,穿了渔服,拉去鞋袜,将裤腿卷到膝盖之上,然后穿上裤衩,系上破裙,登上芒鞋,腿上抹了污泥。
丁二爷更加别致发边还插了一支野花。
这一番描写突出了他的侨扮之功。
共同的性格特征和形象
第一,孝子,第六十四回,“老太太方说身体不爽,此时已然歇下了”。
“丁氏兄弟闻听,连忙跑到里面看视”“丁氏兄弟那里敢挪半步,伺候到四鼓之半,老太太解衣安寝,二人才暗暗出来。
”“多承仁兄指教,我二人唯命是从。
待老母大愈后,我二人
再赶赴信阳就是。
”
第二,接待人员的形象,七十八回:玉堂到了茉花村,离庄门不远,见多少庄丁伴当分为左右,丁氏兄弟在台阶上面立等,下马碰面,兆兰道“贤弟一向可好?”。
和事佬形象,第五十七回,白玉堂和蒋平吵吵闹闹,丁大爷斟了一杯酒递与玉堂,丁二爷斟了一杯,递与蒋平,二人一饮而尽,之后丁二爷道“既往之事,不必再说。
莫若大家喝一回,吃了饭,也该歇息歇息了。
”
第三,慷慨助人,帮助周增新建茶楼(四百二十两),接济展昭款待众英雄,极尽地主之宜,迎来送往等等都体现出两人的慷慨。
第四,丁氏兄弟重情重义,第一百零八回:闻知白玉堂在铜网阵中丧命“由不得泪如雨下”想当初陷空岛与茉花村不过隔着芦花荡,彼此义气相投,何等亲密。
第五作为衬托配角,第七十九回,在艾虎勇于去搭救义士,说过豪言壮语之后丁氏兄弟“点头咂嘴,啧啧称羡”。
智化考验艾虎的应变能力问了问题,丁家兄弟听了这一问登时发怔,暗想道“这当如何答呢?”艾虎从容对答,兆蕙听了只乐得跳起来,道“好对答!好对答!”丁大爷已然听呆了。
丁氏兄弟出身在官员家庭,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没有像马刚、庞昱之流,为富不仁,欺压穷苦百姓,却能够行侠仗义,可见作者的价值观导向。
这也恰恰契合了当时的百姓心理。
鲁迅指出:“值世间方饱于妖异之说,脂粉之谈,而此遂以粗豪脱落见长于说部中露头角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侠客形象,往往是弱者们翘首长空渴望救星时所产生的幻影。
可以从他们的形象看出丁氏双侠,没有展昭、欧阳春那么高的武艺,没有锦毛鼠白玉堂的古灵精怪,没有包拯,颜查散的丰厚学识,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力所能及的“侠义”。
他们有侠义的精神,有钱财去救济需要帮助的人,“见贤思齐”结交豪杰义士,孝顺母亲,爱护姊妹。
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些恰恰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平民的“善”,力所能及的“善”。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劳动人民就是侠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帮助身边的人,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对朋友慷慨帮助,广结善缘,这就是和平年代的侠义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天骥,《三侠五义》,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9
【2】百度文库《三侠五义人物形象分析》
【3】《丁兆兰形象的当代意义》广西师范大学院报 2003 【4】《三侠五义的侠义精神》文学教育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