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5.18 MB
- 文档页数:2
火山碎屑岩的一般特征火山碎屑岩:是火山作用(包括地下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堆积后经多种成岩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中除火山碎屑物外,还可含有一定数量的正常沉积物或熔岩物质(作为胶结物)。
火山碎屑岩不仅见于地表,亦可见于火山管道和次火山岩体中。
火山碎屑岩在各个地质时期,不论在陆上,还是水下,均有广泛分布。
火山碎屑物指的是由于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地下熔融的岩浆或已凝固的熔岩,经火山爆发时被粉碎或破碎而成各种岩屑、晶屑和玻屑。
有时亦可混入火山通道两侧、上部或基底围岩的碎屑。
因此它带有内生成因特征;另一方面,火山碎屑物被喷出后,又在空气或水盆地中搬运、降落、沉积,所以它们又具有沉积形成的特点。
火山碎屑岩的物质成分与相应的熔岩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向熔岩过渡的种属很相似,在空间分布上,两者者也经常是共生的;而在结构构造上有的则和正常沉积碎屑岩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很多差别。
如前者岩石和矿物的碎屑多半成棱角状,碎屑物分选很差,成分和结构构造上变化很大,常缺乏稳定的层理,只有正常沉积物增多及在水中沉积时,这些特点才逐渐消失。
所以火山碎屑岩是一种介于熔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岩石,向两端都有一系列过渡变种。
因此含有火山碎屑物50-10%的岩石,可属广义的火山碎屑岩,而正常火山碎屑岩则含火山碎屑物应在90%以上。
火山碎屑岩的成岩方式不同于其它岩石。
向熔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主要由熔浆胶结凝固而成。
向沉积岩过渡的火山碎屑岩,则粘土物质、化学沉积物及火山灰次生变化产物—蒙脱石、绿泥石、沸石等胶结。
而正常火山碎屑岩主要不是压紧固结,部分有火山灰分解产物或化学沉积物胶结。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成岩方式,即是在较酸性、碱性、粘度大,富含挥发分的岩浆上升过程中,气体析出成“牛奶泡沫”状,形成火山碎屑流,火山碎屑物高温熔结在一起,而成为熔结火山碎屑岩。
火山碎屑岩常具有特殊鲜艳的颜色,如浅红、浅黄、淡绿、灰绿等各种色调。
火山碎屑岩野外描述火山碎屑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出的碎屑物质在空中经过风力和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面形成的一种火山岩石。
它通常呈现出灰色、黑色或褐色,具有颗粒状、块状或层状结构。
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其存在可以反映出地球表面的火山活动历史。
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我们可以看到它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结构。
首先,火山碎屑岩的颗粒大小不一,有的颗粒较大,有的颗粒较小。
这是因为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中,火山喷发所排放的岩浆在空中冷却凝固后形成的碎屑物质经过风力的作用会被分散,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大小的颗粒。
火山碎屑岩的颜色常常会与其中所含的矿物成分有关。
一般来说,含有较多黑色矿物的火山碎屑岩呈现出黑色或暗灰色,而含有较多铁质氧化物的火山碎屑岩则呈现出红褐色。
这一点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岩石的颜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火山碎屑岩在野外还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到火山碎屑岩中存在着大小不一的空洞,这是因为火山岩浆在喷发过程中含有气体,当岩浆冷却凝固后,这些气体被困在岩石中形成了空洞。
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火山碎屑岩的分布范围和堆积方式,我们可以推测出火山爆发时的喷发强度和方向。
此外,火山碎屑岩中的矿物成分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火山岩浆的来源和组成。
总的来说,火山碎屑岩是火山活动的产物,通过在野外观察它的特征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火山活动的一些信息。
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复杂而多样,其特征和结构也具有多样性。
因此,在野外观察火山碎屑岩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岩石的颗粒大小、颜色、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质背景知识,来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解读。
通过这样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火山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为地质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化、运移、沉积等过程形成的沉积岩。
根据岩石碎屑的不同特征和成因,碎屑岩可以分为砂岩、砾岩和泥岩三种主要类型。
砂岩是由颗粒直径在0.0625~2mm之间的砂粒组成的岩石。
砂岩的特点是颗粒粗大,肉眼可见,质地坚硬,具有一定的储集和渗透性。
常见的砂岩颜色有灰白色、红色、黄色等,质地可以是细砂岩、中砂岩和粗砂岩。
砂岩的成因有风成砂岩、河流冲积砂岩、湖泊沉积砂岩等。
