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合金熔炼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1.95 MB
- 文档页数:7
铸造铝合金的典型熔炼工艺(一)ZL101合金的熔炼工艺1.熔炼前的准备工艺1)清炉和洗炉(电阻炉或中频感应炉);2)预热熔炉(坩埚)及熔炼工具到200-300℃,然后喷(刷)T-3号涂料(见表3-9);3)清理和预热炉料;4)准备好熔剂(1号熔剂和六氯乙烷)和变质剂(表3-8中的三原变质剂-1号或2号均可)等。
2.配料计算由于熔炼中Si和Mg的烧损很大,合金成分的含量变化大,故应按标准成分的上限计算配料。
3.装料次序及装料1)回炉料;2)铝硅中间合金或ZL102合金;3)铝锭。
4.熔化及精炼装完料后,升温熔化炉料,等炉料全熔后,除净熔渣,加入熔剂,当温度达到680℃时,用钟罩将预热到200-300℃的金属镁块或Al-Mg中间合金块压入熔池中心离坩埚底150mm深处,并缓慢回转和移动,时间为3-5min。
然后升温到730-750℃,用炉料总重量的0.7%-0.75%的六氯乙烷分2-3次用钟罩压入合金液内精炼合金液,总时间为10-15min,缓慢在炉内绕圈。
待精练剂反应完后,静置1-2min后,取试样作炉前分析。
如炉前分析发现合金成分不合格,则应马上进行调整成分的补加或冲淡工作。
5.变质处理当合金液的温度达到730-750℃时,用炉料总重量的1.5%-2.5%的三原变质剂作变质处理,总时间为15-18min。
6.浇注当温度达到760℃时,扒渣出炉,用坩埚或手抬式浇包盛取合金液,将合金液浇注铸型,同时浇注化学成分、机械性能等试样。
注:应根据各厂的具体情况选用精练剂和变质剂。
1.熔炼前的准备工艺1)清炉和洗炉;2)预热熔炉(坩埚)、工具到200-300℃;3)喷涂(刷)T-3号涂料(见表3-9)或其他涂料;4)清理、预热炉料;5)准备好熔剂变质剂等。
2.配料计算由于熔炼中Si的含量大,易烧损大,故配料计算时应取上限。
3.装料次序及装料1)回炉料;2)铝硅中间合金;3)铝锭。
4.熔化及精炼炉料装好后,升温熔化炉料,等炉料全熔后,除净熔渣,升温到700-720℃,用炉料总重量的0.3%-0.5%的六氯乙烷(或氯气等其他精炼剂)分3次用钟罩压入熔池中心下面精炼合金液,精炼总时间为10-15min。
铸造用纯铜及铜合金的熔炼工艺铸造用纯铜及铜合金的熔炼工艺[文摘]详细介绍了铸造用纯铜、青铜、黄铜等主要铜合金的熔炼工艺,并提出了实际生产中应注意的问题,供同行参考。
铸造用纯铜和铜合金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
常用的铜合金根据成分不同主要分为两类,即铸造黄铜和铸造青铜。
无论是砂型铸造还是熔模铸造,熔炼都是铸造生产的关键环节。
各种铜合金的熔炼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我们总结了纯铜和铜合金,主要是青铜和黄铜的冶炼工艺经验,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纯铜冶炼冶炼设备用于中频感应炉、热电偶、钢包和石墨桔灾害等。
(1)将柑橘灾害预热至暗红色,在灾害底部加入一层厚度约30-50毫米的干木炭或覆盖剂(60%硼砂和137%碎玻璃),依次加入剩余的碎料、废料和棒料,最后加入纯铜(2)中加入的合金元素可在炉台上预热,严禁向液态金属中加入冷料。
在整个熔化过程中,应频繁移动炉料以防止桥接。
(3)合金完全熔化后,当温度达到1200-1220℃时,加入占合金液重量0.3-0.4%的磷铜进行脱氧,磷与氧化亚铜发生后续反应产生的P2O5气体从合金中逸出,磷酸铜会浮在液面上,通过去渣去除,达到脱氧的目的此外,脱氧过程中需要连续搅拌。
最后,炉渣被剥离并从熔炉中排出。
合金液的浇注温度一般为1100-1200℃以锌为主要合金元素的黄铜铜基合金的熔炼是黄铜,它分为普通黄铜和特种黄铜两种类型普通黄铜是由铜和锌组成的二元合金,主要用于压力加工。
在普通黄铜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合金元素,如硅、铝、锰、铅、铁和镍,就成了特殊的黄铜。
铸造黄铜主要是特殊的黄铜。
1、合金成分和金属配料要求为铜合金化学成分,由于主要成分变化范围大,所以在配料计算过程中,应根据其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料合金的化学成分应符合GB1176-1987。
几种常用的黄铜熔炼配料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1,炉料应干燥干净。
应进行喷砂处理,以清除任何污垢和铁锈。
2,负担比根据一般的配料惯例,新的配料组成应占配料总重量的30%以上,而返料负担应在70%以下。
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铸造熔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铸造熔炼实验,掌握金属铸造熔炼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金属在熔炼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熟悉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铸造熔炼是将金属或金属合金加热至液态状态后,浇入模具中,经冷却凝固成形的过程。
