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分类模拟语法(四)
- 格式:docx
- 大小:172.75 KB
- 文档页数:10
《语言学概论》考核题型与分章模拟题一、填空题(每小题 2 分,计 30 分)二、选择题(每小题 1 分,计 10 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2 分,计 10 分)四、分析说明题(每小题 5 分,计 20 分)五、论述题(每小题10 分,计 30 分)第一章语言的功能一、填空( 15 分)1.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2.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3.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语言功能及计数、推理能力等由(左)半球掌管,音乐感知、立体图形识别等能力由(右)半球制约。
二、判断正误( 15 分)(错)1. 书刊上的话语不具有人际互动功能。
(错)2. 聋哑人不会说话,所以不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
(对)3. 不同语言结构的差异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
三.思考题( 70 分)1.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
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
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
例如:张三和李四同时在教室看书,张三坐在窗子边的位置,李四坐在中间位置。
A.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
”B.张三说:“我马上关上。
”A、B 的对话表达了一种委婉的请求。
李四说“今天气温很低”的目的并不是反映今天的天气,而是向坐在窗户边的张三请求将窗户关上。
2、不同语言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普遍的,但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所不同。
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一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不同语言背景的人进行思维时常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A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对事物的分类可能不同。
英文中的“ uncle ”,与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堂伯、堂叔、堂姑父、姨父、舅父、表姑父、表叔 ,, 等词对应。
语言学概论模拟试题(三)一、名词解释言语:言语是个人运用语言的产物,及说话人说话和说出来的话。
言语和语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简单地说,言语是个人对语言的运用,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体系(词汇和语法规则的综合)。
言语和语言的联系表现为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言语是个别,语言是一般。
言语是语言的存在形式,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
所以,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而没有语言也就没有言语。
言语总要带上一定的个人因素,但言语活动实际上是运用语言的一种社会活动。
格:用不同的形态反映出词语在语句中功能、地位、意义的语法范畴。
常见的有主格、宾格、领格、工具格、方位格等。
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
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有些语言中形容词和数词也有与名词相应的格。
俄语中有六种格,英语中有属格和通格两种。
数:用不同的形态反映词语的数量概念的语法范畴。
语言中常见的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双数和多数可通称为复数。
一般用名词(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或是单数、双数和复数(大于二的数)。
有些语言中动词、形容词或冠词也有数的形态变化,与名词的数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俄语的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分单数、双数和复数三种形式。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和指人的名词后面可以加“们”表示复数,但表示复数时也可以不加“们”。
性:用不同的形态反映的词语属性概念的语法范畴。
通常有阴性、阳性和中性。
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是把名词分为阴性、阳性、中性或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
有些语言形容词和冠词也有性的分别。
性是一种语法类别。
作为语法类别的性,与事物自然性别有一定的联系,表示动物的名词的性与动物的自然性别大体上相应,但也有不相应的。
如德语Weib(妇女)、Madchen(少女)、Fraulein(年轻女士)在语法上是中性。
体:用不同的形态表示的词语动作进行状态意义的语法范畴。
每种语言中的体可以是不同的。
常见的有普通体、完成体、持续体(进行体)等。
第三章——语法(教材上是第四章)本章学习要点:1、语法的定义和语法单位;2、语法意义和语法范畴;3、语法形式和语法手段;4、语言的结构分类;5、构词法和构形法;6、语素和词;7、词类;8、句法结构;9、句子成分分析法和直接成分分析法;10、句式转换;11、语法的发展。
语法一章是整个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重点,本章内容多,而且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学习难度比较大,我们要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一章还要涉及到相关外语知识的应用,我们的课程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语言而不是汉语,尽管我们是以汉语为主,但有些现象,是汉语所没有的,比如形态变化问题、单数复数问题、比较级、时态等等,如果没有外语实例,那就无法说清楚,也很空泛,这就无法回避外语。
第一节语法概说一、什么是语法(教材上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直接找不到。
但是,我在讲语言的定义的时候讲过。
)语法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变化规则与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前者是词法,后者是句法,词法和句法合称语法。
