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9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报考指南2016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进入复习阶段,为帮大家深入了解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乐教考试网搜集整理“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报考指南”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24种类别。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
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
(一)西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乐教考试网西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测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
临床、口腔、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方案及内容见表1、2、3。
表1.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科目类别临床执业医师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科目比例科目基础科目13%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10%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乐教考试网专业科目75%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80%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乐教考试网公共科目12%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10%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表2. 口腔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科目类别口腔执业医师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科目比例科目基础科目18%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15%生物化学、药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专业科目75%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预防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1(内科学、外科学)75%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预防口腔医学乐教考试网公共科目7%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10%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预防医学表3.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科目类别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比例科目比例科目基础综合20%生物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20%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乐教考试网临床综合15%症状与体征、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儿科、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其他)10%疾病(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儿科、传染病、性传播疾病、其他)专业综合65%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学校/青少年卫生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70%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妇女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乐教考试网(二)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报考指南2016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进入复习阶段,为帮大家深入了解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乐教考试网搜集整理“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及报考指南”相关问题供大家参考。
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两级四类,即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每级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公共卫生四类。
中医类包括中医、民族医和中西医结合,其中民族医又含蒙医、藏医和维医三类,其他民族医医师暂不开考。
到目前为止,我国医师资格考试共有24种类别。
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
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
(一)西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乐教考试网西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测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
临床、口腔、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方案及内容见表1、2、3。
表1.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表3.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二)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中医类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内容、考试形式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审定颁布的《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医、民族医、中西医结合医师)》为依据。
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方案及内容见表4、5、6。
表4.中医、民族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方案及内容乐教考试网乐教考试网温馨提醒:(答案解析)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备考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做题贵精不贵多,合理利用好临床执业医师历年真题,可以把握考试题的难易程度和考试重点。
如果对自己没有信心,复习不知道重点,可以做做乐教考试网提分卷,对提高成绩、顺利通过大有好处。
如有疑问,马上在线咨询老师帮你解答。
2016 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解读
来源:文都图书
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预计在三月上旬报名,尽管距离考试报名的时间还早,但同学们要早做准备,16年的考研大纲已经出炉啦,请将要报考的同学们密切关注,认真研究。
