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专题之古诗词鉴赏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古诗词鉴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够掌握古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能够从内容、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对古诗词曲进行鉴赏。
《2014年广西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学科说明(语文)》也明确指出:侧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感受诗词中的形象;欣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歌语言;分析诗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2014·玉林、防城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从蜀地乘船沿长江东下,不远万里来到楚地荆门旅游。
B.船移景换:崇山渐去,荒野出现,江水也由湍急而变平缓。
C.奇景连连:倒映在江中的月影像是飞来天境,天上的云气变幻如同海市蜃楼。
D.旅途所见物景令人难忘,而诗人最爱的还是从故乡就一直跟随自己一路远行的江水。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方法指导】(1)看题材。
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
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解。
解答此题,要从字、词、句多方面综合考虑。
首联意思是:长江水远远渡出荆门山,伴随自己来到楚地游览。
其中“从”的意思是跟从、随从。
颔联写途中看到高山渐隐,平坦广阔的原野出现,长江奔赴辽阔的平原。
颈联写晚上看到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彩形成奇异的美景。
尾联意思是:乘船的客人(诗人)依旧怜爱那江中的流水,因为这家乡的水陪伴他远行万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只有正确理解诗中词语、句子的意思,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一、考点盘点诗词鉴赏主要考点有: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概括诗词曲大意,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语句的含义。
(2)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区别。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手法有比兴、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4)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等。
备考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其次要注意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再次要注意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整理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诗词赏析中考古诗词赏析专题讲练中考目标解读1、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会鉴赏中国古诗词常见的意象、风格、写法。
3、掌握中考诗词考查的常见题型,并能熟练解答。
中考主要考点: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诗词的艺术技巧、诗词的语言品味、诗词的形象感悟。
经典考题:2010-2014泸州市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2010泸州中考)春光好欧阳炯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注释:雪坞—背阳处尚未消融的雪坡。
1、词人笔下的初春有什么特点?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2、“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中“迸”“偎”两字极妙,请任选其一简要分析。
(3分)参考答案:1、阳光(或天气)温暖,花儿芬芳,万物充满勃勃生机。
(“勃勃生机”必答,1分,其他任意答出1点得1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1分)2、“迸”字突出了笋急于破土而出的冲劲(2分)和强劲的生命力。
(1分)。
“偎”字用拟人手法,(1分)写出了花的娇美。
(2分)(共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2011泸州中考)襄邑道中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这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
1. 本诗第一句中的“飞”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4分)2. 本诗三、四两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1.(共4分)(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2分);(2)表现了船行的轻快(1分),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1分,意对即可)2.(共4分)(1)运用了静中见动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
(2分)(2)诗人的所见所感还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鉴赏(2015·江苏宿迁市)六、诗歌鉴赏〔5分)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5分)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
(2分)(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
(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
(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
(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5——6题。
(3分)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答: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
(2分)答: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
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
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一、【2015·贵州毕节】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赏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使用典故是这个句子的特点(幻灯片)。
下面的意思是我会像满月一样画出雕刻的弓,向西北方向射击入侵的敌人”是对句子意思的解释(幻灯片),而表达作者杀死敌人,为国家服务,做出贡献的雄心”是情感的效果(幻灯片)品尝一个著名的句子时,应该考虑这些方面,以免漏掉要点。
的学生,这个著名的句子以使用典故而闻名古诗词中仍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
如果你回头看,他们为什么出名?(经过几年的学习,老师问:谁的著名句子?它为什么出名?这些著名的句子似乎因为它们的特点而出名因此,我们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来品味这些著名的句子(幻灯片):品味著名的句子有巧妙的方法,并欣赏它们有一定的特点。
表达技巧和修辞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
雄心,雄心和感人的心,微妙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句子的意思应该解释清楚,思想和感情应该联系起来。
特色句增添情感,品味名句(3)理解情感问题,理解诗的内容,思考诗的语言,最终理解诗的情感因为古人写了一首诗每一棵草和树都是有意的,每一片叶子都是相关的。
”在考试中,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作品的情感几乎总是在最后被测试。
因此,感觉测试部位的热指数最高。
名学生先讨论它。
你通常用什么方法来体验一首古诗的感受?然后每个小组将派代表发言。
(准备四人一组的交流-小组代表谈论经验)建议预设:理解诗歌的内容,也就是说,首先看看诗歌中写了什么,这似乎是欣赏诗歌的基础!诗歌中不同的意象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如月亮”意象。
诗人主要表达什么情感(生活理论)?例如(背诵诗歌)为什么关注作者和他的写作背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认识人和讨论世界”。
这在欣赏诗歌时非常重要!的关键句子是那些达到终点的句子。
它们经常在诗歌中用来指出或暗示情感。
例如,我希望人们能长久地生活在一起。
”6话题和感受(原始)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春夜喜雨》中的“X似乎每个人都是诗歌鉴赏的行家。
如果我们总结我们刚才所说的,那就是五种观点”幻灯片)(老师和学生阅读):五种观点”的方法:看主题,看形象,看背景,看作者,看关键句子,用这五种观点来理解诗歌的感情。
2015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中考专题复习之古诗词鉴赏(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2.选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A.这首抒情诗,句句写景,句句抒情,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雄姿,为全诗定下了慷慨悲壮的基调。