砂岩常见的构造有层理、斜交层理、波痕等,这些构造记录了砂岩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变化。
砾岩是由颗粒直径大于2mm的砾石组成的岩石。
砾岩的特点是颗粒较大,块状或角状,质地较硬,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
常见的砾岩颜色有灰色、黄色、红色等,质地可以是细砾岩、中砾岩和粗砾岩。
砾岩的成因有冲积砾岩、冰碛砾岩、海岸砾岩等。
砾岩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层理、窝状结构、潜水块状结构等,这些构造反映了砾岩形成过程中的运动和沉积环境。
泥岩是由颗粒直径小于0.0625mm的粉状物质组成的岩石。
泥岩的特点是颗粒细小,质地柔软,具有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
常见的泥岩颜色有灰色、黑色、蓝灰色等,质地可以是粉砂质泥岩、淤泥岩和粘土质泥岩。
泥岩的成因有湖泊沉积泥岩、海洋沉积泥岩、河道沉积泥岩等。
泥岩的构造特征主要有层理、波痕、泥石流结构等,这些构造记录了泥岩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运动状态。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类型的碎屑岩,还有一些次要类型的碎屑岩,如砂质泥岩、砂砾岩、砾砂岩等,这些岩石的特征和成因介于两种主要类型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质。
碎屑岩是由岩石碎屑经过风化、运移、沉积等过程形成的沉积岩。
根据岩石碎屑的不同特征和成因,碎屑岩可以分为砂岩、砾岩和泥岩三种主要类型。
每种类型的碎屑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构造,记录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的沉积环境和变化。
研究这些特征和构造,可以揭示地质历史和地球演化的过程,对于研究沉积学、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碎屑岩是一类由已经存在的岩石碎屑经过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
它是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之一,具有广泛的分布和多样的特征。
本文将介绍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可以分为砂岩、砾岩和泥岩三类。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类碎屑岩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砂岩砂岩是由砂粒组成的碎屑岩,其主要特征如下:1. 颗粒成分:砂岩的颗粒成分主要是石英,也可以包含少量的长石、云母和其他矿物。
这些颗粒的大小一般在0.0625-2毫米之间。
2. 结构:砂岩的颗粒之间常常有一定的空隙,形成孔隙度。
砂岩可以分为均质砂岩和颗粒状砂岩两种结构类型。
均质砂岩的颗粒排列整齐,颗粒间无明显的孔隙;颗粒状砂岩的颗粒排列松散,颗粒间存在较多孔隙。
3. 颜色:砂岩的颜色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其中矿物的成分和含量。
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灰色、黄色、红色等。
4. 纹理:砂岩的纹理可以分为层理状、交错状和鳞片状等。
层理状砂岩呈现出平行的层次结构,交错状砂岩则是颗粒的交错排列,鳞片状砂岩则是颗粒形成鳞片状的结构。
二、砾岩砾岩是由直径大于2毫米的砾石组成的碎屑岩,其主要特征如下:1. 颗粒成分:砾岩的颗粒成分主要是砾石,也可以包含少量的砂粒和泥粒。
砾石的成分多样,包括石英、长石、岩屑、变质岩等。
2. 结构:砾岩的颗粒之间常常有较大的孔隙,形成孔隙度。
砾岩可以分为均质砾岩和颗粒状砾岩两种结构类型。
均质砾岩的颗粒排列整齐,颗粒间无明显的孔隙;颗粒状砾岩的颗粒排列松散,颗粒间存在较多孔隙。
3. 颜色:砾岩的颜色多样,主要取决于其中砾石的成分和含量。
常见的颜色有灰色、黄色、红色等。
4. 纹理:砾岩的纹理通常是颗粒的交错排列,形成交错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使砾岩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
三、泥岩泥岩是由粘土颗粒和泥粒组成的碎屑岩,其主要特征如下:1. 颗粒成分:泥岩的颗粒成分主要是粘土颗粒和泥粒,其中粘土颗粒的直径小于0.002毫米,泥粒的直径在0.002-0.06毫米之间。
岩石分类及其特征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它们是由不同的矿物质组成的固态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下面将对这三类岩石的分类及其特征进行介绍。
一、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质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形成环境和结晶方式的不同,火成岩可分为火山岩和深成岩。
1. 火山岩火山岩是由火山喷发时所喷出的岩浆在地表冷却、硬化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火山岩有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火山岩具有以下特征:质地细腻,颜色深浅不一,有些种类质地泡沫状;具有玻璃状质地,容易进行摩擦火花;具有多孔结构,孔隙度较高。
2. 深成岩深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深成岩有花岗岩、二长岩和橄榄岩等。
深成岩具有以下特征:晶体发育良好,颗粒细致;岩石中的矿物质颗粒较大,肉眼可见;结构均匀致密,没有孔隙。
