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的角度浅析弧线球与飞碟球的不同-2019年学习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9
弧旋球的物理学原理弧旋球是一种在体育比赛中使用的球,其中最常见的是在棒球和壘球比赛中使用。
弧旋球的物理学原理主要涉及旋转效应和气流效应。
1. 旋转效应:弧旋球在投掷时会以旋转的方式移动。
旋转对球的运动轨迹和飞行稳定性产生影响。
旋转的作用是通过附加旋转力,使球飞行中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发生变化。
弧旋球的旋转主要分为自旋和椭圆旋转两种类型。
- 自旋:当球以自旋方式投出时,会在球体表面产生旋转气流。
这会导致在球飞行时产生一个向上的力,称为马格努斯效应。
这个向上的力会使球的运动呈现弧线形状。
自旋也可以影响球的下落速度和飞行距离。
- 椭圆旋转:球体表面不均匀的旋转所产生的气流效应也会影响球的飞行。
球表面的不规则旋转使得空气动力学效应的变化更为复杂,这会导致球在飞行过程中出现突然的方向变化。
2. 气流效应:弧旋球的气流效应是指球在飞行过程中与周围空气的相互作用。
球与空气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球飞行方向的微小改变。
气流效应主要受到球体形状、空气密度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 流动分离:当球体在空气中飞行时,周围的气流会受到球体表面形状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这可能导致气流分离,即气流从球体表面分离出来。
这种分离会改变气流对球的作用力和方向,最终影响球的飞行轨迹。
- 空气阻力:空气阻力对球的移动速度和方向也有影响。
空气阻力会减缓球的速度,并改变球的运动轨迹。
较低的空气密度会降低空气阻力,而较高的空气密度会增加阻力。
综上所述,弧旋球的物理学原理主要包括旋转效应和气流效应。
这些效应影响球的飞行轨迹、速度和稳定性。
通过掌握弧旋球的物理学原理,运动员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改变球的运动轨迹和欺骗对手。
体育论文之浅谈乒乓球的《弧线球》教学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陈华乒乓球运动是一项技巧性和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乒乓球教练,首先必须热爱乒乓球运动,热心于乒乓球教学。
这是我的第一体会。
浓烈的兴趣,执着的追求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动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技术和乒乓球教学能力,我利用业余时间看了很多有关乒乓球运动的书籍,例如滕守刚编写的《乒乓球高手》,张惠钦编写的《乒乓球的旋转》,国家体委群众体育司编写的《乒乓球业余训练教材》等等。
为了能够更快地吸收书本的理训练让我对乒乓球运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今后成为一名业余乒乓球教练打下理论基础。
针对越来越普及的乒乓球运动,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的指导思想越发突出,各式各样的业余青少年乒乓球培训陆续出现。
作为一名钟爱乒乓球运动的业余乒乓球教练,我很乐意和大家一起探讨乒乓球教学的心得体会,本文就《弧线球》的教学来和大家探讨,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予以斧正。
《弧线球》是一种上旋非常强的进攻技术,在当今世界的乒乓球大赛上是屡见不鲜,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常被各国的运动员广泛的采用。
我在这里先说说弧线球的产生:挥拍击球而使球构成一条弧线,越网而着对方的球台。
这是合法击球最基本的条件,也是速度﹑旋转﹑力量和落点变化的集中体现。
弧线合理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击球的准确性与质量。
因此,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必须从小就要懂得合理控制弧线球的基本理论知识。
我先就回击各种不同来球对弧线的要求分述如下:一用弧线回击各类的球⒈同一高度击球:击球点比网高时,距网越远越注意使弧线的弯曲程度适当加大点,打出的距离要长,以免回球不过网,击球点比网低时,距离越近越要注意使弧线球的弯度程度大一点,打出的距离要短,以免回球出界。
2 . 同一距离击球:击球点越低,回球弧线的弯曲程度就越大。
3. 不同击球点击球:①回击近网低的球时,弧线的弯曲程度要大一点,打出的距离要断一点,回击近网高球是,要注意使弧线指向前下方,打出的距离也应短一点,以免回球出界。
三点颠覆你对弧圈球的认识,看完我恍然大悟!一、高吊弧圈球比去前冲弧圈球更转?据悉,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有关科研报告来看,国家队、国家青年队的几十名运动员的测试数据显示,前冲弧圈球的转速要高于高吊弧圈的。
特别是在乒乓球实战中,我们防守高吊弧圈球比前冲弧圈球更容易出界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转速所导致,而是因为高吊弧圈球的弯曲度较大,第二跳的入射角也就较大,体现在球拍的击打上,反射角相应地也会加大,那么同样板型的击打,防守高吊弧圈球就更容易出界。
