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授课专业:2012级学前教育一、二班任课教师:肖玲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
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难点:掌握学前儿童学习科学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一、科学(一)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二)科学是一个动态过程(三)科学是一种世界观二、科学教育三、学前儿童科学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2.全面性3.生活化4.探究性5.合作性6.多样性六、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1.3-4岁A、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B、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C、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D、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2.4-5岁A、好奇好问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联系C、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公用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3.5-6岁A、有积极的求知欲望B、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隐蔽的因果联系C、能初步的根据食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2.有利于儿童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发展3.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4.有利于儿童语言表达的发展5.有利于培养儿童关爱环境、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教学反思:举例讲解,学生更感兴趣且易于理解。
第二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解读上课时数:2课时教学形式:讲授、讨论、其他教学目的:1.了解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2.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
3.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教学内容:一、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依据(一)身心发展规律(二)学科教育目标(三)学科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四)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结构(一)纵向目标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月目标、周目标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日目标(二)横向目标1.科学知识教育目标2.科学方法教育目标3.科学情感态度教育目标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的具体内容1.科学情感态度内容2.科学方法的内容3.科学知识的内容教学反思:。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概述1.1 活动目标: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与意义。
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
1.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定义与特点。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概念和目标。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2.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基本原则。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方法。
2.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方法。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原则和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方法的理解。
第三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3.1 活动目标:掌握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评价方法。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与方法以及评价方法。
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进行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施与评价。
第四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案例分析4.1 活动目标:学会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2 活动内容: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
4.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应用的理解。
第五章: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角色与策略5.1 活动目标:理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学会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2 活动内容: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策略与方法。
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观察认识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责任。
教案2008 ~ 2009 学年第 2 学期课程名称:幼儿科学教育授课教师:职称:副教授教学单位:教育学院教研室:2009 年 2 月 20 日注:表中()选项请打“√”。
每门课程只需填写一次本表。
授课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价值教学难点:教育的涵义课堂讨论与练习1.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你眼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是怎样的?2.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建构主义的学习思想?参考资料1、施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3、余自强:科学课程论,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版备注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本表。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课提纲【第一讲:】[第一学时]:一、组织教学:1.自我介绍2.对课堂纪律的要求◆不要旷课、迟到、早退◆课堂上不要随便讲话◆在上课时,把手机关掉◆请假要交假条3.讲授方式◆基于教材,有详有略,有补充◆课堂上会注重交流(抽问、讨论)希望大家积极探讨问题;任何问题的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有愿不愿意动脑筋之分,没有动错脑筋和动对脑筋之分。
◆欢迎同学们随时给我反馈意见4.成绩评定本门课程属于考查科目,主要看同学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成绩包括考勤、课堂讨论等表现,还有完成作业的态度等。
二、讲授新课:绪论[第一学时]:[思考]: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教育?你眼中的学前儿童科学是怎样的?(一)科学的界定“科学”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举例)人们都在传说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苹果的下落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是,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而不是飘落在空中?1.石头从空中下落2.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3.雨滴从屋檐上落下来[思考]石头比树叶下落得快吗?是否认为重的物体就会下落得快一些呢?[实验与探究]:1.将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重的物体下落的快,现象)2.把一张纸片捏成纸团,将纸团和一张展开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相同)3.将一枚硬币和一枚表面贴有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轻重不同而下落快慢不同)科学是人类探究周围世界客观规律的活动。
探究新知(67分钟)探索活动。
(二)偶发性科学活动对幼儿学科学的独特作用
【讨论】案例中幼儿在偶然的发现了螃蟹吹泡泡,对于幼儿学科学有什么独特作用?
