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毫升教案 (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认识毫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能够正确使用毫升单位进行容量计量。
2.能够将不同容器中的液体容量进行比较和转换。
二、教学内容1.毫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毫升与升、立方厘米的关系。
3.毫升的计量方法和数值单位换算。
三、教学重点1.理解毫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掌握毫升与升、立方厘米的关系。
3.熟练运用毫升进行容量计量和单位换算。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直尺、容量瓶、量杯等。
2.教学素材:液体容器的图片、不同容器的容量数值。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引入毫升单位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液体容量计量的重要性。
2.引发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例子思考:如何准确地计量出一定容量的液体?3.提出学习毫升单位的目的:为了方便准确计量和比较液体的容量,引入毫升这个更小的单位。
步骤二:概念讲解1.通过黑板或白板展示毫升的定义和符号(ml)。
2.解释毫升与升、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1000毫升等于1升。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量杯中的液体容量,应该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步骤三:实际操作1.给每个学生发放一个量杯,让他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试图找到容量的单位。
2.引导学生使用毫升单位来测量量杯中不同容量的液体,并记录下测量值。
3.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容器中的液体容量,让他们发现不同容器的容量差异。
步骤四:单位换算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容量单位进行换算,例如将升换算为毫升,或将毫升换算为升。
2.给学生提供一些例题,让他们独立进行单位换算,然后进行讲解和订正。
步骤五:归纳总结1.让学生总结毫升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强调毫升与升、立方厘米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总结熟练运用毫升进行容量计量和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道涉及毫升计量和单位换算的问题,并与同学分享。
2.探究其他容量单位,如升和立方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换算方法。
七、教学评价1.出示几道涉及毫升计量和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
1.2 认识毫升教案(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毫升的概念,理解毫升与升的关系,能够正确使用毫升作为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毫升进行体积计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升的概念及与升的关系2. 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毫升与升的换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升的概念及与升的关系,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毫升与升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毫升的概念。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毫升的使用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液体容器,如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容器的容量标识,引入毫升的概念。
2. 探究毫升的概念(1)教师出示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刻度,认识毫升。
(2)学生通过实践,使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水,感受毫升的实际大小。
(3)教师总结:毫升是体积的计量单位,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
3. 毫升与升的关系(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升与毫升的关系,发现1升等于1000毫升。
(2)学生通过实践,将1升的水倒入量筒中,观察水的体积,验证1升等于1000毫升。
4. 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如购买饮料、烹饪等,让学生运用毫升进行计量。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生活中使用毫升的经历,加深对毫升的认识。
5. 毫升与升的换算方法(1)教师讲解毫升与升的换算方法,即1升=1000毫升。
(2)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毫升与升的换算方法。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毫升的概念、与升的关系及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毫升进行实际计量,巩固所学知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认识毫升》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毫升的概念,知道毫升是一个容量单位。
2.能够正确使用毫升的量词并将毫升与升相互转换。
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感受毫升的实际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物容量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力。
2.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勤奋、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观察和认识毫升。
2.使用毫升的量词并将毫升与升相互转换。
3.掌握毫升的基本概念。
难点1.学生理解和掌握容量单位毫升的含义。
2.学生辨认和感受毫升的实际含义。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容器,对学生进行容量单位的简单提问,引导学生接触毫升和升这两个容量单位。
体验活动(20分钟)让学生结成小组自行选择不同的容器(杯子、瓶子、桶子等)进行观察、比较、借鉴和实际的尝试操作,感受毫升与升的实际含义。
探究活动(25分钟)1.学生将观察过的不同容器的体积(大小)、毫升和升的液体含量记录在小组报告中。
2.同桌交流对每个物品的认知,分析出空间大小、液体总量以及液体量的多少,并总结归纳出毫升和升的区别。
练习活动(1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已知容量的杯子,然后让学生凭借所学知识,在黑板上完成数学题目。
(例子:假如一只杯子的容积是50毫升,一杯茶需要20毫升,那么可以装多少杯茶?)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让学生介绍今日的学习成果,然后各组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展示自己对毫升和升的理解,并总结自身的不足,感受到新的进步。