二、粘性胶皮比涩性胶皮更转?物体的旋转是由于力矩的作用,简单地说是由于有偏离了转动轴的力的存在。
导致物体旋转的力,可以是摩擦力,可以是弹力,也可以是重力,无论什么力,只要有偏离转动轴的力,物体就会旋转。
物体的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有关,理想状态下,物体的旋转速度与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成正比。
乒乓球竞技中,乒乓球的旋转,既可以由撞击产生,也可以由摩擦产生,而一般情况下,撞击力(弹力)要比摩擦力大得多,所以,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击打技巧,我们就可以使用涩性胶皮让乒乓球产生更高速的旋转。
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人用涩性胶皮以撞击为主的方式拉弧圈,可以击打出高速旋转球的缘故。
以撞击为主的前冲弧圈比以摩擦为主的高吊弧圈更转,其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三、击球出界是因为力量过大?拉弧圈球时击球出界,很多的选手都会叫“大了!大了!”“猛了!猛了!”,这其中有相当的成分是说由于力量过大而导致了球的出界。
乒乓球的飞行距离,与乒乓球的飞行速度有关,但同时也与乒乓球的旋转有关。
总体上说,乒乓球的飞行速度越高,飞行的距离就会越远,与此同时,乒乓球的旋转越高,其飞行的距离就会越短。
关于乒乓球的旋转越高其飞行的距离就会越短,有人做过相关的试验,在乒乓球的飞行速度为10m/s、飞行角度在30度(不好意思,记忆出了点问题,好像是这个角度),在不同转速的情况下,乒乓球回到同一水平面时的飞行距离的数据具体如下:乒乓球的转速为80r/s时,其飞行距离约为3.0m;乒乓球的转速为120r/s时,其飞行距离约为2.4m;乒乓球的转速为160r/s时,其飞行距离约为2.0m。
弧旋球原理范文弧旋球是一种运动学现象,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弧旋球的原理是通过投掷物体并施加旋转力,使其在空中形成旋转的球形轨迹。
这种运动原理可以解释为两个相互作用的力:一个是物体的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的自转。
当投掷物体时,为了使其发生旋转,必须施加一个侧向的力。
这个侧向的力可以通过运动员在投掷过程中施加的手臂和手腕的动作来实现。
当投掷物体离开手部时,手臂和手腕的运动会使物体带有一个旋转的初始速度。
在物体离开手部后,它会受到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
重力使物体沿着向下的方向运动,而空气阻力则会使物体减慢其速度和改变其运动轨迹。
这意味着投掷物体的轨迹不再是直线,而是一个弧线。
物体的旋转也会对其运动轨迹产生影响。
当物体旋转时,它的自转会创造一个类似于飞行器机翼的效应。
这个效应被称为马格努斯效应。
由马格努斯效应产生的力将使物体沿着一个水平的方向移动,并且垂直于物体的自转轴。
这个力的方向和大小取决于物体自转的速度和方向。
因此,当投掷物体时,旋转和侧向的力将使物体沿着一个既有直线运动又有自旋的弧线运动。
这种复杂的运动轨迹使得物体能够在空中飞行更远的距离。
弧旋球的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许多运动项目中。
例如,棒球运动员通过给棒球施加侧向的力和旋转来投掷出弧旋球。
这种球的旋转和弧线轨迹使得击球手更难以准确预测球的落点,从而增加了击球手犯错误的机会。
此外,弧旋球原理还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航天器的进入大气层过程中,弧旋球原理被用来调整航天器的轨迹和减速。
通过施加旋转,航天器可以减少速度并控制其下降轨迹,以确保安全着陆。
总而言之,弧旋球原理是通过给物体施加侧向的力和旋转,使其在空中形成既有直线运动又有自旋的弧线轨迹。
这种运动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运动和工程领域,为运动员和科学家提供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的机会。
从物理的角度浅析弧线球与飞碟球的不同 如果我们假定一个纯粹的保龄球直线球〔假定条件是在油区球没有任何转动〕来进行观查,那么这个球在球道上的运行型态应该分为三个阶段:1。
在油区几乎匀速的滑动阶段;2。
在薄油区开始由滑动转化为滚动的阶段〔球开始滚动但滑动状态并未完全停止〕;3。
在无油区的自由滚动阶段〔是否有加速的效果要根据球速出手和球道状况来判定〕如果我们假定球与球瓶的碰撞是纯粹的弹性碰撞,那么第一次碰撞的1号瓶的运动方向应该是球和瓶在碰撞时的中心点的连线方向。
而球的运动方向和1号瓶运动方向的夹角取决于两者间的质量比。
以斯诺克台球为例可发现如果两者间的质量相同,其碰撞后的夹角必然是90度〔正碰除外〕,而质量差越大夹角越小。
而从弹性碰撞的定理可看出质量差越大碰撞后球所能保持的能量越大。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10磅以下直球击中1,3位留五号瓶的机率较大的原因。
从滑动到滚动的转化运动模式上,弧线和飞碟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1,弧线选择的是完全利用和加强这种转化,让球在滑动过程中带有较高的转动势能,在无油区能利用转化过程使球形成弯曲并有明显的滚动加速---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效果越明显。
