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虚拟化技术发展路线图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四种虚拟化技术优劣势对比-兼谈XEN与vmware的区别蹦不路磅按:好多人估计对XEN和vmware到底有啥区别有所疑问. 可能如下的文章会有所提示据说本文作者系SWsoft中国首席工程师.没找到名字, 故保留title----------------Update: 13-11-2008关于xen Hypervisor个人理解的一点补充.xen hypervisor 类似一个linux的kernel .位于/boot/下名字xen-3.2-gz.系统启动的时候它先启动。
然后它在载入dom0.所有对其他domainU的监控管理操作都要通过domain0.因为hypervisor 只是一个类kernel. 没有各种application. 需要借助domain0的application 比如xend xenstorexm 等。
个人猜想,hypervisor 能集成一些简单的管理程序也是可能的。
vmware好像也正在作植入硬件的hypervisor将来的发展可能是是hypervisor 会和bios一样在每个服务器上集成了。
然后每台服务器买来后就自动支持可以启动数个操作系统了。
彻底打破一台裸机只能装一个操作系统的传统。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和分区(Partition)技术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从60年代Unix诞生起,虚拟化技术和分区技术就开始了发展,并且经历了从“硬件分区”->“虚拟机”->“准虚拟机”->“虚拟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分区技术诞生自人们想提升大型主机利用率需求。
比如在金融、科学等领域,大型Unix服务器通常价值数千万乃至上亿元,但是实际使用中多个部门却不能很好的共享其计算能力,常导致需要计算的部门无法获得计算能力,而不需要大量计算能力的部门占有了过多的资源。
这个时候分区技术出现了,它可以将一台大型服务器分割成若干分区,分别提供给生产部门、测试部门、研发部门以及其他部门。
云计算的发展史(2012-10-31 14:47:51)I、云计算发展历程大事记众所周知,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追根溯源,云计算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不无关系,更是虚拟化、效用计算、SaaS、SOA 等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
那么,几十年来,云计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呢?本文总结回顾了云计算发展历程中的点滴事件:1959 年6 月,ChristopherStrachey 发表虚拟化论文,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
1961 年,JohnMcCarthy 提出计算力和通过公用事业销售计算机应用的思想。
1962 年,J.C.R.Licklider 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设想。
1965 年美国电话公司WesternUnion 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
1984 年,Su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ohnGage 说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计算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1996 年,网格计算Globus 开源网格平台起步。
1997 年,南加州大学教授RamnathK.Chellappa 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1998 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 的虚拟技术。
1999 年,MarcAndreessen 创建LoudCloud,是第一个商业化的IaaS 平台。
1999 年, 公司成立,宣布”软件终结“革命开始。
2000 年,SaaS 兴起。
2004 年,Web2.0 会议举行,Web2.0 成为技术流行词,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4 年,Google 发布MapReduce 论文。
Hadoop 就是Google 集群系统的一个开源项目总称,主要由HDFS、MapReduce 和Hbase 组成,其中HDFS是GoogleFileSystem(GFS)的开源实现;MapReduce 是GoogleMapReduce 的开源实现;HBase 是GoogleBigTable 的开源实现。
CPU关键技术未来演进路线后摩尔定律时代,单靠制程工艺的提升带来的性能受益已经十分有限,Dennard Scaling规律约束,芯片功耗急剧上升,晶体管成本不降反升;单核的性能已经趋近极限,多核架构的性能提升亦在放缓。
AIoT时代来临,下游算力需求呈现多样化及碎片化,通用处理器难以应对。
1)从通用到专用:面向不同的场景特点定制芯片,XPU、FPGA、DSA、ASIC应运而生。
2)从底层到顶层:软件、算法、硬件架构。