二、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层在地表产生的物理、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影响下,经过风化、侵蚀、沉积、压实等过程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成因和组成特点,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生物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
1. 碎屑岩碎屑岩是由岩屑颗粒通过风化和侵蚀作用剥离、运移和沉积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碎屑岩有砂岩、泥岩和粉砂岩等。
碎屑岩具有以下特征:颗粒较大,可肉眼分辨;结构松散,含有明显孔隙;容易分解成颗粒状物质。
2. 生物碎屑岩生物碎屑岩是由藻类、贝壳、骨骼等有机物质通过生物作用堆积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生物碎屑岩有石灰岩和磷灰岩等。
生物碎屑岩具有以下特征:颗粒尺寸不一,可见贝壳和化石;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不易分解。
3. 化学沉积岩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的化学物质沉积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化学沉积岩有盐岩、石膏岩和硫化岩等。
化学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质地坚硬、致密;不含岩屑,没有明显的颗粒;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结构。
三、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地壳运动等作用下发生化学、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岩石。
根据变质程度和组成成分的不同,变质岩可分为页岩、片岩和大理岩。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岩石机械风化后形成的岩石碎屑和矿物碎屑,经搬运、沉积、压实、胶结而成的岩石,称为碎屑岩,又称陆源碎屑岩。
碎屑岩的基本类型:
1.碎屑颗粒大小: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2.物质来源可分为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
3.成因类型及分布:冲积扇砂砾岩体碎屑岩。
冲积扇是指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区,山间河流携带大量碎屑物质进入平原,在出山口处因流速变小,能量降低,而使碎屑物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锥积体。
冲积扇中的砂砾岩体称为冲积扇砂砾岩体。
特征:
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粒径又分为集块岩(>64毫米)、火山角砾岩(64~2毫米)和凝灰岩(<2毫米)。
陆源碎屑岩按碎屑的粒径,可分砾岩(角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砾岩有棱角者称角砾岩,按砾石大小又可细分为巨砾岩(>256毫米)、粗砾岩(256~64毫米)、中砾岩(64~4毫米)、细砾岩(4~2毫米)。
砂岩按砂粒大小可细分为巨粒砂岩(2~1毫米),粗粒砂岩(1~0.5毫米)、中粒砂岩(0.5~0.25毫米)、细粒砂岩(0.25~0.1毫米)、微粒砂岩(0.1~0.0625毫米)。
粉砂岩按粒度可分为粗粉砂岩(0.0625~0.0312毫米),细粉砂岩
(0.0312~0.0039毫米)。
碎屑岩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质两部分组成。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成分(颗粒)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岩屑)填隙物成分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颗粒:矿物碎屑按密度分为轻矿物:比重小于2.86,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重矿物:比重大于2.86来自岩浆岩:榍石、锆英石、铁镁矿物来自变质岩:石榴石、红柱石碎屑岩自生矿物:黄铁矿、重晶石(属化学成因物质成分)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在沉积岩中相对富集,主要出现在砂岩及粉砂岩中。
在中酸性岩中,石英平均含量10-20%,在片岩、片麻岩中含量一般小于40%。
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平均含量66.8%,在砾岩中含量较少,粘土岩中更少。
石英含量高是风化富集的结果。
长石1)分布:主要分布于粗砂岩中,有时见于中粒长石砂岩中,砾岩、粉砂岩中含量较少。
(2)来源: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3)长石大量出现的有利因素: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地形高差大,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搬运距离近,快速堆积。
(4)稳定性: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云母云母为片状矿物,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较低的沉降速度。
常作为大碎屑出现。
白云母比黑云母抗风化,常与粉、细砂岩伴生;黑云母易风化为海绿石或绿泥石、磁铁矿,常分布在距母岩较近的砾岩或杂砂岩中;云母呈薄片状,常分布于细、粉砂岩的层面,平行层理排列,可作为层面的判断标志,在成岩中可发生变形→反映压实作用。