2,飞碟选择的是部分利用但抵抗这种转化的方式,让球水平旋转可以使球在出油区后仍曾滑动状态前进,而利用无油区的阻力使球的转轴产生角度变化---控制这个角度变化的结果是很重要的,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转轴角的变化越突然。
从控制一次碰撞的结果上,弧线和飞碟也走了不同的路:1。
从斯诺克的技巧我们可以发现,使母球和子球碰撞后运行轨迹的夹角缩小的最高方法是〝跟杆〞〔击打母球上部〕,也就是让母球有强烈的向前滚动。
-----弧线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除了球重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强烈的向前滚动,加上几何角度的作用,使球碰撞1号瓶后仍向5号瓶方向斜入,经过第二次碰撞后还能切入8,9号瓶之间。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些尾段无力的球打入1,3位后会留8号而一些过厚而尾段急的球会留9号的原因〔右手为例〕2。
浅谈足球运动中的弧线球技术﹙2005届2班付永超12005243269﹚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从物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足球运动中不同情况下的旋转而产生的弧线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旨在为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及进一步加深对足球弧线球的认识和理解,为培训基层师资,在足球中普及弧线球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弧线球;流体;力学原理Abstract: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summary law, from the physics and the biological mechanics'angle, in the different situation the ball revolving question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elaboration to the soccer sports.For the purpose of the teaching, the training and the competition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as well as further deepens to the soccer arc armature understan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for the training basic unit teachers, popularizes the arc skill in ball games technique in the soccer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Keyword:Arc armature;FluidMechanics; principle0 前言弧线球又称“旋转球”,是指当作用力没有通过球心时,球会产生相应的旋转,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旋转着的球将绕自身的旋转轴运行一段弧线距离,以及球在运行中将近球门或对方球员时急剧转弯的现象和如何骗过守门员破门的曲线运动。
弧线球的运动原理弧线球的定义和特点弧线球是指在足球比赛中,球员将球以一定角度和力量踢出,球的弹道呈现出曲线的运动轨迹。
相比直线传球和射门,弧线球具有独特的飞行轨迹和球速控制,经常成为比赛中令人瞩目的进攻手段。
弧线球的主要特点包括: - 弓形轨迹:弧线球在空中飞行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像弓形的轨迹,从高点到低点再到着地点,形成一种美丽的视觉效果。
- 曲率变化:弧线球的曲率会随着球的运动轨迹变化,球的侧旋和旋转速度会影响曲率的大小和方向。
- 对手难以捉摸:弧线球的飞行轨迹不易被对手捕捉和判断,增加了防守球员的困扰和对门将的考验。
弧线球的物理原理弧线球的运动原理主要涉及到球的旋转、侧旋、气动阻力和重力等物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旋转和侧旋的影响旋转和侧旋是影响弧线球运动轨迹的重要因素。
当球在踢出时具有足够的旋转,旋转产生的气流会改变球体前进的方向,使球呈现出一定的曲线。
同时,侧旋也会影响弧线球的飞行轨迹。
通过侧踢或侧足接触,球在空中会产生侧向旋转,侧旋会让球以一种像螺旋线一样的路径前进。
气动阻力的作用气动阻力是指空气对球体运动的阻碍力。
弧线球的曲线路径可以通过利用空气的阻力来实现。
当球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空气的阻力会使得球体的垂直速度减小,进而产生一个向下的加速度。
这个向下的加速度使得球的轨迹变为弧线,因为球在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保持恒定。
重力的影响重力也是影响弧线球运动的重要因素。
当球在空中运动时,重力会始终作用于球体上,使得球的轨迹向下弯曲。
重力的作用使得弧线球在飞行过程中,会逐渐下坠。
而速度越快、旋转越大的球,重力的影响就越明显,球的轨迹也就越弯曲。
弧线球的技巧与训练方法为了踢出漂亮的弧线球,球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通过训练来提升自身能力。