四、教学评价总结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学会了毫升的认识、使用毫升的量词,并掌握了毫升与升的转换方法,巩固了容量单位的学习,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评价教师对本次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同时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在此基础上,及时发现不足,制定具体措施,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工作,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认识毫升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 1 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 1 升= 1000 毫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估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毫升,建立 1 毫升的容量观念。
2、难点正确感知毫升和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准备1、量杯、量筒、滴管、1 毫升的水等。
2、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容器,如饮料瓶、药水瓶等,引导学生观察容器上的刻度和单位,引出毫升这一容量单位。
111 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容器上你们看到了什么?除了升这个单位,还发现了什么?11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升。
12 感知 1 毫升121 教师出示 1 毫升的水,让学生观察。
122 用滴管吸取 1 毫升的水,滴入量筒中,让学生直观感受 1 毫升水的多少。
123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用滴管吸取 1 毫升的水,滴在手心中,感受 1 毫升水的量。
124 交流感受,让学生说一说 1 毫升的水有多少。
13 认识几毫升131 出示量杯,分别指出 2 毫升、5 毫升、10 毫升的刻度,让学生观察。
132 让学生用量筒量出 2 毫升、5 毫升、10 毫升的水,进一步感受不同容量的毫升数。
14 毫升与升的关系141 教师将 1000 毫升的水倒入 1 升的量杯中,让学生观察。
142 引导学生发现 1 升= 1000 毫升。
143 通过练习,巩固毫升与升的换算。
15 课堂练习15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152 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买饮料时选择合适的容量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16 课堂小结16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16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认识毫升1. 学习目标•掌握毫升的概念和读法。
•能够正确使用毫升的单位进行计量和比较。
2. 教学重点毫升的概念和读法。
3. 教学难点毫升的计量和比较。
4.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书籍、标尺、毫升杯。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可用适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毫升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
5.2 新课讲解5.2.1 毫升的定义毫升是计量体积的单位,常用于测量液体或砂糖等细小颗粒的体积。
5.2.2 毫升的读法1毫升,可以读作1ml(毫升的英文缩写),也可以读作1毫升。
5.2.3 毫升的计量和比较将毫升杯示数平放于桌面上,注水至刻度线上,让学生亲身体验1毫升、2毫升……10毫升和更多的量,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毫升的计量和比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测量的问题,如:(1)请从A杯中倒出3毫升的水到B杯中,应当倒出多少滴水?(2)请比较10毫升水和5毫升水的多少?(3)请用毫升杯为盆中的水进行计量,读出所示数。
5.3 拓展练习请学生在课后自己测量并记录自家的洗手间水龙头每秒放水的毫升数,汇总后进行分析,寻找经济节流用水的方法。
5.4 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你能用自己的话对毫升进行简单的解释吗?3.毫升的读法有哪些?4.举个例子,如果要将5毫升水分配到3个杯子中,每个杯子应该有多少水?6.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对“毫升”的基本概念的介绍,通过实验和比较让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毫升的计量和比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实验和比较是比较浅显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逐渐加深对毫升的理解,还需要后期通过不同的题目和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加深。
可以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毫升在日常中的实践,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能力的培养。
1.2 认识毫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毫升是容积单位,理解毫升与升的关系,建立1毫升的实际观念。
2. 使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量筒、量杯等测量工具来量取液体。
3. 培养学生运用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毫升的定义
2. 毫升与升的关系
3. 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4.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毫升的定义,毫升与升的关系,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升的概念,引入毫升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毫升是容积单位。
2. 讲授新课
(1)毫升的定义:毫升是容积单位,符号为ml,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
(2)毫升与升的关系:1升等于1000毫升,即1L=1000ml。
(3)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读取量筒、量杯的刻度,以及如何避免测量误差。
3. 实践操作
(1)让学生观察量筒、量杯,了解其结构和使用方法。
(2)分组进行量筒、量杯的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一些与毫升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五、课后作业
1. 填空题:根据毫升与升的关系,完成相应的填空。
2. 应用题:运用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毫升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掌握了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学生对毫升与升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毫升单位,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2. 培养学生运用毫升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毫升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升单位的含义及其与升的关系。
