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第34章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96.00 KB
- 文档页数:15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
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2)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
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经济学原理_宏观经济学》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一、重要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帀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
它的前提假设: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二、重要摘抄1.对美国经济来说,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最重要原因是利率效应。
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偏好理论,用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在下面的分析中,假定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个假设对于研究短期经济来说是合理的,因为预期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一般是稳定的。
货币供给。
美联储主要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买卖政府债券的方式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数量,引起银行发放贷款和创造货币能力的变化,从而改变货币供给。
此外,降低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金、提高支付给银行持有的准备金的利率都可以增加银行准备金,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由于货币供给量由美联储的政策所固定,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因此货币市场中的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货币是可以得到的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反之亦然。
因此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01定义0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经济波动以及经济政策对经济总体影响的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如总产出、总就业、总价格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等。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经济学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而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
区别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经济单位(如消费者、企业等)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而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问题,如总产出、总就业、总价格水平等。
此外,两者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则主要采用总量分析方法。
联系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VS实证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实际经济数据,检验和估计经济理论和模型,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规范分析方法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对经济现象进行评价和预测,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历史分析方法通过对历史经济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揭示经济现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制度分析方法分析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绩效的影响,探讨不同经济制度的优劣和适用条件。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03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生产的总产出扣除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得到增加值,进而汇总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生产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
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收入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来求得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其他指标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创造的最终成果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等于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曼昆宏观经济学ppt课件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概述•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与财政政策•国际金融与汇率制度•劳动市场、资本市场与长期经济增长•政府角色、社会保障与环境问题目录宏观经济学概述01宏观经济学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内在规律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联系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是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区别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家庭、企业)的经济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经济行为。
03研究方法曼昆宏观经济学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理论推导,又强调经验验证。
01理论框架曼昆宏观经济学以新古典综合学派为基础,吸收了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等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02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
曼昆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与经济增长02支出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计算GDP ,适用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收入法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总量来计算GDP ,适用于收入分配比较均衡的国家。
生产法通过核算一定时期内各生产单位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量来计算GDP ,适用于统计基础比较完善的国家。
国内生产总值(GDP )核算方法经济增长率计算及分析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劳动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术进步等。
经济增长的波动经济增长不是平稳的,而是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比较优势理论不同国家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贸易可以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从而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