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方法及理论详解
- 格式:pptx
- 大小:3.96 MB
- 文档页数:147
fMRI数据分析处理原理及方法一、功能图像数据的性质功能磁共振数据包括解剖(结构)像和功能像两类。
解剖像采用高分辨的T1、T2及FSPGR三维成像方式。
功能像的处理是fMRI数据处理的关键。
因为脑皮层活动瞬息变化,相应要求足够快的成像序列对某一个刺激任务造成的皮层活动进行记录,并且要有对脑血氧代谢的产物——脱氧血红蛋白产生的T2*缩短效应敏感,EPI(Echo planar Imaging)、FLASH(Fast Low Angle Shot)等序列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现在大都采用EPI序列采集fMRI功能像。
EPI于频率编码上采用一系列反向梯度,通过一次激发产生建成一幅MR图像的所有信号,基于小角度激发的GRE-EPI(Gradient echo- Echo planar Imaging)技术,在很短的TR时间内得到一系列(数幅至数十幅)图像。
每次采集得到的图像组成一个脑体积(V olume),相应要求在fMRI实验组块(Epoch/block Paradigm)设计时,每个组块的时间必须为TR时间的整数倍。
实际的血流动力相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任务激发后信号经过一个小的下降期开始上升,4-8秒达到高峰然后缓慢下降,11-14秒恢复。
在事件相关设计(Event-related Paradigm)时,如果不考虑两(次)任务间的相互作用,需要保证间隔时间大于一次响应时间。
但也有研究显示短的刺激间隔时间对统计结果并无多大影响。
(见图1)。
EPI序列以极快的采集速度,在一个数分钟的实验(Session)中,产生数百至数千幅图像,几十个不同时间的脑体积成为EPI图像的时间序列(Time-series Image)。
快速以牺牲图像的分辨率为代价,典型的EPI图像采集矩阵为64×64,提高采集矩阵会延长采样时间并且导致更严重的图像几何变形。
除此之外,EPI 序列图像对外在磁场环境的影响十分敏感,微弱的BOLD信号会伴有大量的干扰成分。
论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几种常用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方法,说明了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commonly used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nalysis method of monitoring data,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s very important.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浓度;数据;分析;方法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ass concentration; data analysis; method;一、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和作用环境监测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直接产品就是监测数据。
监测质量好坏集中反映在数据上,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
一个环境监测站每年可提供成千上万的监测数据,但这些数据本身是孤立的、离散的,必须从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出发,把环境监测所获得的资料、数据,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分类、统计、转化、汇总,找出其本质的东西,获取环境管理所要求的各种综合数据。
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是完成监测数据、信息资料向环境质量定性和定量结论的转变,通过监测数据、信息资料的深加工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因素的综合分析,实现为污染防治决策和环境建设决策的转变。
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综合分析技术的水平高低,代表着监测站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对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或对区域环境污染状况进行评价时,都是以一定数量的监测数据和资料为依据的。
这些数据和资料包括环境要素的监测数据、环境条件数据、污染源调查监测数据、现场调查数据和实测数据等等。
大数据处理及分析理论方法技术(一)大数据处理及分析建设的过程随着数据的越来越多,如何在这些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我们需要的信息变得尤其重要,而这也是大数据的产生和发展原因,那么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呢?当下我国大数据研发建设又有哪些方面着力呢?一是建立一套运行机制。
大数据建设是一项有序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促进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正规有序,实现统合,搞好顶层设计。
二是规范一套建设标准。
没有标准就没有系统。
应建立面向不同主题、覆盖各个领域、不断动态更新的大数据建设标准,为实现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三是搭建一个共享平台。
