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指导---说明顺序的判断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50.00 KB
- 文档页数:23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1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1.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直接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物说明文的对象往往就是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句及关键词加以概括。
一篇文章有一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局部段落有局部段落的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首先看题目,其次抓中心句及关键词;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特征的,需要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二、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本质特征2.举例子举了什么的例子,具体,清楚,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3.列数字例举了什么的数据,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4.打比方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易理解5.分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6.作比较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7.引资料简洁,有力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
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增强了趣味性8.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9.作诠释进一步地解释事物的什么特征10.画图表简明,直观,具体的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高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的答题方法一、掌握说明顺序1.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有;【1】从现象到本质【2】从结果到原因【3】从特点到用途【4】从整体到局部【5】从概括到具体【6】从主要到次要【7】从一般到个别2.确定说明顺序;【1】应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2】把握语言的标志。
从语言标志看,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的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发展,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而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还要注意有时说明文的顺序。
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二、把握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常见的结构形式;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文是用来解释、阐述其中一种事物、现象、道理等的一种文体。
而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是说明文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于写作和理解说明文都非常有帮助。
一、说明顺序1.递进顺序:按照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演变原理等,例如物种的进化过程、工艺制品的制作工序等。
2.比例顺序:按照事物的特征、属性或程度的高低进行说明。
比例顺序一般会先介绍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特征或属性,然后逐渐展开,介绍其他次要的特征或属性。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事物的特征、优缺点等,例如产品的功能特点、名胜古迹的景点等。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空间布局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具有空间关系的事物、地点、结构等,例如城市的布局、房屋的结构等。
4.问题顺序:按照事物的各种问题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对于事物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解答,例如解释其中一种难题的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说明顺序,实际上在说明文中,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顺序,或者将不同顺序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清楚、明确的阐述效果。
说明结构是指说明文在整体上的组织结构,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说明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分类结构: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事物或现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的情况,例如对于动物进行分类介绍、对于产品功能进行分类说明等。
2.比较结构:将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阐述,例如对于两个产品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于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等。
3.顺承结构:先介绍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推进,进行更深入的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一些知识点或原理进行详细解释的情况,例如对于科学原理的解释、对于学科知识的介绍等。
4.问题解答结构: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逐个进行解答。
说明文阅读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事理说明文是一种通过列举事实、解释原理、论证观点来阐述其中一事物的规律、原因、效果等的文体。
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对于读者理解文本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不同的方式组织。
下面以介绍如何写一篇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事理说明文的开头一般通过引出主题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概括介绍要阐述的内容。
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幅生动的插图、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等。
同时,也要在开头部分明确交代文章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事理的过程。
可以采用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式展开,合理组织段落,使得内容清晰易懂。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逻辑性和连贯性是事理说明文的重要特点之一,需要保证各个部分之间的前后衔接,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逻辑推理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是对事理进行解释和分析。
在此部分可以根据事理的特点和特征来详细论述,解释其产生的原因、规律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可以引用统计数据、科学实验证据、专家观点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
第四部分是结尾部分。
结尾要进行总结,简明扼要地概括上文所阐述的事理,强调其重要性和意义。
同时,可以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整篇事理说明文的结构可以按照“引出主题→具体阐述→解释和分析→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组织。
需要注意的是,事理说明文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主题的一致性,避免过多的分歧和脱离主题的内容。
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使得文本更加通俗易懂。
总之,事理说明文的顺序及结构对于读者理解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至关重要。
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组织文本的结构,使得内容更加清晰易懂,达到阐述事理的目的。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
【阅读】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一、说明顺序的作用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理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事理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都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阅读说明文,要懂得安排说明顺序和结构的一般规律。
二、梳理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季节:春冬;一天:早晚……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的顺序。
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指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和内部结构比较复杂的事物,常用这种顺序。
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如《核舟记》《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分别介绍核舟和故宫博物院的构造。
3.逻辑顺序: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⑧从整体到局部。
(常综合运用)指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常用于事理性说明文,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成因等。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③从特点到用途,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专题12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解析版)考点分析一、主要考点: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及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顺序通常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其中考查得最多的是时间顺序。
