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
- 格式:ppt
- 大小:11.44 MB
- 文档页数:27
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首先,让我们来解释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
这两种观点都是历史学上的观点,用于解释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
1. 群众史观:群众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主要是由广大群众的力量所推动和决定的。
按照群众史观的观点,历史的发展不是由个别英雄或统治者的决策所主导,而是由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行动所决定的。
群众史观强调社会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群众的意识和行动所决定的。
在群众史观下,社会变革和历史转折点是由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2. 英雄史观:相对于群众史观,英雄史观认为历史进程中个别英雄或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是至关重要的。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进程是由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决策和领导所主导的。
英雄史观将历史事件和发展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强调个人的决策和行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在英雄史观下,伟大的领袖和英雄被视为历史进程的关键推动者。
这两种观点有着不同的重点和偏向,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有时候可以同时运用这两种观点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群众史观强调广大群众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群众运动和群众力量所推动的。
群众史观关注社会的底层力量和社会运动的动力源泉。
它强调社会变革是由广大群众的觉醒和行动所推动的,而不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所主导的。
群众史观认为,群众的意识觉醒和集体行动是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相比之下,英雄史观则注重个别英雄和伟大人物的作用和贡献。
英雄史观将历史的进程归因于个人的英勇和智慧,将伟大领袖和英雄视为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英雄史观认为,历史的转折点和重要事件是由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所引起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并不是彼此排斥的观点。
实际上,在历史研究中,这两种观点经常被同时运用来解释和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进程常常是由广大群众的行动和个别英雄的决策所共同推动的。
群众的行动可以促使个别英雄的崛起和发挥作用,而个别英雄的决策和领导也可以引领广大群众的行动。
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哎,今天咱们聊聊两个有意思的观念,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对吧?别担心,咱们慢慢说,肯定不会让你听得一头雾水。
首先说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这玩意儿呢,就是说历史是由一些伟大人物推动的。
换句话说,伟人都能撬动历史这块大石头,像是那些风云人物,成就了一番伟业。
你看看那些英雄,诸葛亮、拿破仑,甚至是现代的那些政治家、企业家,都是个中翘楚。
你要是问我,他们真的是历史的主宰吗?我觉得,他们也只是时代的一个小点缀。
就像是咖啡里的奶泡,没错,加了就更好喝,但没有也没啥大不了。
真正推动历史的,是人们背后默默无闻的付出。
历史的车轮总是需要广大群众的力量来推动,单靠几个英雄可不行。
再来聊聊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这可有意思了,强调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大家一起拧成一股绳,才能改变历史。
想想那些抗争的民众,多少人站出来,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像那春风化雨,滋润了干涸的土地。
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动力。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几位英雄的故事,而是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活拼凑而成的。
就像拼图,缺了哪个小块,整个画面都不完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要问,咱们到底该相信谁呢?是那些历史大佬,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群众?其实呢,我觉得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
英雄和群众就像是亲兄弟,缺一不可。
没有英雄的引领,群众的力量也可能被埋没;而没有群众的支持,英雄再强大也难以立足。
就像你要做一顿美味的饭,光有调料没有米也不行,光有米没有调料,味儿也不对。
两者结合,才能出好菜。
再想想咱们的生活,谁能说自己是多么了不起的英雄呢?大多数人其实都在为家庭打拼,为生活奋斗。
那些平凡的日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虽然不一定光彩夺目,但却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基石。
就像一块大理石,上面雕刻的每一处,都是那些日复一日的小故事。
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那高高在上的英雄,却忘了那些在底层默默奉献的人。
该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承认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的。
其次,其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地位,唯物主义人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而唯心主义则认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1)英雄史观:英雄史观又称天才史观,是一种绝对夸大个别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个别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它或者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伟人具有“天赋才能”,历史的发展由他们的思想和意志所决定,历史由他们所创造;或者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天命、上帝所安排和支配,而伟大人物则是这种天命、上帝意志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代表它们来决定历史和主宰人民群众的命运。
英雄史观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诬蔑人民群众不过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物质”,只能盲目跟着“英雄”走。
(2)唯物史观:是我们所讲的历史唯物主义。
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3)人民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对的,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史观属于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谁更胜一筹?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念,它们各自在历史研究和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谁更胜一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性。
英雄史观强调历史中个别英雄人物和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它注重研究和记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政治家、军事将领等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
英雄史观认为这些个别人物的非凡才能和决策力是历史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是由少数出色的人物主导和塑造的。
相比之下,群众史观更注重广大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和影响。
它强调社会的集体力量和群体行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群众史观关注群众的意识形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变化,认为这些变化是历史进步的动力。
它认为历史是由广泛的社会力量、群众运动和社会变革推动的。
无论是英雄史观还是群众史观,都有其优势和适用性。
英雄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评估个别人物的贡献,他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可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转变。
通过研究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决策,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
然而,仅仅关注英雄人物可能会忽视社会其他成员的作用。
群众史观强调社会中底层人民的力量和作用,它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的基层动态和民众的生活状态。
群众史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变革的根源,揭示社会运动和革命的推动力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并将它们结合起来。
通过对英雄人物和群众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历史进程。
历史是一部包含众多个体和群体故事的复杂图景,单一的史观难以涵盖历史的全部。
因此,在评判谁更胜一筹时,我们可以说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性。
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透过英雄史观可以突显个别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力,而群众史观则强调广泛社会力量的决定作用。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史观,我们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历史的维度和多元性,以绝对的群众史观来否定绝对的英雄史观是愚蠢的,以绝对的英雄史观来否定绝对的群众史观是恶毒的。
2020年大学马原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CD)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的积极作用有()A.批判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B.启发民众进行资产阶级革命C.保证资产阶级的胜利D.为资产阶级建立国家提供理论依据3.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A.垄断资本主义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生产社会化D.经营管理社会化[单项选择题答案]1--5A.C.A.D.C6--10C.A.B.B.C11--15D.A.B.C.C16--20C.D.B.B.D21--25D.D.A.C.B二、单选题4.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在经济发展中引入绿色GDP概念。