【教师总结】
1.能满足幼儿探索周围世界的好奇心
2.能有效拓展幼儿学科学的内容
3.能培养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敏感和关注,有利于具有科学潜能的幼儿的进一步发展
(三)偶发性科学活动指导要求
【举例】大班幼儿“砸核桃”偶发性科学活动的案例。
请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偶发性科学探究的要求。
【教师总结】
1.观察、发现、了解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2.热情支持幼儿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3.抓住契机、适当引导
知识梳理(板书设计)(4分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将板书加入思维
导图的理念,在学生
们已经较好的掌握相
关知识的基础上,进
一步用图表的形式进
行归纳总结,力求在
视觉上给学生更加清
晰的认识。
课堂练习(16分钟)
请结合以下案例分析,作为教师可以如何引导幼儿偶发性科学探
究。
一个3岁半的幼儿在用橡皮泥做糖球。
他把橡皮泥一小块一小
块地揪下来,再把几块小橡皮泥合在一起做一个糖球。
老师发现他每
从大橡皮泥上揪掉一块都要在脸上蹭一下。
老师好奇地问:“你这是
通过案例分析的练
习,一方面加强学生
对教师讲述内容的理
解,另一方面拓展学
生的思维,学以致用。
学前儿童科学活动教案【篇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辅导教案】第一章绪论本章提要:本章包括科学与技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等四方面的内容。
本章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难点:科学、技术的概念。
1、科学与技术(1)科学与技术的概念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社会实践中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科学还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技术是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技术的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技术是成套的知识体系。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相互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2)科学与技术的功能科学技术有两个功能:认识功能和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1)学前儿童与科学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若干个阶段,并将2——7岁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概念的发展是由概念含混、复合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时期组成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着若干个小阶段。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急于将由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儿童,并要求儿童像成人那样去理解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道理。
教师应该顾及到儿童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是儿童在学校学习之前已获得的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也被称之为“前概念”、“幼稚理论”、“直觉概念”等。
布鲁纳:认为儿童必须先通过操作具体实物发展概念,进而逐渐发展到以抽象符号表达概念的层次。
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要求让儿童主动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他竭力倡导发现学习(发现法),并广泛地运用于科学教育。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第一章:科学教育概述1.1 科学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讨论科学教育的概念探讨科学教育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1.2 科学教育目标与原则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分析实现这些目标所需遵循的原则1.3 科学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介绍常见的科学教育方法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第二章:科学环境创设2.1 科学环境的要素分析科学环境中必备的要素探讨如何创设一个适宜的科学探索环境2.2 科学教具的选择与制作提供选择和制作科学教具的建议强调安全性和教育性原则2.3 科学环境的管理与维护提供管理科学环境的方法和技巧讨论如何维护科学环境的持续性和发展性第三章: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与指导3.1 探究活动的类型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科学探究活动探讨每种类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境3.2 探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供设计和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和方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设计理念3.3 探究活动的指导策略介绍有效的探究活动指导策略讨论如何激发儿童的探究兴趣和思考能力第四章:常见科学概念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4.1 生物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探讨生物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生物科学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4.2 自然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分析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自然科学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4.3 科学实验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讨论科学实验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提供设计和指导科学实验教育活动的实例和策略第五章:科学教育评价与反思5.1 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分析科学教育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科学教育评价方法和工具5.2 儿童科学学习评价探讨如何评价儿童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5.3 科学教育反思与持续发展强调反思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讨论如何进行科学教育的反思和持续发展第六章:科学探究技能的培养6.1 观察能力的培养讨论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提供观察活动设计和指导的策略6.2 探究技能的培养分析儿童探究技能的培养方法提供探究活动的设计和指导实例6.3 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探讨如何培养儿童的科学表达与交流能力提供相应的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第七章:科学教育资源的使用7.1 教育资源类型与特点分析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资源讨论各类资源的特点和适用情境7.2 教育资源的搜集与整合提供搜集和整合科学教育资源的策略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7.3 教育技术的应用探讨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运用提供运用教育技术的实例和指导第八章:特殊需求儿童的科学教育8.1 特殊需求儿童的特点与适应策略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科学教育适应策略8.2 融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讨论融合教育在特殊需求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融合教育的实践案例和指导8.3 特殊需求儿童的个体化教学强调特殊需求儿童个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提供设计和实施个体化教学的策略第九章:家庭与社区合作开展科学教育9.1 家庭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讨论家庭在儿童科学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与家庭合作的策略和方法9.2 社区资源的利用分析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提供社区资源利用的实例和指导9.3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模式探讨家庭与学校合作开展科学教育的模式提供有效的合作方法和实践案例第十章: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趋势10.1 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介绍科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各类研究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10.2 科学教育发展趋势探讨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提供应对发展趋势的策略和建议10.3 科学教育创新与实践强调科学教育创新的重要性讨论科学教育创新和实践的案例和启示重点解析本教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共十章,涵盖了科学教育的概述、环境创设、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探究技能的培养、教育资源的使用、特殊需求儿童的科学教育、家庭与社区合作开展科学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的研究方法与趋势等内容。