2. 常用容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3. 运用毫升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毫升单位的含义及其与升的换算关系。
2. 难点:运用毫升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容积单位的大小。
2. 采用换算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的理解。
3. 采用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运用毫升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容积为1毫升、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的容器。
2. 准备一些液体物品,如水、饮料等。
3.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毫升单位解决。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容器和液体物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些物品的容积。
2. 讲解毫升单位的含义:介绍毫升单位的定义,让学生明白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
3. 演示毫升与升的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升等于1000毫升。
4. 练习毫升与升的换算: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巩固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5. 解决实际问题: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毫升单位进行解答。
七、课堂练习1. 完成一些毫升与升的换算练习题。
2. 运用毫升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表示不同物品的容积?八、拓展与延伸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场合需要用到毫升单位?2. 出示一些与毫升单位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如饮料瓶、药瓶等。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毫升单位的含义及其与升的换算关系。
2. 强调运用毫升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容积单位的使用。
十、课后作业1. 完成一些毫升与升的换算练习题。
(教案)第一单元认识毫升-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毫升的概念,并能够将其与物品的容量相联系。
2. 熟练掌握读写毫升的方法。
3. 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掌握毫升到升的换算。
二、教学重点1. 毫升的概念及应用。
2. 毫升到升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毫升到升的换算方法。
2.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针对性强的讲解法。
2. 实物和图片的展示法。
3. 游戏和小测验的形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物品的大小和形状,提问“这些物品的容量是怎样进行测量的呢?”,引入毫升的概念,并向学生介绍毫升的定义和意义。
2. 授课(30分钟)(1)讲解毫升的大小和表示方法。
(2)介绍毫升的应用领域,如在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中的应用。
(3)讲解毫升与升的关系,并介绍换算方法。
3. 操作(15分钟)让学生进行操练,观察容器中水的不同高度和体积,测量和记录容器中的水量。
(建议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趣味性)4. 拓展(15分钟)通过游戏和小测验,加深学生对毫升的认识和理解。
(1)游戏一:让学生根据图片或文字描述,猜测物品的容量。
(2)游戏二:根据不同的容器,要求学生进行估算和测量。
(3)小测验:给学生一些关于毫升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具准备1. 能够体现毫升的各种容器,如杯子、瓶子、桶子、容器等。
2. 实物和图片展示毫升的相关概念和应用场景。
3. 游戏和小测验。
七、教学反思教学毫升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毫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将毫升与实际问题相联系,通过实际操练和练习,掌握毫升到升的换算方法。
通过游戏和小测验的形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毫升的含义和应用。
《认识毫升》教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毫升的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毫升的应用毫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单位,但是很多人对于毫升的概念和应用还不是很明确。
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地理解毫升的含义和作用,以便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毫升的应用。
一、认识毫升的含义和量化方法了解毫升的含义和量化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单位。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标准液体计量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将液体倒入计量器中并读取液面高度的方式来量化毫升。
然后教师可以使用实验或绘图的方式展示毫升的含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毫升是一个容量单位,表示物质所占有的体积大小。
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毫升的量化方法,比如1毫升等于1000分之1升、等于1立方厘米等等。
二、应用毫升单位进行计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应用毫升单位进行计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毫升单位进行计算。
例如,可以用一些家庭常见的物品和食物来进行计算:如果一瓶饮料有500毫升,那么3瓶饮料有多少毫升?一个杯子容量为300毫升,如果倒入了200毫升的水,还能再倒多少毫升的水?通过这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深入地理解毫升的作用,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比较不同的容量单位由于毫升是容量单位中较小的单位之一,学生还需要了解其他容量单位的含义和应用,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为合理的计算。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比较容量单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容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和应用场景,比如1升等于1000毫升、1夸脱等于946毫升等等。
通过比较不同的容量单位,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应用毫升单位进行准确测量为了保证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毫升单位进行准确测量,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
例如,在倒液体的时候需要放慢速度,观察液面高度,确认不会溢出;在使用计量器的时候需要仔细读取刻度并计算体积;在进行容器之间的液体转移时需要让容器稳定并提前计算好液体的体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