改变一味追求GDP数量的做法,在追求GDP数量的同时提升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地方政府对GDP认识的转变体现了A.矛盾的对立统一B.辩证的否定观C.量变导致质变D.矛盾的特殊性正确答案:B,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正确答案:C,6.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正确答案:C,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正确答案:B,8.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因为A.真理就是客观规律,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B.真理具有客观性,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C.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正确答案:B,9.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C.艺术D.语言学正确答案:D,1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正确答案:C,11.“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一、英雄史观与群众观1、英雄史观与群众观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具体表现为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们群众创造历史。
2、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看,英雄史观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停留于历史现象的表面,把活动在历史舞台前面的少数英雄人物的作用尤其是他们的意识的作用加以夸大并绝对化,而把默默无闻的广大人民群众及其历史活动置于视野之外。
从社会历史根源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
从阶级根源看,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出于阶级偏见,不敢承认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而需要用英雄史观来为自己服务。
这是英雄史观得以产生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现实的人是指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社会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三、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与动物的区别。
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劳动。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其二,人与人的区别。
在这个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根本属性即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表现为阶级性。
人的本质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所有个体的抽象物,而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各种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并且伴随其变化而变化。
总之,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的而非生物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历史的而非永恒不变的。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第10章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0.1 复习笔记一、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1.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的对立(1)英雄史观①含义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②主要形式a.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认为历史上少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思想智慧、品格才能、愿望意志等,是决定社会发展进程的最终原因,人民群众是消极的、被动的因素,是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
b.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认为历史是由某种客观的、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等决定的。
少数英雄人物充当着这种客观精神力量的体现者和执行者,人民群众只能完全听从这种精神力量及其代理人的支配。
③历史根源a.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以及阶级对立的出现,劳动群众长期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遭到严重的束缚和摧残。
b.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将人与人之间地位、才能等社会的、历史的差别说成是永恒的、自然的差别,极力贬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贬低劳动群众的历史作用。
④认识论根源a.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
b.历史活动直接的主观动机总是与个别人物相联系,而这种主观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却是间接的和隐而不显的。
c.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人民群众的作用,往往会被遮蔽、忽视,而引人注目的则是给某些具体历史事件、历史情节打上特殊印记的少数历史人物。
(2)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①含义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②理论原则a.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b.历史唯物主义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c.历史唯物主义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活动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①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
②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论青年毛泽东从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摘要:青年毛泽东的历史观经历了一个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过程,就毛泽东的成长经历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其思想表现出了多变性。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毛泽东信奉圣贤救世,认为只有圣贤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毛泽东的历史观发生转变,认识到群众力量的强大,实现了由英雄史观到群众史观的转变。
标签:青年毛泽东;英雄史观;群众史观;转变五四前后,青年毛泽东由相信英雄救世到相信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实现了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
这时的毛泽东已经认识到了群众的巨大力量,他强调“民众的大联合”,强调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以此来改变现实的世界。
认真研究青年毛泽东历史观的转变,对于深入了解其群众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毛泽东并非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其思想上经历过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就毛泽东个人成长的经历而言,毛泽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正是在这一双重影响之下,毛泽东的思想表现出了多变性。
幼年时期的毛泽东深受其父母的影响,尤其是其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其信奉佛教,并且富有同情心,常常在饥荒的时候送些米面接济穷人。
在母亲的影响下,毛泽东从小就乐于助人,甚至曾跟随其母亲信奉佛教,相信因果报应。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接受的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这一时期毛泽东熟读《四书》、《五经》,但是很快他意识到这些经书枯燥无味,又远离现实,相对于这些书,他更热衷于读一些被称为离经叛道的东西。
毛泽东曾回忆说:“我熟读经书,可是我不喜欢它们。
我爱看的是中国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尽管老师严加防范,还是读了《精忠传》、《水浒传》、《隋唐》、《三国》和《西游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1]108。
毛泽东这种反传统的性格对以后他思想的转变有很重要的影响。
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首先,请大家想一想,什么是“观”,当我们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候,其实不是说世界本身是什么样,而是你的看法,本身是什么样无关紧要,你怎么看它非常重要。
所以今天我讲的的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就是这么一种看法。
Ok现在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人民史观:毛主席受马克思的唯物辨证主义影响,一生坚持着“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毛泽东的人民史观。
美国人实行三权分立,小政府,大社会,认为人民群众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而不需要外界的专制力量来解决问题,这就是美国人的人民史观。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也是唯物史观的肯定回答。
那什么又是英雄史观呢?尼采认为“英雄”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英雄”就没有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伟人的历史才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英雄史观认为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而无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英雄人物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怎么看待人民群众和英雄个人的联系和矛盾?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在天安门前大喊人民万岁,是毛主席作为英雄喊出来的,但如果作为台下的人民也喊人民万岁,可能就有问题了,人民得喊毛主席万岁,这样才能形成英雄和人民之间良性的互动,英雄心里装着天下,装着人民,而世世代代的人民,也都在敬重着、怀念着我们民族的英雄。
再回顾欧美国家的历史人物,1732年出生的美国国父华盛顿,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制度,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
他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恋官位、坚持民主,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所以我认为,从历史社会根源来看,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发展力水平较低,广大人民群众过着被剥削、被压迫的日子,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英雄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