2. 作为态度与精神的科学 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亦科学探究中.按照客观出实认识书物•拙除个人偏见及其他姿索的影札 同时,倾听并尊蕴他人总见,接受他人的∣∣∙M 点,并及时修ιEQYf 观点科学迅求真理、强训实i 正和科学推理。
同石世何力物不断地发展变化,人 们需嬰以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科学科学活动足水无止境地迫求真理的活动。
科学的也础是创新,创新足科学 的生命和灵魂追求科学的道路充淌无数的闲难和挫折.每 项科学成果祁饱伶春科 学家的无限艰卒与不懈追求°因此,坚持足科学家的定贵耕神品质 和学探究离不开科学家Z 间的紧密合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社会性 越来越突出3. 作为知识与能力的科学 科学知识的表现形式如下图所示。
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爭实是•切科学槪念产6和发展的 科学概念是在科学半实的呈础卜.运川 基础,是•种客观“在虽观能动性在爭实与信息Z 间建工僦 义的联系,将木质概括成概念科学理论是对模梅和隐誠在能直接观察 科学模型是通过解释和整合佶息形成 到的现象外的现实的解释。
科学理论不会 的.适用「•解释•些特定的口然现彖。
成为科学爭实,始终保持其暂时性科学模羽有助丁•将理论特征概念化科学理论科学模型(1) 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探索的过程(2) 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同时也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 3. 科学是世界观(三)科学的内涵1. 作为探究与思维的科学科学探究过程的四大基本步骤如下图所示。
通过观察发现H 然界中各种未知的啦物和现 釦从而提出问题假设源于提出的问题•是对问题的•种简洁陈 述,试图解秤•种模式或侦测•种结呆实验求证实验足对假设的 种验证•通过实验,假设 有可能被证实,也冇可能被推翻得岀结论在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宰础匕总结发 现并得出结论观察提问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含义与意义(-)学前儿童科学教冇的含义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冇的意义1.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1) 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疗,有利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科学学习,并为科学素 质的早期培养奠宦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教案模板(共 6 篇)第1 篇:学前教育学教案学前教育学教案第一章学前教育学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学前教育学产生和演变的阶段2.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重点、难点)3.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4.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5.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重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识记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等相关概念3、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难点:1、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2、理解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等教学方法:导学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一、孕育阶段(16 世纪以前)(一)中国背景: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主要在家中接受早期启蒙教育,学前社会教育尚未产生。
因此,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思想属学前家庭教育理论的范畴。
其中以颜之推、朱熹的幼儿教育思想较为出色。
颜之推1.家教著作《颜氏家训》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的家庭教科书2.家教思想(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及早施教)(2)要爱与教相结合(威严而有慈)(3)重视环境的影响(风化陶染)(4)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博习致用)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蒙养教育2.要求慎择师友3.强调学“眼前事”4.提倡正面教育(二)国外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最先论述了儿童优生优育的问题;主张由国家对男女儿童进行公共教育。
2.亚里士多德《政治论》第一个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三)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1.丰富性2.实践性3.零散性二、萌芽阶段(16 至18 世纪初)夸美纽斯1.学前教育著作《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著名的儿童启蒙读物、第一本儿童插图书2.学前教育思想(1)论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2)提出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3)强调多给儿童活动机会,认为游戏最适合儿童,重视感观训练,主张直观的教学方法卢梭《爱弥儿》1.顺应自然,儿童本位2.对儿童进行“消极教育”3.儿童应通过做事来学习,使他对知识的学习有直接的体验4.对儿童实施身体教育和感官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1)提出自然适应性原则(2)提倡与实施爱的教育(3)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的特点: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第一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本章将帮助你: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科学教育的内涵。
2.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3.熟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和特点。
技能目标1.能举例说明科学的内涵,能概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2.能概括说出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和标志。
3.能分析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幼儿园常识仍沿用50年代的教材教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已显得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全国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了常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经过10多年的实践,“科学”逐渐取代了“常识”。
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第一次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中。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一个进步。
具体比较“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我们发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科学教育在目标上更注重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方法上强调学前儿童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内容上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工具,两者是有联系的,能够互相渗透的,因而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教育。
第一节概念一、基本概念(一)科学是什么对于常人类似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
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
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
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
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
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
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
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
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
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