把语法分成词法和句法两部分,是西方传统语法学提出的一种切分方法,是西方语法研究的传统做法。
事实上这两部分并不能截然分开,特别是在汉语这样的语言里更难截然分开。
不过,我们的语言学概论不是汉语概论,应该适应西方语言学研究的传统,词法和句法分开,是各国语法研究学者都普遍接受的。
词法:语法是语言中词的构成、变化规则与组词成句的规则的总和。
这个定义跟我们以前接触到的关于语法的定义不一样。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见该书下册第1页)原因主要就是在这个“词的变化”上。
词的构成我们比较熟悉(现代汉语告诉我们:语素构成词,词和词组构成句子),词的变化我们还不太熟悉和明确。
词的构成我们学习汉语时就懂了,但词的变化就必须要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例子才能说得清楚。
因为汉语中词的变化不是很明显,而且它比较单一,只有极少数的词有词缀。
比如,book和books,这就是词的变化,汉语就没有shu和shus的变化,也没有“书们”的说法。
语言学概论第四章语法提纲第四章语法【内容简介及重点】主要要掌握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包括:语法的结构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语素和词组合成更大的语法单位的类型;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与递归性特点;语法的聚合规则;句子的变换、语言结构的类型和普遍特征。
难点是学会运用已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单位一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1.1 语言结构是有规则的1.1.1 语言语法规则的存在客观性用什么样的形式体现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有规则的。
1.1.2 从母语者和二语习得者的材料看1.2 语法和语法研究1.2.1 语法语法是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词法)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句法)的总和。
The rules of syntax combine words into phrases and phrases into sentences.(1)语言中现成的词不能任意更换其中的构成成分,同时也不能任意挪动它们的位置。
(2)一句话可以只有一个词,也可以有几个词。
(3)词法和句法是不同的语法规则,但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1.2.2 语法是客观存在的,语法研究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进行客观的归纳、总结和描写。
语法研究不能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性。
1.2.3 几个概念(1)语法中的任何成分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
语法成分的内容是语法意义,语法意义的表达者是语法形式。
(2)在词的范围内的语法形式称为形态,如英语表示“复数”的“-s”就是一种形态。
词序表示词与词的关系,超出了词的范围,因此词序不是形态。
(3)把具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概括起来就成为一种语法手段。
如附加语素和词序就是两种语法手段。
(4)语法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抽象性。
二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2.1 语法的两个基本规则2.1.1 组合规则语法单位互相连接起来构成更大的语言片断的规则叫做语法的组合规则。
2.1.2 聚合规则指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
语法上能够出现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如果用来替换的不是从这个聚合里选出的词,句子也不能成立。
2)分类: ①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的意义。
A.“性”范畴:在某些语⾔中表⽰⼈或事物有关性属的⼀组特征。
B.“数”范畴:表⽰事物数量的⼀组特征。
(汉语中没有严格的数范畴) C.“格”范畴:表⽰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组特征,在很多综合性语⾔中这都是重要的名词属性范畴。
D.“有定和⽆定”范畴:表⽰名词指称性质的⼀组特征。
②谓词属性范畴: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的意义。
A.“时”范畴:表⽰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的关系的⼀组 特征。
B.“体”范畴:表⽰动词所反映的动作⾏为进⾏的状况的⼀组特征。
C.“态”范畴:表⽰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组特征。
(主动态、被动态) D.“⼈称”范畴:表⽰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致关系的⼀组特征。
9.句法范畴 1)定义凡是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的语法意义。
2)分类: ①类别范畴:由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的语法意义。
A从词的类别看,各种语⾔都需要词的语法类别意义 B从词与词的类别选择看,各种语⾔也都要求某类词与某类词组合的意义 ②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A.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特定的语法关系意义 B.通过语序变化来确定结构的语法关系意义 第四节语法单位的聚合和组合 1、词和句⼦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 因为词和句⼦既是基本单位,⼜是最终单位,他们可以把各种语法单位联系起来 2、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于词和句⼦的规则。
3.语素的语法地位: 语素是最⼩的语法单位,在语法地位上并不特别重要。
①形式上它是构词的基本单位,本⾝很难建⽴聚合类和组合类。
②义⾓度上,语法分析不太需要语素这个单位。
4、词类:指可以替换出现在语法结构某些共同组合位置上的词的类,即具有聚合关系的词的类。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
5、划分词类的标准: ①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 ②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 ③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 备注:分布是反映词类的本质属性,⽽在具体区别词类时,形态和意义可以作为参考。
