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 格式:docx
- 大小:24.02 KB
- 文档页数:5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干燥和出现红斑、疱疹等症状,给患儿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困扰。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湿疹的方法主要是外用药物和激素,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副作用,并且容易复发。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具有独特的体质理论,认为人体有不同的体质类型,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中医体质理论来指导儿童湿疹的治疗,个性化调理体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关于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治疗的研究还比较有限,缺乏系统性的整合和总结。
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探讨中医体质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对儿童湿疹的治疗方法,以及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通过研究儿童湿疹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结合中医体质理论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疗依据,为儿童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也有望为中医体质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实际验证,为中医药在儿科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3 意义和价值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目前,针对湿疹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药物治疗,但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中医体质理论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了人体的整体平衡和个体体质的差异。
在治疗湿疹的过程中,结合中医体质理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患儿身体体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指导下的儿童湿疹研究可以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提供范例。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理论在儿童湿疹治疗中的应用,可以探索出一条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治疗的新路径,为传统医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发展提供参考。
婴儿湿疹中医治疗体会发表时间:2012-12-24T15:54:16.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6期供稿作者:徐圆杰[导读] 本文旨在观察中医疗法对婴儿湿疹的疗效。
徐圆杰(苏州市中医医院皮肤科 215009)【摘要】目的本文旨在观察中医疗法对婴儿湿疹的疗效。
方法通过对62例病例运用中药外洗为主的治疗方法。
结果绝大部分病例成功治愈。
结论运用中药外洗对婴儿湿疹的治疗疗效好副作用小。
【关键词】婴儿湿疹中药治疗外洗湿敷1 婴儿湿疹的病因和表现婴儿湿疹是婴儿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炎症,出生后1-3个月多见,6个月以后逐渐减轻;好发于婴儿的头面部,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皮损以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
反复发作,急慢性期重复交替,伴有严重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若处理不当,易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婴儿的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 [1] 。
2 病例选择在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笔者用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62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选择门诊就医头面部湿疹患儿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1个月到14个月,病程5天到2个月。
其中46例为母乳喂养,14例为混合喂养,2例为人工喂养。
排除口服药物治疗及药物过敏患者。
排除未按规定用药,未及时复诊者。
3 给药和方法蛇床子10g、黄芩10g、黄柏10g、苍术10g、马齿苋30g、苦参10g、野菊花15g。
煎水外洗湿敷,一日一剂,每日洗2到3次,七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期间嘱母乳喂养患儿的母亲和混合喂养的患儿忌食辛辣、鱼腥等刺激性食品。
日常护理忌用热水或含碱性的肥皂等,以减少局部刺激。
减退的痂皮不可强行剥脱。
洗澡的水温不宜过烫,应与婴儿体温接近,不宜过热。
患儿的衣服选用棉质品,不接触肥皂、药粉、塑料制品。