数据只有不断流动和充分共享,才有生命力。
应在各专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数据集成,实现各级各类指挥信息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
四是培养一支专业队伍。
大数据建设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专业人员完成,因此,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指挥、懂技术、懂管理的大数据建设专业队伍。
(二)大数据处理分析的基本理论对于大数据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李国杰院士认为: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加“复杂数据类型”。
而维基百科中的解释为:大数据是由于规模、复杂性、实时性而导致的使之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存储、搜索、分享、分析、可视化的数据集合。
对于“大数据”(Bigdata)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图2.1:大数据特征概括为5个V (三)大数据处理及分析的方向众所周知,大数据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数据大的事实了,而最重要的现实是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只有通过分析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
那么越来越多的应用涉及到大数据,而这些大数据的属性,包括数量,速度,多样性等等都是呈现了大数据不断增长的复杂性,所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在大数据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决定最终信息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金融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金融数据分析是金融领域重要的应用之一,也是数据分析领域的热门话题,如果你想学习金融数据分析,那么你需要了解金融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讨论金融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你更好的进行金融数据分析。
一、了解基本数据分析方法首先,了解基本数据分析方法是关键,比如数据清洗,数据展示和数据建模。
在数据清洗阶段,你需要清洗和处理数据中出现的缺失值、异常值等。
在数据展示阶段,你需要使用可视化的方式诠释数据,并从展示结果中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
在数据建模阶段,你需要通过建立模型对数据进行预测和分析。
二、建立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建立合适的数据处理方式可以帮助你轻松应对不同的数据处理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你需要根据数据的类型和数据的分布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数据处理方式。
比如:在金融领域中应用广泛的模型包括如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和风险管理等。
数据统计方法有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
三、培养数据思维在进行金融数据分析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数据思维。
数据思维是指以数据为中心的思考和分析方式,数据思维能够帮助你更好的理解数据。
要培养数据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多接触数据,实际操作数据,了解数据背后的故事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数据思维能力。
四、提高数据科学技能数据科学技能是进行金融数据分析的基础,它包括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能力、数据可视化技能等。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专业的金融数据分析师,你需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五、掌握金融领域专业知识金融领域是数据分析应用的重要应用领域。
因此,为了进行金融数据分析,需要了解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规则等,提高自己对金融领域的理解。
六、进行数据分析实践在进行金融数据分析之前,一定要多实践。
通过实践,你可以更好的了解数据和数据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可以更快速、准确地熟练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践过程中,也可以结合社区的数据分析分享交流,以探讨数据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和经验分享,帮助自己成为专业的金融数据分析师。
