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态平衡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生态平衡》说课稿标题:生态平衡引言概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
生态平衡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平衡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破坏与保护以及未来展望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1.1 生态平衡的定义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各个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种类保持相对平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
1.2 生态平衡的特点-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生物种群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断变化的。
- 生态平衡是一个相对稳定状态,生态系统会受到外部干扰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波动,但最终会趋向于平衡状态。
1.3 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1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平衡可以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对稳定状态,避免生态系统发生大规模的崩溃。
2.2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可以维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相对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
2.3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平衡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内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三、生态平衡的影响因素3.1 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类生态平衡受到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类的影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3.2 环境因子的稳定性生态平衡还受到环境因子的稳定性的影响,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对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衍产生影响。
3.3 人类活动的干扰人类的活动也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过度的开发和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四、生态平衡的破坏与保护4.1 破坏生态平衡的原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
生物初中教材第六章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保护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章节,在初中生物教材的第六章中有着详细的介绍。
本章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保护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平衡的维持、环境污染与保护。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生物圈和非生物圈因素相互作用组成的一个自然系统。
生物群落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组成,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关联。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居住的范围,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
非生物圈因素包括水、土壤、气候等。
二、生态平衡的维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相互调节,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
这种平衡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来实现的。
例如,食物链中的捕食者数量受到食物来源的限制,而猎物数量受到捕食者的控制。
此外,水循环、氮循环等物质循环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三、环境污染与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环境污染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是主要的环境污染形式。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减少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执行严格的排污标准来减少工业排放。
2. 推广清洁能源。
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加剧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和风能,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3. 提倡节约资源。
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对环境的破坏。
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等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4.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加强环境教育的普及。
只有人人都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才能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总结起来,生态与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初中生态教育知识点总结之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以维持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包括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首先,生态平衡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
食物链描述了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包括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不同生物的相互关系。
高尔基基金:蛋白质也能使人类产出的多肽分子由质量和数量,变为数字与信息。
食物链的顶端通常是食肉动物,如狮子、老虎等。
食物链中的每个等级都依赖于低一级的生物,这样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体系。
食物链通常会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包含许多交错的食物链。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存在保持了生物种群之间的相对平衡。
其次,能量流动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能量通过食物链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存储在有机物中。
草食动物从植物中获取能量,肉食动物通过捕食其他动物获得能量。
这个能量流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和传递的过程。
当能量流动受到干扰时,比如某个环节中某个种群数量剧增或减少,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物质循环也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按照一定的路径循环,从一个生物体到另一个生物体,也从生物体到非生物体,从非生物体回到生物体。
物质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水循环是指水分从地表或地下的水体蒸发成水蒸气,升入大气层,然后冷凝成云,最后降落为雨或露,重新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的过程。
碳循环是指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成有机物,然后被其他生物摄取和分解,最后被释放成二氧化碳。
氮循环是指氮在大气中和土壤中通过细菌的作用循环转化的过程。
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种群动态也在不断变化着。
通过竞争、捕食和共生等相互作用,生物种群数量会发生波动。
这种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某个种群数量过多或过少,就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生物八年级第六章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平衡与保护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的现象。