架构的优化能够极大程度提升处理器性能,例如AMD Zen3将分离的两块16MB L3 Cache 合并成一块32MB L3 Cache,再叠加改进的分支预测、更宽的浮点unit 等,便使其单核心性能较Zen2提升19%。
3)异构与集成:苹果M1 Ultra芯片的推出带来启迪,利用逐步成熟的3D封装、片间互联等技术,使多芯片有效集成,似乎是延续摩尔定律的最佳实现路径。
主流芯片厂商已开始全面布局:Intel已拥有CPU、FPGA、IPU产品线,正加大投入GPU产品线,推出最新的Falcon Shores架构,打磨异构封装技术;NvDIA则接连发布多芯片模组(MCM,Multi-Chip Module)Grace系列产品,预计即将投入量产;AMD则于近日完成对塞灵思的收购,预计未来走向CPU+FPGA的异构整合。
此外,英特尔、AMD、Arm、高通、台积电、三星、日月光、Google 云、Meta、微软等十大行业主要参与者联合成立了Chiplet标准联盟,正式推出通用Chiplet的高速互联标准“Universal ChipletInterconnectExpress”(通用小芯片互连,简称“UCIe”)。
在UCIe的框架下,互联接口标准得到统一。
各类不同工艺、不同功能的Chiplet芯片,有望通过2D、2.5D、3D等各种封装方式整合在一起,多种形态的处理引擎共同组成超大规模的复杂芯片系统,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经济节能的优点。
目录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1.1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 (1)1.2信息通信设备 (6)1.3 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 (16)1.4 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23)二、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28)2.1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28)2.2机器人 (35)三、航空航天装备 (42)3.1 飞机 (42)3.2 航空发动机 (49)3.3 航空机载设备与系统 (57)3.4航天装备 (65)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72)4.1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72)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84)5.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84)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92)6.1 节能汽车 (92)6.2 新能源汽车 (100)6.3智能网联汽车 (108)七、电力装备 (117)7.1 发电装备 (117)7.2输变电装备 (126)八、农业装备 (134)8.1 农业装备 (134)九、新材料 (142)9.1 先进基础材料 (142)9.2 关键战略材料 (152)9.3前沿新材料 (163)十、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169)10.1生物医药 (169)10.2高性能医疗器械 (177)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1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集成电路是指通过半导体工艺将大量电子元器件集成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
本路线图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关键装备和材料等内容。
1.1.1需求全球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至2015年间约为2920 – 328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2016 至2020年间约为3280 – 400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2021至2030年间约为4000 – 537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在2011至2015年间约为840 – 1180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2016 至2020年间约为1180 – 1734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2021至2030年间约为1734 – 2445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3.5%。
云计算的发展史(2012-10-31 14:47:51)I、云计算发展历程大事记众所周知,云计算被视为科技界的下一次革命,它将带来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追根溯源,云计算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不无关系,更是虚拟化、效用计算、SaaS、SOA 等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
