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4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于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
唯物辩证法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出了五对范畴,即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
下面将分别对这五对范畴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是对立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这种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特征,没有对立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通过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对立双方既存在着对立关系,又存在着统一关系,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其次是斗争。
斗争是对立的表现形式,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对立双方的斗争中,消灭一方、统一一方,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同事物之间的斗争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三是转化。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结果,是对立双方斗争的结果。
在斗争中,对立双方通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发生着质的变化,形成新的事物。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物发展的方向。
接下来是质量与数量。
质量和数量是事物发展的两个基本特征。
质量指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数量指的是事物的数量、大小、程度,是事物的量的体现。
质量和数量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质量是数量的基础,数量是质量的表现形式。
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最后是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事物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偶然事件。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通过对这五对范畴的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质量与数量、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对立统一、斗争、转化的具体体现。
唯物辩证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社会、思维等各个领域。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是对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认识方法的总结和归纳。
1、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方法论意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唯物辩证法关于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3、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
一、客观联系:客观世界各部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实践活动是
客观联系的制约和反映。
二、发展变化: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是内在统一的,这种变化不是
简单的迟早,而是内含着发展的方向性和规律性的。
三、内部统一:万物的实践实存本身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诸多现
象都要自我调和,形成统一的综合体。
四、辩证统一:辩证统一是指待客观变化和统一间的矛盾及其转化,它综合考虑复杂形态体现的本质对立、多方面发展及其内在转化。
五、历史发展:万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重建和重组,形成一
定的客观规律,把万物引入更进一步的新发展。
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难点详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考研辅导班,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考研英语资料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五大范畴唯物辩证法这玩意儿,听上去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别急,咱们慢慢来聊聊。
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呢?简单说就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它让咱们明白,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水往低处流。
”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啥都不会永恒不变。
首先说说三大基本规律。
第一条是对立统一规律,听上去挺复杂,其实很简单。
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虽然有时候争得不可开交,但正是这种争执让你们的关系更深厚。
生活中处处都有对立,比如快乐和悲伤、成功和失败,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其实是相辅相成的。
就像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才是真正的生活。
再来看看第二条,质量互变规律。
这就像你把一杯水加热,温度到达沸点的时候,水就变成了蒸汽。
看似简单,其实深刻。
这告诉咱们,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生活中,想要实现大的改变,就得从小事做起,积累一点一滴,慢慢地,惊喜就会出现。
别小看那些微小的努力,最终会让你的人生焕然一新。
最后一条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直白。
就像你小时候玩积木,搭的高了,可能会倒塌,但这并不是失败,而是给了你重新搭建的机会。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挫折,跌倒了再爬起来,不断地否定旧的自己,才能迎来新的自己。
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就是辩证法的力量。
接下来聊聊五大范畴,简单说就是认识事物的基本工具。
首先是“质量”,这是个基础概念,生活中无处不在。
就像你吃饭,饭菜好不好吃,质量最重要。
其次是“量”,就像你买衣服,价钱合适才能入手。
然后是“联系”,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不信你看看,朋友间的关系、工作中的团队合作,都需要这种联系。
再往下是“发展”,这个词听起来就很积极,对吧?它告诉我们,生活在不停变化,只有不停发展,才能不被淘汰。
最后是“矛盾”,这个词可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
生活就是一场大戏,角色各有各的冲突和纠结,才让剧情更加精彩。
唯物辩证法并不是个深奥的哲学,而是咱们生活中的小智慧。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整体上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中,包括了矛盾、发展、否定、转化等重要概念。
首先,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概念之一。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矛盾,次要矛盾是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表现出来的矛盾。
矛盾的存在驱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存在永恒静止的事物。
事物的发展中包含着逐渐发展和突然跃进两种形式,这是事物内外矛盾力量作用的结果。
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事物才能逐步实现其内在的潜力。
此外,否定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概念之一。
否定包含着消灭和保存两个方面的意义。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事物被新的事物所否定,通过否定实现对旧事物的超越和更新。
同时,新的事物又包含着对旧事物的保留,从中吸收并继承了旧事物的有益成果。
最后,转化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方法和方式。
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化的过程。