我们每位考生应该都明白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的考试采用三站式考试的方式将会在七月份进行考试;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医学综合笔试于九月中旬举行,临床执业助理医师综合笔试将会考察四门综合科目,分别是基础医学综合、医学人文综合、临床医学综合、预防医学综合,分别占考试内容的10%、 5%、 80% 、5%,同学们要根据各科在考试内容所占的比例,有所侧重的进行复习,并且2016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大纲除了生物化学与生理学内容有所变化其他保持基本不变。
尽管距离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时间还比较久,但同学们要早做准备啊,近几年的趋势是考试越来越难,通过率也不高,因此考生们要早早开始准备,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拿下考试。
建议考生们在现阶段主要使用魏保生老师的2016《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点速记》这本书,对我们整理归纳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建立各科联系有很大帮助,希望同学们都能通过考试,未来一片坦途,加油。
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时间为7月1日-15日,复习备考时间已经不多了。
乐教考试网小编把2016年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分享给大家,各位考生要抓紧时间复习,争取考个好成绩。
一、职业素质(一)医德医风(二)沟通能力(三)人文关怀二、病史采集(一)发热(二)皮肤黏膜出血(三)疼痛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腰背痛。
(四)咳嗽与咳痰(五)咯血(六)呼吸困难(七)心悸(八)水肿(九)恶心与呕吐(十)呕血与便血(十一)腹泻与便秘(十二)黄疸(十三)消瘦(十四)无尿、少尿与多尿(十五)尿频、尿急与尿痛(十六)血尿(十七)抽搐与惊厥(十八)眩晕(十九)意识障碍执业医师提分卷浓缩核心必考点,看完就提分!三、体格检查(一)一般检查1.全身状况生命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发育(包括身高、体重、头围)、体型、营养状态、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步态。
2.皮肤3.淋巴结(二)头颈部1.眼外眼检查(包括眼睑、巩膜、结膜、眼球运动)、瞳孔的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直、间接)、集合反射。
2.口咽部、扁桃体。
3.颈部甲状腺、气管、血管。
(三)胸部1.胸部视诊(1)胸部的体表标志包括骨骼标志、垂直线标志、自然陷窝、肺和胸膜的界限。
(2)胸壁、胸廓、胸围(3)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呼吸节律2.胸部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诊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叩诊方法、肺界叩诊、肺下界移动度。
执业医师提分卷浓缩核心必考点,看完就提分!4.胸部听诊听诊方法、正常呼吸音、异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乳房检查(视诊、触诊)6.心脏视诊心前区隆起与凹陷、心尖搏动、心前区异常搏动。
7.心脏触诊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震颤、心包摩擦感。
8.心脏叩诊心界叩诊及左锁骨中线距前正中线距离的测量。
9.心脏听诊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顺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心音改变、额外心音、心脏杂音、心包摩擦音)10.外周血管检查(1)脉搏脉率、脉律。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科目类别临床执业医师比例科目基础医学综合13.33% 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人文综合 6.67% 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临床医学综合75% 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综合5% 预防医学单元细目要点一、细胞的基本功能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2)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3)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3.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2)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二、血液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内环境与稳态(2)血量、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3)血液的理化特性2.血细胞及其功能(1)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造血原料及其辅助因子(2)白细胞生理: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3)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功能3.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1)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2)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其功能4.血型(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2)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3)输血原则三、血液循环(1)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1.心脏的泵血功能(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2.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1)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2)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3.血管生理(1)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和影响因素(2)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3)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4)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人卫医学网考试三、血液循环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功能(2)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3)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内皮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的功能5.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和血流量的调节四、呼吸1.肺通气(1)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2)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3)肺通气量与肺泡通气量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2)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4.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五、消化和吸收1.