一般分值较小,一般在一至两分。
答此类题需要学生掌握这三种通常的说明方式及其作用即可拿到分。
常考形式一、此类题在考卷中通常出现形式:【一般直接提问式】例: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你可以说说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吗?3.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呢?4.本文用了空间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是什么?5. 文中第3段和第4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二、根据以上说明顺序考题在考卷中出现的形式,可以看出此类题一般提问很直接,不会出现审题错误、身体模糊的问题,那么我们解此类题就需要掌握常考的说明顺序有哪些及其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抓表时间的词语。
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冬将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作用:能够清晰说明事物在时间上面的发展变化。
2. 空间顺序——抓表方位的词语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展开,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等等,依次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作用:能够空间性的、有条理的说明某个说明事物的特点。
3. 逻辑顺序——抓思维的规律。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由现象到本质、由因到果(由果到因)、由主到次、由个别到一般、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由特点到用途等顺序。
作用:能够有逻辑的、清晰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注意】1.单一的问采用什么顺序,直接答“……顺序”即可。
2.有的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又交叉使用几种,使说明更透彻。
答题时要看清问的是全文的说明顺序还是某几段,某一段的说明顺序。
【分析步骤】第一步:解这种题之前,要了解常见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阅读复习学习单——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说明顺序【目标描述】1. 了解说明文结构及顺序方面的文体知识。
2. 明确考试要求,掌握阅读说明文这方面知识的技巧、方法、要求。
3.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并提高相关方法的运用能力。
【学习过程】一、知识概说阅读一篇说明文,要注意理清文章结构。
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而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联,都是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因此,理清文章结构的同时,还须分析说明顺序。
《大纲》规定,初中生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上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落实到说明文阅读上,具体地说,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有:1.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2.能分析说明顺序,找出标明顺序的关键词句。
二、复习指路(一)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
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开头两段总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
第三至九段分说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
我们学过的《在太空中理家》《送你一束转基因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采用了这种结构形式。
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
例如《奇妙的克隆》,是先从理论上解释什么是克隆,再大体上按着时间顺序,由易至难地介绍克隆的实践,最后再揭示克隆的意义。
专题七说明文阅读第二讲说明顺序【知识点拨】考点名称:说明顺序考点解析:主要考查对文章结构顺序的把握以及上下文的照应考查形式:以选择、填空或简答的形式,指明整体和局部的说明顺序。
相关知识:把握说明文的顺序【考点突破】例1:《奇妙的克隆》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答案:逻辑顺序。
解析: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叫逻辑顺序。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步步推进。
例2:古老的防御兵器——盾马庆恒①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
作为一种手持的防护兵器,盾可以掩蔽身体,防卫敌人的兵刃矢石的杀伤,通常和刺杀格斗类兵器,如刀、剑等配合使用。
②传说我国最早的盾,远在黄帝时代就有了。
《山海经》中有关于“刑天”这位英雄人物的神话,描写他一手操干,一手持斧挥舞不停的雄姿。
陶渊明为此写诗赞道:“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周礼·司兵》写明周时已有五种盾。
士卒用手执盾,可以遮挡敌人兵器,尤其弓箭的进攻。
春秋战国时,战车上专门有人执盾,以遮挡矢石。
城头上多设盾橹,作为守城护具。
③盾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长方形、梯形、椭圆形、圆形、燕尾形及不规则形,背后都装有握持的把手。
盾所用材料主要有皮革、木材、藤条、金属等。
盾牌则分为木牌、竹牌、藤牌、革牌、铜牌、铁牌等。
早期的盾都用木、皮革等材料制作,表面涂漆,形状多呈长方形或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一般不超过50cm。
商周时期,盾多用于车战和步战,用木、革制作或者用藤条编制的盾是军队中的重要防卫武器。
这时的盾,形状近似长方形,前面镶嵌青铜盾饰,有虎头、狮面等,个个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借以恐吓敌人,增强盾牌的防护效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盾仍然以木和皮革为材料制作,但其形状却有较大的变化,其上部大多..做成对称的双弧形,表面涂漆,并常绘有精美的花纹,盾高一般..有60多厘米,宽约.45厘米。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资料说明文阅读指导与答题技巧(四年级)一、说明文概念1.说明文的概念:指说明事物的内容、形式、本质、规律,介绍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及功能。
2.阅读说明文的重点:理解说明的内容,了解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其说明方法。
二、说明问的类型1.事物说明文(标题是说明的对象):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2.事理说明文(找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相视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三、理清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结构,多用在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南西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主一次、原因一结果、现象一本质、特征一局部、总一分。
四、说明方法★★★★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小学阶段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前5种),并学会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例如,《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文中,第3自然段,为了说明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举了冰箱中的纳米涂层、碳纳米管和纳米吸波材料这三个例子,更具体明确地说明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②列数字:用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例如:第7课中“纳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这句话就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让我们通过“十亿分之一米”这个具体的数字来了解纳米的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有说服力。
说明文阅读理清说明顺序分析其作用一、什么是说明顺序说明顺序: 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二、说明顺序分类(一)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二)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的说明顺序。
(三)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
三、合理选择说明顺序的标准(一)与说明对象有关。
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或者景点的,用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道理,如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二)与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关。
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写,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有利于凸显说明对象的特点。
如《大自然的语言》,整体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但具体写影响物候因素的部分,则采用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根据影响力度的大小,分别从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又如《故宫博物院》,整体是空间顺序,具体写三大殿时,采用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中国石拱桥》主要采用逻辑顺序,但在介绍中国石拱桥历史时,则采用了时间顺序,让读者能大致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
四、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一)排列内容次序(二)借用关键词句(首先,其次,然后,最后)(三)恰当运用序数词(四)参照具体事物(五)根据不同类型1.建筑物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安排。
