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文化的特点(doc 21页)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企业文化产生的原因

美国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有着深刻的经济、思想理论和社会根源。

经济根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 年代末以前,美国一直是首屈一指的世界经济强国。她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等,在资本主义世界均占首位。 1946 年12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洋洋得意地声称,美国担负着“领导世界的责任”。在经济实力各方面都占绝对优势的时候,美国对别国的工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是不屑一顾的。美国企业管理中的任何偏颇,其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中偏重理性主义、忽视人的因素和文化因素这样一些弊端;也还没有引起美国人的关注。可是,正当美国人沉醉于“美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美梦中的时候,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西欧,特别是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美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

美国经济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其国际竞争能力迅速衰落,主要表现在美国的工业产品所占的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不断缩小,外贸赤字逐年上升。更严重的是,一向是美国占优势的高科技工业和劳务贸易领域也出现了衰落的势头。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连受挫,这才引起美国工业界,管理学界的严重关切。

在60—70 年代中期,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更低于日本。从1947 年—1987 年的40 年中,美国私人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速度,从第一个10 年的3.4%降到第4 个10 年的0.7%。劳动生产率落后,产品在市场上就不会有竞争能力。美国的录像机、手表、摩托车就是这样败在日本手下的。加之,外贸逆差迅速增加。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崩溃。这一切导致美国综合国力相对下降,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和动摇。

面对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和日本旋风的猛烈袭击,美国朝野一片惊慌。尼克松甚至哀叹:“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想不到的那种挑战。”这时美国人才不得不冷静下来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上处于崩溃边缘、技术上属于三、四流的一个弹丸岛国,能在短短的20 多年内实现经济起飞?日本成功的奥妙何在?于是在美国出现了日美经济比较研究热潮,许多人不远万里到日本进行考察。有些美国企业界人士像当年淘金者追逐加州的黄金一样,贪婪地挖掘日本企业管理的炒诀。一时间,有关这方面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他们得出结论:美国经济落后不仅仅在于技术问题,而在于缺乏日本那样独特的企业文化。正如《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一书作者所指出的:“美国人的‘敌人’不是日本人或西德人,而是我们企业管理‘文化’的局限性。”一系列有关企业文化著作的出版,正是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探索振兴企业之路,挽回经济颓势的一种尝试。所以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源于美国,根在日本”。

思想理论渊源

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与其企业管理理论长期以来比较发达有密切关系。从历史上看,美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是属一流的。企业文化是对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批判继承的产物,是传统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为了弄清企业文化与传统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我们有必要了解美国企业管理理论的演变和与此相关的企业管理思想中人性假设(或称人类观)的演变。

1.美国全业管理理论的演变

在企业文化产生以前,美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奉勒首创的“科学管理”(即所谓泰勒制)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19 世纪末至20 世纪20 年代)。

弗雷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著名的企业管理理论泰勒制的创始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曾当过工人、工头、车间主任、总制图师、总工程师等职。泰勒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生产过程中的仔细观察,认为当时工厂中的生产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合理的工作量,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为此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工人工作时间和动作的研究,他对工人作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所用的时间进行科学测定,去掉多余的动作和时间,确定标准的作业方法。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通过铁铲试验,确定每铲的最佳重量、最佳效果,从而决定标准铁铲的大小规格。这就是所谓工具和作业标准化原理。为了鼓励工人完成和超额完成工作定额,更好地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他提倡实行富有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除了创立上述各种作业管理方法和工资制度外,泰勒还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按照科学规律制订计划。这样可避免工厂主和工人凭个人经验指挥和操作的盲目性,加强了目的性和计划性,从而有利于提高生产率。这是企业管理专业化的最初尝试。以上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泰勒的主要代表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等。

泰勒的“科学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提高效率为核心。整个原理和方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效率为主要内容;

(2)以“物”为中心,“人”只是完成生产的工具,机器的齿轮。有重物质,轻精神,重理性,轻视人的偏向;

(3)是封闭式的。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操作过程,忽视环境因素;(4)它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工人只是任凭管理人员随意摆布的“棋子”。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斯科特称它为“封闭型一理性管理模式”。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确实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部分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利润。泰勒制反映了当时机械化大生产的某些客观规律,对当时和以后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很快便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成为风行一时的管理方法。

由于时代局限性和个人局限性,泰勒的“科学管理”具有严重的缺陷:它侧重于生产劳动的作业过程管理,对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包括财务、规划、人事、供应、销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涉及;他只把工人的一切活动归结为经济动机,忽视了人的感情因素;他把工人视为机器的附属物,只能机械地服从管理人员的指挥棒,不能有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际上是“让‘活的劳动力’完全从属于死的机器”,“其目的在于提高工人的生产率并一举消灭他们的自主权”。在泰勒制下,“人不见了,剩下的只是根据精细的劳动分工而进行精密科学测定的基础上安排的‘手’和‘物’,在这里,最小的一个动作和最小的一点时间都成了衡量工人劳动状况的尺度”。正是由于上述局限性,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工人的反对,泰勒制的作用和意义逐渐降低。在20 世纪30 年代以后,先后出现了重视人的因素和科学因素的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科学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所谓“封闭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