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日落方位
- 格式:doc
- 大小:377.50 KB
- 文档页数:4
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对应规律每天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我们称之为日出。
而当太阳再次沉入地平线下方时,我们称之为日落。
这两个时间标志着一天的开始和结束,也代表了昼夜的周期。
让我们从东方开始,探讨日出日落方位。
当我们面朝东方,眺望远方的地平线,我们会看到太阳缓缓升起,从地平线上方升起。
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使得太阳的光线从东方照射过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的日出方位是东方。
接着,让我们将目光转向西方,观察日落的方位。
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它的光线会逐渐减弱,最终消失在地平线下方。
这意味着太阳的日落方位是西方。
同样地,这也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结果。
我们来探讨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的关系。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太阳的光线只能照射到一半的地球表面,这就是白天。
而当地球自转到了夜晚时,太阳的光线无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这就是黑夜。
因此,昼夜的交替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然而,由于地球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而不是完全的圆形,这就导致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昼夜的时间相对较长;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昼夜的时间相对较短。
这就是为什么夏季的白天较长,而冬季的夜晚较长的原因。
总结起来,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
太阳从东方升起,向西方落下,代表了一天的开始和结束。
而昼夜的长短则取决于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以及地球自转的速度。
这种规律的存在让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昼夜的交替,同时也让我们更加珍惜时间的流逝。
图解地理:太阳日出日落方位一、导入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从而一年中日出日落方位发生改变。
那么是怎样改变的?其中的规律是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1、夏至日全球各地太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以北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2、冬至日全球各地太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北半球以北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昼夜等长。
日出正东日落正西4、有极昼现象的地区(1)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时:该地区正北日出、正北日落。
①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如上图A地:②上图中B地:③北极点:(2)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时:该地区正南日出、正南日落。
①刚出现极昼的地区,如上图C地:②上图中D地:③南极点:5、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1)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2)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3)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北京时间19:16)。
据此完成1—3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A.1月1日B.4月1日C.7月1日D.10月1日2.此时,太阳位于拍摄者的()A.东北方B.西北方C.东南方D.西南方3.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解析】1、根据北京时间19:16,求出64°W地方时约为7:00,日出时间晚于6时,此时为南半球冬半年。
2、此时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出⽇落⽅位详解(⼀)、⽇出和⽇落⽅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时,太阳直射⾚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经过夏⾄⽇到秋分⽇),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且纬度越⾼,太阳升落的⽅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到春分⽇),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太阳升落的⽅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除外)。
(3)就某⼀地点⽽⾔,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位将⽇渐偏北;反之则⽇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度在⼀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太阳在⼀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转造成的,⼀天中,地球⾃西向东⾃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东向西运动,⼀天转⼀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是地表切⾯,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的⼤球⾯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度为从地平圈中⼼向太阳最⾼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每天太阳最⾼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太阳最⾼时在正北,根据⼀年中太阳视运动最⾼、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度为90度,正午太阳⾼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连线与地平圈夹⾓),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一)、日出和日落方位问题:不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的任何地点(出现极昼和极夜的区域除外),其太阳出没点的地平方位是偏南还是偏北,取决于太阳直射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而与观测地点位于南北半球无关。
具体来说:(1)在两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太阳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2)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即从春分日经过夏至日到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从秋分经过冬至到春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3)就某一地点而言,在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期间,太阳升落的方位将日渐偏北;反之则日渐偏南。
(4)南北极点上,太阳高度在一天中是不变的(即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总是与极点的地平圈平行),太阳在一天中没有明显的升起和落下。
(二)、太阳视运动图的判断方法:太阳视运动是地球自转造成的,一天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看太阳在天空中以观测者为中心,自东向西运动,一天转一圈。
观测者所在的平面是地表切面,叫做地平圈,以观测者为中心的大球面为天球,天体在天球上运动。
(1)太阳视运动最高位置为正午,正午太阳高度为从地平圈中心向太阳最高位置的连线与地平圈的交角,地平圈以上部分长度反映昼长,以下表示夜长。
(2)不同半球的正午太阳偏向: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轨迹是平行的。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南方,每天太阳最高时太阳在正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一年中太阳总是偏向北方,太阳最高时在正北,根据一年中太阳视运动最高、最低、居中位置来判断季节。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轨迹也是平行的,只不过正午时太阳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北,有时位于观测者正头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为太阳与地平圈中心连线与地平圈夹角),有时位于观测者以南。