带负荷测试的理论方法及数据分析摘要:对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完毕并需要投产运行的设备,需要通过带负荷测试来确保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变比和极性正确,通过分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正负与电压、电流的大小、方向之间的关系,计算电流互感器的实际变比来判断其接线是否正确。
关键词:带负荷测试;六角图;功率方向分析带负荷测试是在新建或改造线路送电过程,线路(或主变)有负荷电流后所进行的各CT 绕组相位、大小进行的测试;是检验CT极性、变比正确性、保证设备投运后安全可靠运行的最后一次测试,因此带负荷测试工作极为重要。
所有110kV及以上线路、所有主变新建投产、技改、修理工作CT回路有变动的设备送电,均须进行带负荷测试工作,测量所有新增或改动的CT回路的相位及大小。
一、带负荷测试的理论基础1.1 相位在电力系统中的常用功能通过测量量之间的相位可以判别电路是感性还是容性,根据有功功率计算公式±P=UICOS(ψ)无功功率计算公式:±Q=UISIN(ψ)可作出以下侧向量图:用相位表测量出同相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ψ,在下图中以电压作基准画在+P轴上,根据测出的相位可画出电流的位置,再根据电流所处的位置便可判定电路是感性还是容性。
分析步骤如下:1.初步判断电流大小:1)看零序电流:零序电流一般都比较小,接近零,远远小于各相电流,如果In过大,就要考虑CT回路是否有接错的可能。
2)看各相电流大小:各相电流的大小一般差别不大,若差别过大,就要考虑CT回路是否接错。
2.计算变比,判断变比是否正确:根据已知变比的绕组计算出一次电流,再计算二次回路改动的绕组的变比,是否与要求的一致。
如表1为测量组变比更改后的测量结果,保护变比为1200/1,计算出测量组变比为:0.527*1200/0.396=1597,即可判断测量组变比是否正确。
若所有绕组都是第一次测试,可根据对侧电流或线路功率计算出一次电流,再计算变比。
3.绘制六角图,步骤如下:1)画出坐标轴2)先画出Ua作为基准;3)根据各相电流的相位画出相位图。
动态⾯板数据分析步骤详解..动态⾯板数据分析算法1. ⾯板数据简介⾯板数据(Panel Data, Longitudinal Data ),也称为时间序列截⾯数据、混合数据,是指同⼀截⾯单元数据集上以不同时间段的重复观测值,是同时具有时间和截⾯空间两个维度的数据集合,它可以被看作是横截⾯数据按时间维度堆积⽽成。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量经济学家开始关注⾯板数据以来,特别是近20年,随着计量经济学理论,统计⽅法及计量分析软件的发展,⾯板数据计量经济分析已经成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最重要的分⽀之⼀。
⾯板数据越来越多地被应⽤到计量模型的研究中,其在实证分析中的优点是明显的:相对于只具有⼀个时点的横截⾯数据模型,⾯板数据包含了更多时间维度的数据,从⽽可以利⽤更多的信息来分析所研究问题的动态关系;⽽时间序列模型,其数据往往是由个体数据加总产⽣的,在实际计量分析中,在研究其动态调整⾏为时,由于个体差异被忽略,其估计结果有可能是有偏的,⽽⾯板数据模型能够通过截距项,捕捉到数据的动态调整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减少了由于数据加总所产⽣的偏误;同时,⾯板数据同时具有时间和截⾯空间的两个维度,从⽽分享了横截⾯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的优点,另外,由于具有更多的观察值,其推断的可靠性也有所增加。
2. ⾯板数据的建模与检验设3. 动态⾯板数据的建模与检验所谓动态⾯板数据模型,是指通过在静态⾯板数据模型中引⼊滞后被解释变量以反映动态滞后效应的模型。
这种模型的特殊性在于被解释变量的动态滞后项与随机误差组成部分中的个体效应相关,从⽽造成估计的内⽣性。
4、步骤详解步骤⼀:分析数据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按照正规程序,⾯板数据模型在回归前需检验数据的平稳性。
李⼦奈曾指出,⼀些⾮平稳的经济时间序列往往表现出共同的变化趋势,⽽这些序列间本⾝不⼀定有直接的关联,此时,对这些数据进⾏回归,尽管有较⾼的R平⽅,但其结果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这种情况称为称为虚假回归或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
使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及步骤详解数据分析是现代企业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它正在改变传统数据分析方式。
AI技术可以处理大量复杂的数据,提供准确、快速和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使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及步骤。
一、了解AI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AI技术在数据分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能够帮助企业提取和理解大规模和多维度的数据,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关联性和趋势。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AI技术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1. 机器学习 (Machine Learning, ML):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利用算法和模型来自动地从历史数据中学习,并根据新输入做出预测或决策。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可以发现隐藏的模式、构建预测模型以及进行异常检测等。