转化是通过内外矛盾的作用和力量互相转化,推动事物实现质变和飞跃。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范畴包括了矛盾、发展、否定和转化等重要概念。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发展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特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体系。
在理解和应用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这些概念,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实现事物的可持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唯物辩证法五大范畴口诀是:存在、认识、发展、矛盾、斗争。
这五大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是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五个范畴的具体内涵。
存在,指的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客观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存在的基础,它们不仅与我们的感觉相符,而且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
存在是唯一可靠的根据,也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认识,是指人类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使人对外部世界的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认识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与存在密切相关。
发展,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和演化。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引起的,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动事物向着更好、更高的阶段发展。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不同方面的对立和斗争。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包含着矛盾,这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中主要矛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解决和推动矛盾斗争的过程。
斗争,是指矛盾双方为了解决矛盾而进行的斗争。
斗争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斗争可以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斗争形式多样,有暴力斗争,也有和平斗争。
无论形式如何,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
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范畴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和把握,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指南。
我们应当根据这五大范畴的原则,深入实践,不断发展自己的认识,解决矛盾和困难,推动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是:
1. 质量和数量:质量指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数量则指事物的数量多少。
质量和数量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2. 本质和现象: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而现象则是表现在外的形态或现象。
本质和现象是内在联系和区别的关系。
3. 矛盾和统一: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不同方面之间的斗争和冲突,而统一则是指这些方面的相互联系和协调。
矛盾和统一是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4. 运动和静止:运动是指事物内部的变化和发展,而静止则是指事物相对稳定的状态。
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5. 必然和偶然:必然是指事物发展中的规律性,而偶然则是指无法预料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必然和偶然是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考研辅导班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考研辅导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学说由一系列科学的哲学范畴所构成的理论体系。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除了基本规律之外,还有一系列基本范畴。
关于范畴,前边我们已经讲过,范畴,即基本的概念,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范畴是人类认识的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各门科学都有自己的一系列范畴,各门科学正是通过一系列范畴及其相互联系才构造起了学科体系,从而反映世界的本质联系,反映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各门具体科学的范畴一般是在自己所研究的特定领域里具有普遍的意义。
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系列的概念。
哲学范畴则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的最一般的概念,唯物辩证法哲学的范畴就是对于事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学习和研究唯物辩证法学说,必须把握它的范畴体系,除了在研究它的基本规律时所涉及的若干范畴体系,还需研究几对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基本范畴,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这些范畴反映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联系,是人类认识世界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是人们分析和思考事情,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工具。
学习和掌握这些范畴有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第一节原因与结果人同自然界区分开来,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主观世界,就开始了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实践活动中时刻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即什么样的行动能引出预期的结果。
经过这样无数次的反复,就在人的头脑里形成了因果关系的观念。
如果没有最起码的因果观念,人们就谈不上提出和实现自己的目的。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想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紧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
可见,原因和结果的范畴是人和自然界区分过程中的较早的阶段,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时最早抓住的纽结之一。
学习本节注意掌握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什么是因果联系?二、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三、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果联系得复杂多样性四、掌握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意义(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相互制约中。
2014考研政治马原高频考点精解——唯物辩证法五对基本范畴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
这些基本范畴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考研辅导班系。
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基本范畴二: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考研辅导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考研政治-马原理】高频考点之(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Hi 同学们上午好欢迎关注1.原因和结果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世界中相互联系的事物前后相继。