重矿物指碎屑岩中比重大于2.86g/cm3的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1%,主要分布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细砂—粗粉砂岩)根据风化稳定性,分为:稳定重矿物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榍石、磁铁矿等不稳定重矿物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黄铁矿等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提供母岩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岩屑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及成熟度等砾岩中岩屑含量最大岩屑类型杂基1.定义: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 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2.成因:机械成因3.成分:(1)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2)灰泥、云泥(3)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及岩屑胶结物1.定义: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及特征碎屑岩是一种由碎屑颗粒堆积而成的岩石,它们通常由破碎的岩石或矿物颗粒组成,这些颗粒可以是由天气作用、水力作用或风力作用产生的。
碎屑岩的主要类型包括砂岩、泥岩、砾岩和角砾岩。
砂岩是一种以砂粒为主要成分的碎屑岩,它由矿物质、岩屑和有机质等组成。
砂岩的颗粒大小通常在0.063-2mm之间,这些颗粒可以是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质,也可以是石英和长石等岩屑。
砂岩的颗粒粒度越小,其孔隙度和渗透性就越小,因此其储油性和储气性也就越好。
砂岩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通常用于建筑材料、油气储藏和水资源开发等方面。
泥岩是一种以黏土粘合的细颗粒为主要成分的碎屑岩,其颗粒大小小于0.063mm。
泥岩中的黏土矿物质通常是伊利石、蒙脱石、白云石等,这些矿物质的黏着力很强,使得泥岩具有极强的压实性和抗腐蚀性。
泥岩通常形成于海湾、河口和湖泊等低能环境,其质地细腻,易于切割和雕刻,因此用于制作建筑装饰品和雕塑等。
砾岩是一种以砾石为主要成分的碎屑岩,其颗粒大小通常在2-64mm 之间。
砾岩中的颗粒可以是石英、长石、岩屑等矿物质,也可以是贝壳、珊瑚等生物残骸。
砾岩的颗粒由水流、冰川和风力等作用堆积而成,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好,因此适合用于建筑材料和道路工程等方面。
角砾岩是一种以角砾石为主要成分的碎屑岩,其颗粒大小通常在64-256mm之间。
角砾岩中的颗粒可以是石英、长石、岩屑等矿物质,也可以是贝壳、珊瑚等生物残骸。
角砾岩的颗粒由水流、冰川和风力等作用堆积而成,其孔隙度和渗透性较好,因此适合用于水利工程和防洪工程等方面。
碎屑岩的特点是颗粒成分多样,颗粒大小不一,成分含量不同,因此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具有很大的差异。
在地质勘探和工程建设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碎屑岩的特点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程方案。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成分(颗粒)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岩屑)填隙物成分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颗粒:矿物碎屑按密度分为轻矿物:比重小于2.86,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重矿物:比重大于2.86来自岩浆岩:榍石、锆英石、铁镁矿物来自变质岩:石榴石、红柱石碎屑岩自生矿物:黄铁矿、重晶石(属化学成因物质成分)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在沉积岩中相对富集,主要出现在砂岩及粉砂岩中。
在中酸性岩中,石英平均含量10-20%,在片岩、片麻岩中含量一般小于40%。
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平均含量66.8%,在砾岩中含量较少,粘土岩中更少。
石英含量高是风化富集的结果。
长石1)分布:主要分布于粗砂岩中,有时见于中粒长石砂岩中,砾岩、粉砂岩中含量较少。
(2)来源: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3)长石大量出现的有利因素: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地形高差大,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搬运距离近,快速堆积。
(4)稳定性: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云母云母为片状矿物,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较低的沉降速度。
常作为大碎屑出现。
白云母比黑云母抗风化,常与粉、细砂岩伴生;黑云母易风化为海绿石或绿泥石、磁铁矿,常分布在距母岩较近的砾岩或杂砂岩中;云母呈薄片状,常分布于细、粉砂岩的层面,平行层理排列,可作为层面的判断标志,在成岩中可发生变形→反映压实作用。