2. 自然语言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自然语言处理使得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
在数据分析中,NLP可以帮助我们提取和解释大量的文本数据,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3. 图像识别(Image Recognition):通过图像识别技术,计算机可以自动地分析、识别和分类图像。
这种技术在图像数据分析中非常有用,例如监控摄像头的视频分析、医学影像的诊断等。
二、使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步骤下面将介绍使用AI技术进行数据分析的一般步骤:1. 确定目标和问题:在开始之前,需要明确定义数据分析的目标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这有助于确定所需的AI技术和工具,并为后续步骤提供指导。
2. 数据收集与清洗: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必须收集所需的数据,并确保其质量。
这包括删除重复值、填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等一系列操作。
此外,在清洗过程中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和转换,以便于后续处理。
3. 特征选择和提取:特征是用来描述样本对象(如事物或事件)的某些方面或属性。
一、描述统计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
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1、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
行业数据分析方法详解第1章数据分析基础概念 (5)1.1 数据分析的定义与价值 (5)1.1.1 定义 (5)1.1.2 价值 (5)1.2 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 (6)1.2.1 数据收集 (6)1.2.2 数据清洗 (6)1.2.3 数据整理 (6)1.2.4 数据分析 (6)1.2.5 结果呈现 (6)1.2.6 决策支持 (6)1.3 数据分析的方法分类 (6)1.3.1 描述性分析 (6)1.3.2 摸索性分析 (7)1.3.3 因果分析 (7)1.3.4 预测分析 (7)1.3.5 优化分析 (7)1.3.6 数据挖掘 (7)1.3.7 文本分析 (7)1.3.8 多变量分析 (7)第2章数据收集与清洗 (7)2.1 数据来源与采集 (7)2.1.1 数据源分类 (7)2.1.2 数据采集方法 (7)2.1.3 数据采集注意事项 (8)2.2 数据质量评估 (8)2.2.1 数据质量标准 (8)2.2.2 数据质量评估方法 (8)2.2.3 数据质量改进策略 (8)2.3 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8)2.3.1 数据预处理 (8)2.3.2 数据清洗 (8)2.3.3 数据清洗流程 (8)第3章描述性统计分析 (8)3.1 频率分析 (8)3.1.1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9)3.1.2 计算频数与占比 (9)3.1.3 频率分布表 (9)3.2 分布分析 (9)3.2.1 绘制直方图 (9)3.2.2 计算描述性统计量 (9)3.3 交叉分析 (9)3.3.1 构建交叉表格 (9)3.3.2 计算相关系数 (10)3.3.3 绘制散点图 (10)3.3.4 应用卡方检验 (10)第4章数据可视化 (10)4.1 常见数据可视化图表 (10)4.1.1 条形图与柱状图 (10)4.1.2 饼图 (10)4.1.3 折线图 (10)4.1.4 散点图 (10)4.1.5 气泡图 (10)4.1.6 热力图 (10)4.2 数据可视化工具 (11)4.2.1 Excel (11)4.2.2 Tableau (11)4.2.3 Power BI (11)4.2.4 Python数据可视化库(Matplotlib、Seaborn等) (11)4.3 可视化设计原则 (11)4.3.1 清晰性 (11)4.3.2 简洁性 (11)3.3.3 一致性 (11)4.3.4 可比性 (11)4.3.5 适应性 (11)第5章摸索性数据分析 (11)5.1 数据特征分析 (11)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2)5.1.2 数据分布分析 (12)5.1.3 数据可视化分析 (12)5.2 异常值检测 (12)5.2.1 箱线图法 (12)5.2.2 Zscore法 (12)5.2.3 IQR法 (12)5.3 关联性分析 (12)5.3.1 相关性分析 (12)5.3.2 交叉分析 (12)5.3.3 多变量分析 (12)第6章假设检验与推断统计 (13)6.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 (13)6.1.1 假设设定 (13)6.1.2 检验统计量 (13)6.1.3 显著性水平 (13)6.1.4 拒绝域 (13)6.2.1 单样本t检验 (13)6.2.2 双样本t检验 (13)6.2.3 方差分析(ANOVA) (14)6.2.4 卡方检验 (14)6.3 检验结果的应用 (14)6.3.1 拒绝零假设的意义 (14)6.3.2 接受零假设的注意事项 (14)6.3.3 检验结果在实际行业分析中的应用 (14)第7章回归分析 (14)7.1 线性回归 (14)7.1.1 一元线性回归 (14)7.1.1.1 模型建立 (14)7.1.1.2 参数估计 (14)7.1.1.3 假设检验 (15)7.1.1.4 模型诊断 (15)7.1.2 多元线性回归 (15)7.1.2.1 模型建立 (15)7.1.2.2 参数估计 (15)7.1.2.3 假设检验 (15)7.1.2.4 模型诊断 (15)7.2 多元回归 (15)7.2.1 多元回归模型 (15)7.2.1.1 模型构建 (15)7.2.1.2 参数估计 (15)7.2.1.3 假设检验 (15)7.2.2 变量选择方法 (15)7.2.2.1 全子集法 (15)7.2.2.2 逐步回归法 (15)7.2.2.3 主成分回归法 (15)7.2.3 模型优化 (15)7.2.3.1 残差分析 (15)7.2.3.2 异方差性处理 (15)7.2.3.3 自相关处理 (15)7.3 非线性回归 (15)7.3.1 非线性回归模型 (15)7.3.1.1 模型构建 (15)7.3.1.2 参数估计 (15)7.3.1.3 假设检验 (15)7.3.2 非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15)7.3.2.1 多项式回归 (15)7.3.2.2 幂函数回归 (15)7.3.2.3 指数回归 (15)7.3.3 模型选择与优化 (16)7.3.3.2 交叉验证 (16)7.3.3.3 参数优化方法 (16)第8章时间序列分析 (16)8.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 (16)8.1.1 时间序列的定义与特点 (16)8.1.2 时间序列数据的类型与来源 (16)8.1.3 时间序列分析的意义与应用 (16)8.2 平稳性检验与预处理 (16)8.2.1 平稳性概念及其重要性 (16)8.2.2 平稳性检验方法 (16)8.2.2.1 图形检验法 (16)8.2.2.2 统计量检验法 (16)8.2.2.3 单位根检验法 (16)8.2.3 非平稳时间序列的预处理方法 (16)8.2.3.1 差分法 (16)8.2.3.2 平滑法 (16)8.2.3.3 转换法 (16)8.3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16)8.3.1 自回归模型(AR) (16)8.3.1.1 自回归模型的定义与性质 (16)8.3.1.2 自回归模型的定阶方法 (16)8.3.1.3 自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 (16)8.3.2 移动平均模型(MA) (16)8.3.2.1 移动平均模型的定义与性质 (16)8.3.2.2 移动平均模型的定阶方法 (16)8.3.2.3 移动平均模型的参数估计 (16)8.3.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 (16)8.3.3.1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定义与性质 (17)8.3.3.2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识别与定阶 (17)8.3.3.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参数估计 (17)8.3.4 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 (17)8.3.4.1 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的定义与性质 (17)8.3.4.2 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7)8.3.4.3 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的参数估计 (17)8.3.5 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型 (17)8.3.5.1 季节性时间序列的特点与处理方法 (17)8.3.5.2 季节性分解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ARIMA) (17)8.3.5.3 季节性时间序列模型的参数估计 (17)8.3.6 状态空间模型与卡尔曼滤波 (17)8.3.6.1 状态空间模型的定义与性质 (17)8.3.6.2 卡尔曼滤波算法 (17)8.3.6.3 状态空间模型的参数估计与应用 (17)第9章聚类分析 (17)9.1.1 聚类分析的分类 (17)9.1.2 聚类分析的步骤 (17)9.2 常见聚类算法 (18)9.2.1 Kmeans算法 (18)9.2.2 层次聚类 (18)9.2.3 DBSCAN算法 (18)9.3 聚类结果评估与应用 (18)9.3.1 聚类结果评估 (18)9.3.2 聚类分析在行业数据中的应用 (18)第10章行业案例分析 (19)10.1 零售行业数据分析 (19)10.1.1 案例背景 (19)10.1.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10.1.3 分析方法 (19)10.1.4 案例分析 (19)10.2 金融行业数据分析 (19)10.2.1 案例背景 (19)10.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19)10.2.3 分析方法 (19)10.2.4 案例分析 (19)10.3 互联网行业数据分析 (19)10.3.1 案例背景 (20)10.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0.3.3 分析方法 (20)10.3.4 案例分析 (20)10.4 医疗行业数据分析 (20)10.4.1 案例背景 (20)10.4.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0.4.3 分析方法 (20)10.4.4 案例分析 (20)第1章数据分析基础概念1.1 数据分析的定义与价值1.1.1 定义数据分析是指运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分析和解释,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趋势和关联性,为决策提供支持的一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