生物八年级的第六章主要讲解了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以及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介绍生态平衡与保护。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通过相互作用和制约,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
生态平衡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持物种的多样性和生物的繁衍生息。
1. 水平平衡:生态平衡的一种表现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和相对分布的平衡。
这种平衡可以保持物种的多样性,维持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
2. 垂直平衡:生态平衡还包括生物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平衡。
例如,某一物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适应性,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了垂直平衡。
3. 动态平衡: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所变化。
当生物群落遭受外界干扰时,可能出现暂时的不平衡,但生态系统会通过反馈机制恢复到平衡状态。
二、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生态平衡的形成和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类活动、环境变化、物种相互作用等。
1. 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资源,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的退化等。
2. 环境变化: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自然演替等因素都会对生态平衡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冰盖融化,影响了北极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物种相互作用:各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
三、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的破坏不仅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保护生态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1.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保持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的生态服务,维持了地球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行。
生态平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难点: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和重要性,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后果。
让学生自行阅读《生态平衡》,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和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生态平衡的理解和如何保护生态平衡。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生态平衡》课文
2. 多媒体课件。
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涉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得整个生态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在生态平衡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是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某种植物种群的数量增加可能会导致一些食草动物种群数量的增加,从而影响到食肉动物种群的数量,最终形成一种复杂的食物链结构。
这种食物链结构中,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整个生态系统能够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另外,生态平衡还包括了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土壤、水质等,而生物种群又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影响大气中的气体成分;而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从而影响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这种生物种群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整个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平衡网络。
生态平衡的建立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过程,而且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生态平衡破坏,如水体污染、土壤退化、森林砍伐等,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种群的灭绝。
因此,保护生态平衡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来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工作,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开展,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同努力保护我们脆弱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生态平衡》说课稿引言概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状态。
维持生态平衡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生态平衡的概念、重要性、破坏原因、维持方法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态平衡的概念1.1 生态平衡指的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使得生物种群的数量和生态环境的资源可以相对平衡地维持下去。
1.2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结果,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状态。
1.3 生态平衡的实现需要各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对平衡,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生态位等方面的平衡。
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2.1 维持生态平衡有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2.2 生态平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2.3 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保护生态平衡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三、生态平衡的破坏原因3.1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导致生态平衡失衡的主要原因,包括过度开发、过度捕捞、污染等。
3.2 生物入侵、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3.3 生态系统内部种群数量波动、生态位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生态平衡的稳定性。
四、维持生态平衡的方法4.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4.2 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4.3 采取科学管理措施,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政策。
五、生态平衡的未来展望5.1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生态平衡的维护将得到更好的保障。
5.2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将为生态平衡的维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5.3 人类将更加重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结语:生态平衡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的责任和使命。
高考生物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状态,即各种生物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的数量和种类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生态平衡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和生物种的繁衍与演化至关重要。