建筑物指亭台楼阁、道路桥梁、商厦场馆等,其说明要点是要把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布局准确地介绍清楚,一般采用从南到北、由上而下等的空间顺序。
2.事物演变类说明文的写作顺序安排。
介绍某一事物的演变、进化过程,运用时间顺序能将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介绍清楚。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理清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为序。
如:事物历史发展、生物从小到大等。
抓表时间的词语,如:年代:古—今;季节:春-夏-秋-冬……空间顺序: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为序。
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抓表方位的词语。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等,依次说明。
逻辑顺序:以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序。
抓思维的规律。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浅-深,等等。
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因为(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等。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某个文段或某几个文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3、文段或句子之间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二、解题思路1、把握说明顺序题。
对说明顺序的判定,可采用排除法,因为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一般都会有比较明确的表示时间或空间变化的语言标志,如“以前、如今”“古代、近代、现代”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上下、前后、左右、中间、东西南北”等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
而采用逻辑顺序的文章里常用表示因果或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者”等。
注意:介绍实体性的事物,如建筑物、名胜古迹等一般采用空间顺序。
2、判断文段或句子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
首先需弄清段意或层意,然后从相邻几个文段之间的对应关系或文段中每层之间的关系上去揣摩分析能否调换。
尤其要注意文段或句子之间是否存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是否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等);是否与前后文相照应等。
答题时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来作答。
第一步:表态(不能);第二步:概括段落内容(重视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是否遵循一定的说明顺序(是按照……顺序说明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第四步:和上下文的关系(呼应、承接、引出)。
如何理清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好说明文,首先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其次最重要的是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
所谓合理的说明顺序,是指能充分表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特征的顺序,也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事物规律的顺序。
阅读一篇说明文,只有理清说明的顺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说明的内容。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要理清说明顺序:一、明确说明顺序的含义时间顺序:是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多用于介绍事物发展的变化过程、工序流程。
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生物成长等。
空间顺序: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
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或具体物品。
一般有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等。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分类:①概括到具体②整体到局部③从现象到本质④由主到次⑤原因到结果⑥特点到用途二、理清说明顺序的方法1、认清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来分。
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
对实体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古迹等结构的或布局的介绍,多已空间为序。
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主体内容介绍就采用了空间顺序。
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将画面切分为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
写具体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已时间为序。
如: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就采用了时间顺序。
写事物的成因,常常从本质到现象或者反之,有时还会依由主到次或由因到果的次序,一般已逻辑为序。
如《大自然的语言》为说明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的四个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就是按照影响由大到小排列,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2、注意标志性的词语,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织材料。
说明文阅读之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2年第06期1.说明文的顺序说明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兼用其他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能体现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技术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植物生长等,都应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由个别到一般、具体到抽象、主要到次要、现象到本质、原因到结果、概括到具体、特点到用途等一一介绍说明,阐述事理一般用逻辑顺序。
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开头结尾、中心句、设问句、过渡句等)来理清说明顺序。
如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早、午、晚或古代、现代等),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远近等),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整体、局部,主要、次要,现象、本质等)。
2.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包括“总分式”(“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式(包括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等)、并列式(相互调换顺序,不影响文章内容)、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等,一篇完整的说明文常常是几种结构综合运用的。
自动驾驶塑造未来◎惠志斌徐秉良程程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
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
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40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八上说明文阅读考点答题指导(二)顺序、结构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命题热点】1.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
2.理清文章说明的条理。
3.分析文章说明顺序的作用。
4.判断文段或文章的结构方式。
【解题技巧】一、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1.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如按时间的先后;按工艺程序”。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
(2)空间顺序。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
作用: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
常出现方位词。
(3)逻辑顺序。
适用于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及介绍科学原理的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分析到综合。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
2.确定说明顺序(1)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一般事物说明文采用空间或时间顺序,事理说明文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2)把握语言的标志。
空间顺序有“东”“西”“南”“北”“上”“下”“左”“右”等方位词作标志语;时间顺序有表时间的推移、事物各个阶段的标志语;逻辑顺序有“首先”“其次”“为什么”“原来”“因此”等标志语。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一篇说明文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以一种说明顺序为主,兼用其他的说明顺序,一定要分清主要的是哪种说明顺序。
二、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
这种结构形式又分为三种情形:总——分——总式,例如《中国石拱桥》;总——分式;分——总式。
2.递进式。
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①例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物候学研究对象入手,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再接着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以及物候学的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