“观”字统领全篇,以下都写观海所见。
C.前六句写实景,诗人从大处着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
“丛生”、“丰茂”则形象地描绘出岛上欣欣向荣的景象。
D.后四句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
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调。
3.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①观②树木百草③秋风洪波 2.B 3.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意对即可)(二)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
(2分)2.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羡醉 2.(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
“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
“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
(三)题木兰庙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
【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
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
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
1.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
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
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
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C 2.(2分)(1)思乡之情。
(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
(1分)(四)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中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过渡句是,。
2.“,”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由心中有所,到心胸,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过程。
3. 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简析“转.朱阁,低.椅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郁结开阔 3.A 4.“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放眠的情景。
(五)渔家傲咏梅宋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②腻:光洁细腻。
③绿蚁:代指酒。
1.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
(2分)2. “此花不与群花比”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2分)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
(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2. (2分)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
(一点1分,意对即可。
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
)(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
)(六)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写出了()的情境。
(1分)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1分)安静(幽静)(意对即可) 2.(3分)“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1分)写出了春风悄然而来的情景(1分),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1分)。
(七)春思二首(其一)(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和()。
(2分)(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2分)愁恨(2)(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
(写法1分,内容1分。
意同即可)(八)题龙阳县青草湖〔元末明初〕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①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②,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湘君:传说舜南巡死后为湘水男神,称湘君。
②天在水:天上的银河映在水中。
(1)请描绘“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句所呈现出来的画面。
(2分)(2)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全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8.(4分)(1)飒飒西风,强劲地吹拂在洞庭湖渺渺茫茫的水面上,水面上的波纹荡漾而来,又急遽而去,仿佛湖面上起了皱纹。
(内容1分,描写1分) (2)“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1分)。
(九)迎燕(宋)葛天民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8.用自己的话说说“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一句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表现的是春燕与人之间一种亲近和谐的关系。
B.首联写燕子秋去春来,筑巢于屋檐之下的生活习性。
C.颔联中“不下旧帘遮”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清贫困窘,令人略感凄凉。
D.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自然朴实,笔调平易浅近。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 天上飘着细细的春雨,燕子的小翅膀被淋得湿漉漉的,嘴上衔着的用来筑巢的泥土还带着落花的芳香。
(2分,每句1分) 9.C(2分)(十)示秬秸①【北宋】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①秬(jù)秸(jiē):张耒(lěi)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任太常寺少卿。
(1)诗中对两个儿子提出明确告诫,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1分)(2)赏析下面诗句(3分)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2)(3分)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或:运用比喻,将“霜”比作“雪”),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生活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的同情。
(每点1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十一)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诗中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1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3分)(1)弄(1分)(2)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2分)(每处1分,意对即可)(十二)柄柄芰①荷枯,叶叶梧桐坠。
蛩②吟腐草中,雁落平沙地。
细雨湿枫林,霜重寒天气。
不是路行人,怎谙③秋滋味。
【注】这是《水浒传》中的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时(四更之后),作者安插在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①芰(jì):古书上指菱。
②蛩(qióng):这里指蟋蟀。
③谙(ān):熟悉。
9.诗歌着力描绘“秋滋味”,烘托出宋江怎样的心情?选择恰当的一项()(2分)A、凄凉苦涩B、寂寞难耐C、洒脱浪漫10.请简要说出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的原因,并写出他们逃离后直接投奔了何人。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A 10.(2分)宋江杀死了阎婆惜,官府追缉得很紧(1分),宋江兄弟逃离宋家庄后投奔了柴进(1分)。
(十三)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1)本诗多处妙用虚词,其中“▲”一词表达了强烈的反诘的语气,凸显出“秋柳”的无奈之情。
(1分)(2)请简要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4分)(1)(1分)如何(2)(2分)诗中借春柳之荣(繁盛得意),写秋柳之衰(憔悴零落),突出了秋日之柳的处境凄惨(表达了对秋柳悲叹之情)。
(十四)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