生态平衡的形成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生态过程实现的。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相互作用,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竞争、共生和捕食等,这些作用与生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食物链中的各个层级生物因食物的供应和生存环境的适宜与否而对数量和种类进行调控。
当生态系统中各个层级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相对稳定后,就形成了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不仅仅局限于数量和种类的平衡,还涉及到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
一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的改变,会对其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从而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是复杂的,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作物的减产等。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的捕捞和采伐,环境污染等都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气候变化也是破坏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加剧生态平衡的紊乱。
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遵循生态原则,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人类的发展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避免短期行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
其次,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排放,降低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此外,需要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生态平衡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基础。
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归纳生态平衡是指一个生物群落或者一个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群落之间、种类之间、个体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没有显著的变化或者波动。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属性,保持生态平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中生物生态平衡知识点的归纳:1.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其中生物群落是由各种生物种类组成的,而非生物环境则包括了土壤、水、气候等因素。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3.生态平衡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平衡、调节。
这种平衡状态通常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波动,但整体上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即使受到外界干扰也能够恢复到平衡状态。
4.生态平衡的机制:生态平衡的维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间的相互作用、食物链、生态位、竞争、共生等因素。
生态平衡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5.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被破坏。
例如,人类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
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影响,甚至导致生物灭绝。
6.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相互平衡、和谐共存,生态系统才能够维持其正常的功能和结构。
总之,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平衡调节的结果,是一个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人类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第六章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而提出来的。
当前的诸如现象,如森林缩小、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风沙肆虐,洪水泛滥、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等,都是生态平衡失调的表现。
调整、恢复和维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
第一节概述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无生命物质之间长时期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广义来说是指生物圈的平衡关系,狭义的是指研究对象的各种具体生态因子的平衡)。
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种群数量,营养结构彼此协调,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物质贮存量相对恒定,信息传递畅通,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环境部分与生物群落部分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一个保持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因此,可以认为,环境系统和生物结构组成的稳定性是生态平衡的基础,能流和物流的收支接近相等是生态平衡的前提,通过内在信息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是生态平衡必不可少的条件。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在生态系统中某些网结上,局部地打破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
虽然生态系统可通过反馈调节保持平衡状态,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了生态阈值,生态平衡失调,整个系统湖慢慢崩溃。
因此,在开发和改造生态系统之前,必须深入研究生态平衡规律,掌握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确定生态阈限。
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高额的生物量的同时,使其结构和功能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
第二节生态失衡的标志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维持自身的平衡状态。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外部压力超过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阈值,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甚至使其结构解体,功能丧失。
也就是说生态平衡的失调必然要从其结构和功能这两方面表现出来。
因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便是我们研究和监测生态平衡失调的基本标志。
一、生态系统失衡在结构上的标志(一)一级标志(结构缺损)结构缺损:指生态系统缺损了一个或几个组成成分,使生态平衡破坏,系统崩溃。
结构缺损是生态平衡严重失调的标志。
例如,大面积的草原开垦,使原有生产者从生态系统中消失,食物来源枯竭,各级消费者被迫转移或消失,分解者也会被雨水或山洪冲走,必然导致岩石裸露或土地沙化,生态系统随之崩溃。
据科学家估计,生态系统中每消失一种植物,会导致20~30种动物随之消失。
(二)二级标志(结构变化)结构变化:指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如生物种类减少,种群数量下降,层次结构变化等)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生产者(植物群落结构)植物群落的种属成分减少,结构简化,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草原过度放牧,优质草不断减少,禾本科和豆科牧草逐渐被带钩刺等劣质草所代替,高草群落逐步演替成矮草群落,生物生产力就显著下降。
2.消费者(动物群落结构)动物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某些动物种群的数量突然锐减或猛增,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大量的捕杀草原上的猛禽(鹰)和肉食兽(狐狸),会导致鼠类的迅速增加,这是草原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分解者(微生物结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发生变化,同样会引起生态平衡的失调。
