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 2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2
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2)孔子教育思想学习心得范文篇三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在奴隶制崩溃的春秋时代,官学衰废,私学兴起,思想流派随之产生,法家,道家,儒家先驱人物出现,宣传各自的主张。
孔丘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良社会。
他提出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体系,并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的主流,他主张自觉修养德行,树立了优秀教师的典范。
他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
他提出了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
力求走中庸之道,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
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大浪淘沙以后,孔子的德育精髓已经深深渗透在中华民族千秋万代儿女们的灵魂之中。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鲁国陬邑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孔子三岁父逝,母亲颜徵迁居曲阜闕里,家教中重视对他的礼仪之教。
当时,鲁都曲阜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存着西周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社会的动荡,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遭受严重破坏。
在思想意识上,一些适应时代变化的新思想正在萌芽。
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发展,时代变化给孔丘的教育思想以深刻影响。
(一)重视德育的作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教育中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
加强感化性的礼教。
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与领导。
所以,对人民进行整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在呼唤德育的回归,中国人的文明程度正在走向衰退,比如:一些人在电影院,公共汽车,候车大厅,候机大厅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一些人为了利益,不顾后果,不顾他人及后代,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仍然有人屡屡触碰这根红色道德底线:饭店里面地沟油依然泛滥,粮食中的农药严重超标,从前人们爱吃新米煮的米饭,喝新米熬的粥,如今连农民自己家留下来专门供自己吃的新米也不吃了,他们都知道,米里面有毒,需要放置几个月以后才能吃。
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好学启因)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耻下问学、思、行并重含义“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 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倦怠学以致用,学是手段,行是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意义探索学习过程,由学到思进而行,是孔子探索学问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
揭示学思关系,初步揭示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相符合。
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 发式教学的教育家(选/名/简)含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答其词。
训练方法由博返约:对较多的具体事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 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观点。
叩其两端:从事物的不同方面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是合乎辩证法的。
从事物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答案。
意义是世界上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掌握基本思考问题的方式。
因材施教含义: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承认学生具有差异性。
方法(孔子了解学生常用两种方法)通过谈话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有助于促进各种人才的成长。
道德教育内容“礼”和“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为道德规范(忠、孝)“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忠、恕) (中心思想)“礼”与“仁”成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原则和方法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育学生要坚持志向克己(严于律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力行“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行”重视道德实践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子曰:“过犹不及”在政治和道德实践中,避免一切过激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意思是: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创造的人,我没有这个毛病。
多多地听,选择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
孔子认为知识教育靠多闻多见去获得。
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
2、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第一句话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从旧的知识中得到启发,悟出新的道理来,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旧所闻。
新者,今所得。
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
"朱熹的注释很有道理,包括这样的意思:"故"是"新"的基础,"新"是"故"的发展;"时司"集中体现了二者相互间的联系性,并含有转化的意思。
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
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进行贤能教育。
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
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治学的重要条件。
《论语》中有“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乐趣,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对怠惰者给予批评。
(二)学习方法----获知之桥梁。
重视学习方法,是每个学生应有的学习态度。
孔子为此曾多次表扬颜回。
他主张“温故而知新。
”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并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时应当独立思考,但思考必须以认真读书为基础,他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知也。
”几乎人人都知道孔子这句话,这是孔子做学问的态度----治学严谨、求实。
他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之;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是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明;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明。
这是杞国、宋国资料和熟悉历史的贤人不够的原故。
如果资料充足,那么我就可以用来作证明了。
这足以说明孔子治学严谨、扎实的态度。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十大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的思想。
作为个体的人是有差别的,智力、经验、认识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育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成不变。
2、有教无类的思想。
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能剥夺任何人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3、学思结合的思想。
只学习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学习不能机械性死学,要消化、思考,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4、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没有使用价值的学习毫无意义。
知识很多不能都学,学习要以应用为导向。
5、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
德育和智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智育没有德育,对社会的危险性更大。
6、重视自我反省的思想。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之于个人就像老师之于学习,是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通过不断地反省总结,才能矫正自己的不足。
7、强调担当与责任教育的思想。
与知识比起来,责任和担当更重要,教育的首要社会目的就是教人有责任心。
8、强调立志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学习的目标,才能有恒心、有毅力去努力学习。
9、树立终生学习、以民为师的理念。
学习不分高低贵贱,不懂就要请教,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
不学习就会掉队,活到老学到老。
10、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及对个体的促进作用。
教育不仅是一个人的事,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事。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本文试从现代教育哲学、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视角,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出初步的诠释。
㈠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描述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的教育理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的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围绕既定的育人目标确定了被称为“六艺”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二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
