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1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步骤淀粉是植物体内最主要的储存形式之一,而绿叶是植物体中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绿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光合产物,其中包括淀粉。
下面将详细介绍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
1. 光合作用的开始光合作用是绿叶制造淀粉的前提条件。
当阳光照射到绿叶上时,叶绿素吸收光能,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这个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其中包含了许多光合色素和酶。
2. 光合色素的吸收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主要是叶绿素,它们能够吸收不同波长的光线。
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是最主要的两种叶绿素。
它们能够吸收蓝光和红光,而绿光则被反射出来,使叶子呈现出绿色。
3. 光合电子传递吸收到的光能被光合色素转化为电子能。
这些电子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过程,在光合色素和酶的作用下,被转移到叶绿体中的电子受体上。
这个过程产生的能量被用来推动下一步的反应。
4. 光合产物的合成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被转化为光合产物。
其中,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并在叶绿体中与电子受体发生反应,形成有机物。
这些有机物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合成淀粉。
5. 淀粉的合成淀粉的合成发生在叶绿体中的质体内。
在这个过程中,光合产物被转化为葡萄糖单元,然后通过酶的作用,将葡萄糖单元连接起来,形成淀粉颗粒。
这些淀粉颗粒被储存起来,以供植物在需要时使用。
6. 淀粉的储存淀粉颗粒在叶绿体中被储存起来,形成淀粉粒。
这些淀粉粒可以在需要时被植物利用,例如在夜间或无光照条件下,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时,淀粉会被分解为葡萄糖,供植物维持生命活动。
总结: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光合作用的开始,光合色素的吸收,光合电子传递,光合产物的合成,淀粉的合成和淀粉的储存。
这个过程是复杂而精密的,需要多种酶和光合色素的协同作用。
通过这些步骤,绿叶能够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其储存为淀粉,为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
证明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步骤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验证光合作用中植物通过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对于了解植物生长发育、能量转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并详细描述准备工作。
然后,给出实验操作步骤,包括绿叶样品处理和实验设置。
接下来,我们将展示观察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与解释。
最后,我们将总结实验结果并探讨其意义与影响,并提出延伸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实验旨在证明绿叶在光下可以合成淀粉这一重要有机物质。
淀粉是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形式,在昼光条件下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转化而来。
通过验证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以及它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本实验还可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基础性的实验依据。
2. 实验步骤:2.1 材料和设备:- 绿叶样本:可选择新鲜的绿色树叶,如菠菜、甘蓝等。
- 清水:用于制备实验所需的培养液。
- 试管:用于容纳绿叶样本和培养液。
- 试管架:用于固定试管。
- 烧杯:用于装载清水。
- 针头或锋利刀片:用于在绿叶上进行受损处理。
2.2 准备工作:1. 准备足够数量的新鲜绿叶样本,并确保它们洗净无杂质。
2. 准备适量的清水,以制备后续实验所需的培养液。
3. 展开实验台面,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
2.3 实验操作步骤:1. 将烧杯中的清水倒入试管中,约占到试管总容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每个实验组需要一个装满清水的试管。
2. 从准备好的绿叶样本中选取并剪下所需大小合适的一片绿叶。
确保选择健康且完整无损的绿叶。
3. 在选定的绿叶上使用针头或锋利刀片进行一处受损处理。
可以将针尖轻轻刺破绿叶表面,或者用刀片轻割绿叶的一小段。
4. 将受损处理后的绿叶迅速置于装有清水的试管中,确保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学习目标】1、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二、【课前小测】(每空1分,共3分)小测得分:()1、蒸腾作用的部位:主要是通过叶片上的。
2、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高大气,增加。
三、【新知预习】阅读P119-122页,并完成以下习题。
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2、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3、场所: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就都有能够制造有机物。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四、【实验操作】(每空1分,共8分)1、暗处理:实验前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其目的是让叶中的运去或耗尽,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更有说服力。
)2、遮光、照光: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
然后移到光下照射。
(实际上是作对照实验,用同一片叶,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变量,即和。
)新课标第一网3、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将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便于观察颜色的变化,(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隔水加热是防止因温度过高而使酒精燃烧引起安全事故。
)4、漂洗:用清水把叶片上的物质(如:酒精、叶绿素等)冲冼掉。
5、染色:向叶片上(见光的地方和不见光的地方)滴加碘液,(淀粉的特点之一是遇碘变色。
)6、观察现象:滴上碘液后,我们发现叶片见光的地方变成了色,用黑纸夹起的地方未变蓝。
7、实验结论:(1)是光合作用的产物;(2)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知识结构】(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步骤:暗处理→遮光和照光→脱色→漂冼→染色→观察现象→实验结论(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光合作用。
考点16 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考频度:★★★★★难易程度:★★★★☆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过程及图示(1)主要过程步骤操作目的结论暗处理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光是合成淀粉不可缺少的条件遮光将部分叶片上下两面用黑纸板遮盖并照光设置有光和无关的对照实验脱色酒精水浴加热,脱色成黄白色完全溶解叶绿素染色清水漂洗后用碘液染色遇碘变蓝的部分证明有淀粉冲洗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去掉碘液便于观察(2)图示2.实验原理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
归纳总结用数字记忆法巧记“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方法步骤实验步骤可概括为“一昼夜,两面遮,三步走”。
具体地说,“一昼夜”就是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两面遮”强调用黑纸板遮盖叶片的一部分,要把上下两面都遮盖住;“三步走”是“隔水加热→清水漂洗→碘液检验”三个连续的操作步骤。
二、光合作用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学科-网2.场所:叶绿体3.实质(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2)能量转化:将太阳能转化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4.影响因素(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光照的增强而增强,当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因此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光合作用最强的时候。
(2)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强而增强。
温室大棚通常采用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以提高产量。
(3)温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着温度的增强而增强。
植物在10~35℃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中,25~35℃最适宜。
5.应用: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
6.意义:(1)为动物和人提供有机物。
(2)是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能量来源。
(3)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考向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图二的作用是褪去叶片中的绿色B.图一中遮光部分滴加碘酒后变蓝色C.图一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D.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答案】B【解析】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A正确;遮光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制造有机物,滴加碘酒后不变蓝,B错误;图一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C正确;此实验的结论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D正确。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章有关的要求有“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本课时涉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内容只有: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并不能完整地形成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也不能全部完成“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目标,但可以为下一章构建光合作用的完整概念做好部分知识上的铺垫。