那么,几十年来,云计算是怎样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呢?本文总结回顾了云计算发展历程中的点滴事件:1959 年6 月,ChristopherStrachey 发表虚拟化论文,虚拟化是今天云计算基础架构的基石。
1961 年,JohnMcCarthy 提出计算力和通过公用事业销售计算机应用的思想。
1962 年,J.C.R.Licklider 提出“星际计算机网络”设想。
1965 年美国电话公司WesternUnion 一位高管提出建立信息公用事业的设想。
1984 年,Sun 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ohnGage 说出了“网络就是计算机”的名言,用于描述分布式计算技术带来的新世界,今天的云计算正在将这一理念变成现实。
1996 年,网格计算Globus 开源网格平台起步。
1997 年,南加州大学教授RamnathK.Chellappa 提出云计算的第一个学术定义“,认为计算的边界可以不是技术局限,而是经济合理性。
1998 年,VMware(威睿公司)成立并首次引入X86 的虚拟技术。
1999 年,MarcAndreessen 创建LoudCloud,是第一个商业化的IaaS 平台。
1999 年, 公司成立,宣布”软件终结“革命开始。
2000 年,SaaS 兴起。
2004 年,Web2.0 会议举行,Web2.0 成为技术流行词,互联网发展进入新阶段。
2004 年,Google 发布MapReduce 论文。
Hadoop 就是Google 集群系统的一个开源项目总称,主要由HDFS、MapReduce 和Hbase 组成,其中HDFS是GoogleFileSystem(GFS)的开源实现;MapReduce 是GoogleMapReduce 的开源实现;HBase 是GoogleBigTable 的开源实现。
信息通信设备信息通信设备产业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处理和应用信息的系统和装置。
本路线图主要包括无线移动通信设备、新一代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机与服务器(含通用中央处理器(CPU)、存储设备)等,不包括其它信息通信产品和服务。
1 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信息消费、物联网等业务的不断增长,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不断深化,信息通信设备的需求仍将长期持续增长。
(1)无线移动通信: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2014年,全球移动用户数达70 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达23 亿,移动终端年出货量为21.6 亿部,机器到机器(M2M)终端年出货量为2.5 亿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约400 亿美元。
根据ITU、Gartner 等机构预测:到2020 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达72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40 亿,移动终端年出货量将达32亿部,M2M 终端年出货量将达24 亿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达520 亿美元;到2025 年,全球移动用户数将达75 亿,其中移动宽带用户数将达55 亿,移动终端年出货量将达42 亿部,M2M 终端年出货量将达60 亿部,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规模将达640 亿美元。
(2)新一代网络:2014 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规模为141亿美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为153 亿美元。
根据Gartner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机构预计:到2020 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将达182 亿美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达236亿美元;到2025 年,全球光通信设备市场规模将达227 亿美元,路由器与交换机市场规模将达338 亿美元。
(3)高性能计算机与服务器:2014 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市场规模为110 亿美元,全球服务器年出货量达到920 万台。
根据IDC 等机构预测:到2020 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市场规模为165 亿美元,全球服务器年出货量将达1200 万台;到2025 年,全球服务器年出货量将超过1500 万台。
5G时代成为“领跑者”对于中国的意义?5G时代,万物两联,万物之间的联系紧密增强5G不仅仅是下⼀代移动技术,它将是⼀种全新⽹络,将万事万物以最优的⽅式连接起来,这种统⼀的连接架构将会把移动技术的优势扩展到全新⾏业,并创造全新商业模式。