我们知道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产产品需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归还于环境。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会毒害和抑制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活动,降低有机残落物的分解速率,也就阻碍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进而影响第一性生产。
4.非生物环境(各种非生物成分的组成和结构)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的组成和结构如果发生变化,生物的生存环境就会发生变化,生态平衡也会失衡。
例如,工业生产产生的大量有毒污水如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会造成藻类和浮游动物的大批死亡,鱼类的饵料供应不足,产量会大幅度下降。
人类吃了这些鱼类会深受其害。
二、生态系统失衡在功能上的标志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具有生产、调节、防御三大功能。
当生态系统失调时,系统的功能就随之衰退。
(一)能量流动受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初级生产者营养级上的阻碍如过度放牧、频繁割草,就会使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的数量减少,使能量在生产者这一营养级上流动时受到阻碍,第一性生产力下降,进而影响到各级消费者获得能量,使生态平衡失调。
2.消费者营养级上的阻碍改变生态环境或直接捕杀或毒害某一级消费者,均会使食物链遭到破坏,就导致能量在某一消费者营养级上受阻,生态平衡失调。
例如,过去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麦田里,每亩有青蛙50~100只,1只青蛙一天可食50—200只害虫,后来人们大量捕捉青蛙来喂养肉鸡,不到几年这一地区的蛙类就濒于绝灭,麦田粘虫因无天敌而得以大量繁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物质循环平衡失调参加物质循环的各种营养物质,在自然状态下应该是平衡的。
如果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中某一环节中断,或者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的比例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
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残落物和家畜排泄物是草原上土壤有机质的两大来源。
但是,在牧区拾粪做燃料十分严重。
这样下去,有些地区将导致营养物质循环中断,使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萎缩,出现生态平衡失调。
再如华北地区平原上打井过密,并用电力大规模提水,是造成水分循环失调的重要原因。
生态平衡的失调会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那么,造成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又有什么呢?第三节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两大因素:即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在自然因素中,如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雷电、火烧和干旱等。
但自然因素发生频率不高,地理分布有一定局限性,所以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并不太大;而人为因素往往和自然因素相结合,对生态平衡的失调起主导作用。
因此,这里我们主要从人为因素上分析影响生态平衡的原因。
一、盲目开荒古往今来,人们为了满足眼前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大肆砍伐森林,开垦草原,破坏植被,不仅减少了初级生产能力,造成水土流失,气候旱化,水源干涸,土地沙化,水旱灾频繁发生。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
西亚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曾是世界最古老的农业发祥地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有灌溉便利,早在7000多年前即开始了农业生产,哺育了古代巴比伦文明。
但由于上游小亚西亚南缘和伊朗高原森林及草原的毁坏,水土流失加剧,风沙进逼,沙漠逐渐向两河中下游扩展。
河水变浊,加速河道的淤塞,两岸地下水位提高,土壤盐碱化,农业频临绝境,成为巴比伦衰落和迁移的原因之一。
西非撒哈拉地区,19世纪中叶以来才变得干旱。
乍得的巴塔河原是一条常流河,供养了当地渔民。
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塔尔平原,在公元前2500多年前是印度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地区。
由于森林被砍光,草原被开垦,土地裸露,气候恶化,终于变成浩瀚的沙漠。
现在的塔尔沙漠及其周围的荒漠地带面积达65万km2,是世界比较大的沙漠之一。
我国的黄土高原,原本是森林草原带。
在13世纪以后,经过几百年封建王朝掠夺式的开发,最后成为一片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被河水带到华北平原。
据统计,每年平均流沙量为500亿m3,在洪水期的含沙量达50%以上,每年经由三门峡下泄的泥沙平均达16亿t。
致使河床逐年升高,已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
1998年的洪水就是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惩罚。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我们知道生物资源有自我更新的功能,但这种更新是有限度的,即生态系统中的收支应相等。
如果索取量大大超过生物的生产量,就会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森林过伐森林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环境等多种功能,对保持生态平衡起核心的作用。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现在每年对森林的砍伐量都超过了生产量。
致使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河水含沙量增加,水库淤积加速,砍伐森林的区域降雨量下降,气候不断恶化,为沙尘暴和洪灾、旱灾的发生提供了可能。
大兴安岭林区从60年代开发以来,森林覆盖率已从76%降至57%。
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降雨量从600多毫米减到380多毫米,嫩江水系含沙量明显增加。
四川和云南两省森林资源消耗皆为年生产量的2倍。
江西山林,南方热带森林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福建的森林资源原来比较丰富,但在1973~1978的5年间,面积减少21%,木材蓄积量减了52%。
西北地区风沙干旱比较严重,森林就是生命线。
在这里本来已很稀少的森林,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天然胡杨林面积原有12万ha,现在只剩下不足2万ha。
(二)草原过牧草原生态系统虽然自动调节的功能较弱,但对生态平衡同样会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草地绝大多数载蓄量超过产草量。
由于长期过度放牧,优质草的茎叶大部分被啃食,来不及蓄积养分。
宿根营养不足,来年萌发力减弱,加之没有机会结实,繁殖受到抑制,草地优质草逐渐减少,草原逐渐退化,产草量普遍下降,严重威胁着草原的生态平衡。
(三)农田利用不合理农田生态系统是个比草原还要脆弱的生态系统,必须维持其能量和物质的收支相等。
但在实践中,由有种植制度不合理,农田水利建设不配套,种地不施肥或施肥不足,水分和无机肥的效应急剧下降,引起地力不断下降,出现大面积的盐碱化,直至撩荒,严重影响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
(四)围湖造田天然湖泊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大自然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蒸气的热容量比干燥空气高出1倍。
因此水体具有调节气候作用。
据测定,安徽巢湖的存在,可使周围地区每年无霜期延长20~40天。
湖泊还可以为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提供水源。
如利用得当,还可建立起生产力较高的水产生态系统。
对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健康,补充粮食不足均有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有向湖要粮的传统。
曾有过围湖造田之风。
造成水面不断缩小,减弱了湖泊的调节作用,增加了洪水灾害。
三、环境污染工业生产排放出的“三废”(废渣、废气,废水),生活污水,垃圾,汽车和飞机尾气、轮船失油、放射性物质以及大量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含有大量有毒物质。
不仅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还污染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
(一)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氟利昂生产和生活所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燃烧时释放出大量的碳、硫、氮等的氧化物,其中二氧化硫是主要的物质。
它不仅污染空气,对人畜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进入环境后还发生一系列转化,以硫酸雾(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倍)、酸雨(亚硫酸)的形式危害人类。
酸雨对植物有直接的灼伤作用,可使整片森林,草原和农田变成一片荒芜,还会引起鱼虾减产和死亡。
二氧化碳能阻碍地球热量返回太空,能引起“温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