语⾔学概论试卷(语法答案)测试试卷(第四章语法)测试时间: 2010——2011学年度第⼆学期第⼗周测试对象: 2009 级汉语⾔⽂学专业课程: 语⾔学概论考试时量: 100分钟考试⽅式:闭卷⼀、填空:10分1、()是⼤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学家规定的。
2、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把它分成三类,例如happinesses 中,es 是(),ness 是(),happy 是()。
3、语法的()和()构成⼀种语⾔的语法规则。
4、从意义和作⽤看,词可以分为()和()两⼤类。
5、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般把词根和词缀叫作()语素,把词尾叫作()语素。
词的给有五种基本类型,例如“阳光灿烂”是(),“说得很快”是(),“⾮常害怕”是(),“阅读⽂章”是()。
主谓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判断:6分1、语法是语⾔中最稳定的部分,⼀般不会发⽣变化。
()2、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般把词尾叫做变词语素。
()3、孤⽴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4、⼈们说话时选择材料和组合规则是⾃由的。
()5、组合规则是潜在的,聚合规则是现实的。
()6、“事情不能明天做”是词组“今天的事情不能明天做的”结构成分。
()三、单项选择:10分1、英语名词后⾯加上词尾或,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A .格B .体C .数D .性2、“John is reading the newspaper ”变成被动语态是()。
A .The newspaper is reading by John.B .The newspaper is readed by John.C .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ed by John.D .The newspaper is being read by John. 3、下列词组中是述宾结构的是:()A .the sun and the moonB .the sun rise from eastC .read the newspaperD .a red pen4、汉语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词序和虚词表达语法关系,属于()A .孤⽴语B .屈折语C .粘着语D .复综语5、与“春光明媚”结构相同的组合是()。
第四章 语法 1. 解释“语法”。
答:语法即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的规则。
2. 解释“递归”。
答:递归指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个结构⾥重复使⽤。
3. 解释“语境”。
答:语境是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和上下⽂等。
4. 简答语法规则的抽象性表现。
答:语法规则作为⼈们说话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具有⾼度抽象的性质。
词语和句⼦的数量是⽆限多的,因此不可能对每⼀个词语和句⼦都建⽴⼀条规则,于是就需要把各种现象加以归类。
5. 简答语法规则的递归性。
答:“递归”指的是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个结构⾥重复使⽤。
语⾔中句⼦的格式和长度各不相同,⽽且抽象也不能使新的规则不断地衍⽣,这样就需要让⼀种规则多次起作⽤。
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种有限⼿段可以重复使⽤的规则。
语法规则的这种递归性质,使它成为⼀种简明的规则,帮助⼈们学习语⾔和运⽤语⾔时举⼀反三,以繁驭简。
6. 解释“历时语法”。
答: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产⽣和消失的原因及其规律。
7. 解释“共时语法”。
答: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
研究的重点是某⼀语法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 解释“个别语法”。
答:个别语法指的是对个别语⾔语法的研究,它既包括研究⼀种语⾔的语法系统,也包括研究⼀种语⾔中与其他语⾔不同的语法特点,意义在于发现各种语⾔独特的语法现象。
9. 解释“句⼦”。
答:句⼦是由若⼲个词或词组按照⼀定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停顿并带有⼀定的语⽓和句调的语⾔单位。
10. 解释“语法规律”。
答:语法规律指语法规则本⾝,也就是客观存在的语法,即⼈们说话时直觉和习惯上所遵守的某种语感。
11. 解释“普遍语法”。
答:普遍语法指的是对⼈类语⾔的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类语⾔中共有的语法机制。
第四章语法一、名词解释1.语法2.客观存在的语法3.主观认识的语法4.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5.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6.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7.词法(形态学)和句法(造句法)8.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9.核心语法(小语法)和外围语法(大语法)10.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组11.语法形式12.语法意义13.语法手段14.词法手段15.句法手段16.综合性语言17.分析性语言18.虚词、语类选择、语序19.语法范畴20.词法范畴、体词性范畴、谓词性范畴、句法范畴、类别范畴、关系范畴21.附加、屈折、异根、零形式22. 重音、轻读23.词类24.体词性词组、谓词性词组,向心词组、离心词组25.完全主谓句、不完全主谓句、非主谓句。
26.多重复句 27.句组二、简答和论述1.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2.请结合具体例子谈一谈语法和语音、语法和语汇、语法和修辞、语法和语境、语法和逻辑之间的关系。
3.语言学家研究语法,首先必须限定某个范围,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不同,语法规则就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最重要的有:4.历时语法与共时语法的区别:上面(1)5.教学语法与面向信息处理语法的区别:上面(2)6.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的区别:上面(3)7.语法现象的分类(传统语法学、结构语法学和现代形式语法学分别怎样对语法现象进行划分?)8.词法规则、句法规则的区别:9.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的关系。