技巧要点踢出理想的弧线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要点: 1. 落脚点选择:选择适合踢弧线球的落脚点,一般来说,落脚点位于球的侧面与下方之间。
2. 打脚方式:采用打脚时切割球的方式,也就是在踢球的瞬间,球与脚的接触面呈现出一定的角度。
足球弧线球原理足球弧线球是足球比赛中常见的一种技术动作,也是很多球员擅长的一种技巧。
它的原理是利用足球在空中旋转产生的气动力学效应,使得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曲线运动。
这种技术不仅在比赛中能够帮助球员攻破对方球门,还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足球弧线球的原理。
首先,足球弧线球的产生离不开足球在空中的旋转。
当球员踢出一脚足球时,球体会产生旋转运动,这种旋转运动会改变足球在空气中的运动状态。
由于球体旋转时会产生旋转流动,这种流动会影响空气的流动状态,使得足球表面产生气动力学效应。
这种效应会使得足球的飞行路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曲线运动。
其次,足球弧线球的曲线路径是由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力和升力共同作用产生的。
当足球旋转时,球面上的气流速度不同,产生了一个气流速度梯度。
根据伯努利定律,气流速度越大的地方气压越小,气流速度越小的地方气压越大。
因此,在足球的一侧产生了低气压,另一侧产生了高气压,从而产生了一个侧向力。
同时,足球的旋转还会产生升力,使得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一个上升的力,这就是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曲线运动的原因。
最后,足球弧线球的曲线路径还受到了重力的影响。
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会受到向下的重力作用,这就使得足球的飞行路径产生了一个下坠的趋势。
因此,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会呈现出一个向下的曲线路径,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足球弧线球的形态。
总之,足球弧线球是足球比赛中一种常见的技术动作,它的产生离不开足球在空中的旋转所产生的气动力学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了曲线运动,从而给球员在比赛中攻门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也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视觉享受。
同时,足球弧线球的原理也为我们解释了足球在飞行过程中产生曲线运动的物理机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足球运动提供了一个依据。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足球运动中弧线球的研究摘要: 本文研究足球中的弧线球,分析旋转球体在空中的受力。
对足球进行简化,通过模型做出足球的运动方程。
重点研究了弧线球中的落叶球,通过模拟方程做出轨迹,与实际情况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词: Magnus 效应,球体受力模型,雷诺系数,自由球体运动加速度方程§1 引言足球在世界上拥有数百万的参与者,是世界上目前最受欢迎的运动。
由于它受到了如此之广泛的关注,如今已经有很多人对其中所包含的技术进行研究。
在1998年的世界杯的171个入球中有42个是由定位球产生,其中的百分之五十是由直接任意球产生,由此可见一脚精准的任意球在足球运动中的作用。
贝克汉姆擅长香蕉球,而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则擅长平快的门前急坠球或者是落地反弹球,这些都让我们忍不住去研究足球世界中弧线球这一美妙现象。
§2 理论基础§2.1伯努利原理提到空气动力学必然会想到伯努利原理。
瑞士数学家Daniel Bernoulli 提出了现在被广为熟知的定理。
212p V C ρ+= (1)P 为气流中某一点的压力,ρ为气流密度,V 是气流中某一点的速度。
§2.2Magnus 效应图-1由伯努利原理可知,一个轨迹弯曲的球必须是旋转的,使球的轨迹弯曲的侧向力是由于球的旋转产生的。
旋转时产生不对称的气流,产生升力或侧向力,垂直于转轴方向。
由图-1可知,一颗旋转的球会因为其转轴的不同,产生向上或者侧向的偏转。
§3模型§3.1 受力情况[1]Wesson他的研究中指出在空中的球体受到了三个力,如图-2所示,分别是重力,空气阻力,以及由于球体旋转所产生的Magnus 力。
在图-2的情况下,Magnus 力正好与重力方向相反,是一股上升力。
Kreighbaum 与 Barthels[2]指出,运动物体的空气学力由物体本身的表面特性以及它暴露在空气中的面积、空气流速、压强的多方面决定的。
现代足球中的弧线球河北省冀州市北漳淮中学刘兴阳在法国杯足球赛半决赛中,里昂队1-0小胜色当队,跻身法国杯决赛。
比赛中,里昂队小儒尼尼奥主罚一个超过37米外的直接任意球,大力射出的皮球在空中画出一道意想不到的轨迹,先向右偏转导致门将失去平衡,然而皮球最终却弯向球门左下角,门将鞭长莫及,里昂队凭借此球锁定胜局。
儒尼尼奥的这记任意球在空中划出了“S”型的轨迹,从此,一种新的足球弧线诞生。