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反映了事物发展过程中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其中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其次,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总是有一定的原因。
原因不仅可以用于结果,结果又能反作用于原因,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时间顺序性。
因果联系的多样性主要有几种类型:一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等。
因果联系的时间顺序性是确定不移的,原因只能在先,结果必然在后。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正确认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才能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划清界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③正确地认识因果关系,有利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活动中的预见性。
考研政治真题分析:重要考点,注意理解(2013年单选题第2题)一位机械工程专家讲过这样一件事:“文革”中,他在农场劳动,有一天领导要他去割羊草,……这位专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意识到“羊吃草”与“割羊草”两者之间存在( ) A.主观联系 B.必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本质联系【答案】C2.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与不确定趋势之间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必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性质和趋势,偶然性则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性质和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偶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不起决定作用。
唯物辩证法得基本范畴一、原因与结果1、定义。
引起一定现象得现象就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得现象就是结果。
2、特点.因果联系有一个显著特点,就就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3、辩证关系。
原因与结果之间得关系就是即对立又统一得关系。
首先,原因与结果就是对立得。
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就就是原因,结果就就是结果,二者不能混淆与颠倒。
其次,原因与结果又就是统一得。
第一,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依存得。
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
第二,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具体得因果联系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就是确定得,但在世界得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中,原因与结果得区别又就是不确定得。
第三,原因与结果就是相互作用得。
在原因与结果得关系中,不仅原因引起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得原因,引起原因得进一步变化,这就就是彼此之间互为因果。
4、承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得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
坚持唯物主义决定原则,就是科学地认识世界与有目得地改造世界得前进。
5、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就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它否认因果联系得客观普遍性与因果规律(必然性).如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因果联系就是人们多次瞧到两组现象先后相随而形成得心理习惯。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客观世界没有因果联系,原因与结果就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得一种先天知性形式.奥地利哲学家马赫则宣称,在自然界中,既无原因,又无结果,因果律得一切形式都就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得。
与唯物主义决定论相对立得还有神学目得论,它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却把万事万物变化得终级原因归之于上帝或神得目得。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与神学目得论都就是错误得。
6、因果联系就是普遍得,但具体表现就是复杂多样得。
其中几种主要得类型就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7、意义。
首先,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得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与规律,提出解决问题得有效方法.其次,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二、必然性与偶然性1、定义必然性就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一定要发生得、不可避免得趋势。
必然性与本质与规律就是同等程序得概念.规律就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得、必然得稳定得联系。
偶然性则就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得趋向。
偶然得东西可以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2、辩证关系首先,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事物发展得两种不同趋向,它们产生得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得地位与作用就是不同得。
其次,必然性与偶然性又就是统一得。
二者得统一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就是通过大量得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避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得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就是必然性得表现形式与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得纯粹得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必然性与偶然性就是辩证得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得机械决定论与唯心主义得非决定论两种错误观点.4、意义掌握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得原理有重要意义。
首先,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得方向与前途,我们必须努力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
其次,偶然性对事物得发展起着重要得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善于分析各种偶然性,正确估计它们可能给事物发展带来得各种影响,充分利用有利得偶然因素推进事物得发展,尽量避免不利得偶然因素得影响,还要对可能出现得突发事件有所准备,以便处变不乱、应付自如。
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应该抓住偶然现象提供得机遇,揭示其背后隐藏得必然规律,抓住机遇往往就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重大发现得关键环节。
三、可能性与现实性1、定义现实性(或现实)就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得、合乎必然性得存在,就是事物与现象得种种联系得综合。
可能性就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得、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得种种趋势。
可能性就是潜在得、尚未实现得东西。
