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灌工程技术
- 格式:pptx
- 大小:700.88 KB
- 文档页数:30
一、微灌工程规划1、一般规定。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和管网规划布置,规划布置成果应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并提出工程概算;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公顷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公顷的微灌工程,应分为规划、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可合为一个阶段进行;灌水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可选择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灌水方式。
2、水源分析与用水计算。
微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供水的微灌系统,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设计水文年的供水状况,新建水源工程,供水状况应根据来水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微灌工程以小河。
山溪、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性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过程线;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无资料时,应对水井作抽水试验,对泉水进行调查、实测出流量来确定可供水量。
微灌水质除必须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⑴进入微灌管网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应含有泥沙、杂草、鱼卵、藻类等物质。
⑵微灌水质的PH值一般应在5.5~8.0范围内。
⑶微灌水的总含盐量不应大于2000PPm。
⑷微灌水的含铁量不应大于0.4PPm。
⑸微灌水总硫化物含量不应大于0.2PPm.3、管网布置原则。
⑴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⑵使管道总长度短,少穿越其他障碍物;⑶满足各用水单位需要,能迅速分配水流,管理维护方便;⑷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⑸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
二、设备选择与工程设施1、设备选择。
灌水器的选择应考虑土壤、作物、气象因素和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制造偏差系数不宜大于0.07。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一、微灌工程规划1、一般规定。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开展可行性论证;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和管网规划布置,规划布置成果应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并提出工程概算;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公顷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公顷的微灌工程,应分为规划、设计两个阶段开展,面积小的可合为一个阶段开展;灌水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可选择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灌水方式。
2、水源分析与用水计算。
微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开展分析,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供水的微灌系统,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设计水文年的供水状况,新建水源工程,供水状况应根据来水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微灌工程以小河。
山溪、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性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过程线;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无资料时,应对水井作抽水试验,对泉水开展调查、实测出流量来确定可供水量。
微灌水质除必须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⑴进入微灌管网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应含有泥沙、杂草、鱼卵、藻类等物质。
⑵微灌水质的PH值一般应在5.5〜8.0范围内。
⑶微灌水的总含盐量不应大于2000PPm o⑷微灌水的含铁量不应大于0.4PPm o⑸微灌水总硫化物含量不应大于0.2PPm.3、管网布置原则。
⑴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⑵使管道总长度短,少穿越其他障碍物;⑶满足各用水单位需要,能迅速分配水流,管理维护方便;⑷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⑸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
二、设备选择与工程设施1、设备选择。
灌水器的选择应考虑土壤、作物、气象因素和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制造偏差系数不宜大于0.07。