知识点日出、日落日出、日落的方位,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有如下规律(极昼、极夜除外):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正东日出、正西日落;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东南日出、西南日落。
另外,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00。
图1 日出、日落方位(北半球)例题我国某中学生发现,在书桌的固定观测点上,每年仅有一天通过窗户既可以观察到日出、也可以看到日落。
下图为该日日出日落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乙为该日日出位置,则该窗朝向()A.正南B.东北C.正北D.西南2、若该日日出为北京时间6:56,日落为地方时18:59,正午太阳高度角为83.5°,则该学生所在地最可能是()A.济南(117°E,37°N)B.广州(113°E,23°E)C.武汉(114°E,30°E)D.拉萨(91°E,30°E)答案:C、D精讲精析:(1)分析窗户的朝向。
①窗户中同时可以看到日出日落,表明日出、日落方位的夹角<180°,即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或者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②若此时为东北日出(乙)、西北日落,则此时窗户朝向正北。
乙位于窗户右侧,即位于东北,前后一致,即窗户朝向正北,选项C正确;③若此时为东南日出(乙)、西南日落,则此时窗户朝向正南,乙位于窗户右侧,即位于西南,与假设中的东南不一致,因此窗户不能朝向正南,选项A错误。
(2)计算观察者的位置。
①注意题干中所说的日出为【北京时间】6:56,日落为【地方时】18:59;②根据日落的地方时,可以计算得出日出的地方时,日出=24:00-18:59=5:01;③日出的地方时为5:01,而由题干可知日出的北京时间为6:56,根据地方时计算经度,该地地方时<北京时间,即该地位于北京的西侧,计算时用减法。
则该地的经度为:120°E-(6:56-5:01)÷4=91.25°E,选项D的拉萨正确;④拉萨的纬度为30°E,则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90°-|30°N-23.5°N|=83.5°,冬至时为90°-|30°N-23.5°S|=36.5°,即拉萨正午太阳高度角范围为36.5°~83.5°,而题干中此时太阳高度角为83.5°,夏至时的拉萨符合条件,因此进一步确定选项D正确。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日出日落时刻方位及日影朝向一、知识讲解日出日落时刻方位及日影朝向日出、日落的方位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不同,以北半球为例比较说明:北半球极昼地区(极点除外)极昼期间,日出正北、日落正北,日出、日落时影子朝正南;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日影朝北。
南半球极昼地区(极点除外)极昼期间,日出、日落时太阳位于正南,日影朝北;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日影朝南。
二、例题分析下图示意某地的“冰上高速公路”景观,长度约600千米,其中85%的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该公路大部分路段一年中仅运行10周左右。
该地一年中有些日子太阳终日不落。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不少务工人员终年在此居住。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冰上高速公路A. 平均车速更快B. 来往车辆更多C. 修建成本更高D. 货运占比更高2. 该地可能位于A. 加拿大北部B. 冰岛南部C. 南极洲D. 阿根廷南部3. 在运输补给物资途中,司机驾车行驶在南北走向的路段时,发现升起的太阳在车辆的A. 右前方B. 右后方C. 左前方D. 左后方【答案】1. D 2. A 3. B【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冰上公路的作用。
由材料可知,该公路大部分路段一年中仅运行10周左右。
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不少务工人员终年在此居住,由此可推断,冰上高速公路与普通高速公路相比,货运占比更高,D选项正确;为了保障行车安全,冰上高速公路应该降低行车速度,A选项错误;该公路运输时间较短,所在地区纬度位置偏高,气候寒冷,人烟稀少,可推断来往车辆应该比普通高速公路少,B选项错误;“冰上高速公路”景观是在天气寒冷的情况下,大多数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当地人于是利用这些冰面而形成的高速公路,因此建设成本低,C选项错误。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冰上高速公路的分布地区。
由材料可知,该地一年中有些日子太阳终日不落,可推断该地位于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故B和D现象错误;该条冰上高速公路85%的路段由河流、湖泊、沼泽结冰而成,南极洲位置相对孤立,可推断该地位于加拿大北部,而不是南极洲,A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日晷的朝向图解高中地理日出、日落方位不同的季节,太阳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
以北半球为例,日出日落方向为: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东北日出、西北日落;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东南日出、西南日落;③春分/秋分: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与北半球相同,但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南偏移,南半球的太阳运动轨迹向北偏移。
图1 日出、日落的方位02例题下图为日晷示意图,晷针指向北极星,当太阳光照射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盘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据此完成1~2题。
1、杭州校园内,日晷晷针的影子在夏至日晴天时的移动方向是()A.由西北,逆时针转向东北B.由西北,顺时针转向东北C.由西南,逆时针转向东南D.由西南,顺时针转向东南2、当杭州日晷晷针在一年中影子最短时()A.北京寒潮强盛B.福建台风频频C.杭州阴雨绵绵D.珠峰雪线最低答案:D、C精讲精析:(1)分析日晷晷针影子的移动方向。
①杭州位于北半球30°N左右(即不位于极昼极夜地区),因此夏至日太阳东北升起、正午正南、西北落下;②影子方位与太阳方位相反,因此影子的移动方向是西南——>正北——>东南;③日晷晷针指向北极星,日晷晷盘垂直于晷针,因此晷盘朝向北,即方向如下所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因此日晷晷针的移动为顺时针,选项D正确。
(2)分析晷针影子最短时的自然现象。
①晷针影子最短时,即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为北半球的夏至(6月22日左右);②此时,杭州正值梅雨季节,阴雨绵绵,选项C正确;③此时为夏季,北京没有寒潮,选项A错误;福建台风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其中7~10月份最多,而不是6月份,选项B错误;④此时为夏季,北半球温度较高,积雪融化,因此珠峰的雪线较低,选项D错误。
03思路梳理本节例题的难度较大,解题思路为:①根据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判断日晷晷针影子的方向;②根据日晷晷面的朝向(朝北),分析晷针影子的旋转方向;③分析晷针影子最短时的季节(北半球夏至),进而分析此时杭州的降雨、北京寒潮和福建台风的发生概率、珠峰雪线的高度(较低)。
日出日落方位
基本结论:
①3.21,9.23 这两个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向落下(适合于全球);
②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③9.23~次年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2)图解:
下面用侧视图,用太阳运行路径图两种图式理解以上结论:
①太阳直射赤道,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正西方向落下(适合于全球);
春秋二分的全球各地
②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夏至日全球各地
③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适合于南北半球)。
冬至日全球各地
④太阳运行路径图
40°S全年各时
赤道上的全年各时
30°N全年各时
特殊情形:极昼地区为正北(南)升,正北(南)落。
附:地方时与太阳方位表
太阳直射点移动与物体影子指向的关系:
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即:①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北方。
②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终年在正北方向;物体影子指向南方。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南方向;太阳直射点在某地北侧,正午太阳在其正北方向。
特殊情形:极昼地区正午(12时)和子夜(0时),物体影子指向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