胃肠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般规律(1)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胃肠激素及其作用2.口腔内消化(1)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唾液分泌的调节3.胃内消化(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液分泌的调节(3)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排空及其控制4.小肠内消化(1)胰液和胆汁的性质、成分及作用(2)小肠的运动形式,回盲括约肌的功能5.大肠的功能排便反射6.吸收小肠的吸收功能:吸收的条件和方式,食物中主要成分的吸收六、能量代谢和体温1.能量代谢(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2)基础代谢率2.体温(1)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2)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3)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机制,调定点学说七、尿的生成和排出1.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2)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其影响因素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1)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2)对H+、NH3和NH4+的分泌3.尿生成的调节(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2)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4.血浆清除率血浆清除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5.尿的排放(1)排尿反射(2)正常和异常尿量,低渗尿和高渗尿的概念八、神经系统的功能1.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的原理(2)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3)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2.神经反射(1)反射与反射弧(2)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3)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2)内脏痛与牵涉痛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1)骨骼肌牵张反射(2)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3)小脑的主要功能(4)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2)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7.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2)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九、内分泌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1)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2)下丘脑调节肽2.垂体的内分泌功能(1)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2)生长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甲状腺激素(1)生物作用(2)分泌调节4.与钙、磷代谢调节有关的激素(1)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降钙素的生物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维生素D3的生物作用及其生成调节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1)生物作用(2)分泌调节6.胰岛素(1)生物作用(2)分泌调节十、生殖1.男性生殖睾酮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女性生殖(1)雌激素、孕激素的生理作用(2)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激素调节微生物学单元细目要点一、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定义与分类(1)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2)三大类微生物及其特点二、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的形态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基本结构的构成(2)肽聚糖的结构(3)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医学意义(4)细菌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意义3.细菌的特殊结构(1)荚膜及其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2)鞭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3)菌毛的定义、分类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芽胞及其与医学的关系4.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法革兰氏染色的步骤、结果判定和医学意义三、细菌的生理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与方式(2)根据对氧需求进行细菌分类2.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代谢由细菌产生并与医学有关的主要合成及分解代谢产物3.细菌的人工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2)细菌在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3)细菌人工培养在医学中的应用四、消毒与灭菌1.基本概念消毒、灭菌、无菌、抑菌和防腐的概念2.物理灭菌法(1)热力灭菌法的种类及其应用(2)射线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浓度和应用五、噬菌体1.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噬菌体的概念、形态、化学组成及主要应用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1)毒性噬菌体的概念(2)温和噬菌体的概念及其与细菌遗传物质转移的关系六、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遗传物质的种类2.细菌遗传与(1)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变异的机制(2)耐药质粒及其与耐药性的关系七、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1)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菌群失调、菌群失调症的概念(2)机会致病菌的致病条件2.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的来源(2)医院感染的控制3.细菌的致病性(1)细菌的毒力(2)细菌内、外毒素的主要区别4.宿主的固有免疫(1)固有免疫的组成(2)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3)胞外菌感染、胞内菌感染及外毒素致病的免疫特点5.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细菌感染的来源(2)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症的概念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细菌学诊断(1)标本的采集原则(2)检验程序2.