同时要和六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一节中能量转换器部分相联系。
二、教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章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即本课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教材首先安排了经典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之后叙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叶绿素的功能。
本课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理解实验原理。
并掌握如下概念: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植物可以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他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到“能量转换器”。
三、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了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究竟是什么?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植物?他们并不十分清楚。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它们更是不深了解。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感受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条件是光。
能力目标:学会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原理。
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
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能够得出本实验的两个结论。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材料:- 绿色叶子(最好是新鲜的)- 酒精- 碘酒- 烧杯- 碗- 剪刀- 钳子- 小立方糖- 饮用水实验步骤:1. 准备好酒精和碘酒溶液,分别倒在两个碗中备用。
2. 用剪刀将一片新鲜的绿色叶子剪下来,并用钳子夹住叶子的根部,将叶子完全浸入酒精溶液中,让它在酒精中烫煮30秒钟。
3. 将叶子从酒精中取出,放到碘酒溶液中浸泡5-10分钟,让碘酒渗透到叶子细胞中。
4. 将带着碘酒的叶子片取出并用水洗净。
5. 将叶子片放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应该比叶子片多一点),再加入1-2个小立方糖,并用钳子轻轻夹住叶子,使其浸入水中。
6. 将烧杯加热到沸腾,不停地搅拌叶子片。
这里需要注意,一定要加热长达10-15分钟。
热量的加入将会使叶子中的淀粉变成可见的物质,同时在水中形成白色的淀粉胶体。
7. 将烧杯从火上取下,并用饮用水冲洗叶子片和烧杯中的淀粉胶体,让其从中移除。
8. 最后,观察叶子,可以看到叶子变成了透明的颜色,而淀粉胶体则是被水带走了。
实验原理:绿色叶子中的淀粉是一种形态复杂的多糖体,淀粉分子由许多葡萄糖分子构成。
植物细胞膜是含有淀粉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
在叶子中,叶绿素为光能转换器,捕捉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将光能转化为糖。
淀粉是将过剩的葡萄糖存储在叶子中的一种方式,其在夜间或植物叶片暴露在光照较差的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酒精可以将叶绿素和其他绿色素去除,而碘则作为染色剂,可用于成像。
加热对淀粉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高温下,连接的葡萄糖分子断裂,形成淀粉胶体。
最后,水的引入可用于移除残留的碘酒和化学含量,得到干净的叶子。
初中生物《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
本节课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类型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徒手切片,识别叶片的结构,领悟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最后,总结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通过联系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的呼吸作用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我主要围绕"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这一部分来进行说课。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之前的学习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的知识比较缺乏,学生没有建立完整的概念,而这些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我在教学中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通过实验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认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培养爱绿护绿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淀粉列为本节重点内容,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作为本节的难点知识。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将采用讨论法、讲述法、实验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
请学生复习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和结论,并且阐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
考向0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2022•济宁)如图为将天丝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b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B.步骤d遮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尽叶片中的原有淀粉【答案】B【解析】A、步骤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
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A正确。
B、步骤d中,叶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B错误。
C、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变是: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C正确。
D、步骤a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后续的淀粉是实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D正确。
故选:B。
2.(2022•眉山)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早晨、中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段在同一株绿色植物上摘下生长部位、生长期及长势大小相同的四片绿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染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段摘取的叶片()A.早晨B.中午C.傍晚D.深夜【答案】C【解析】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
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
故选:C。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摘下叶片,去下纸片——酒精脱色——滴加碘液——显色;②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脱色后叶片呈黄白色;加碘检验的结果是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因为绿叶在光下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不变蓝(没有产生淀粉)。
1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实验报告单
姓名 班级 实验日期 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小组实验设计(突出创新点):
采用水浴锅进行隔水加热,避免了课本实验装置的不安全因素。
课本必备的材料用具
小组设计需要的材料用具 盆栽天竺葵、黑纸片、别针、酒精(70%-80%),碘液、
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
镊子、火柴、清水、防火培养皿、防火湿布等。
盆栽黑纸片、别针、酒精(70%-80%),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防火培养皿、防火湿布等。
另外,配备水浴锅、萝卜菜叶等 课本实验步骤
小组实验步骤 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
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
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
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
变化。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用水浴锅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五、实验记录:
六、实验结果: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光合作用的条件是 ,场所是 ,产物之一是 。
七、分析和结论: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八、交流与讨论:
1、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答:因为这是对照实验,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只能是光这个单一因素作为变量。
2、为什么要提前一昼夜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答:把以前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消耗或转移。
九、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酒精灯:(1)检查灯芯,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2)检查酒精量,灯里酒精应大于灯容积的1/4,少于2/3;(3)禁止事项: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不可用嘴去吹灭,不要碰倒酒精灯。
实验文字记录
实验作品展示(用胶水张贴) 遮光部分叶片颜色是黄色,没有遮光部分是
深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