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4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说明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步骤的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以“状物”为主记叙文,往往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种类:一是人物描写:A、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作用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主题。
B、侧面描写作用是:衬托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分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ü①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ü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ü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ü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ü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ü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作用说明文是一种介绍、阐述、解释其中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文体。
它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原因、过程、方法、性质、作用等细致的解说,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说明文的目的是向读者传递知识,解释事物的原委,使读者明确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重要性、作用等。
通过详细描述,说明文可以澄清读者的误解,消除疑惑,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客观性:说明文注重客观性,根据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和说明,通过事实论证、数据统计等方式提供可信的信息。
2.详实性:说明文需要详细解释、阐述,给出事物的特点、特征、性质等具体信息,并提供实例、例证来支持说明。
3.条理性:说明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合理的方式进行组织,使读者易于理解。
4.准确性:说明文需要准确描述事物的特点和性质,避免错误和含糊不清的表述,确保传递的信息正确无误。
说明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递知识:说明文是传递知识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解释和阐述,帮助读者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读者的认知水平。
3.帮助决策:说明文通常会对其中一种事物的利弊、优劣进行客观分析,对于读者做出决策、评估事物的价值和重要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拓宽视野:说明文可以介绍各个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帮助读者了解世界的多样性,拓宽视野,增加对各个领域的认知。
5.解决问题:说明文常常回答读者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和困惑,为读者提供实用的信息。
6.促进交流:说明文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通过对事物的详细描述和解释,使不同的人能够更好地交流和理解。
综上所述,说明文通过对事物进行详细解释和说明,传递知识,拓宽视野,帮助决策,解决问题,促进交流等,使读者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掌握相关知识。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一)限制性词语有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1.“可能、大约、左右” 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 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赏析句子的表达作用题型1. 中考阅读中句子的表达效果怎么答题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首先,要仔细读题,明确句子的类型以及本题的考点。
常见的考点有:1.分析修辞及其艺术效果,常考的六种修辞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拟人、夸张,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不同修辞的表达效果2.分析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如倒装句;3.描写类的句子,首先判定是属于人物描写还是环境描写,再根据不同的描写内容,具体分析其所体现的人物的特征、个性、品质,环境的特点及其作用等。
2.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例如赏析句子的作用或者加点词作用,理语文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语言特点就是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
不同的文章,语言上各具特色,有的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有的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有的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情理相谐、意境深广,有的语言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
不同作家有不同语言风格特点,有的豪放,有的婉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明文语言的赏析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删除比较法【案例一】教学莫怀戚《散步》,删除若干句子中“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品读“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的表达作用。
王君老师的教学过程:⑴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关键句: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⑵指导学生朗读删掉“我的”后的句子。
⑶组织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除。
⑷教师点拨:①责任与担当;②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语言形式帮助了作者表达情感。
【品析一】怎样让学生到“我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怎样引导学生琢磨“适当的重复就是一种表达的慢和稳”,感受到语言细节的精妙?如果我们用讲授的方法去强调,或者直接让学生讨论“我的”这个限制性定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都难以体会到“我的”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
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文本中非常典型的关键句,将这些关键句中的“我的”删除,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对“删除前”和“删除后”的句子就有了表达差异上的初步感知,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将这种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总结,为学生的指引了方向,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
【案例二】教学《晏子使楚》,删除部分关键词句,通过删除词句,评析楚王和晏子形象。
王君老师的具体做法是:⑴投影展示“原文”和“删节文本”(教师删除的文本包括“酒酣”、“视晏子”、“避席”、“婴闻之”、“所以然者何”、“得无”、“笑”)。
说明文专项训练说明方法&赏析语言题型介绍(一)分析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2020《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16.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2019《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14.第⑥段写《清明上河图》有何作用?(4分)2017《不拘一格的宋代服饰》13.文章第③段写《水浒全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5分)2014《舞蹈的建筑》10.文章第(3)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2012《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10.说说文章第(2)段画线句子表达效果。
(4分)(二)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2020《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17. 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019《题跋:绵延千年的点赞艺术》13. 第②段加点字“目前所知”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017《不拘一格的宋代服饰》14.请分析文章第④段加点词“大多”的表达效果。
(4分)2014《舞蹈的建筑》12.文章第(6)段加点词“一直”,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2013《节的联想》11.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中第(5)段加点词语“剁”的妙处?(4分)(三)分析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等。
一篇文章并不会运用单一的说明方法,而往往是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介绍说明。
我们应该弄清楚说明方法及其特点,并将它们梳理出来,然后结合具体的句子、语段,分析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一般情况下,可沿溯上下文,联系与它紧密相连的句子作答。
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近几年中考有以下几种形式:“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简要分析,本文列举数据所起的作用”“举某事例的作用”“第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等。
只要能辨识说明方法,掌握各种方法的作用,再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就很容易准确答题。
(四)赏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说明文语言讲究准确性,在品味其准确性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性词语。
赏析说明文的表达效果
赏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此类题目是常考必考的)
(一)限制性词语有
1、限定时间:目前、迄今为止、不久的将来、已经一向、渐渐等。
2、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稍微、更加等。
3、表示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限定数量:之一、多、有余、很少等
5、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大面积、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一般、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具体分析:
1.“可能、大约、左右”起限制作用,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xxxx只是估计,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定时间,只说明了xx在当时是xxx,但现在不是,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几乎”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x,这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x大多xxx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xxxx一定表示xxx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通常”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一般情况,表明还会有特别或例外的情况。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一般”起限制作用,表示xx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6.“之一”限制作用,表明xx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去掉后,就成了唯一的,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据测定”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有科学依据。
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8.“按照他的计算”限制作用,表明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9.“有些”是指“有一部分”的意思,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说明不是所有的xxxx,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0.“大面积”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表明不排除在小范围内有例外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大多数”从范围上限制,说明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
11.“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xx大多xxx,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换成“总是”表明一定xxx,与客观事实不符合,“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广泛”限制范围的作用,表明范围广,删去后不能体现广的程度。
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最早”中的“最”,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时间早的程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充分”限制时间的作用,表明最大限度,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5“一定”限制作用,表明有限,该词从程度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