熔炼实验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金属或金属合金的熔点低于其熔化温度,通过高温加热使其熔化,再根据需要将其浇铸成特定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
三、实验过程:1.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台面和设备,准备所需的金属样品和熔炉。
2.熔炼操作:将金属样品放入熔炉中,逐渐加热至其熔点以上,保持一定时间后取出。
3.浇铸过程:将熔化的金属快速倒入模具中,待冷却后取出铸件,清理去除砂砾。
4.分析检测:对铸件进行外观和内部组织的观察和分析,检测金属成分和性能。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铸造熔炼实验,成功熔炼了金属样品并浇铸成铸件。
铸件表面光洁,无气孔和夹渣现象,内部组织紧密,无裂纹和夹杂。
经过检测,铸件成分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达到预期效果。
五、实验体会:1.熟练掌握金属熔炼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注意事项。
2.加强了对金属熔炼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对金属成分和熔点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培养了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六、实验总结:通过铸造熔炼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金属铸造熔炼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了金属熔点的控制和铸造过程的技巧。
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了对金属材料处理的能力和水平。
希望今后能结合更多实际案例和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为本次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内容,谢谢!第二篇示例:实验名称:铸造熔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铸造熔炼的操作,使学生了解铸造熔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铸造熔炼的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实验原理铸造熔炼是利用高温将金属或合金熔化后,借助一定的模具将熔化金属或合金浇铸到模具中,通过凝固形成所需的零件或器件的一种加工工艺。
铸造铝合金熔炼、浇注操作规程«1铝合金的熔化1.1坩埚、锭模及熔炼工具的预备1. 1. 1石墨坩埚的预备:1. 1. 1. 1根据熔化量的多少选用容量适当的坩埚;1 . 1 . 1. 2新坩埚使用前,应由室温缓慢升温至900C进行焙烧,以去除坩埚的水分并防止炸裂;1 . 1 . 1. 3旧坩埚(注重同一个坩埚不能用于熔化不同牌号的合金)使用前应检查是否损坏,清除表面熔渣和其它脏物,装料前预热到250~300 C。
1 . 1 . 2铁质坩埚一般采用球铁坩埚,也可用铸钢(或钢板焊接)坩埚。
为提高坩埚使用寿命,其外表面可进行液体渗铝处理。
1 . 1 . 3坩埚、锭模及熔炼工具,使用前应将残余的金属、氧化皮等杂物清除干净。
1 . 1 . 4新坩埚及有锈蚀污物的旧坩埚,使用前应吹砂或用其它方法清除干净,并加热到700〜800 C,保温2〜4小时,以除去坩埚吸附的水分及其它化学物质。
1 . 1 . 5铝镁系合金的熔炼工具,使用前应在光卤石等溶剂中洗涤干净。
1 . 1 . 6坩埚、锭模、熔炼工具使用前应涂防护涂料。
搪衬的保温坩埚重复使用时,可不涂防护涂料。
1 . 1 . 6. 1涂料成分可按表1中的规定:表1坩埚和工具用涂料1 . 1 . 6. 2涂料的配制:涂料成分中的所有固体组元,配制前应磨碎,并经过100〜140目过筛,然后混合均匀。
使用时,先将水玻璃倒入80〜100 C的热水中搅拌均匀,加入固体组元后再搅拌均匀,冷却后备用。
配好后的涂料停放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
1 . 1 . 6. 3将坩埚、锭模、熔炼工具预热到180〜250C,涂以防腐涂料。
1. 1. 7用于保温的碳素钢板焊接坩埚,其内表应用耐火材料搪衬。
耐火材料可按表2中的规定:表2耐火材料成分配比1 . 2原材料1.2.1配制铝合金所用的金属材料应符合QB004《原材料技术条件及验收标准》中的规定。
1 .2 . 2配制涂料、搪衬、精炼用剂所用的辅助材料也应符合QB004中的规定。
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铸造熔炼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铸造熔炼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对最终产品质量的影响,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进一步学习铸造熔炼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要点。