从跟随到突破,从突破到同步,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中国将⽬标定为“领跑者”之⼀,不仅追求产业和市场,更要在标准和技术⽅⾯有⾃⼰的话语权。
在移动互联⽹时代,最核⼼的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
⽽在通信⾏业,标准之争是最⾼话语权的争夺。
⼀旦标准确⽴,将对全球通信产业产⽣巨⼤影响。
中国在2G/3G时代均处于跟随状态,从通信标准,到基层技术,再到终端设备,我们⼏乎全⾯落后于欧美,GSM不⽤赘述,3G时代,标准虽然有些许突破,TD-SCDMA勉强称之为由中国主导的国际标准,但依旧是孤岛技术。
但4G时代开始,中国电信业动作频频,设备商华为、中兴已经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特别是华为⾜以抗衡思科、爱⽴信等国际巨头。
“新⼀代宽带⽆线移动通信⽹”重⼤专项新闻发布会6⽇在北京举⾏。
科技部重⼤专项办公室主任陈传宏说,重⼤专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量办⼤事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
“新⼀代宽带⽆线移动通信⽹”重⼤专项于2008年正式启动。
“1G(第⼀代移动通信)我们的技术是空⽩的,2G是跟随别⼈”,该专项技术总师、中国⼯程院院⼠邬贺铨说,该专项设⽴的⽬标是,“在2020年前成为⽆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领先的国家之⼀”。
回顾专项设⽴以来取得的成果,该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负责⼈、⼯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说,专项启动9年,全⾯⽀撑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实现了中国移动通信从“2G跟随”、“3G突破”到“4G同步”的跨越。
闻库说,在4G时代,中国通信业产业研发能⼒增强,形成4G系统、终端、芯⽚、仪表等完整产业链,系统⼚家在全球4G领域处于优势地位,终端芯⽚企业突破了5模10频、28纳⽶芯⽚⼯艺。
92FINANCIAL COMPUTER OF CHINAINDUSTRY OBSERVATION近年来,随着IT 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在各个IT 层级使用虚拟化等创新技术,并开启了从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的转型。
在此趋势下,如能在架构转型的同时实现自主虚拟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则有望一举两得。
为此,本文在深入分析虚拟化技术创新典型路线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在生产级环境中完成新技术转型需要评估的若干要点。
一、虚拟化基础设施改造路线分析对于任意一个可进行虚拟化改造的基础设施而言,如果将应用的核心组件抽象为工作负载和数据,那么虚拟化应用的核心即可看作由Hypervisor 和存储组成。
因此,在实施虚拟化改造前,首先需要考虑如何改造传统虚拟化核心,以及如何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换言之,应提前确定两者的替换方式和方法,并尽量使现有应用可以平滑迁移到新技术架构,之后再考察其他组件的替代产品,分阶段、分步骤完成各个组件的集成。
实际上,对生产环境中的几种甚至十几种相关软硬件进行逐一评估和替换极具难度,但如若换一个思路,采用私有云或专属云的方式整体替换现有的虚拟化系统,也是生产级虚拟化方案信创转型路线与评估要点一种可行方案。
该模式下,不仅要对基础设施层进行重建,还需要对应用和数据实施迁移,而且有很大可能需要重构应用。
组件级对位替换或整体重构路线如图1所示。
二、信创改造方案研究与建议现阶段,无论采用何种方案和产品对现有虚拟化环境进行替换,都难以在功能特性和使用体验方面保持完全一致。
因此,最终决策必然是在认真评估后做出的主动调整,包括放弃部分非核心、不必要的功能,或通过应用层、架构层改造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1.聚焦对虚拟化核心的改造并兼顾存储目前,国内的虚拟化核心产品大多基于KVM 进行开发,而且在虚拟化环境中,大部分采用了集中式SAN 存储。
因此,如果要替换现有的虚拟化核心,也必须兼顾集中式SAN 存储。
中国虚拟偶像/虚拟人IP全扫描:形象篇编辑导读:近些年,虚拟偶像层出不穷,成为IP和商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虚拟偶像产业的繁荣发展,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超从前,虚拟演出、虚拟带货、虚拟教育等等。
本文作者将从形象这一角度切入,对中国虚拟偶像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最近,我和团队一起做了近两个月的虚拟偶像产业研究工作,希望撰文做一个整体解读。
因为我发现,虚拟偶像/虚拟人很可能是近几年中国IP和商业发展最重要的新方向,尤其在虚拟直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下,应用场景非常广阔。