重矿物指碎屑岩中比重大于 2.86g/cm3的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1%,主要分布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细砂—粗粉砂岩)根据风化稳定性,分为:稳定重矿物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榍石、磁铁矿等不稳定重矿物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黄铁矿等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提供母岩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岩屑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及成熟度等砾岩中岩屑含量最大岩屑类型杂基1.定义: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 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2.成因:机械成因3.成分:(1)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2)灰泥、云泥(3)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及岩屑胶结物1.定义: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常见沉积岩特征一、火山碎屑岩1.火山角砾岩岩石特征:矿物或碎屑组合:由大小不等的熔岩角砾组成,为火山灰填隙,经压实胶结而成。
结构:火山角砾结构构造:块状构造其它:分选差,不具层理,环境:多分布于火山口附近。
2.凝灰岩岩石特征:矿物或碎屑组合:由直径小于2mm的火山碎屑和火山灰经压实、胶结形成。
结构:凝灰结构构造:块状构造产状和分布:二、陆源沉积岩1.砾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大于2mm,砾石成分或单一或复杂结构:砾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分选性差,磨圆度中等-好。
2.角砾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大于2mm,砾石成分或单一或复杂结构:角砾状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分选性差,磨圆度差。
成因:断层带由于两盘岩石相互错动形成,或近距离搬运沉积形成。
3.粗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5-2mm之间。
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长石石英砂岩结构:粗砂结构,泥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磨圆度较好4.中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25-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云质石英砂岩结构:中砂结构,钙质(白云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5.细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25-0.1mm之间。
碎屑以石英为主,其次有长石、岩屑、白云母等。
定名:铁质石英砂岩结构:细砂结构,氧化铁质胶结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6.粉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0.05-0.0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粉砂粒,还含有白云母、粘土矿物等,有常为泥质胶结,其次是钙质和铁质胶结。
结构:泥质粉砂结构构造:块状构造或层状构造其它:一般分选性和磨圆度较好或好7.长石砂岩岩石特征:矿物组合:50%以上的碎屑颗粒介于1-0.5mm之间,碎屑主要为石英、长石粉砂粒,还含有白云母、粘土矿物等。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异同杨洋勘查10-1 2010041128 碎屑岩是由于机械破碎的矿物和岩石碎屑,经过搬运、沉积、压实、胶结,最后形成的新岩石。
碎屑岩由碎屑成分和填隙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组成其中碎屑含量达50%以上。
按碎屑颗粒大小可分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一、碎屑成分:碎屑岩碎屑物质又可分为岩屑和矿物碎屑两类。
岩屑成分复杂,各类岩石都有。
矿物碎屑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和少量的重矿物。
二、填隙物成分:填隙物成分包括杂基和胶结物。
(1)胶结物主要是化学沉积形成的矿物,它们充填在碎屑之间起胶结作用,主要有硅质矿物、硫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磷酸盐矿物及硅酸盐矿物。
碎屑岩胶结物的成分是多种多样的,有泥质、钙质、硅质、铁质、石膏质等。
一般说来,泥质、钙-泥质胶结的岩石较疏松,储油物性较好,纯钙质、硅质、硅-铁质或铁质胶结的岩石致密,储油物性较差。
碎屑岩的孔隙是储存地下水及油、气的对象,研究碎屑岩对寻找地下水及油气矿床有实际意义。
(2)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充填碎屑颗粒之间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常见的杂基成分是高岭石、水云母、蒙皂石等岩土矿物。
有时可见灰泥和云泥。
各种细砂级的碎屑,如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长石及隐晶结构的岩石碎屑等,也属于杂基的范围。
指碎屑岩内各结构组分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三、结构碎屑颗粒的结构、杂基和胶结物的结构、孔隙的结构、碎屑颗粒与杂基和胶结物之间的关系碎屑颗粒的结构特征一般包括:粒度、球度、圆度、形状、以及颗粒的表面特征四、构造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或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彼此间的相互排列关系。