从原先的c 型“香蕉球”到如今S型的“电梯球”,现代足球弧线的发展可谓进入了新纪元,不同弧线的魅力更值得我们探索。
1.C型“香蕉球”假使你是个足球迷的话,一定见到过这样的精彩场面:向对方球门发直接任意球时,守方球员五、六个人排成一字“人墙”,企图挡住攻入球门的路线,而攻方的主罚球员却不慌不忙,慢慢走上前去,把球放正位置,然后起脚一记射门,只见球绕过“人墙”,眼看要偏离球门飞出界外,却又转过弯来直扑球门,守门员刚要起步扑球,却为时已晚,球早已应声入网了。
C型任意球是指当球不断地在旋转,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的任意球。
由于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又俗称“香蕉球”。
1.1“香蕉球”物理原理“香蕉球”为什么会在飞行中拐弯?这里不妨先从流体的黏滞性说起。
当我们把手伸进水中再拿出来,手的表面会粘上一层水。
同样,球的表面也附着一层薄薄的空气。
当“香蕉球”一边飞行一边自转时,会带动表面的空气一起旋转,其中一侧转动的速度和球的前进速度相加,使得迎面气流受到较大阻力,另一侧情况则恰恰相反,自转速度和前进速度相减,于是带来了球的两侧气流速度不同。
物理学中的伯努利原理证明流体速度较大一侧的压强比速度较小一侧的压强小。
球的两侧压强有大有小,足球便受到一个侧向的力,导致了飞行轨迹的弯曲,形成“香蕉球”。
1.2香蕉球的实战应用获得任意球时,在距离球门25米内的范围内,若射门角度较大,用内脚背瞄准死角搓一记“香蕉球”将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香蕉球易于越过对方人墙。
天外飞仙——贝氏弧线摘要:足球比赛中,定位球是比较常见的破门方式,定位球的处理方式各种各样,但毫无疑问,弧线球是其中最主要的方式。
弧线球的运动过程牵涉到的动力学问题,我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解答。
关键字:弧线相对速度伯努利方程引言:经典回放: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英格兰对希腊一战,最后一分钟,最激动人心的一脚,贝氏弧线仿佛让人看到了上帝的存在,价值——1亿英镑!正文:一.弧线球的原理:当足球在空中飞行时,并且不断地在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从而形成足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飞行。
由于球呈弧线形运行,与香蕉形状相似,故又俗称“香蕉球”。
二.弧线球的深入探究:当球在空中飞行时,若不但使它向前,而且使它不断旋转,由于空气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因此当球转动时,空气就与球面发生摩擦,旋转着的球就带动周围的空气层一起转动。
若球是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同时绕平行地面的轴做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空气流相对于球来说除了向右流动外,还被球旋转带动的四周空气环流层随之在顺时针方向转动。
这样在球上方的空气速度除了向右的平动外还有转动,两者方向一致;而在球的下方,平动速度(向右)与转动速度(向左)方向相反,因此其合速度小于球上方空气的合速度。
根据流体力学的伯努利定理,在速度较大一侧的压强比速度较小一侧的压强为小,所以球上方的压强小于球下方的压强。
球所受空气压力的合力上下不等,总合力向上,若球旋转得相当快,使得空气对球的向上合力比球的重量还大,则球在前进过程中就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合力,这样球在水平向左的运动过程中,将一面向前、一面向上地做曲线运动,球就向上转弯了。
若要使球能左右转弯,只要使球绕垂直轴旋转就行了。
弧线球的路径摘要:一、弧线球的定义与特点二、弧线球的飞行路径分析三、影响弧线球的因素四、如何运用弧线球技巧五、练习弧线球的方法正文:弧线球是一种在运动中常见的击球技巧,尤其在足球、乒乓球等领域广泛应用。
它能使球在空中呈现出一条弧线,从而达到迷惑对手、提高攻击效果的目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弧线球的奥秘。
一、弧线球的定义与特点弧线球,顾名思义,是指球在空中飞行时呈弧线状。
这种球的特点是:球速快、弧线大、落地位置固定。
在比赛中,运动员通过踢出或击打弧线球,可以增加攻击力、扩大攻击范围,并为队友创造进攻机会。
二、弧线球的飞行路径分析弧线球的飞行路径主要受到球的速度、角度和力度等因素的影响。
当运动员踢出或击打球时,球会在空中形成一条弧线,这条弧线的高低、大小和落地位置均取决于运动员的控制。
一般来说,弧线球的高低与球速成正比,弧线的大小与球速和力度成正比,落地位置与球的初始角度和力度成正比。
三、影响弧线球的因素1.球速:球速越快,弧线越高,飞行时间越短。
2.力度:力度越大,弧线越大,飞行距离越远。
3.角度:角度越小,弧线越明显,但攻击力减弱。
4.空气阻力:空气阻力会影响球的速度和弧线,风速越大,球速减缓,弧线减小。
四、如何运用弧线球技巧1.掌握击球力度:运动员需要在练习中掌握合适的击球力度,既能使球飞得远,又能保持弧线的大小。
2.控制击球角度:根据对手的位置和防守态势,灵活调整击球角度,使球落在对手难以触及的区域。
3.配合队友:在比赛中,与队友保持良好的沟通,发现进攻机会,共同制造杀机。
五、练习弧线球的方法1.基本动作练习:运动员可以先进行基本动作的练习,如踢球、击球等,熟练掌握各项技巧。
2.增加难度: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练习难度,如提高球速、加大力度等。
