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16
课题单元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规范,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结构。
2.能力目标: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制定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内容。
3.素质目标:树立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道德情感。
教案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确定原则和结构教案难点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和制定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目标,选择和组织幼儿园社会领域教案活动的内容教案方法情境教案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教案准备教案课件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教案过程教案基本内容教案方法时间分配Ⅰ问题情境(导学)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情境:幼儿园教研活动中,大家围绕幼儿社会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小李老师认为:幼儿社会教育就是教孩子学会交往的,人是群居性动物,所以首先就得学会交往,哪个幼儿会交朋友,朋友多,哪个幼儿就是社会性发展水平高。
小王老师认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幼儿社会教育就是教会孩子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增强孩子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这才是适应社会生活最关键的品质。
小张老则师认为: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幼儿社会教育就是让孩子爱自己现在的生活,愉快健康地成长,愉快健康本身就说明孩子适应社会生活。
问题:上面的辩论主要是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教什么(内容)和要达成什么效果(目标)的。
你认为谁的观点对呢?为什么?小结: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制定与内容选择问题,我们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还应遵守一定的原则,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正确性。
第二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1.制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总目标;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及选择内容的要求。
第一节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一、制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依据(一)儿童需要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的需要有多种形式和层次,包括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意识到的需要和未意识到的需要,还有健康领域要着重考虑的发展身体的需要、维护和增进健康的需要、发展自我保健能力的需要,也包括各个活动领域共同要考虑的发展认知能力、模仿、创新、竞赛、学习、交往、审美、表现意识与能力以及发展自我意识的需要等。
(二)社会发展与需要幼儿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是在现实社会中成长的,他们要适应现实社会。
同时,他们又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他们要在身心素质上为创造未来社会做好准备。
因此,现实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应该是确定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三)学前教育和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前儿童,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又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因此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必须既遵循学前教育的总目标,又遵循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四)健康教育价值观健康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基于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而形成的心理倾向,它是确定健康教育目标,选择健康教育内容和制定评价标准的依据。
(五)教育实施机构的师资和教育条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教师的角色定位有明确的表述:“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敬业精神、在工作中的付出程度等,大大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同时,家庭、托幼机构及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得当与否,教学设备的多少,教学材料的投放是否合理,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条件。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总目标2001年7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这一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实践意义。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掌握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难点是如何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第一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纵向结构)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见张明红P96)在此基础上,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为:(见张明红P)97(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总目标在各个年龄段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社会性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
其主要特点就是将社会教育目标分化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引导幼儿逐步达到社会教育的总目标。
【例如】同样是培养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小班时,只要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主动礼貌地问候小同伴;到中班时,希望幼儿逐渐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关心弱小同伴;到大班时的目标则是能够主动地带年幼的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大带小的快乐,愿意与众多的同伴合作游戏。
可见,年龄阶段目标来自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而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之间应该是连续的、衔接的。
我们对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阶段目标表述如下:……(见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P97)(1)小班社会教育目标(2)中班社会教育目标(3)大班社会教育目标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单元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开展各种活动的时候,采取“主题活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