4 疗效判定标准患儿使用该方剂外洗湿敷,每周复诊一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皮肤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具有多形性、瘙痒以及对称性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医事业发展速度的加快,关于湿疹中医护理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多,本次研究笔者就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进行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中医护理;研究;湿疹;进展湿疹是指因多种内外因素造成的剧烈瘙痒皮肤炎症反应,在临床中一般分为三期,即急性、慢性以及亚急性,其中急性期湿疹具有渗出倾向,慢性期湿疹具有肥厚以及浸润特点[1]。
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研究的深入,关于中医药治疗湿疹方面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且中医药治疗该病所具优势也越来越凸显,下面笔者就近年来湿疹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实施综述。
1.湿疹分析湿疹病因比较复杂,多为内外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常见内因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情绪变化、新陈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精神紧张、感染、过度疲劳以及失眠等,外因有食物、生活环境或者气候等,外界刺激比如化妆品、日光、炎热、人造纤维、干燥、各种动物皮毛、热水烫洗、肥皂等均可诱发[2]。
根据皮损表现可把湿疹分为三期,即急性、慢性以及亚急性,急性湿疹初期多表现为密集的小水疱、丘疹或者丘疱疹,如果激发感染可形成毛囊炎、脓疱或者脓痂等,瘙痒剧烈,多发生于肝周、头面、阴囊、耳后以及四肢远端等;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和浸润,表面粗糙,常见于外阴、小腿、肛门、手足以及肘窝等[3]。
按照皮损累及范围进行划分的话可分为两种,即局限性湿疹与泛发型湿疹,其中局限性湿疹仅发生于特定位置,多根据位置命名;泛发性湿疹是指皮损多,散发或者泛发在全身各个位置,比如乏脂性湿疹或者自身敏感性湿疹等。
在中医理论中湿疹被纳入到了栗疮、湿疮、血风疮、以及湿疮等范畴内,认为该病为热、风以及湿等,加上脏腑功能失调、禀性不耐、湿热瘀毒内积以及营卫不和所致,其发病和过分疲劳、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气候变化以及生活环境该病等有关,因湿性粘腻,故该病若未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治疗,很容易反复发作[4]。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董凡】,张慧I,黄博明2,樊新荣彳(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00;2冲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北京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图分类号]R275.982.3[文献标识码]A 湿疹是好发于1~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接受度高丄。
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婴儿湿疹属中医“奶癣”范畴。
《外科正宗•奶癣》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熔,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3-0514-03睡卧不宁,瘙痒不绝。
”认为胎毒遗热与此病的发生相关。
《幼幼新书》云“奶癣脾积热气行”。
指出奶癣的病因为脾胃积热。
可见湿疹源于孕母嗜食无度遗热毒于胎儿,小儿饥饱不知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热内蕴,又复感风热之邪所致。
楼延丞认为婴儿湿疹病因由内外湿热相搏结所导致,内生湿热多因孕母过食辛燥热之物致胎儿湿热困脾,外感湿热因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易受[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和亚健康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190102004)[通讯作者]樊新荣[参考文献][1]李少林,周琦.实用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65.[2]林霜,魏克民.魏克民对恶性腹水的辨证施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17-18.[3]张庆林,刘丽星,王耀熔,等.“平衡阻断”法治疗恶性腹水经验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8,37(12):1157-1159.[4]毕磊.健脾利水方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40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26-28.[5]冯高飞.升清降浊汤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灌注对恶性腹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36-39.[6]林麟,蒋凉凉,胡岗,等.十枣汤联合氟尿喀啜配合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39-41.[7]赵怀玉.艾迪注射液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7(23):43,52.[8]孟庆杰.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益气养胃汤治疗晚期胃癌伴有恶性腹腔积液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9):139-141.[9]王媛.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25-28.[10]周永红,张风宾,赵飞.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縮腹腔灌注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9,40(8):1821-1823.