3.对抗练习:运动员可以与他人进行对抗练习,提高在实际比赛中运用弧线球的能力。
弧圈球发力的物理原理图解及动作纠正过程大部分人都学不会弧圈,看视频,看教程,勤学苦练,模仿各种弧圈动作,用尽所有力气,球还是不转,不快,失误高,击球前没一点信心,为什么呢?这里给你答案,看完你一定会有新体会(保证醍醐灌顶)大部分的发力如下图。
但是在哪个位置击球呢?不知道!什么时候收小臂呢?不知道!击球太随意而弧圈的发力如右上图:我们知道能量守恒原理,如上图,大臂和小臂一起运动,如果大臂突然停止,那么能量会去哪儿呢?能量不会凭空消失,能量会传到小臂!小臂会加速向前挥动。
就像一根鞭子,只有根部急停,尖部才会有“啪"的那一下。
打球时触球点在A位置,在触球之前,绝对不能收小臂,整个大臂和小臂由腰带动,由后向转动,撞击球,当球深深地嵌入球拍胶皮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住球,这种感觉非常关键),小臂再加速快收。
出球点在B位置,球拍是追着球走,在拍面上的停留时间长。
大部分犯错都是在B位置击球,也就是球速最快时击球,球还没到,就狠命收小臂,以为在最高速度时击球就是最大力量的击球,这是一种下意识的错误。
(别说你没有这个毛病?)还有一个犯错就是身体和大臂没有一个制动过程,能量没有传递到小臂,制动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重心交换过程。
另外说句,这个制动是看不到的,视频上也不会有的,只能自己去体会,详细可以搜素好像似王励勤这个说过??纠正过程很简单:1.练习固定肩部和大臂,并由腰带动发力。
腰由后向前转动,整个大臂也是由后向前转动,不要有向上的动作。
固定肩膀是关键2. 体会制动、重心交换的体会空手练习(不拿拍子),肘关节极度放松,并尽量打开。
这里可以去看弧圈的动作图解,你会发现引拍都很后。
转腰,制动,小臂自然加速(一定要极度放松,否则能量无法传递,同时不放松是绝对体会不到吃球的感觉的),练习期间小臂不要主动发力,因为那样会容易又进入张紧状态。
同时体会重心交换,制动后的重心会由右脚转到左脚上。
3.用钓鱼线,吊一个乒乓球,高度在腰部位置,4.大臂、小臂不动,肘关节极度放松,适度打开,在腰的带动下,撞击球,体会撞击一瞬间感觉。
下列踢球技术中可以让球产生弧度的踢球方法
足球是一项技术和策略并重的运动,其中踢球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比赛中,掌握一些可以让球产生弧度的踢球方法可以让球员的进攻更加有效。
以下是一些可以让球产生弧度的踢球方法:
1. 弧线球: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技术,需要将球脚背踢出,并在踢
球时施加旋转力,使球产生弧线。
这种技术可以让球员将球传递至对方球门前,或者直接将球射入球门。
2. 破门球:这种方法需要将球踢得高一些,并在踢球时施加旋转力,使球产生弧度。
这种技术可以让球员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的上角或下角。
3. 摆尾球:这种技术需要将球脚内侧踢出,并在踢球时施加旋转力,使球产生弧度。
这种技术可以让球员将球传递至对方球门前,或者将球射入球门。
4. 曲线传球:这种技术需要将球踢出时施加一定的旋转力,使球沿
着一条曲线传递至目标位置。
这种技术可以让球员将球传递至空挡区域或者直接传球至队友的脚下。
掌握这些可以让球产生弧度的踢球方法可以让球员在比赛中更加灵活,增加进攻威胁,提高比赛胜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技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得更加熟练。
乒乓球运动过程中弧线的产生原理当乒乓球本身带着上旋飞行时,同时带着球体周围的空气一起旋转,但是由于球体上沿周围空气旋转方向和对面空气方向相反,因而受到阻力,导致其流速降低。
而球体下沿的气流与迎面空气阻力方向相同,因而流速加快。
最后的结果是,本来球体上下沿的压力相等,现在变成上沿的增大,而下沿的减校这样由于球体受力不均衡,总的合力方向是向下,给击球者的感觉就是上旋球的下落速度加快。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上旋球的飞行弧线比不转球的飞行弧线要低、要短。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弧线的产生原理。
方便大家从力学的角度来理解各种旋转产生的的原理。
为了提高击球的命中率,在击球过程中必须制造合适的弧线。
那么,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乒乓球其弧线与什么因素最密切呢?答案是运动速度和旋转程度。
流体力学认为,流体的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慢,压强越大,这一定律也成为伯努利定律。
飞行并旋转着的乒乓球,不管是上旋、下旋,还是侧旋,其运动弧线都遵循伯努利定律。
具体原理如上图所示。
可解释如下:当乒乓球本身带着上旋飞行时,同时带着球体周围的空气一起旋转,但是由于球体上沿周围空气旋转方向和对面空气方向相反,因而受到阻力,导致其流速降低。
而球体下沿的气流与迎面空气阻力方向相同,因而流速加快。
最后的结果是,本来球体上下沿的压力相等,现在变成上沿的增大,而下沿的减小。
这样由于球体受力不均衡,总的合力方向是向下,给击球者的感觉就是上旋球的下落速度加快。
因此,在相同的条件下,上旋球的飞行弧线比不转球的飞行弧线要低、要短。
如果是下旋球,其受力情况跟上旋球恰好相反,球体上沿的空气流速快,压强小,下沿的空气流速慢,压强大,所以气流给球体一个浮举力。
这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下旋球比不转或上旋球的弧线要高,要长。