10.为什么说每个语言成分都既处在组合关系中又处在聚合关系中?11.为什么说聚合规则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12.为什么说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主要是指应用于词和句子的规则?13.现代形式语法学把语法分为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为什么说这种语法分类是一种较新的观点,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重要的意义?14.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15.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16.为什么说语法规律只有一种,而语法规则可以多种多样17.为什么说方言语法实际上是共时语法现象反映历时语法现象?18.为什么说形态丰富的语言中词法问题重要,而汉语中句法问题更重要?19.语法手段中的词法手段有哪些?20.语法手段中的句法手段有哪些?21.词的轻重音的作用:22.词的重叠的作用:23.语序的作用:24.语调的作用:25.类别范畴的表现形式:26.关系范畴的表现形式27.词缀和词尾有哪些不同?28.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29.词法范畴中的体词性范畴和谓词性范畴各包括哪些内容?30. 什么是句法范畴?请结合例子论述句法范畴所包括的内容.31.语法手段和语言类型有什么关系?32.不同语言的不同虚词形式:33.不同语言的不同语类选择形式.34.不同语言中相同的语法意义和不同的语法范畴.35.外语中的主句、小句、从句.36.英语的动词谓语句一般可以分为七种主要句型.37.汉语的动词谓语句分类和英语不同38.复杂结构单句、复谓结构单句与复句的区别39.为什么说词和句子是语法结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单位?40.为什么说句子的意义和词的意义具有突出的地位?41.怎样看待语素的语法地位?42.划分词类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标准:43.各种语言词类划分结果的特点?44.为什么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类数量和类型?45.如何理解词组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它与词这种语法单位实际上是同质不同量的关系?46.词类和词组的聚合类的关系?47.汉语中比较重要的三种特殊词组:48.句子的类型49.什么叫复句,复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50.直接组成成分分析法的定义及其原则:51.多重复句与句组的区别:52.要不要把句组作为一级语法单位?53.句组要不要作为语法单位?(请答出各种不同意见的根据所在)54.句组有哪些语法作用?55.句组的三种意义关系和三类衔接形式: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第四章语义名词解释①语义:所谓语义,简单地说,就是指语音所传达的信息内容,是指用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各级语言单位所包含的意义以及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
②语言意义:语言意义是语言体系中所固有的意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总体或属性或关系的概括认识。
这种意义得到社会集团的公认,用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
它是抽象的、概括的和相对稳定的。
③言语意义:是指人们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时,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的、临时的和隐含意义,是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运用的结果。
④语义指向: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⑤蕴涵: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涵乙。
⑥预设:预设也就是话语本身表达的意义而言的。
预设不在句子的断言范围内,是句子的背景信息。
预设也译作前提、先设。
课后思考题1、述谓结构有哪些类型?(结合例子)(1)简单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个变元构成的述谓结构。
其中所有变元都只是名词性成分而不是述谓结构。
(2)复合述谓结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述谓结构。
这里所谓的“相对独立”,是指复合述谓结构中的若干述谓结构之间不存在谓词和变元的关系。
(3)从属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本身也是一个述谓结构,这种充当其他谓词变元的述谓结构就是从属述谓结构。
以从属述谓结构作为变元的述谓结构是“主要述谓结构”,从属述谓结构受主要述谓结构谓词的支配。
从句法上看,充当主语或宾语的述谓结构,都是从属述谓结构。
(4)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从句法结构上看,充当定语的述谓结构都是降级述谓结构。
(P138—P139)2、试说明其歧义的类型。
(1)句法平面因素引起的歧义①词的功能不同而引起的歧义。
语言学概论分类模拟语法(四)
分析题
1. 分析下面两个有歧义的语言片段,分析造成歧义的原因:
(1)你这倒霉蛋的弟弟(2)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
答案:(1)你这倒霉蛋的弟弟
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词义歧义,语义指向不同造成歧义。
“倒霉蛋”可以指向“我”,意思是我是个倒霉蛋,我有个弟弟。
“倒霉蛋”还可以指向“弟弟”,意思是我的弟弟是个倒霉蛋。
(2)三个艺术学院的学生
属于组合歧义中的语法歧义,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三个”可以修饰“艺术学院”,意思是有三个艺术学院,学生是这三个艺术学院的。
“三个”也可以修饰“学生”,意思是艺术学院的三个学生。
2. 分析下面语段的层次,并说明其中含有哪几个词组、哪几个词、哪几个语素:
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答案:分析下面语段的层次,并说明其中含有哪几个词组、哪几个词、哪几个语素:
词组:两本儿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词:两本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语素:两本书一份报纸我都收起来了
3. 下面是台湾高山族阿眉斯语的一些句子和对应的汉语意义:
nipatafaj kaku tiniraan. 我去陪伴他。
陪伴我他
niala tnira tura awaw. 他去拿那盏灯。
拿他那灯
u parakataj tmi. 阿麦是司机。
是司机阿麦
tku wama nimi. 阿麦父亲叫古拉斯。
古拉斯叫父亲阿麦
nitala hu kaku tmian. 我再去等一下阿麦。
等再我阿麦
niama kami tmian. 我们去阿麦那儿玩。
去玩我们阿麦
(1)写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句子成分的语序。
(2)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表人专名有什么语法范畴?
