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农生命周期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生命周期理论的名词解释生命周期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描述产品、服务或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过程。
它通过划分产品或企业的发展阶段,并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需求变化,提供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的方法。
1. 引言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斯在195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任何一个产品或企业都经历着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需求,对于经营者来说,了解和应对不同阶段的变化尤为重要。
2. 引入期引入期是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产品或企业刚刚进入市场,市场份额较小,消费者对其了解有限。
由于市场潜力巨大,竞争对手开始意识到这一新产品或企业的存在,并试图进入市场。
同时,经营者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
3. 成长期成长期是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的增长阶段。
在这个阶段,产品或企业开始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销售额逐渐增加。
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的认可度增加,口碑传播起作用。
竞争对手开始增多,市场变得更加竞争激烈。
经营者需要加大广告宣传、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投入,以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
4. 成熟期成熟期是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的稳定阶段。
在这个阶段,市场份额达到顶峰,并趋于稳定。
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忠诚度。
竞争对手增多,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成熟期的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同时,经营者需要关注成本控制,提升效率,确保稳定的盈利能力。
5. 衰退期衰退期是产品或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
在这个阶段,市场份额开始下降,销售额逐渐减少。
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的兴趣逐渐减弱,竞争对手的优势开始凸显。
经营者面临着降低成本、削减损失和退出市场的困境。
不少企业在衰退期转型、合并或倒闭。
6. 结论生命周期理论为经营者提供了一种辅助决策的工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产品或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三个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指跨国公司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即从推出新产品到广泛生产、销售直至退出市场整个过程的不同阶段所做出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一种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经过长期研究,在1996年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发现,美国跨国公司通常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决定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地点,其对外投资决策与产品生命周期有关。
根据这一理论,产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企业根据产品所处的不同阶段所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新产品阶段是指产品从设计投产到进入市场阶段。
处于新产品阶段的企业会集中在国内生产,此时对区位的选择并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新产品的需求主要在国内,这一阶段一般不会出现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
成熟阶段是指产品进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销售市场。
这一阶段表现为技术扩散,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基本定型,开始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出现跨国生产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选择。
这一阶段的对外直接投资,地区选择主要是西欧,因为消费水平与美国相似,市场容量大,生产条件好,要素价格相对较低。
在标准化阶段,企业的技术垄断优势不复存在,产品的生产、规格、样式等都已完全标准化,企业将其所拥有的优势与该企业生产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在世界范围内寻找适当的生产区位,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工资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一般自然资源丰富、具有低成本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就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佳区域,以降低成本,继续参与市场竞争。
美国在逐渐放弃这一老产品生产的同时,又开始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继续保持其在新技术、新产品领域中的垄断优势地位。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论证了区位因素在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际上描述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转移的动态过程,这一理论把产品的三个阶段同企业的出口、海外生产联系起来,随着新产品依次经历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企业对应的投资区位也依次从最发达国家向较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转移。
弗农认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后市场让给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对发达国家不公平。
如何评价这句话?他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成长阶段,由于美国国内消费者的高收入以及国内创新性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很低,同时企业对产品拥有垄断,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因此企业在此阶段的定位是国内创新、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进入成熟产品阶段后,随着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有了某些标准化的因素,而此时模仿者(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开始出现。
由此企业的经营战略开始着眼于生产成本和市场占有率。
这两方面因素使企业开始关注起国际市场。
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当美国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低于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时,美国企业会选择出口;当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高于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时,美国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同美国接近,而且劳动成本相对低,因此美国把西欧作为优先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
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企业优先考虑的是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原产品的成本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考虑的唯一因素。
因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
由于西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出现大量的模仿者,使得在西欧生产和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使企业的战略性调整转向发展中国家。
1、新产品创始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内市场容量大,开发研究资金多的国家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方面居于优势.厂商掌握技术秘密,将新技术首次用于生产。
此时对厂商来说,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是在国内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产品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日益扩大,产品的价格弹性加大,降低产品成本尤为迫切。
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低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边际运输成本大于国外生产的成本,所以把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
1.1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
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
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可以说,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在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论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弗农在他早先作为一名文官时对企业-国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在他研究多国公司时又回到了这个论题上。
这个主题在他后来在肯尼迪管理学院时的研究工作中甚至占有更突出的地位,在这方面,他集中地研究了国有企业,以及在70年代中期及以后的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学说宣称:国家被资本家利用来促进他们的阶级利益。
弗农的分析提供一个对国家的作用不那么教条的观点:增加它们的目标,甚至“市场经济”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加强利用国营和私有企业作为国家政策和工具。
【选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1996年版,第870-871页。
】一、技术差距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
这一理论以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存在,作为对贸易发生原因的解释。
波斯纳在描述技术差距时,提出了模仿时滞的概念。
波斯纳把产品创新到模仿生产的时间称为模仿时滞。
模仿时滞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时滞,指新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一时因消费者尚未注意或不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产品所需的时间差;另一类称为反应时滞,指一个国家在新产品进口后,需求逐渐增加,使进口国的生产商感到不能再按照旧的方法生产老产品,因此要进行调整来生产新产品,但这中间需要有一段时间,即为反应时滞;第三类是掌握时滞,即仿制国家从开始生产到达先前国同一技术水平,国内生产扩大,进口变为零的时间间隔。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际贸易理论都要解决都要解决和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模式及国际贸易收益。
以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的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同样对上述三个问题做出了回答。