2、为了全面理解可能性这个范畴,必须区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要分清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可能性就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有内在得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现实得趋势。
不可能性就是指在现实事物中没有任何根据,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变成现实得事情.第二,要分清现实得可能性与抽象得可能性。
现实得可能性就是指具备了充分得根据与必要得条件,目前就可以实现得可能性.抽象得可能性就是指虽有一定根据,但根据还不充分,尚不具备必要条件,当前无法实现得可能性。
抽象得可能性虽然当前无法实现,但随着现实得发展,条件得成熟,它可能转化为现实得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就是要做那些具有现实可能性得事情,而不就是去做只具有抽象可能性得事情。
第三,要分清两种相反得现实可能性—-好得可能性与坏得可能性.在事物发展得具体过程中,由于必然性与偶然性都会起作用,存在多种现实得可能性。
这些可能性从对人有利还就是不利得角度瞧,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好莱得可能性与坏得可能性。
第四,要分清可能性得大小。
或然率(也叫“概率”、“几率”)就是对可能性大小得一种科学说明与测定.或然率就是所要测定得偶然事件得数目与全部可能发生得偶然事件总数之间得比率。
把握可能性得大小,可以正确地规定自己行动得目得与任务,并创造条件使有利可能性得或然率增长,使不利可能性得或然率减小。
3、辩证关系首先,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得区别与对立.现实性就是业已实现了当下得客观实在,可能性则就是目前尚不存在,以后才会出现(或并不一定能出现)得东西。
可能性学不就是现实性,现实性已不再就是可能性,决不能将二者混淆起来。
其次,可能性与现实性又就是统一得.一方面,二者相互依赖,不可分离。
现实性不能离开可能性,这就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得,不可能得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也不能离开现实性,它得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
另一方面,可能性与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现实性就是由可能性发展与转化而来得,同时它又包含着新得可能性,这种新得可能又将转化为新得现实.客观事物得发展就就是在可能性与现实性得相互转化过程中实现得.4、意义首先,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其次,为了使好得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得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实得可能性有多种,基本上有好得可能性与坏得可能性两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得过程,就就是两种相反得现实可能性互争实现得过程。
在有人参与得事物得发展过程中,哪种可能性会转化为现实,除了一定得客观条件起作用外,人得主观能动性起着巨大得作用。
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得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得可能性实现。
即使在坏得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得过程中,只要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做到有备无患,减少不必要得损失。
这就就是所谓“做最坏得打算,力争最好得结果。
"四、内容与形式1、定义内容指构成事物得一切内在要素得总与;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得结构或表现方式。
内容包括事物得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得事物得特征、运动得过程与发展得趋势等。
内容与形式就是现实事物得内在要素与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两者就是对立得。
对于特定事物来说,内容就就是内容,形式就就是形式,二者不能混淆与颠倒。
同时,内容与形式又就是相互依存得。
任何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离开了形式,内容就不能存在;任何形式都就是一定内容得形式,离开了内容就没有形式.2、内容与形式又就是相互作用得。
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得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得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得变化。
第二,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得反作用。
被一定内容所决定得形式并不就是消极被动得,它能反过来积极影响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适合量,对内容得发展起积极得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得发展起消极得阻碍作用.第三,内容与形式得相互作用构成两者得矛盾运动。
事物得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内容就是活跃交易得,形式则就是相对稳定得。
活跃易变得内容与稳定少变得形式之间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在事物发展得初期,形式与内容就是基本适合得,这时形式对内容得发展起促进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内容有了较大得变化,形式落后于内容,逐渐成为内容进一步发展得障碍,形式与内容基本不适合。
这时就产生了变革旧形式以适合新内容进一步发展得客观要求。
经过变革,打破旧形式,代之以适合内容发展要求得新形式,形式与内容又基本适合。
形式与内容得矛盾运动,就就是这样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得基本适合得无限发展过程。
第四,在内容与形式得相互作用与矛盾运动中,二者得关系就是错综复杂得。
首先,内容决定形式就是归根到底意义上得决定,而不就是僵死得决定.内容与形式之间并不存在僵死得一一对应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得内容。
3、意义首先,内容决定形式。
我们在观察处理问题时,必须首先注意事物得内容。
其次,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
我们不能忽视形式,选择、利用与创造适当得形式,促进内容得发展。
五、本质与现象1、定义本质就是指事物得根本性质,指组成事物得各个基本要素得内在联系。
本质作为事物得根本性质,它不同于广义得质,而就是一事物具有质得规定性得内在根据。
本质就是事物得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就是由事物本身所固有得特殊矛盾决定得。
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就是同等程序得概念,不过本质得含义更广泛一些,它就是事物内部所包含得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得综合。
现象就是指事物得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得外部联系。
事物得现象就是纷繁复杂得。
有些现象与本质就是一致得,通常叫做真象;有些现象与本质很不一致,一般称为假象.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它与人们在感知过程中产生得错觉不同。
错觉就是主观得,假象就是客观得。
2、辩证关系首先,本质与现象就是有区别得、对立得。
主要表现在:第一,现象就是事物得表面特征与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们得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就是事物得根本性质与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就是不能直接感知得,只有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有把握。
第二,现象就是个别得、具体得,就是多种多样得;而本质则就是同类现象中一般得、共同得东西。
第三,现象就是多变得、易逝得;本质则就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得.其次,本质与现象又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得。
一方面,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得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得赤裸裸得本质.另一方面,任何现象都从一定得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得纯粹现象。
3、意义首先,本质与现象得对立,说明科学研究得必要性;本质与现象得统一,说明了科学研究得可能性。
本质与现象就是有区别得、对立得,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这就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得本质.如果事物得现象与本质就是直接合二为一得,一切科学就成了多余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