血清学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3.细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细菌类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九、病原性球菌1.葡萄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2.链球菌属(1)生物学性状和分类(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3.肺炎链球菌(1)形态和染色(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4.脑膜炎奈瑟氏菌(1)生物学性状(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5.淋病奈瑟氏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防治原则十、肠道杆菌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1)形态、染色和结构(2)生化反应的特点2.埃希氏菌属(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3)大肠埃希氏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3.志贺氏菌属(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4.沙门氏菌属(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3)肥达试验和结果判断十一、弧菌属1.霍乱弧菌(1)生物学性状(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十二、厌氧性细菌1.厌氧芽胞梭菌(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的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4)艰难梭菌的致病性2.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十三、棒状杆菌属白喉棒状杆菌(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十四、分枝杆菌属1.结核分枝杆菌(1)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2)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特点(3)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结果判断和应用(4)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2.麻风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和致病性十五、放线菌属和诺卡氏菌属1.放线菌属(1)主要致病性放线菌及其致病性(2)硫磺样颗粒及其临床意义2.诺卡氏菌属主要致病性诺卡氏菌及其致病性十六、动物源性细菌1.布鲁氏菌属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2.耶尔森氏菌属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3.炭疽芽胞杆菌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十七、其他细菌1.流感嗜血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及预防2.百日咳鲍特氏菌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3.幽门螺杆菌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人卫医学网考试4.嗜肺军团菌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5.铜绿假单胞菌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6.弯曲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十八、支原体1.生物学性状支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2.主要病原性(1)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2)解脲脲原体所致疾病支原体十九、立克次氏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氏体普氏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立克次氏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恙虫病东方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二十、衣原体1.生物学性状概念、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2.主要病原性衣原体(1)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型和所致疾病(2)肺炎嗜衣原体所致疾病(3)鹦鹉热嗜衣原体所致疾病二十一、螺旋体1.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及其防治原则3.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及所致疾病二十二、真菌1.概述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2.主要病原性真菌(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4)卡氏肺孢子菌致病性二十三、病毒的基本性状1.病毒的形态病毒体的概念和测量单位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1)病毒的结构和对称性(2)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3.病毒的增殖病毒增殖的过程4.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1)物理因素(2)化学因素二十四、病毒的感染和免疫1.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2.病毒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3.致病机制(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4.病毒的感染与免疫(1)抗病毒感染的免疫(2)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机制及应用(3)中和抗体的概念及作用机制二十五、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1)标本的采集和送检(2)病毒分离培养方法(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方法(4)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二十六、呼吸道病毒1.正黏病毒(1)人流感病毒及禽流感病毒生物学性状和变异(2)致病性和免疫性2.副黏病毒(1)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腮腺炎病毒的致病性3.冠状病毒(1)冠状病毒生物学性状(2)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及防治原则4.其他病毒(1)腺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风疹病毒的致病性及防治原则二十七、肠道病毒1.概述人类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性2.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4.急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的形态、致病性二十八、肝炎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2.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措施3.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与免疫性(3)微生物学检查和预防原则4.