创新国(发达国家)后起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及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发生及国际贸易模式。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技术因素引进到国际贸易理论当中,使比较利益学说由静态发展为动态,这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进步和丰富。
从理论上讲,技术差距决定国际贸易模型,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并结合本国其他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也验证了这一理论。
然而,无论是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是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强调和突出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然而这些理论又都没有涉及如果单一的依赖技术引进,缺乏技术创新,这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什么影响。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技术创新加快等),这种技术变化的动态比较优势能不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收益?在这种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如何?从表面上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从技术差距及动态转移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格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简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国家里,发生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期间存在一个较大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竞争地位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最高点。
运用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阐释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制定方面有何借鉴?答:产品生命周期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弗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创新、成熟、标准化这样的周期。
不同的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企业应该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制定方面要对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所借鉴。
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相应的办法。
首先,在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形成引入创新阶段,由于创新国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因此,尽管价格偏高也有需求,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的差异对公司生产区位的选择影响不大,这时我国企业最有利的安排就是在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满足国外的需要。
这个阶段销售额低竞争者少,我国企业可以选择性的分销侧重营销重点,争取早期使用广告,建立产品知名度,大量促销增加产品试用。
第二阶段是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逐渐标准化,最有效的生产工序已经形成,产品的生产技术基本稳定,市场上出现了仿制品和替代品,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成本对提高竞争力的作用增强,此时创新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进行生产,投资地区一般是那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相似、但劳动力成本略低于创新国的地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开关税壁垒。
最后一个阶段是标准化阶段,这个阶段产品的生产技术、工艺、规格等已完全标准化,产品已经完全成熟。
创新国企业的技术优势已经完全丧失,产品的价格成为竞争的基础,因此,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工资最低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最初的创新国将从发展中国家运回最终产品满足国内需求,原来新产品的生产企业也将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终结而必须转向另一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的核心思想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分析产品的不同阶段,并将其划分为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必然处于生命周期的某一个阶段,而在同一个阶段的产品通常具有趋同性。
将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是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心,该理论对二战后美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做出了较为有力的解释,所以该理论也被称为“美国式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
一、理论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弗农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优势论,企业的核心优势是企业在创新方面所拥有的垄断优势,而该优势源于市场需求的压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国际贸易达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国际资本流动的高级形式作为前提。
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良好,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消费者对产品有着更高的要求,以至于产品更新换代的压力较大。
所以,大多大型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研发的投入,以保持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从而保证其利润。
弗农通过对美国市场的调研,发现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市场反应不同,并且在特定的阶段,市场反应趋同或者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这一发现,弗农对市场中的产品划分为创新期、成熟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并对三个阶段的产品特征进行概括。
(1)创新阶段由于最初的产品创新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所以在创新初期,产品在市场上往往供不应求,很多产品在创新初期甚至还会处在饥饿销售的状态。
在这个阶段,新产品之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产品成长经历从无到有,然后和市场需求磨合的过程。
创新期产品往往是在发达国家进行销售,少量用于出口,但是并未涉及企业国际化经营。
由于新产品仍然处于和市场磨合的过程,所以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断汲取市场反应,及时完善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这一阶段,拥有创新产品的企业拥有充分的定价权,从而不会过多地关心产品的生产成本,而是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以防创新技术过快地被模仿。
综上,当产品处于创新阶段时期,企业一般会选择在当地销售满足当地需求,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出售盈余产品以解决部分国际需求,这个时期,企业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
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
此时产品品种少,顾客对产品还不了解,除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实际购买该产品。
生产者为了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
该阶段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当产品进入引入期,销售取得成功之后,便进入了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购买者逐渐接受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打开了销路。
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
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
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CATALOGUE 目录•弗农循环发展理论概述•弗农循环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现状•弗农循环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挑战与问题•弗农循环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优化与改进建议•弗农循环发展理论在中国应用的未来趋势与发展前景01理论的起源与背景第一阶段:进口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国家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市场需求。
此时,国内生产能力有限,技术水平较低,无法生产出与进口产品相媲美的产品。
因此,国家需要从国外进口产品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第三阶段:进口替代当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时,国家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政策。
此时,国家开始限制进口,鼓励国内企业生产替代进口产品。
随着国内生产的增加,国内市场逐渐被满足,进口替代产品开始出口到国际市场。
01第一阶段:产品引入与生产能力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开始将一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引入国内,并将其本土化。
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开始大力提升自身的生产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品技术的快速引进和生产能力的迅速提升。
010203第二阶段:产品成熟与生产能力过剩第三阶段:产品更新与生产能力提升01技术转移是弗农循环理论的第一阶段,但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确保技术的有效转移并适应中国的市场环境是一个重要挑战。
详细描述中国在引入国外技术时,往往面临技术吸收和消化的问题。
一方面,技术转移不完全,无法完全掌握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另一方面,技术在中国的适应性和应用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大量的试验和调整。
总结词第一阶段:技术转移与适应性问题VS第二阶段:市场竞争与产业结构问题总结词详细描述第三阶段: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总结词详细描述01总结词统筹规划、增强合作、加大投入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应从政策上鼓励并引导国内企业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国内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消化吸收。
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引进和低水平消化吸收,同时也要加大投入,提高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的质量和效益。
弗农认为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后市场让给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受益最大,对发达国家不公平。
如何评价这句话?