微灌工程技术指南目录前言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微灌的特点第二节微灌工程的组成和分类第三节微灌的优缺点第四节微灌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第二章微灌设备与工作原理第一节灌水器第二节管道与连接件第三节控制、量测与保护装置第四节净化设备与设施第五节施肥(农药)装置第三章微灌工程规划设计参数的确定第一节微灌条件下的作物需水量计算第二节微灌的耗水强度与灌溉补充强度计算第三节微灌的土壤湿润比计算第四节设计灌水均匀度的确定第五节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的确定第六节灌水设计工作水头的确定第四章微灌工程的规划第一节微灌工程规划的任务和原则第二节基本资料的搜集第三节水利计算第四节微灌工程的总体布置第五章微灌系统的设计第一节微灌系统的布置第二节灌水器的选择第三节微灌灌溉制度的确定第四节微灌系统工作制度的确定第五节微灌系统的流量计算第六节微灌管道计算常用公式第七节多口出流管道的能量坡度线与压力分布曲线第八节管网水力计算第九节首部枢纽设计第十节沉淀池、蓄水池与镇墩的设计第六章微灌工程的施工与安装第一节施工安装的要求及其准备工作第二节工程施工与安装第三节冲洗与试运行第四节竣工验收第七章微灌工程的管理第一节运行管理第二节维修与保养第三节灌溉用水管理第四节组织管理第八章微灌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第一节投资计算第二节年费用计算第三节经济效益计算第四节经济分析第五节其它经济技术指标计算前言随着世界水资源和能源的紧张,采用节水、节能的农业灌溉技术是本世纪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继喷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60年代以来,一种新型的灌溉技术___滴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它是目前各种灌溉方法中用水量最省、灌水有效利用率最高的一种,因此受到各国的重视。
随着滴灌技术的发展与日趋完善,已由滴灌发展为包括微喷灌、地表下渗灌和涌泉灌等多种形式的微灌技术。
国际灌排委员会为了交流、促进各国微灌技术的发展,特设立了专门机构……国际微灌工作组。
我国自1974年引进滴灌技术以来,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并在辽宁、山东、河北等省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
一、微灌工程规划1、一般规定。
微灌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与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可行性论证;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应包括水源工程、首部枢纽和管网规划布置,规划布置成果应绘制在不小于1/5000的地形图上,并提出工程概算;平原区灌溉面积大于100公顷山丘区灌溉面积大于50 公顷的微灌工程,应分为规划、设计两个阶段进行,面积小的可合为一个阶段进行;灌水方式应因地制宜地,可选择滴灌、微喷灌、涌泉灌等灌水方式。
2、水源分析与用水计算。
微灌工程规划必须对水源的水量、水位和水质进行分析,利用现有水源工程供水的微灌系统,应根据工程原设计和运用情况,确定设计水文年的供水状况,新建水源工程,供水状况应根据来水条件通过计算确定。
微灌工程以小河。
山溪、塘坝为水源时,应根据调查资料并参考地区性水文手册或图集,分析计算设计水文年的径流量和年内分配过程线;以井、泉为水源时,应根据已有资料分析确定可供水量,无资料时,应对水井作抽水试验,对泉水进行调查、实测出流量来确定可供水量。
微灌水质除必须符合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规定外,还应满足:⑴进入微灌管网的水应经过净化处理,不应含有泥沙、杂草、鱼卵、藻类等物质。
⑵微灌水质的PH值一般应在 5.5~8.0范围内。
⑶微灌水的总含盐量不应大于2000PPm。
⑷微灌水的含铁量不应大于0.4PPm。
⑸微灌水总硫化物含量不应大于0.2PPm.3、管网布置原则。
⑴符合微灌工程总体要求;⑵使管道总长度短,少穿越其他障碍物;⑶满足各用水单位需要,能迅速分配水流,管理维护方便;⑷输配水管道沿地势较高位置布置,支管垂直于作物种植行布置,毛管顺作物种植行布置;⑸管道的纵剖面应力求平顺。
二、设备选择与工程设施1、设备选择。
灌水器的选择应考虑土壤、作物、气象因素和灌水器的水力特性,制造偏差系数不宜大于0.07。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
微灌技术是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利器,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修复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微灌技术的重视,微灌工程技术规范也日益完善。
2020年,国家发布了《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为微灌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涵盖了微灌设备、灌溉区域,以及水源类型、水源水量计算等三大部分。
首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明确了微灌的基本概念,将微灌分为简单微灌、一般微灌和普通微灌三种形式,明确了微灌的基本流程,以确保微灌工程的设计质量。
其次,《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对灌溉区域设置有特别的要求,强调了灌溉区域的开发、选址、灌溉范围等技术细节。
此外,《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还明确了水源水量计算的相关方法,明确了水文参数的基本计算公式,确保了因地制宜的水源供水。
在《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的指导下,微灌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首先,《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明确了阀门或其他排水设备的设置要求,可有效保障微灌系统的灌溉质量。
此外,规范还明确了微灌系统的施工要求,要求必须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微灌系统的可靠性。
最后,规范还对微灌系统的管理与保养提出了有效的措施,明确了定期检查、保养和维护的要求,保证了微灌工程的正常运行。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的发布,为微灌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供
了技术支撑,促进了微灌技术的发展,也为新一轮微灌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们应当积极运用微灌工程技术规范2020,规范化施工,做好微灌系统的管理与保养,实现农业发展、生态环境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有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