二、实验原理铸造熔炼是一种制造工艺,主要通过熔化金属,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待冷却凝固后得到成品。
在铸造熔炼过程中,需要注意熔炼温度、熔炼时间、熔炼压力、冷却速度等参数,这些参数会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三、实验材料和设备1. 实验材料:铝合金、铜合金、黄铜等金属材料。
2. 实验设备:熔炼炉、模具、钢钎、压铸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将所需金属材料放入熔炼炉中,加热至熔化温度。
2. 准备好模具,待金属材料熔化后,将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
3. 施加相应的压力,确保金属充分填充模具。
4. 等待金属冷却凝固后,取出成品进行观察和测试。
五、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发现,不同金属材料在熔炼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铝合金熔化温度较低,熔化时间较短,冷却速度快,可以得到较为均匀的成品;而铜合金熔化温度较高,熔化时间较长,需要较大的压力才能填充模具。
黄铜在熔炼过程中容易氧化,需要注意氧化膜的去除。
六、实验总结与启示1. 铸造熔炼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加工方式,可以制备出各种形状和尺寸的零部件。
2. 在进行铸造熔炼时要根据具体材料特性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
3. 熔炼过程中需要注意金属氧化、熔融温度控制、压力施加等问题,以确保最终产品质量。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铸造熔炼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希望今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篇示例:铸造熔炼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铸造熔炼实验,掌握铸造熔炼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铸造熔炼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实验仪器与材料:1. 铸造炉:用于加热金属原料进行熔炼的设备;2. 金属原料:选择适宜的金属原料,如铁、铜、铝等;3. 铸型:用于浇铸金属的模具;4. 熔炼工具:用于搅拌金属液、浇注金属等作业的工具;5. 保护装备:戴上防护眼镜、手套等装备,确保安全。
铸铁:是指碳含量大于2.14%或者组织中具有共晶组织的铁碳合金。
分类:按用途分:灰铸铁(基体+片状石墨,仅含C、Si、Mn、P、S、少量ME)球墨铸铁(基体+球状石墨,普通五元素外加不同量的ME,Mg残>=0.03%,RE残>=0.02%)蠕墨铸铁(基体+蠕虫状石墨,往往伴有少量球状石墨,同球墨铸铁,但Mg残、RE残、稍低)可锻铸铁(生坯:珠光体+莱氏体,退火后:基体+团絮状石墨,低碳、低硅,铬<0.06%)抗磨铸铁(基体+不同类型的渗碳体,除五元素外,可加入低、中、高量ME)耐热铸铁(基体+片状或球状石墨,有Si、Al、Cr系)耐腐蚀铸铁(基体+片状或球状石墨,主要合金元素Si、Ni含量高)。
按组织中游离的高碳相存在形式分:白口铸铁(渗碳体)、灰口铸铁(G)、麻口铸铁(渗碳体+G)。
碳当量和共晶度的意义及计算:根据各元素对共晶点实际碳量的影响,将这些元素的量折算成碳量的增减,谓之碳当量(CE=C+1/3(Si+P))铸铁的实际含碳量和共晶点的实际含碳量的比值称为共晶度(Sc=C铁/Cc’=C 铁/(4.26%-1/3(Si+P)))。
铸铁的一次结晶过程:包括初析和共晶凝固两个阶段。
初析石墨:共晶成分的铁液冷却,先遇到液相线,一定过冷下析出初析石墨的晶核,洁晶时温度较高,成长时间较长,在铁液中自由长大,常常长成分枝较少的粗大片状。
初析奥氏体:平衡条件下,只有亚共晶才会析出初析奥氏体,非平衡条件下,共晶成分,过共晶成分也可以析出初析奥氏体。
形态为三维树枝晶,不对称、不完美。
共晶凝固:稳定系共晶转变形成灰口断面铸铁,亚稳定系共晶转变形成奥氏体+渗碳体,即白口铸铁。
共晶团:以每个石墨核心为中心形成一个石墨-奥氏体两相共生生长的共晶晶粒称为~。
共晶体不是在初析树枝晶上以延续的方式在结晶前沿形核长大,而是在初析奥氏体晶体附近的枝晶间、具有共晶成分的液体中单独由石墨形核开始。
一次结晶后的组织:亚共晶(γ+(γ+G)、γ+(γ+渗碳体)、γ+(γ+G)+(γ+渗碳体))共晶((γ+G)、(γ+渗碳体)、(γ+G)+(γ+渗碳体))过共晶(G+(γ+G)、渗碳体+(γ+渗碳体))灰铸铁组织特点:由金属基体(珠光体、铁素体、珠光体+铁素体)和片状石墨(灰铸铁脆性的原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