丁型肝炎病毒生物学特点和致病性5.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3)微生物学检查二十九、黄病毒属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传播途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2.登革病毒流行病学特征、致病性三十、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三十一、疱疹病毒1.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3.巨细胞病毒致病性4.EB病毒致病性三十二、逆转录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生物学特点(2)感染过程和致病机制(3)微生物学检查(4)防治原则三十三、其他病毒1.狂犬病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2.人乳头瘤病分型及致病性毒三十四、亚病毒朊粒(朊病毒)(1)生物学性状(2)致病性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医学免疫学》单 元细 目 要 点一、绪论绪论1)基本概念(2)免疫系统的组成(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二、抗原1.基本概念(1)抗原及其特性 (2)抗原表位(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 (5)交叉抗原(6)耐受原与变应原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与临床疾病的关系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三、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四、免疫细胞1.T淋巴细胞(1)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TCR复合物的组成 (3)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 (4)调节性T细胞2.B淋巴细胞(1)B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 (2)BCR复合物的组成 (3)B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3.自然杀伤(NK)细胞 (1)NK细胞的表面标志 (2)NK细胞受体 (3)NK细胞的功能4.抗原提呈细胞(1)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2)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3)外源性抗原提呈过程(4)内源性抗原提呈过程(5)抗原的交叉提呈5.其他免疫细胞(1)单核巨噬细胞(2)中性粒细胞(3)嗜酸性粒细胞(4)嗜碱性粒细胞(5)肥大细胞五、免疫球蛋白1.基本概念(1)免疫球蛋白(Ig)(2)抗体(Ab)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3)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3.免疫球蛋白的类型(1)免疫球蛋白的类及亚类(2)免疫球蛋白的型及亚型4.免疫球蛋白的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5.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IgG的特性和功能(2)IgM的特性和功能(3)IgA的特性和功能(4)IgE的特性和功能(5)IgD的特性和功能6.抗体的制备(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3)人源化抗体六、补体系统1.基本概念(1)补体的概念(2)补体系统的组成2.补体系统的激活(1)经典激活途径(2)旁路激活途径(3)凝集素激活途径3.补体激活的调节(1)补体的自身调控(2)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1)膜攻击复合物介导的生物学作用(2)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5.补体与临床疾病(1)补体与疾病的发生(2)补体与疾病的诊治1.基本概念细胞因子2.细胞因子的种类(1)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3)肿瘤坏死因子(4)集落刺激因子七、细胞因子(5)趋化因子3.细胞因子受体基本概念4.细胞因子的功能概述5.细胞因子与疾病(1)疾病的发生(2)疾病的诊断(3)疾病的治疗八、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1.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的概念及应用2.黏附分子概念及功能九、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1.基本概念(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2.HLA复合体及其产物(1)HLA复合体的定位和结构(2)HLA复合体的分类(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多基因性、多态性、单元型遗传、共显性遗传、连锁不平衡)(4)HLA编码的产物3.HLA⁃Ⅰ类抗原(1)结构(2)分布(3)主要功能4.HLA⁃Ⅱ类抗原(1)结构(2)分布(3)主要功能5.HLA在医学上的意义(1)HLA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2)HLA与输血反应的关系(3)HLA与疾病的相关性(4)HLA的生理学意义十、免疫应答1.基本概念(1)免疫应答(2)免疫应答的类型(3)免疫应答的过程2.固有免疫应答(1)概念(2)固有免疫识别(3)组成(4)功能(5)与疾病的关系3.适应性免疫应答(1)概念(2)分类(3)特点4.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TI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5.T细胞介导的细胞(1)T细胞活化的双识别、双信号(2)Th1细胞的效应(3)Th2细胞的效应免疫应答(4)Th17细胞的效应(5)CTL的细胞毒效应十一、黏膜免疫1.基本概念(1)黏膜免疫(2)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1)细胞(2)分子3.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诱导免疫耐受(2)抗感染(3)与肠道菌群的关系(4)参与免疫调节十二、免疫耐受1.基本概念(1)免疫耐受(2)中枢免疫耐受(3)外周免疫耐受2.免疫耐受的形成与维持(1)影响因素(2)形成机制(3)维持与终止3.免疫耐受与临床(1)建立免疫耐受(2)打破免疫耐受十三、抗感染免疫1.概述感染免疫基本概念2.机制(1)抗感染固有免疫(2)抗感染适应性免疫3.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1)宿主机制(2)病原体机制十四、超敏反应1.基本概念(1)超敏反应(2)超敏反应的分型2.Ⅰ型超敏反应(1)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2)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变应素和细胞(3)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4)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5)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3.Ⅱ型超敏反应(1)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4.Ⅲ型超敏反应(1)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5.Ⅳ型超敏反应(1)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十五、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基本概念(1)自身免疫的概念(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2.自身免疫的组织损伤机制(1)自身抗体介导(2)自身反应性T细胞介导(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的改变3.