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5《滕王阁序》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66.50 KB
- 文档页数:2
《滕王阁》教学设计锦州中学语文组刘家毓《滕王阁序》说课稿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语文组刘家毓(东三省语文交流会说课大赛)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对《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滕王阁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古代抒情散文,学习重点为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读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仅辞藻华丽,更蕴含着儒道和合的深沉哲思,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合作探究,深入的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追求!(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本文的景美和情美。
能力目标:提高古诗文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所蕴含的的哲思。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儒道和合思想的深层内涵。
二、说教法(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和相关图片、音乐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精心体验。
(2)点拨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习题训练——拓展延伸,加强语文课堂与高考的联系联系,增添语文课堂的实用性。
三、说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借助导学案,强调以读为主,运用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利用导学案预习作者、背景、有关滕王阁秋景的描写。
(2)诵读感知法——在读中品,品种读,培养学生的诵读感知能力。
(3)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总体把握。
《滕王阁序》优秀导学案篇6第一课时学习目的:1、通过反复朗读,领略骈文的神韵之美。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重点:1、不同形式对偶句的朗读,特别是句读的切分。
2、认真朗读,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难点:弄清典故,把握文意。
学习方法:朗读法,讲解法教具学具:Ic课件讲课前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课文,通读课下注释并思考下列问题。
1、叙事是哪一段?概括大意。
2、写景是哪几段?概括大意。
3、抒情是哪几段?抒发了什么感情?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二、学习新课。
1、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
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唐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
应试之日,到禁卫禁场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的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
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
王勃非常聪明,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领教。
”这几句话听者颇觉顺耳。
主考官这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
”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嗣后,才思泉涌,笔端升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
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第5课 滕王阁序一、实词1.通假字 (1)俨.骖于上路(通“严”,整齐的样子) (2)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2.古今异义 (1)家君作宰.(古义:县令;今义:宰相。
) (2)谁悲.失路之人(古义:同情;今义:悲伤。
) (3)北海虽赊.(古义:远;今义:赊欠。
) (4)一介.书生(古义:量词,个;今义:介绍、介于等。
) (5)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 (6)千里逢迎..(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 (7)俨骖于上路..(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走上路程,上轨道。
) (8)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没有钱,穷困。
) (9)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 (10)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 3.一词多义(1)舍⎩⎪⎨⎪⎧舍.簪笏于百龄(动词,舍弃)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名词,客舍、住所)退三舍.而避之(行三十里为一舍)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动词,释放、放弃)(2)临⎩⎪⎨⎪⎧临.别赠言(副词,将要)临.帝子之长洲(动词,到)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俯视,从高处向低处看)(3)怀⎩⎪⎨⎪⎧怀.帝阍而不见(动词,想念)有怀.投笔(名词,心志)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揣着)(4)序⎩⎪⎨⎪⎧序.属三秋(名词,时序)滕王阁序.(序言、序文)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名词,次序、秩序)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安排次序)(5)尽⎩⎪⎨⎪⎧宾主尽.东南之美(副词,全、都)潦水尽.而寒潭清(形容词,完了、没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动词,死、灭)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最)(6)胜⎩⎪⎨⎪⎧胜.友如云(形容词,才华出众的)躬逢胜.饯(形容词,盛大的)胜.地不常(形容词,美的、美丽的)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担)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超过)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形容词,尽、完)(7)穷⎩⎪⎨⎪⎧响穷.彭蠡之滨(副词,尽)穷.睇眄于中天(副词,极,尽)岂效穷.途之哭(形容词,走到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形容词,不得志)4.词类活用(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名词用作动词,以……为襟。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导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5编号:励志语言:课题:《滕王阁序》时数(第周第 1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间:审核人:审批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理解文中的典故合作互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学习重点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互动与展示朗读与预习:断句品韵: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只要求了解,不必一一讲解学习难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
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
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
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自学与诊断朗读与预习: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A 宇文新洲之懿范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C 云销雨霁D 逸兴遄飞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滕王阁序》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难点】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学时安排】5学时【知识链接】1.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滕王阁序》学习目标: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仗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3.积累相关文言知识;熟读成诵,默写2、3段;4.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与情感。
学习难点:骈文语言和大量的典故。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史载王勃才华早露,被赞为神童。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因“戏为《檄英王鸡》”一文被逐出沛王府。
后因杀死官奴而犯罪,父亲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在前往交趾途中溺水而亡。
有《王子安集》存世。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
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愤怒悲凉,或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2.关于滕王阁:657年,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为洪州都督时所建,以其封号为名。
建成之后,历经一千多年,毁而复建几十次。
1985年又重新建成,屹立于赣水之滨。
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滕王阁名联:“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3.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重修竣工的滕王阁以庆佳节。
此时,王勃因赴交趾探父,乘船路过南昌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第5课滕王阁序导学目标1.辨析积累文中“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和重要的实词、句式、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2.学习本文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3.学习本文语言华丽典雅的特点和整齐骈俪的句式特点;4.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和大量典故的运用。
金句银段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登高临远,意心飞扬,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赏析:这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
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是本文的文眼。
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勃在此化用,由人生的离别引发人生遇合的感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承德实验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第三课时参考答案:(4)遥襟甫.(刚,顿时)畅,逸兴遄.(迅速)飞。
爽籁发.(响起)而清风生,纤(细)歌凝而白云遏.(阻止)。
睢园绿竹,气凌.(超过)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完备),二难并。
穷.(尽)睇眄..(看)于中天,极.(尽情)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远),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定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名词用作动词,看望)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偏远)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同情)失路之人?萍水相逢....(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看门人,这里指宫门)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5)嗟乎!时运不齐..(有蹉跎,有坎坷),命途多舛.(乖违,不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受委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动词使动用法,使……逃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依靠,依赖)君子见机..(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机,预兆。
),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年纪虽老,但志气应当更加豪壮),宁.(哪)移白首之心?穷.(困厄,处境艰难)且.(反而)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远大崇高的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远),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狂放,不拘礼法),岂效穷途..(无路可走)之哭!1局部赏析:1至4句,5、6句,7句以下;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时运不齐,命途多舛2用典:用典的作用:典故可以起到加强论证的作用;还可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练;使内容充实,联想丰富。
明用: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志(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暗用: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滕王阁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步了解和欣赏《滕王阁序》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王勃的创作思想和表达方法,以及文章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难点: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深入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简单介绍滕王阁的修建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语法结构,并通过朗读示范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分析:按照课文的顺序,逐步分析《滕王阁序》的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其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在实际中的应用。
5.练习:布置相应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讨论、讲解示范等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题目:背诵课文、翻译句子、解释重点词汇等;2.作业类型:抄写课文、阅读理解等;3.评价标准: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参考书:《高中语文(必修五)教师用书》、《古代汉语词典》等;2.网上资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电子课本、王勃诗词鉴赏等相关网页和视频资源。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滕王阁序》,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语法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