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社会行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生物《社会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生物社会行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2. 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3. 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4. 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5. 案例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及基本类型,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生物》2. 辅助材料:PPT、案例资料、图片等3.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生物社会行为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讲解(20分钟)1. 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
2. 讲解社会行为的基本类型,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竞争行为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3. 讲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资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基本类型及生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选择一个动物社会行为的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 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对社会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和原因。
2.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3.掌握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
4.能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种类、表现方式和原因。
2.社会行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关系。
2.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社会行为视频,比如大猩猩互相理毛、企鹅结伴而行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社会行为的奇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的作用。
2. 学习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通过PPT的呈现、教师的表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介绍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包括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分类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听取案例解析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讲解一些社会行为案例,如狼群协作抓食物、昆虫群体防御外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4. 分组设计动物社会行为调查实验学生分组设计一项动物社会行为的调查实验,包括选定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并让学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作业内容包括描述一些生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作用等。
六、教学反思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性学习,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什么是社会行为,并列举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类。
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动物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领导者、跟随者等)及其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在动物界的普遍性。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及其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析动物社会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动物社会行为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如蚂蚁、蜜蜂、狼群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知识点、案例分析、图片和视频等。
实验探究所需的材料(如模拟动物社会行为的道具、计时器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要点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如蚂蚁协同搬运食物、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等。
提问学生:“这些动物在做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过渡语:“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动物的社会行为,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和繁衍的。
”【新课讲解】(25分钟)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意义(5分钟)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
强调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如提高防御能力、提高捕食效率、促进种群繁衍等。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5分钟)列举并讲解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蚂蚁的协同合作、蜜蜂的分工协作、狼群的等级制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社会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机会的。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3. 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行为的定义:个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2. 社会行为的特点: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可塑性、多样性。
3. 社会行为的作用: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有利于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4. 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通过社会行为,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生存竞争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体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意义。
2. 讲解:详细讲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作用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社会行为的作用和意义。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作用和意义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对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作用的认识水平。
4.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讲解社会行为的特点。
2.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行为的意义。
3. 准备小组讨论的指导方案,确保讨论有序进行。
八、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的研究。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
3. 开展社会行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意义。
3、养成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4、运用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各种动物的通讯行为。
5、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分析: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动物各种行为的存在都是对其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利的,其中社会行为是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呢?通过对课本中和同学们提出的群体生活的动物的分析,使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对于个体和种族延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分析: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一个好的、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提出,一定是这个学生在对所观察动物有很大兴趣,且有了一定了解的根底之上提出的。
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并进展科学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好的探究实验,并进一步进展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如果学生平时就对生物缺乏兴趣,是不可能提出并设计出好的探究实验的。
功到自然成!相信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究实验,同学们的探究能力是会不断增强的。
教学策略: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使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能够把大自然中的、动物园里的、课下随时观察到的场景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想把这一难点突破,对动物社会行为和信息交流的特征、意义的学习中一定要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
而利用大量视频、图片形象地把动物的社会行为展示给学生,进一步引导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像一个生物学家一样去寻找答案是我们的最好收获!本节课需要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各种资料。
设计并制作课件。
捕捉、饲养和观察蚂蚁。
教学过程:〔第1课时〕第2课时:探究实验汇报每组大概时间5-8分钟,汇报中组员可以分工;汇报后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汇报的同学解释;最后由教师进展评价;还可以进展打分评出等级,在期末考评中有所表达。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生: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1.1 教学目的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第二章,主要涵盖了生物在社会中的行为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增强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1.2 教学重点•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种类;•掌握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1.3 教学难点•分辨不同生物的社会行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4 教学任务通过讲解案例和互动讨论,让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经典案例,增强学生的思维和观察力。