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诱因(3)分子模拟(4)淋巴细胞的多克隆激活(5)表位扩展(6)免疫调节异常(7)遗传相关因素4.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1)基本治疗原则(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十六、免疫缺陷病1.基本概念(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2)免疫缺陷病的分类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B细胞缺陷(2)T细胞缺陷(3)联合免疫缺陷(4)吞噬细胞缺陷(5)补体系统缺陷3.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概念及种类十七、肿瘤免疫1.肿瘤抗原(1)肿瘤抗原的概念(2)肿瘤抗原的分类2.机体抗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1)体液免疫机制(2)细胞免疫机制3.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1)与肿瘤细胞有关的因素(2)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4.肿瘤的免疫治疗(1)非特异性免疫治疗(2)主动免疫治疗(3)被动免疫治疗十八、移植免疫1.基本概念(1)自体移植、同种异基因移植、异种移植(2)宿主抗移植物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机制(1)类型(2)机制3.延长移植物存活的措施(1)组织配型(2)免疫抑制(3)诱导耐受1.抗体的检测及应用抗体进行的检测(1)概念(2)血凝抑制(3)凝集反应和血型的鉴定(4)免疫荧光(5)放射免疫(6)酶免疫(ELISA和免疫组化)(7)免疫电镜(8)免疫沉淀(9)免疫印迹2.免疫细胞的分离常用方法十九、免疫学检测技术3.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数量和功能检测(1)流式细胞术(2)增殖试验(3)细胞毒试验(4)细胞凋亡检测(5)芯片技术(6)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二十、免疫学防治1.免疫治疗(1)概念(2)分类(3)应用2.免疫预防(1)人工免疫的概念(2)人工免疫的分类(3)疫苗的种类及应用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病理学》2015年01月28日09:37单元细目要点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1.适应性改变(1)萎缩的概念及类型(2)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类型2.损伤(1)可逆性损伤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2)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的类型、概念及病理变化3.修复(1)再生的概念(2)各种细胞的再生潜能(3)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功能(4)创伤愈合(5)骨折愈合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和淤血(1)充血的概念和类型(2)淤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和对机体的影响2.血栓形成(1)概念(2)血栓形成的条件(3)血栓的类型(4)血栓的结局(5)血栓对机体的影响3.栓塞(1)栓子的概念(2)栓子的运行途径(3)栓塞的类型及概念(4)栓塞对机体的影响4.梗死(1)概念(2)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3)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三、炎症(1)概念1.概述(2)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5)炎症的结局2.急性炎症(1)渗出(2)炎症细胞的种类和主要功能(3)炎症介质的概念和主要作用(4)急性炎症的类型和病理变化3.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和特点(2)慢性肉芽肿性炎的概念、病因和病变特点四、肿瘤1.概述(1)概念(2)肿瘤的组织结构2.肿瘤的生物学行为(1)肿瘤的异型性(2)肿瘤的生长(3)肿瘤的扩散和转移(4)良、恶性肿瘤的区别(5)交界性肿瘤的概念(6)肿瘤对机体的影响3.肿瘤的命名和分类(1)肿瘤的命名原则(2)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的概念(3)癌与肉瘤的区别4.常见的上皮性肿瘤(1)上皮组织良性肿瘤(2)上皮组织恶性肿瘤5.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1)间叶组织良性肿瘤(2)间叶组织恶性肿瘤(3)其他类型肿瘤6.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1)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常见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致癌因素(3)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五、心血管系统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1)血管的病理变化(2)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2.原发性高血压(1)良性高血压血管的病理变化(2)良性高血压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3.风湿性心脏病(1)基本病理变化(2)心脏的病理变化4.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1)病因(2)心脏及血管的病理变化5.心瓣膜病(1)病因(2)心瓣膜病的类型和病理变化(3)心瓣膜病对机体的影响六、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1)概念及病理变化(2)病理临床联系。
2016年执业医师考试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2016年的执业医师考试。
这考试啊,可真是让好多医学生又爱又恨呢。
一、考试的基本情况。
2016年的执业医师考试,它就像一场大挑战,摆在所有想成为正式医师的小伙伴面前。
这个考试分实践技能考试和医学综合笔试两部分。
实践技能考试就像是一个小门槛,你得先迈过去,才能有资格去参加后面更难的笔试。
它考的都是很实际的操作,像体格检查啦,基本操作技能啦,还有病例分析啥的。
就拿体格检查来说,你要是在学校里没好好练,到考场上那可就抓瞎了。
考官在旁边看着你,你要是哆哆嗦嗦,操作不熟练,那分数可就不高喽。
而且这个实践技能考试还挺严格的,每个环节都有标准,不是你随便糊弄糊弄就能过的。
医学综合笔试呢,那可就是个大工程了。
涵盖的知识面那叫一个广啊,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从生理生化到内外妇儿,全都得考。
感觉就像是要把你在医学院学的所有知识都掏出来检查一遍。
那题目也是五花八门的,有简单的直接送分题,也有那种让你看了就头疼的难题。
比如说,有些题目会把好几个知识点揉在一起考你,你要是对其中一个知识点含糊不清,那这题可能就做不对了。
二、备考的酸甜苦辣。
备考的过程啊,真的是充满了酸甜苦辣。
先说这酸吧,好多同学看着厚厚的教材,心里就直发酸。
想着这么多内容啥时候才能看完啊,而且还得背下来,理解透。
有些知识点特别难理解,就像那些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云里雾里的,这时候就感觉特别委屈,心里酸溜溜的。
甜呢,也有。
当你好不容易搞懂了一个一直困扰你的知识点,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还有就是做模拟题的时候,正确率一点点提高,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心里可美了。
我有个朋友,他备考的时候,每次做对一道难题就会奖励自己吃一块小饼干,他说那小饼干吃起来特别甜。
苦就不用多说了。
每天起早贪黑地看书,那些医学生们都快把图书馆当成自己的家了。
放弃了娱乐时间,不能出去玩,不能看电影,整天就和那些枯燥的医学知识打交道。
2016年医师资格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说明篇(一)
一、实践技能考试趋势
1.考试形式不变,依然沿用三站式的考试方法,但是考试内容覆盖面
广、考试数目增加、考试深度和难度加大。