例如我们所说的弧圈球,不管是前冲或者是加转,都是强烈的上旋为主,因此我们在防守时都要注意其强烈的旋转所造成的第二弧线的强烈下坠,做好提前量,以便调整回球的拍型和位置。
弧线与球体知识归纳
1. 弧线的定义及特点:
- 弧线是指由两个点确定的连续不断的曲线。
- 弧线可以是部分圆周,也可以是割圆线段。
- 弧线具有弧长、半径、弦长等特性。
2. 弧线的分类:
- 按弧长不同,弧线可分为大弧和小弧。
- 按延长弦的方向,弧线可分为顺时针弧和逆时针弧。
- 按圆周角的大小,弧线可分为锐弧和钝弧。
3. 球体的基本概念:
- 球体是由三维空间中的点组成的集合,所有到球心的距离都相等。
- 球的形状是由一个半径确定的曲面。
- 球面上的点与球心的距离等于球的半径。
4. 弧线与球体的关系:
- 弧线可以位于球体上或球体内部。
- 球体的表面上的弧线称为球面弧。
- 弧线可以作为球体的边界来定义球体的某一部分。
5. 弧线与球体的运用:
- 在几何学中,弧线与球体的关系常用于求解球体的体积、表面积等问题。
- 在建筑和艺术领域,弧线和球体的形状常被应用于设计中,带来美感和元素的变化。
以上是关于弧线与球体的基本知识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从物理的角度浅析弧线球与飞碟球的不同如果我们假定一个纯粹的保龄球直线球(假定条件是在油区球没有任何转动)来进行观查,那么这个球在球道上的运行型态应该分为三个阶段:1。
在油区几乎匀速的滑动阶段;2。
在薄油区开始由滑动转化为滚动的阶段(球开始滚动但滑动状态并未完全停止);3。
在无油区的自由滚动阶段(是否有加速的效果要根据球速出手和球道状况来判定)如果我们假定球与球瓶的碰撞是纯粹的弹性碰撞,那么第一次碰撞的1号瓶的运动方向应该是球和瓶在碰撞时的中心点的连线方向。
而球的运动方向和1号瓶运动方向的夹角取决于两者间的质量比。
以斯诺克台球为例可发现如果两者间的质量相同,其碰撞后的夹角必然是90度(正碰除外),而质量差越大夹角越小。
而从弹性碰撞的定理可看出质量差越大碰撞后球所能保持的能量越大。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10磅以下直球击中1,3位留五号瓶的机率较大的原因。
从滑动到滚动的转化运动模式上,弧线和飞碟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1,弧线选择的是完全利用和加强这种转化,让球在滑动过程中带有较高的转动势能,在无油区能利用转化过程使球形成弯曲并有明显的滚动加速---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效果越明显。
2,飞碟选择的是部分利用但抵抗这种转化的方式,让球水平旋转可以使球在出油区后仍曾滑动状态前进,而利用无油区的阻力使球的转轴产生角度变化---控制这个角度变化的结果是很重要的,油区的油量越高,尾段越干净,转轴角的变化越突然。
从控制一次碰撞的结果上,弧线和飞碟也走了不同的路:1。
从斯诺克的技巧我们可以发现,使母球和子球碰撞后运行轨迹的夹角缩小的最高方法是“跟杆”(击打母球上部),也就是让母球有强烈的向前滚动。
-----弧线球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除了球重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强烈的向前滚动,加上几何角度的作用,使球碰撞1号瓶后仍向5号瓶方向斜入,经过第二次碰撞后还能切入8,9号瓶之间。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些尾段无力的球打入1,3位后会留8号而一些过厚而尾段急的球会留9号的原因(右手为例)2。
而飞碟第一次碰撞时的运动状态是右上旋(右手为例),右上旋也是保持碰撞后轨迹夹角的方式之一(可用斯诺克做实验),所以理想的飞碟球在一次碰撞后能向着3号瓶方向运动,而经过二次碰撞后撞入10号瓶位置。
-----观查录象(曾素芬)发现左侧放点进1,3位的飞碟球1号是连续撞击2,4,7号;3号瓶撞击5,8号瓶;六号撞击9号,球经三次碰撞后击中10号。
对于弧线球来讲,如何在与1号瓶经过第一次碰撞后还能以保持一定角度和能量击中5号瓶是全中的关键。
我们可以假设一次碰撞后的1,2,4,7瓶完全不参与其它的球瓶运动,那么剩下的六支瓶依然是一个缩小化的三角形---3号瓶为尖,第二排是5,6号瓶,第三排是8,9,10号瓶。
这时球经过一次碰撞后理想状态是击入3,5号瓶之间(如同1,2位),并能控制在击入5号瓶后继续击中9号瓶左侧。
所以:如果球尾段无力,在击中1号瓶前转动势能耗尽,将容易过厚的击入3号瓶位,就如一个1,5位入角的球打入剩余六支瓶所行成的小三角形,容易导致5号和6号瓶横倒,留下8号,10号(有时会同留下形成分瓶)如果球的翻转角度过大或切入1号位过厚,击入1号瓶后容易过薄地切入剩余六瓶形成的三角形,使球最终向8号位运行,容易留下9号瓶(过厚入点时产生4,9分瓶的原因在此)。
其实小弧线和大弧线入袋和全倒的原理是完全一样的,一个BANANA轨际的大弧线不见得比一个推得较深而后急转的小弧线入袋角度大。
弧线球最关键的杀伤力来直于一定角度和滚动势能,也就是必须控制入袋的时机,弧线是否优美,弧度是不是很大是意义不大的。
在前一篇的分析中已经可以看出,弧线球是利用了斯诺克的“跟杆”原理控制入袋后的轨际的,而弧线球本身在球道上的运行分为5个阶段:1,滑行阶段(在油区滑行,球的强烈自转保持了运行姿态的稳定和滚动势能)2,翻转初期(又称起勾前期,在薄油区或无油期前段,球受到球道磨擦阻力,球的自转和球心偏重开始起作用,开始翻转和形成滚动但仍以滑动为主,球的运行的减速起弯)3,加速翻转期(球已完全离开油区,球道的磨擦力使球的自转和球心偏重形成的惯性矩作用增强,球的滚动趋势成为主要运动方式,球滑行段方向惯性作用逐渐减弱,球开始加速)4,直线加速期(球由于自身惯性矩的作用,自转方向和运动方向趋向一致,球呈直线运行,但球的自转所产生的滚动势能尚未消耗完毕,球仍呈加速状态)5,直线减速期(球球的自转所产生的滚动势能消耗完毕,球呈自由滚动状态,并不断的减速)在上速5个阶段中只有把球控制在第3阶段中后期或第4阶段入袋,才可能真正使球在一次碰撞后向着1,3,5,9的方向运行。