虚拟演出、虚拟带货、虚拟教育、生活陪伴、虚拟情人、文旅导游,以及品牌的虚拟人格化……这些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远远超过以往,远不只是虚拟偶像这么简单,也不是一篇文章能解决的。
我会撰写几篇不同的文章,每篇一个角度,涵盖虚拟人的方方面面,包括:形象篇(描述中国虚拟人的角色全貌)人工智能篇(从AI角度发现未来力量)本文即形象篇,这是一篇有缺撼的文章,因为中国的虚拟人极其丰富,不可能完全覆盖,还请见谅。
特别感谢蛋炒饭群友南翀、坚叔,以及众多朋友对本文的大力协助。
先简单回顾中国虚拟偶像的早期发展史:2022年中国首位虚拟偶像青娜2022年按港台风格打造的首位虚拟明星E欣欣2022年虚拟明星东方桅子2022年虚拟歌姬洛天依2022年虚拟偶像团体安菟出道2022年首位虚拟主播小希下面,我将虚拟偶像(虚拟人)的形象分成几大类别,一一来说。
高仿真虚拟偶像;二次元虚拟偶像;二次元虚拟乐队;明星/名人成为虚拟人;品牌的虚拟人化;一、高仿真虚拟偶像这几年,全世界涌现了很多高仿真虚拟人网红,她们往往以难辨真假的形象,出现在INS、YOUTUBE等网站上,和真人一样生活,不时与各种名牌为伍,参与各种时尚活动,很多人都被这些高仿真的虚拟人所震撼。
其实,中国也正涌现非常出色的高仿真虚拟偶像,她们真正体现了中国人微妙独特的情感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基因熏陶。
我重点介绍几个——1. 集原美集原美第一个是集原美,以她来开篇,不只是因为她出现的时间较早,在2022年就推出,短片和图片最多,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集原美是完全个人独立创造发展的虚拟偶像,打破了虚拟偶像只有大公司、耗费巨资才能做的神话,非常难得、非常值得鼓励。
IDC:提出中国虚拟化技术发展路线图
2008-04-15 04:05:24
通过多年以来对中国服务器市场的跟踪研究,IDC认为虚拟化技术--尤其是基于x86服务器平台的虚拟化技术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
IDC进一步提出了中国虚拟化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并认为虚拟化技术将在目前的基础上有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IDC中国计算机系统研究部,高级分析师周震刚观点:目前中国仍然处于虚拟化1.0时代,绿色IT将推动虚拟化进程——通过多年以来对中国服务器市场的跟踪研究,IDC认为虚拟化技术--尤其是基于x86服务器平台的虚拟化技术在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的热点。
IDC进一步提出了中国虚拟化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并认为虚拟化技术将在目前的基础上有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IDC认为,虚拟化技术的发展会经历四个阶段,在2000年左右开始兴起的服务器集中化可以被看作是虚拟化发展的准备阶段,可称作虚拟化0.5时代。
而从2005年开始持续至今的虚拟化热则可以被看作虚拟化的起步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将计算资源的动态集中和共享作为实施虚拟化的主要任务。
从2007年开始,在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国家,虚拟化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虚拟化实施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灾备、迁移以及负载均衡上。
IDC预测,在2010年左右,虚拟化将达到成熟阶段。
这时的虚拟化实施,将形
成以服务为导向、成本可控、基于策略且能够实现自动控制的数据中心,IDC把这个阶段称作虚拟化3.0时代。
中国虚拟化技术发展路线图
根据IDC对虚拟化发展进程的划分和对中国相关市场的研究,周震刚指出目前中国市场仍然处于虚拟化的起步阶段,即虚拟化1.0时代。
在虚拟化的普及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IDC在北美市场的研究表明,在大型企业中,虚拟化应用的普及程度达到了67%以上。
而在中国市场的调研显示,即使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城市,应用虚拟化技术的大型企业仍然不超过22%。
但是,随着中国政府“节能减排”的政策出台,建设“绿色IT”成为各地企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这将带动虚拟化技术在未来几年中
加快发展。
基于对未来虚拟化技术广阔前景的预期,IDC将在“绿色IT”的主题下对中国服务器虚拟化市场展开专项跟踪调研,研究内容包括各品牌、各机型的服务器虚拟化在各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预测等。
针对当前的虚拟化热潮,周震刚认为:“中国的企业在实施虚拟化项目之前,一定要先进行投资回报率分析,明确实施虚拟化的目的,不能单纯为虚拟化而虚拟化。
在分析投资回报率时,不但要考虑未来服务器增长情况,还需要对相关的电源与冷却成本进行充分的评估。
同时,企业还需要在增强本身的虚拟化技能方面投资,创建专业的虚拟化团队,才能够成功地实施虚拟化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