同时,通过教学活动和案例研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和生物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流程2.1 导入环节1.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你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哪些?可以分成哪些类别?2.老师检查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回应,引出本课的主体内容,也就是“生物的社会行为”。
2.2 正文教学1.生物的社会行为(10分钟)老师可以讲解蜜蜂、狗和狮子等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简单介绍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同时,通过PPT展示生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各种生物的社会行为。
2.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0分钟)老师可以以海洋、荒漠和森林等为例子,分别介绍不同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
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群体结构的形成原因,以及生物群体组织的具体方式。
3.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30分钟)老师可以以“猪”为例子,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猪”的适应环境能力,让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并通过问答活动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
2.3 总结与评估1.检测与测试(10分钟)老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出题进行测验,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
2.总结回顾(5分钟)老师进行总结,回顾生物社会行为的概念、生物群体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生物的适应环境能力等重点内容。
3.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答总结提问,在回答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社会行为和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对一些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如蚂蚁、蜜蜂),但仅仅是见过工蚁、工蜂,而对蚁穴、蜂巢里的分工情况并不了解。
对于白蚁、狒狒这些动物,学生更是见都没见过。
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寻找剪辑这些动物的生活视频,让学生能够生动、直观、高效的学习社会行为的知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
2.群体生活的意义。
难点:
1.群体生活的意义。
2.形成团结友爱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初步形成团结友爱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新课新课: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
首领的特权。
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气味。
小结:明确学习目标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图片。
根据阅读作连线题。
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在的问题。
“羊群有等级,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观察图片,说出首领。
回答划分的依据。
思考回答。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阐述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信息交流的方式,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设计实验探究蚂蚁的通讯行为。
(3)加深对“生物由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环境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普遍联系的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
(2)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相关行为:同学们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呢?教师小结后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三节社会行为)任务一:社会行为的特征【问题引导,自主探究】⒈联系生活实际,说出群体生活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2、白蚁的群体生活有什么特点?雌蚁、雄蚁、工蚁和兵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3、狒狒群体中的首领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会成为首领?它有哪些特权?4、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5、为什么许多动物都要群体生活呢?群体生活对动物有何意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2、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社会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的社会行为主要特征,举例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
--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了解其交流的过程。
重点
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信息交流过程的探究活动。
难点
1.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结果。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导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了解后,我们来了解蚂蚁,蜜
蜂等过着群体生活的动物,有的动物单独生活,有的动物集群生活。
集群生活的动物又分为几种类型,有的是一般的群聚,没有首领也没有分工,象蝗虫、带鱼、麻雀等。
有的有首领或有职能的分工,这是一种有组织的群体生活。
生活中常见的有蚂蚁,蜜蜂,狒狒等,让我们一起认识它们吧!播放有关动物的社会行为的
多媒体资料。
学生活动:观看动物社会行为的多媒体影像资料,并思考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其对动物生存的作用与影响。
二.探索发现,求索新知
1.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多媒体影象资料以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认识;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资料,与同学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认识。
教师活动:利用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图,讲解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从白蚁和狒狒群体的分工到成员的合作。
学生活动: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认识白蚁和狒狒群体成员的分工,他们各行其职,共同繁衍。
一个巢中一般只有一个蚁王(雄蚁)和一个蚁后(雌蚁),还有工蚁和兵蚁。
工蚁不能生育,颚形状正常,职能是建筑蚁巢、取食和喂养蚁王、蚁后、幼蚁和兵蚁;兵蚁的颚特别发达,善于撕咬,职能是守卫蚁穴,有敌害侵犯时,便张牙舞爪、恫吓敌人。
蚁王的职能是和蚁后交尾,蚁后专门负责产卵。
有一种大白蚁,
蚁后的身体畸形发展,腹部大得出奇,长度能达到14厘米,宽度3.5厘米,活像一个盛满卵的皮口袋。
这样的蚁后已经拖不动它的身体,吃的食物全靠工蚁送到面前。
蚁后便不停地吃,不停地产卵,一般一昼夜能产30000个卵。
蚁后产的卵由工蚁搬运开,并加以照料和喂养。
如果蚁王或蚁后意外死亡,蚁群中会出现新的有生殖能力的雄蚁和雌蚁,继续维持蚁群的生活。
教师活动:请阅读教材,然后说出狒狒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了解,狒狒群体中首领是最占优势者,最凶猛,最先享有
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居住场地,其他成员都表示顺从它。
雌狒狒抚养幼仔,其他雄狒狒在群体中也可以有配偶。
首领决定群体行动的方向,受到威胁时,由首
领指挥群体与侵犯者战斗。
鸟类中朱寰就是由雌鸟、雄鸟再加上一、两只幼鸟组成一个小家庭;鸟类和哺
乳动物的群体组织与昆虫有所不同,哺乳动物群体中各成员没有职能上的具体分工,而是根据个体大小,体力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最有优势的个体成为群体的首领。
首领一般是雄性壮年的个体。
如生活在阿尔卑斯
山的狒狒。
它们的等级社会制度非常明显。
教师活动:让学生展示所收集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的社会行为的资料,归纳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学生活动:展示所收集的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的社会行为的资料,归纳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2.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教师活动:群体生活的动物在分工合作上是怎样做到有条不紊,彼此间一般不
发生冲突的呢?它们是依靠什么来进行交流的呢?是怎样进行相互交流的呢?群体生活的动物,个体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时常需要交流信息。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的语言是很丰富的。
动物的语言多是用声音、动作和气味来表达的,在动物中,凡是能起到传递信息作用的方式都是动物的语言。
前面我们学习过蜜蜂有一种什么语言?思考并讨论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教师活动:蚂蚁的通讯方式是怎样实现的?提出探究活动要求与探究方案的设计。
组织学生实施探究活动,并指导学生记录现象,分析探究结果。
具体内容见教材39-40页,不在概述。
蚂蚁外出寻找食物时,在走过的路上施放了气味,自己既可以沿着气味回归巢穴,还可以引导同巢的其他蚂蚁找到食物。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并记录现象,分析探究结果。
教师活动:主持讨论,最后指出信息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各自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与同
学流:明白信息交流对动物社会行为的意义,没有信息交流,动物个体间无法取的联系。
群体中,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
鸟类和哺乳动物群体的成员中没有明确
分工,但有严格的等级,有首领,有下属,像是“等级社会制度”。
同群个体间具
有一定的交往形式和复杂的通讯联系,使各个成员的行为互相协调配合,完成一定的共同活动。
动物的社群行为既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又可维持个体和种
族的生存。
三.巩固练习
1.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你知道的还有那些?2.社会行为的特征是什么?
3.动物社会行为的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你能举例说明吗?
4.除蚂蚁外,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通讯方式?请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5.你能说出人类的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有什么相似和区别吗?
四.能力提高设计
1.课后搜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
2.查找关于珍妮-古道尔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形成一定的组织,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2.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方式:动作、声音、气味等。
2.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