2.试题考查增加医德医风、医师职业素质内容。
体现了国家对医务工作者的新要求。
3.加大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考核力度。
全身体检中重点考查查体的系统性和触
诊、叩诊的方法。
加强了CT和B超等常见诊断方式的考查
二、技能考试方案
三、实践技能考试时间
2011年之后,全国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时间确定为7月1日~7月15日,各个考点在此时间范围内自行安排。
四、实践技能考试特点及要求
1.第一站———病史采集及病例分析
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是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的第一站。
求考生以住院医师的身份对
患者进行完整的病历资料收集或在特定临床情境下对患者做出系统完善的诊断及必要
的辅助检查,点考核考生作为初级医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逻辑诊断思维,有时间短、要求知识面广等特点,考生较易失分的地方ꎮ该站考试时考官具有严格评分标准:
1.1.病史采集。
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简介中医执业医师是指具有《医师执业证》及其“级别”为“执业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中医执业医师。
执业医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执业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
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
医师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
《天宇考王》执业医师考试题库包含:章节练习、综合复习题、模拟试卷、考前冲刺、历年真题、更多题型,题库请到《天宇考王》官网免费下载试用: (复制网址到浏览器打开)。
分级分类考虑到我国实行多层次医学教育、多结构医师职称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存在中医等多种传统医学的实际情况,中医医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1、分级: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
其区别在于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执业,不能独立执业,但在乡镇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疗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的执业活动。
2、分类: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民族医专业三类,目前民族医专业中开考的有藏医专业、蒙医专业、维医专业三个民族医专业。
报名条件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三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以师承方式学习的人员;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
具有规定学历的学生1、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2、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类高等学校远程教育的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职业技术学院、非医药卫生类学校中未经评估的中医专业,在2002年10月31日前入学注册的非在职学生,毕业后取得学历并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3、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4、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5、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2016年医学高级眼科学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题:每个案例至少有3个提问,每个提问有6~12个备选答案,其中正确答案有1个或几个,每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得1个得分点,每选择一个错误答案扣1个得分点,扣至本提问得分点为0。
<题干>某男,30岁,主诉:右视力下降1个半月,自觉右眼前有黑影,视物发暗变形,无眼红、眼痛史。
三年前左眼曾有同样情况,经治疗约一年视力有恢复。
最近患者工作紧张。
检查:视力右4.6(0.4),左4.9(0.8)。
双外眼未见异常。
屈光间质清晰。
小瞳眼底检查:双眼视乳头正常,视网膜动脉稍细,静脉正常,右眼黄斑部稍隆起,有黄白色点状物,左眼黄斑部色素紊乱、中心凹光反射暗淡<1>为了作出初步诊断,还需作哪些检查A.散瞳详查眼底B.眼眶CT检查C.核磁共振检查D.中心视野检查E.视诱发电位F.视网膜电图G.眼底荧光血管造影H.眼电图I.眼部B超J.屈光检查<答案>【A、D、G】<2>有关本病的预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良性病变B.多数能自愈C.药物治疗不能改善预后D.激光治疗只能缩短病程,不能改善预后E.多次复发或病程持续较久,可致永久性视力减退F.大多数病人的视力可恢复到原有水平G.极少数病人会发生黄斑囊样变性H.少数患者将继发视网膜脱落I.如不治疗,最终将导致患眼失明的可能性大J.大多数病例的视力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答案>【A、B、C、D、E、F、G】<3>有关激光治疗本病,下列方法正确的是A.直接光凝:光凝荧光渗漏点处B.间接光凝:光凝浆液性脱离区内非荧光渗漏点的任何部位C.光凝点距中心凹不能<2/3PDD.如荧光渗漏点位于视盘~黄斑束下,则光凝时应降低能量强度E.光凝黄斑区的任意血管末梢F.光凝支配黄斑区的小动脉G.无荧光渗漏的陈旧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不宜作光凝H.光凝支配黄斑区的小静脉I.光凝黄斑区周围的毛细血管J.低能量光凝黄斑区中心凹<答案>【A、B、C、D、G】<4>本例患者中心暗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A.右眼黄斑部出血B.右眼黄斑部水肿C.右眼黄斑部裂孔D.右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E.右眼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F.右眼球后视神经炎G.右眼黄斑变性H.右眼视杆细胞功能损害I.右眼黄斑区视锥细胞功能损害J.右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束状缺损<答案>【D、E、I】<5>本病应与哪些病进行鉴别诊断A.老年黄斑变性B.视盘血管炎C.Stargardt黄斑变性D.黄斑囊样水肿E.球后视神经炎F.原发性视网膜脱离G.视网膜色素变性H.视网膜静脉周围炎I.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J.视网膜劈裂症<答案>【A、C、D】<6>本病引起视物变形的病理机制是什么?提示:Amsler氏方格表检查:右眼线条弯曲,方格变形,变小约1/3,左眼线条稍呈凹形,方格不缩小A.远视散光B.复性远视散光C.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将神经上皮层推起向前弯曲,使视觉细胞间彼此位置发生改变D.原发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E.黄斑部玻璃疣F.黄斑囊样水肿G.黄斑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使视细胞的正常排列平面发生改变H.黄斑区瘢痕化I.黄斑区深层出血J.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束状缺损<答案>【C、G】<7>本病的发病原因是?提示:本病人发病前曾有工作紧张,无其它全身主诉和体征A.病毒感染B.遗传C.血管痉挛D.内分泌障碍E.过敏F.烟酒G.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H.病因不明I.细菌感染<答案>【H】<8>本病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提示:本病预后好,视力恢复好,局部残留色素上皮萎缩或见脱色素斑。