过早和过晚进入都没有“跟杆”的效果。
现在有部分球友过于追求大的弧线而违背了弧线球的最基本有素----尾段加速。
球的弧度越大,越要求有高的初速和转速!!!因为大的弧线其实等于是加长的球道,球在滑动期的损耗和滚动入袋的距离都加大了很容易形成在减速状态下入袋(俗称前弯后直或早起早衰),这样的大弧度是毫无意义的。
PBA选手的大弧度是建立在高速高转速的基础上的,只有在确保入袋时机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有能力和球道状况来决定弧线和勾曲板数才有意义。
弧线其实不存在大小曲线的本质曲别,右侧入点的宽位球,在干道时为了防止球早转(向1号瓶左侧运行),往往要提高前速以增加滑长,这样有时会使转动势能减弱,入袋时加速期提前结束,留8,10的机会增加,控制的不好又会打得过厚,这时就需要向左调板,外放来加大弧度了。
其实分析球入袋后的走向和瓶间关系并不复杂,按现在的趋势是采用剥离法分析的,也就是不考虑球瓶间过多次的碰撞和乱飞乱扫的偶然性-----因为现在国际比赛正在向重瓶化发展,在国内球馆常见的球瓶飞上半空或巡逻兵式的横扫一片是偶然性越来越小了。
我们把瓶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1,第一次碰撞前的1-10号瓶为一个三角形。
2,第二次碰撞时的3,5,6,8,9,10为一个三角形。
3,第三次碰撞时剩余的三个瓶为一个三角形(弧线5,8,9;飞碟6,9,10)这几个三角形是依次发生作用的:1,弧线球和飞碟球在1,3位和1号瓶一次碰撞后1,2,4,7号瓶沿连线角度依次倒下,不再参与剩余球瓶的运动----在这个阶段,由于弧线球携带的能量较大,入袋角度较大(属斯诺克的厚球)传递给1好瓶的能量较大,1号瓶运动角度较易控制,相对来说7号的击倒率略高;飞碟球理论上要求的点位更准,应为它入袋角小(属斯诺克的薄球)为了保持运行的姿态和二次碰撞的效果,不能传递过多的能量给1号瓶。
2,弧线球和飞碟球在第二次碰撞时的点位完全不同:弧线球击入的是第二个三角形的“1,2”位;而飞碟球理想情况下是击入第二个三角形的“1,3”位。
二次碰撞后对于弧线球来说是将3,6,10号瓶依次向连线方向击倒;而飞碟是将3,5,8号瓶依次击倒。
(注:飞碟球进入1,3位后的走向不尽相同,本文举例为左侧放点入1,3位的退位)------由次可看出,第二次碰撞的效果是最关键的,它决定弧线的10号瓶和飞碟的5,8号瓶。
3,第三个三角型(弧线5,8,9;飞碟6,9,10)相对来说容易些,因为只有三个瓶,只要角度不是太薄或正切其中两瓶,都能全部击倒-----这就解释了弧线的5,8号瓶,飞碟的10号瓶比对方命中率高的原因。
我们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个三角形和第二次碰撞的重要性:1,弧线球为了能较好的切入第二个三角型的3,5位,不至于过厚的击中3号瓶,必须在一次碰撞时有一定的角度并且带有较强的转动势能。
2,飞碟球为了能切入第二个三角形的3,6位,并使3号瓶向左前方运动并能有效击倒5,8号瓶,必须在一次碰撞后保持较高的能量(飞碟球的动能相对较小),现在多数飞碟高手选择偏左侧放点斜向右方进入1,3位,目的就在于减少一次碰撞的能量损耗和确保二次碰撞时不至于过厚击中3号瓶。
(注:以上分析均为理论化分析,实际中有较多偶然性)其实弧线和飞碟最大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以高速自转的方式来保持球在球道中运行的姿态:我们知道,一个静止的或自由滚动的球体,只需很少的外力就能使其的运动方向和资态发生很大的改变;而一个旋转中的物体有抵抗这种外力和保持自身轨迹的能力。
以直球为例:我们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前文假设的理想化的直球存在,任何直球的出手或多或少会使其在油区滑动时带有一定的自转。
这种自转假设为三种方式;1,略微侧向旋转:这种直球很边常见,由于侧向旋转的作用,球在理想的无油区会发生一定角度上的偏转,也会影响入袋时的角度和碰撞后的走向。
但这种偏转是不定性的,由于其侧向转动的转速小,在无油区损耗大,难以保持入袋和一次碰撞后的姿态,稳定性是高不了的。
2,向后倒转:这类回旋球在一般的娱乐球道有一定的杀伤力,理想入袋后的效果有时类似飞碟。
因为其象斯诺克的低杆一样,入袋后加大了球-瓶运动轨际的夹角,常常能在1,3位后切入3号瓶的右侧产生全中。
但由于低杆的特性,夹角控制不稳定,而且一但过厚会在一次碰撞后损失大部分能量,并使1号瓶厚压5号瓶,产生分瓶的机率很高。
另外,由于其的自转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能量的运动中损耗和受球道的影响也最大,是不可取的运动方式。
3,向前正转:理论上这种球最象曲球,但由于转速不足和入袋角度问题,一次碰撞后直切入3号瓶的机率很大,5,8,10的残瓶率较高,厚位分瓶的机会也大。
为了能使直球减少受自身转动的负作用,并提高球的动能,不少球友选择了高速。
但高速的结国往往是球在没有完全转化为滚动状态时已滑入袋,这样的姿态会使球在一次碰撞后损失多的能量,增加球速的效果被弱化。
在提高球的动能方面,弧线和飞碟各有其不同的方式:1,弧线靠的式无油磨擦和自转作用在一次碰撞前形成加速,并争取在入袋时仍能保持转动势能,这种加速受球道的状况影响较大。
2,飞碟球在无油区翻转后形成的右上旋也有一定的转动势能,使球有一定的加速和横切(进退不同),加速不明显,但其自转能使其在一次碰撞后产生加速横移,使转动势能在二次碰撞时发挥作用。
这种加速受一次碰撞的角度和效果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