[11]陆佩知,徐丽,杨会张,等.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氟尿喀陀及顺餡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67-168.[12]尤振宇,刘洋,苏晓辉,等.斑螯酸钠维生素B6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肿瘤恶性腹水[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73-75,79.[13]杨冬野,焦洋,杜志坚,等.猪苓多糖注射液联合顺銷腹腔给药治疗胃癌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8,40(5):725-727,731.[14]刘丹,姚军,邓海燕.利水膏联合艾灸治疗大肠癌晚期恶性腹腔积液[J].中医学报,2018,33(7):38-40.[15]江烽,洪芦鱼,曾水成.中药脐疗联合艾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6):133-135.[16]王文,司文涛,杨萍,等.消胀利水散外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胃癌腹水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16):1389-1394.[17]王佛有,李戈.实脾消水散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腹腔积液2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2):45-47.[18]苏婉,龚亚斌,王立芳,等.皮硝大黄粉外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1):87-90.[19]许建新,王燕山,饶爱华,等.腹水消外敷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9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6):416-417.[20]曹玉婵,田叶红,张巧丽,等.针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5):880-882.[21]苏场茗,黄金昶.针刺治疗原发性卵巢癌癌性腹水27例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收稿日期]2020-08-10外邪侵袭。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病因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
”《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
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
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
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
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
”;《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
”;《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
《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中医:
小儿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杜锡贤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玉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博士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
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等,常反复发作,湿疹急性期剧烈瘙痒,尤其在晚上致小儿烦躁哭闹而影响睡眠和进食,严重影响小儿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发育。
中医药因能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皮损,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复发,越来越受到重视。
现就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一、中医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古代医藉记载的“奶癣”、“胎敛疮”、“四弯风”等相当于小儿湿疹,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云:
“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敛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敛,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敛。
”明确指出本病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
认为其病机“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四弯风》又载:
“此证生在两腿弯、脚弯,每月一发,形如风癣,属风邪袭人腠理而成,其痒无度,搔破津水,形如湿癣。
”《诸病源候论》认为小儿发病乃“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是心家有风热”。
清《外科真诊》记载:
“奶癣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而成,有干湿之分。
干者形如癣疥,痒起白屑;湿者皮肤起粟,瘙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
”
现代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婴儿湿疹为“婴儿湿疮”,特应性皮炎为“四弯风”。