碎屑岩构造的分类机械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流动成因构造波痕:流水-、浪成-、风成-、干涉-、孤立层理:水平、平行、交错,等流动侵蚀痕:槽模、沟模、冲刷痕、剥离线理叠瓦状构造结核晶体印痕与假晶缝合线叠锥构造生物遗迹构造:停息迹、爬行迹、觅食迹…生物扰动构造:弱扰动、中等扰动、强扰动、极强扰动生长痕迹:叠层构造、植物根迹同生变形构造层内变形:负载构造、滑塌构造、包卷层理、碟状构造、球枕构造层面变形:干裂、雨痕、脱水收缩裂缝、撞击坑五、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的垂向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成层构造。
火山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是火山剧烈爆发中产出的火山碎屑堆积物经压实、固结以后形成的岩石。
同一般岩浆岩比较起来,火山碎屑岩的形成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其中的碎屑物质是由火山爆破的机械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晶体或玻璃质的碎块构成,而非岩浆冷凝的产物;第二,火山碎屑物质有些是喷射至大气中后经过空气介质而沉落于陆地,有些可能是降落在水中再经一定的搬运作用而在异地沉积的;而岩浆岩无这一沉积过程;第三,火山碎屑岩是由松散的火山碎屑堆积物经过压实、胶结作用后形成的岩石。
而岩浆岩却是岩浆直接的冷凝结晶产物。
由于火山碎屑岩形成过程(机械破碎、沉积、压实、胶结等)和沉积岩相似,因而,也形成了许多和沉积岩相似的特征(如碎屑结构、层理等)。
由于火山碎屑岩中的碎屑物质来源是火山活动这种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其沉积—成岩过程中却又有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即它在成因上具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二重性;在岩性上也显示岩浆岩和沉积岩的双重特征,因而它是岩浆岩—沉积岩之间的过渡类型。
据此,有些人也把它归到沉积岩的分类体系中。
火山碎屑岩分布十分广泛,从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层至近代死火山堆积物中均有产出。
在许多喷出岩出露的地区,也往往相伴而生,共同构成复杂的火山岩系,如我国东南沿海诸省的中生代火山岩系。
火山碎屑岩常富集有一般金属矿产,稀有、放射性元素矿产等,而且规模也比较大。
一、火山碎屑物的一般特征质火山碎屑物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它的物态、形状和大小上。
(一)火山碎屑物质的物态和形状火山碎屑物质的物态一般指它降落着地时的物理状态,即是固态、液态,抑或是塑性体。
固态碎屑包括岩屑、晶屑和玻屑;塑性碎屑包括浆屑,塑性玻屑。
1.岩屑岩屑是火山活动中早期先凝结的喷出岩和火山通道的围岩经火山作用爆碎后形成的岩石碎块。
岩屑的形状极不规则,呈棱角状,一般大于2 mm。
2.晶屑晶屑是火山爆碎的各种矿物的晶体碎块,常见者是石英、长石的晶屑,它们多半是岩浆中早期形成的斑晶破碎以后的产物。
第二章 碎屑岩储层的基本特征全球主要油气田的储层是沉积成因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这就要求研究油气储层的沉积环境、古地理条件、沉积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各沉积相带的相互配置关系;从而此建立储层的沉积模式及其地质模型,以便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和预测储层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征与纵、横向上的物性变化规律,来满足油气勘探与开发所需要了解的储层的范围(外延井的确定)和井间特性(物理特性和空间特性)。
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 储层的物理特性油气储层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其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基本特征,它们不仅是储层研究的基本对象,而且是储层评价和预测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进行定量储层研究的最基本参数。
一、储集岩的孔隙性岩石的孔隙广义上讲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部分,也称储集空间或空隙;它包括粒间孔、粒内孔、裂缝、溶洞等。
而狭义的孔隙则是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一)孔隙分类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目的,孔隙可按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如按孔隙成因、孔隙大小、与颗粒的接触关系等,因此得出的分类结果有所不同(表2—1)。
按照孔隙的成因可将孔隙分为两大类:①原生孔隙:指沉积物沉积后,成岩作用之前或同时所形成的孔隙;②次生孔隙:指在成岩作用之后,由于溶解、重结晶和白云岩化作用等产生的孔隙。
严格来讲,地壳上的各类岩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孔隙,只不过是孔隙大小、结构和多少不同。
依据孔隙直径和裂缝或裂隙宽度,以及对流体的作用,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①超毛细管孔隙:孔径大于0.5mm ,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 。
自然条件下,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在其中自由流动,胶结疏松的砂体大多属于超毛细管孔隙。
流体的流动遵循静水力学的一般性规律。
②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在0.5~0.0002mm ,裂隙宽度在0.25~0.0001mm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