孔子的教育思想化学化工学院11化学(1)班苏萍学号:110703001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倡导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留下了许多有益的教育格言,成为万世师表。
孔子虽然没有自己的著作传世,但由他的弟子将其言论汇集而成的《论语》一书,却可以让我们从中领略他的哲人风采,感悟他的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一、孔子的学生观孔子的学生观集中体现在他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思想。
孔子认为,人的天生素质都相差不远,只是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才形成差异,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认为除了上知、下愚不可移易之外,其他人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
这说明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人的可塑性。
孔子在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可塑性的基础上,演绎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执行的教育方针。
他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门弟子来自鲁、齐、宋、晋、楚、秦等国,其中有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贱人”仲弓;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渊;有愚直的高柴,也有卤莽的子路。
孔子不畏世俗,怀着极大的教育热情,“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对于那些出身低贱和家境贫寒的学生施以平等的教育,真正做到了“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忠于道”,体现了师爱的理智性和广泛性。
孔子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系,探求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当代教育理论之间的渊源流变,对于教育科学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本文试从现代教育哲学、现代课程论、教学论的视角,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作出初步的诠释。
㈠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描述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之中,需要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的教育理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是孔子对教育作用的理论概括: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对于教育对象,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不分年龄长幼,不论出身贵贱,不管华夏与狄夷,他主张人人都应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对教育对象的论断中所包含的民主因素和公平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围绕既定的育人目标确定了被称为“六艺”的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二者都应归入基本技能的范畴;“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天文地理阴阳历法。
作为教学内容的“六艺”,涵盖了道德修炼、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三部分,且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
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习得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
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的教学活动曾起到过重大的影响。
孔子在教学方法领域的创造更是闻名中外成就辉煌。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著名论断千古流传,至今仍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荀子尊称为“六经”,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的教材。
孔子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乃至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具有着十分崇高的地位。
㈡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论透析□特色鲜明的道德教育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德育的针对性,突出德育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
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的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
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虽有诸多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人格标准,却堪称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观照今天的教育现实,倍显孔子德育思想的真理光辉熠熠夺目。
二是德育的有效性,重视德育的途径。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突出根本,有明确的德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提出了达成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容易做到,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维度逐步扩展: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拓展为对师长的敬爱,对国家的忠诚,对子女的慈爱,对兄弟左右的关爱(“悌”)和对朋友的诚实守信,在此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奉献给整个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
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从易到难,符合情理,便于学生躬行践履,避免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关注和重视教育心理。
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心理科学尚未问世,人们对心理现象的认知水平低下,孔子能够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主要方面,来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心理学意义。
重视学习动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说明孔子认识到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放大兴趣效应——“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
捕捉情感契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并指出,这正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时机。
关注心理差异——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鲁、雅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潜质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丰富高超的教学方法。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艺术的精湛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西方学者多以为是苏格拉底的贡献。
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倡导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名称本身也是孔子的首创。
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是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
此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
教学论专家在阐释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教学理论时,常引用一段苏格拉底与一位青年的经典对话。
从那一段生动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通达时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结论尚未成熟,思路尚未明晰,处于意欲陈述而又难以准确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里理清思路,选择恰当而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这就是“发”。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
和苏格拉底对话法相比较,二者的共同之处是:彼此都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
但是二者处理思维矛盾的方法则完全不同:苏格拉底是通过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迫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的状态,从而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孔子则是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悱”的心理状态,启发的契机出现,教师适时点拨,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由以上分析可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受到制约,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求异创新精神的培养。
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的作用只是在于指导促进。
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相比较,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和凸显,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因材施教”的理论,体现了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在《论语》中,有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教学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例如《论语•颜渊》篇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均曾向孔子问仁,孔子做出了四种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樊迟的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的最基本概念——“爱人”;司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不要急于表态;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是孔门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