婴儿湿疹相当于中医的“奶癣”、“胎敛疮”,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
近年来有人认为婴儿湿疹是特应性皮炎的婴儿型,但亦有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婴儿湿疹都是特应性皮炎。
因此,小儿湿疹应包括婴儿湿疹与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二、名医经验
xx分二型论治婴儿湿疹:
①热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潮红,面部灼热,津脂稠粘,味腥微臭,搔痒不安,急躁,大便干,身体多肥胖等。
治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利湿。
方用:
金银花9g,生槐花9g,黄芩3g,竹叶3g,灯心
1.5g,干生地9g,白鲜皮9g,丹皮3g,绿豆衣3g,车前草6g,滑石6g,生甘草3g。
②湿盛型,证见局部皮色暗淡,不热,津脂不多,或有脱屑,时流浅黄稀水,结痂很厚,痒感较轻,大便次数多,身体多瘦弱等。
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
方用:
苍术3g,白术3g,茯苓3g,炒槐花3g,厚朴
1.5g,xx
1.5g,炒枳壳
1.5g,炒槟榔
1.5g,xx
1.5g,炙甘草3g。
何雯总结李家凤经验,认为婴幼儿湿疹的病因是湿邪为害,由禀受胎温热毒,生后复感风邪,风湿热淫外发肌肤所致。
最常见的证型是风湿热淫。
治疗应当从风、热、湿论治,予清热利湿,驱风止痒。
创荆防扫毒剂(荆芥穗、防风各6g,地肤子、刺蒺藜各10g,白鲜皮6g,丝瓜络、板蓝根各10g,金银花6g,茜草、九里光各10g,蝉蜕6g,土茯苓、川芎各10g,苦参6g,甘草3g)和外洗方(蛇床子、明矾、苦参、茵陈、地肤子、金银花、薄荷、黄芩、臭椿、九里光、野菊花各10g,花椒6g,冰片3g),治疗小儿湿疹,疗效显著。
王霞芳从脏¸论治,以健
脾为本,祛邪以化湿为要,临证多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祛湿以化湿为要,兼以清热祛风,临证多用三仁汤、四妙丸、四苓散、六一散、消风散等;气血同病,宜气血同调,补血活血;内外兼治,注重辨证与局部治疗。
宋瑜总结马绍尧对湿疹的辨证施治经验,初从外因风、湿、热、虫、毒治之有效,近年来从脏¸辨证论治,疗效较前明显提高。
辨证施治分四型:
①心肝火旺证治宜泻火清热利湿,方用导赤散、黄连泻心汤加减;②风热袭肺证治宜祛风清热,宣肺止咳,方用泻白散、桑菊饮加减;③脾经湿热证治宜健脾化湿,祛风清热,方用泻黄散(藿香、山栀、石膏、防风、甘草)或益黄散(陈皮、青皮、木香、柯子);④肾虚风燥证治宜健脾补肾,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汤加减。
樊惠兰总结宋祚民经验,辨证分三型:
①脾湿胃热型治则:
清胃热,利脾湿。
方药:
滑石12g,生石膏30g,黄芩10g,苍术10g,丹皮10g,生薏苡仁15g,茯苓10g,泽泻10g,车前子10g,生甘草6g。
②脾虚湿困型:
健脾利湿。
方药组成:
苍术10g,白术10g,陈皮10g,生薏苡仁30g,滑石10g,白扁豆10g,生甘草5g。
③脾虚肤燥型:
健脾润燥,益气养血。
方药:
黄芪6g,当归10g,丹参10g,鸡血藤10g,北沙参10g,茯苓15g,山药10g,陈皮6g,白芍6g,防风6g,扁豆10g,生甘草6g。
小儿湿疹以脾湿胃热型及脾虚湿困型最为多见,强调脾胃功能的强弱贯穿于小儿湿疹的始终,在治疗时,切记要健脾养胃,调补中焦。
三、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指南摘录
特应性皮炎多由禀赋不耐,胎毒遗热,外感淫邪,饮食失调,致心火过胜,脾虚失运而发病。
婴儿期以心火为主,因胎毒遗热,郁而化火,火郁肌肤
而致。
儿童期以心火脾虚交织互见为主,因心火扰神,脾虚失运,湿热蕴结肌肤而致。
(一)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证证见面部红斑、丘疹、脱屑或头皮黄色痂皮,伴糜烂渗液,有时蔓延到躯干和四肢,哭闹不安,可伴有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指纹呈紫色达气关或脉数。
本型常见于婴儿期。
治法:
清心导赤。
方药:
三心导赤饮加减:
连翘3g,栀子3g,莲子心3g,玄参3g,生地黄5g,车前子5g,蝉蜕3g,灯心草3g,茯苓5g,甘草3g。
2.心火脾虚证证见面部、颈部、肘窝、腘窝或躯干等部位反复发作的红斑、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或有渗液,瘙痒明显,烦躁不安,眠差,纳呆,舌尖红,脉偏数。
本型常见于儿童反复发作的急性期。
治法:
清心培土。
方药:
清心培土方加减:
淡竹叶10g,连翘10g,灯心草10g,生地10g,白术10g,山药15g,薏苡仁15g,钩藤10g,牡蛎15g(先煎),防风10g,甘草5g。
3.脾虚蕴湿证证见四肢或其他部位散在丘疹、丘疱疹、水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或指纹色淡。
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儿童反复发作的稳定期。
治法:
健脾渗湿。
方药:
小儿化湿汤加减:
苍术10g,茯苓10g,炒麦芽10g,陈皮3g,泽泻10g,滑石10g,炒白术10g,炒薏苡仁10g,甘草3g。
(二)外治
1.皮损潮红、丘疹,或散在水疱而无渗液时,可选用黄精30g,金银花
30g,甘草30g加水2000ml,水煎至1500ml,待冷外洗。
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水煎取汁冷湿敷。
有少量糜烂渗液者,外搽5%~10%甘草油、紫草油或青黛油。
皮肤干燥、脱屑、干燥肥厚苔藓样皮损可选有用5%~10%黄连软膏、复方蛇脂软膏或其他润肤膏外搽。
小儿湿疹病因复杂,病机多样,个体差异较大,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湿疹方面经验丰富,方法较多,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另外,湿疹患儿的日常护理格外重要:
患儿及乳母应禁食虾、鱼、蛋、牛肉、羊肉、葱、姜、蒜、螃蟹、辣椒等食物;用纱布包住患儿双手,防止搔抓,日常头戴布帽,以减轻后枕部的摩擦;给患儿穿棉质宽大衣服,不能穿着羊毛、人造纺织品内衣,以免过敏而加重病情;家中不宜豢养猫狗等宠物,也不宜种植花草等。
试题:
1.小儿湿疹相当于古代医籍中记载的哪些病名?包括现代医学的哪些病?
2.婴儿期、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如何辨证论治?
3.婴儿湿疹如何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