避免精神因素及过劳可以减少复发A.皮质类固醇B.广谱抗生素C.维生素类D.碘剂E.氩激光F.钙剂G.血管扩张剂H.发热疗法I.YAG激光J.光化学疗法<答案>【E】<9>根据双眼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所见,其荧光表现特征是?提示:荧光素血管造影:右眼黄斑区在动脉期出现一点状荧光渗漏,并逐渐增强与扩散形成磨菇状,至造影晚期仍呈高荧光表现。
左眼在动脉早期黄斑区显现斑点状荧光,随背景荧光增强而增强,随背景荧光消退而消失A.双眼假荧光B.右眼荧光素积存C.右眼荧光渗漏喷出型(烟囱现象)D.左眼荧光遮蔽E.左眼巩膜荧光F.右眼荧光渗漏扩散型(墨渍弥散型)G.双眼正常血管荧光H.左眼窗样缺损I.双眼自发荧光J.左眼荧光渗漏<答案>【B、C、H】<10>根据病史及初步检查,考虑双眼患有哪些疾病?提示:右+0.50D.S→0.8,左+0.75D.S→1.2。
眼底:右眼黄斑部稍隆起,有黄白色斑点状渗出物,中心凹光反射消失。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动脉期右眼黄斑区见荧光渗漏,呈“冒烟样”扩大。
中心视野:右眼中央有8度左右相对性暗点,左眼未见异常A.双眼远视B.右眼弱视C.双眼老年性黄斑变性D.右眼脉络膜炎E.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浆)F.右眼黄斑囊样水肿G.右眼视神经视网膜炎H.左眼陈旧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I.双眼遗传性黄斑变性J.右眼脉络膜血管瘤<答案>【A、E、H】<解析>1.要充分理解问句含意,即你所选择的检查项目,应该是“为了作出初步诊断”所必需。
此问有10项备选答案,其中第1、4、7、10项是正确的。
由于凡怀疑为眼底疾病者,均应该首先散瞳检查眼底,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在眼底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视力不正常者,应该常规验光,以确认是否存在屈光不正。
既然已经怀疑为黄斑疾病,而且患者有眼前黑影的主诉,因此作中心视野检查有助于诊断。
而第2、3、9项所列的检查不必进行,特别是眼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不仅检查费用昂贵,而且在眼底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并无重要价值,因此,除确有眼内占位性病变之怀疑,否则对一般眼底病是不必作这几项检查的。
第5、6、8项属电生理检查,对了解视神经、视网膜的功能状态有重要价值,但不是确诊所必需,因此这几项检查选或不选都不算错。
2.根据病史及提示,诊断已相当明确,即第1、5、8项是正确的,其诊断依据充分。
而其它各项均是错误的。
右眼视力下降而不能矫正至正常,是由眼底病变所致,而不能用弱视来解释。
从患者的年龄、黄斑区病变特点及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表现来看,也不支持老年性黄斑变性,遗传性黄斑变性,黄斑囊样水肿,大泡状视网膜脱离,视神经视网膜炎及脉络膜血管瘤等诊断。
在回答此问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漏答第1项。
有的医生认为远视只是中浆的一个表现,或认为远视是次要诊断可以忽略,这显然不符合题意。
而应该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所有能够成立的诊断均找出来。
3.引起视物变形的原因有多种,而该问强调的是“本病”视物变形的发生机制。
因此备选答案中第3、7项是正确的,这两项实际上是同一含意的不同表述。
散光、视网膜脱落、黄斑囊样水肿等虽也可以引起视物变形,但不是中浆发生视物变形的构成因素。
该病不发生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缺损,也无玻璃疣,伴黄斑出血及瘢痕化者亦极为罕见,因此,这几项也显然不是该病视物变形的原因。
4.中心视野是检测黄斑及其周围约30度区域的视网膜功能变化情况的。
该患者右眼视野有中心暗点,说明黄斑区功能有损害。
其发生机制如第4、5、9答案所述,答案第2项由于没有反映病变的实质因而是一个无效答案。
而另几项答案均是错误的。
5.该问主要考核对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知识的掌握情况。
所列的10项备选答案,都是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的一些基本概念。
只有在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上述提问,否则必然会发生错答或漏答。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动脉期于右眼黄斑部见一荧光渗漏点,并迅速扩散形成磨菇状,又称为烟囱冒烟现象,这是中浆的特征性荧光造影表现之一。
造影晚期荧光不消退,则称为荧光积存。
左眼在动脉早期有斑点状荧光,随背景荧光增强而增强,晚期随背景荧光消退而消失,称之为窗样缺损。
因此,答案第2、3、8项是对的,其它各项均是错误的。
6.本病的病因至今仍未明了,所以只有第8项答案是对的,其它各项均是不正确答案。
回答此问时有些考生可能会把以往一些未定论的学说作为选择答案的依据,或者将病因与诱因混为一谈。
7.一般来说,凡是原发于黄斑区的疾病和能波及黄斑区的疾病均应列入鉴别诊断之疾病的范围。
黄斑变性和黄斑囊样水肿为主要需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因此,答案中第1、3、4项是对的。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有时可累及黄斑区,引起黄斑区水肿,但因其另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在黄斑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意义不大,所以答案6选或不选都不算错。
球后视经神经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盘血管炎,视网膜劈裂症等病变一般不累及黄斑区,不应该列入鉴别诊断之疾病。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虽可累及黄斑区,但是均为以黄斑外视网膜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也不应该列作鉴别诊断,因此备选答案中第2、5、7、8、9、10项均为错误答案。
8.目前对本病公认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氩激光光凝治疗,其它所有治疗方法均未证明有效。
9.激光治疗该病有两种方法,即直接光凝和间接光凝。
但是对无荧光渗漏的陈旧性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不宜作光凝。
光凝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①光凝点距中心凹不能小于2/3PD;②如荧光渗漏点位于视盘-黄斑束下,则应该降低能量强度。
因此,答案第1、2、3、4、7项是正确的,其它各项均为不正确答案。
10.该病是一种良性病变,能不治而愈,虽少数病人由于病情多次复发或者病情持续过长可以致永久性视力减退,极个别甚至可以演变为黄斑囊样变性,但是就绝大多数病人来说,其视力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
激光光凝是目前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也只能起着缩短病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善预后。
因此,答案第1-7项均是对的,只有第8-10项是错误的。
<题干>患者女,10岁,在学校体检时发现双眼视力下降而就诊。
检查:双眼视力均0.5,无充血。
双眼3、9点钟位角膜缘有带状变性,羊脂状KP(++),前房闪辉(++),细胞(+),虹膜部分后粘连,晶状体后囊下浑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1>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前葡萄膜炎B.Fuchs综合征C.幼年型慢性关节炎伴发的前葡萄膜炎D.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的葡萄膜炎E.炎症性肠道疾病F.Reiter综合征<答案>【C】<2>在询问全身病史时最应注意的是A.腰骶部疼痛B.踝、膝等关节肿胀及疼痛C.口腔溃疡D.结节红斑E.皮肤病变F.神经系统改变<答案>【B】<3>对本病诊断最有帮助的实验室检查是A.抗核抗体B.抗弓形虫抗体C.抗CMV抗体D.抗HIV抗体E.HLA-B27分型F.HLA-A29分型<答案>【A】<题干>患者男,22岁,突然右眼眼前黑影及视野缺损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