他将产品周期从该产品进入市场时起划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
产品成长阶段,由于美国国内消费者的高收入以及国内创新性产品供不应求,产品的国内需求弹性很低,同时企业对产品拥有垄断,在国内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因此企业在此阶段的定位是国内创新、国内生产、国内消费。
进入成熟产品阶段后,随着经验和技术的积累,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有了某些标准化的因素,而此时模仿者(潜在的竞争对手)也开始出现。
由此企业的经营战略开始着眼于生产成本和市场占有率。
这两方面因素使企业开始关注起国际市场。
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当美国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低于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时,美国企业会选择出口;当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高于进口市场的预期平均生产成本时,美国企业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由于西欧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技术和消费水平等方面同美国接近,而且劳动成本相对低,因此美国把西欧作为优先选择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对象。
当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企业优先考虑的是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和产品换代,原产品的成本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考虑的唯一因素。
因而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
由于西欧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出现大量的模仿者,使得在西欧生产和销售变得越来越困难,使企业的战略性调整转向发展中国家。
1、新产品创始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内市场容量大,开发研究资金多的国家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
方面居于优势.厂商掌握技术秘密,将新技术首次用于生产。
此时对厂商来说,最安全最有利的选择是在国内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通过出口贸易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2、产品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新技术日趋成熟,产品基本定型。
随着国际市场需求量的日益扩大,产品的价格弹性加大,降低产品成本尤为迫切。
由于国外劳动力成本低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国内生产的边际成本加上边际运输成本大于国外生产的成本,所以把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更为有利。
另外,由于产品出口量的急剧增加,厂商原来拥有的垄断技术也逐渐被国外竞争者掌握,仿制品开始出现,厂商面临着丧失垄断技术优势的危险。
为了避开贸易壁垒,接近消费者市场和减少运输费用,厂商便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分公司,转让成熟技术。
一般来讲,厂商总要先到技术水平较接近,劳动力素质较好,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并与本国需求类型相似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分公司,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
3、产品标准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厂商所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主
要集中在价格上。
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工资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地区。
在本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其他发达国家产品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厂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
根据比较成本的原则,厂商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生产该产品,转而从国外进口该产品。
国际分工理论告诉我们, 一国应该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财富和技术, 他们应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并出口该种要素密集的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 应该发挥它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种分工就决定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 Vernon 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看下图1 , 在时间T1 ,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发了新产品, 并大量出口到次发达国家西欧、日本等, 获取垄断利润, 在T2 时刻, 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口, 这时新产品生产的技术不断完善; 到T3 时刻, 西欧、日本也开始生产并出口该产品, 这种产品变成了一种生产技术完善的成熟产品, 同时利润率也开始下降; 到T4 时刻, 由于该产品在美国生产已经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了, 美国改而变成进口国; 随着产品技术的不断完善, 到T5 时刻, 发展中国家也已经能够生产该产品, 并依靠他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迅速占领市场, 同时该产品生产也进入了标准化阶段; 到T6 时刻, 西欧、日本等次发达国家也退出了该产品的生产, 改而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并出口, 这就是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
图1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决定了发达国家将生产并出口新产品或者是一些成熟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将只会生产并出口标准化的产品。
这种分工格局就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地位, 他们的产品竞争激烈并且替代性强, 是一种买方市场的产品销售格局, 发达国家就能够随意的挑起贸易摩擦或争端。
发达国家生产的产品是一种新产品, 有一定的垄断性, 他们的市场结构近于卖方市场, 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会挑起贸易争端, 因为争端的结果可能是它们损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