(3)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人称代词有什么语法范畴?
(4)上述语法范畴是用什么语法手段表示的?
(5)写出阿眉斯语表示宾格的语素。
答案:(1)上述材料反映阿眉斯语的句子成分的优势语序是BAC,即动词——施事——受事。
(2)上述材料反映表人专名的语法范畴有“格”,包括主格(如阿麦的主格mi)、所有格(如阿麦的形容词性所有格nimi和名词性所有格mian)和宾格(如阿麦的宾格mian)。
(3)上述材料反映出来的人称代词的语法范畴有“格”和“数”,“格”包括主格(如他nira)、宾格(如他iniraan),“数”包括单数(如我kaku)和复数(如我们kami).
(4)上述语法范畴是用外部附加(ni)和内部屈折(如kaku—kaini)表示的。
(5)阿眉斯语表示宾格的语素有前加的i和后加的an。
4. 试以变换分析法说明下列句子的意义差异。
(1)墙上挂着画。
(2)台上演着梆子戏。
(3)山上架着炮。
答案:以上句子可以变换为:
(1)墙上挂着画。
………………………………………(1)a画挂在墙上。
√
(2)台上演着梆子戏。
…………………………………(2)a梆子戏演在台上。
×
(3)山上架着炮。
………………………………………(3)a炮架在山上。
√
(1)墙上挂着画。
………………………………………(1)b墙上正在挂画。
×
(2)台上演着梆子戏。
…………………………………(2)b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
(3)山上架着炮。
………………………………………(3)b山上正在架炮。
√
通过变换可见:“挂”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演”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架”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即(1)墙上挂着画。
表示存现、附着。
(2)台上演着梆子戏。
表示持续。
(3)山上架着炮。
有歧义,既可表示存现,又可表示持续。
5. 用变换分析法说明以下句子在句法意义上的差异。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3)台上摆着酒席。
答案:以上句子可以变换为:
(1)台上坐着主席团。
…………………………………(1)a主席团坐在台上。
√
(2)台上唱着戏。
………………………………………(2)a戏唱在台上。
×
(3)台上摆着酒席。
……………………………………(3)a酒席摆在台上。
√
(1)台上坐着主席团。
…………………………………(1)b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
(2)台上唱着戏。
………………………………………(2)b台上正在唱戏。
√
(3)台上摆着酒席。
……………………………………(3)b台上正在摆酒席。
√
通过变换可见:“坐”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唱”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摆”的语义特征[+存现][+持续],即(1)台上坐着主席团。
表示存现、附着。
(2)台上唱着戏。
表示持续。
(3)台上摆着酒席。
有歧义,既可表示存现,又可表示持续。
6. 比较下列句子,分析它们在句法关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论述句法与语义的关系。
(1)这种人炸弹也不怕。
(2)这种声音狼也不怕。
(3)这种狗狼也不怕。
(4)事实上我也不怕。
答案:从句法结构上分析:
(1)是主谓结构,主语是“这种人”,谓语是“炸弹也不怕”。
(2)是主谓结构,主语是“这种声音”,谓语是“狼也不怕”。
(3)是主谓结构,主语是“这种狗”,谓语是“狼也不怕”。
(4)是主谓结构,主语是“我”,谓语是“也不怕”。
从语义上来讲,在四个句子中,(1)动作的施事是“这种人”,受事是“炸弹”。
(2)动作的施事是“狼”,受事是“这种声音”。
(3)动作的施事是“狼”,受事是“这种狗”。
(4)动作的施事是“我”,受事没有。
由此可见,句法成分和语义成分是相对独立的,主语可以由施事来充当,也可以由受事来充当,二者不是一一对应的。
但是二者之间又是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宾语受语义条件的限制,不能由施事“这种人”来充当。
7. 指出下列句子的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