这一发现又引起了梦龙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
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
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 “当然是白天比夜里热”幼儿B回答。
“我认为正好相反。
你看,昨夜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在这个例子中,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探究行为。
似乎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对问题的回答。
当然,我们深信这个儿童的认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他平时有关出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
他至少认识到出汗和热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只是不能区分汗珠和露珠。
这也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在思考并试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
他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也许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对自然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是错误的判断。
例三:某5岁女孩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了。
”妈妈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
而儿童的解释则更令她奇怪:“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
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
”这位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解释,只得对她说:“你想的真好!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真正的原因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例四: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吗”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
”啊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
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似乎离科学更远了:与其说这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幻想。
然而,科学和幻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这正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同样对自然界的现象表现出好奇,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解释,尽管这个解释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例五:一次科学活动《快乐的旋转》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会旋转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旋转是接送车转动的轮子、是司机叔叔手中的方向盘;是妈妈买来的陀螺、是幼儿园里好玩的呼啦圈;是洗衣机里的大漩涡,是电视里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各种各样的旋转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旋转,那我们自己呢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都会旋转——头、眼珠、嘴巴、手臂、腰、膝盖、脚……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旋转,更神奇的是我们的身子能跟着音乐节奏旋转,还能好几个部位同时旋转呢……渐渐地,孩子们不满足于发现旋转了,他们开始探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旋转呢孩子们到自己熟悉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做记录,惊喜地发现原来旋转原因有好多:有的靠电力旋转、有的靠风力旋转、还有的靠人力旋转的……孩子们还大胆想象:还有靠引力、靠机器人的力量旋转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旋转的速度会不一样呢细心的孩子们开始学会在游戏中比较观察:原来,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物体本身是否平衡、用力的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旋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呢实验课上,孩子们品尝了果汁机榨出来的鲜果汁,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洗衣机里转动后变的干净衣服;也看了电视里、图画中被龙卷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房子树木,也知道了因为有漩涡,地球上还有轮船不能经过的海面……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孩子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发现——他们拿来了纸笔画下了自己发现的旋转物体,在实验课上跟老师一起制造旋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动手设计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旋转玩具,组成了大A班的神奇的“旋转王国”。
不仅如此,在班级的“宝贝生日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圈舞”,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快乐的旋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旋转,许多被大人忽视的现象,在儿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
这就是儿童的科学。
所以,幼儿都是科学家,幼儿的生活就是科学,无处不在。
是经验性的、诗意性的、想象性的。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什么通过对以上的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教育。
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具体的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解释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即0-6岁的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包括直接指导、间接影响),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一)学前儿童的科学学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的共同特征1.“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①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杜威: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觉得很孩子气”②儿童最关心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基本的科学问题。
(以大耳朵图图片头《问题小孩》为例解读。
我是图图小淘气,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问题数不清,咕叽咕叽冒不停爸爸妈妈别偷懒,快快陪我做游戏答对问题亲一下,这就是我的奖励北风呜呜从哪来,他又呜呜上哪去星星冷的眨眼睛,为啥他不穿棉衣夜晚到底有多黑,梦里太阳哪里来世界到底有多大,天空外面有什么,我一切都好奇。
2.儿童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下雨之后,我们越是不让幼儿去踩水坑,告诫幼儿水会溅到身上,打湿鞋子,幼儿却偏偏避开干地往水坑里走,一试高低!3.儿童的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孩子们总是用原有经验解释事物(1)原有经验: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2)新的解释: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长大。
泛灵论:儿童早期不能很好地区分主体和客体,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于客体身上,赋予万物以灵性,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色彩,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处,也是其独特之处。
因为正由于这种主观性和泛灵论,而使“儿童的科学”赋予了诗意和想像的性质。
——参考文章:《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批判与重建》,《学前教育》2001年第7期,刘晓东。
4.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2 岁的小孩寻找地板有水的原因先在玩积木,妈妈给他奶瓶喝水,他不自觉地把奶瓶倒了过来,水流到地板上,无意中他碰到了地板上的水,他觉得很奇怪(发现问题),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奶瓶,把奶瓶放在地板上滚来滚去,有几滴水掉出来了,他用手继续玩水,不断重复上述步骤,并发出开心的笑声,(实验—测试他的想法)他喝了一口水后,故意把奶瓶倒过来,用力往地板上按,水流出越来越多,他也更开心了,直至妈妈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