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 格式:docx
- 大小:8.83 KB
- 文档页数:3
初一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试题答案及解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A.降低温度B.使叶片中的淀粉耗尽C.增加叶片温度D.减弱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答案】B【解析】为保证天竺葵叶片内的淀粉是新制造的,必须把贮存的淀粉运走或耗尽.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天竺葵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淀粉等有机物不断地被分解,直至耗尽。
【考点】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2.叶片各种细胞中不含叶绿体的是A.栅栏层细胞B.海绵层细胞C.保卫细胞D.表皮细胞【答案】D【解析】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三部分.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包括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靠近上表皮,因为表皮无色透明,能直接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产生的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靠近下表皮,接收到的光照较少产生的叶绿体也较少.表皮细胞无色透明不含叶绿体,保卫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含有叶绿体,但是数量相对较少,可见植物叶片中不含叶绿体的细胞是表皮细胞.【考点】叶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如下,请分析回答: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②将叶片B用透明塑料袋包扎(如图),塑料袋内放入适量的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钠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③将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移到阳光下2小时后摘取叶片A和叶片B;④把叶片A.B分别进行水浴加热后漂洗;⑤漂洗后分别对叶片A.B滴加碘液。
(1)步骤①将银边天竺葵置于暗处48小时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运走耗尽。
(2)叶片A滴加碘液后绿色部分变为色,非绿色(银边)部分变为棕黄色,说明绿色部分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物是。
该实验的变量是。
(3)叶片B滴加碘液后没有变蓝,是因为缺少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4)步骤④水浴加热的目的是脱去叶片中的。
【答案】有机物蓝淀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叶绿素【解析】(1)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48小时,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押中考生物卷第17专题实验探究---真题回顾:1.(2020•鞍山)“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A.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B.降低天竺葵的蒸腾作用C.使植物对光照更敏感D.为制造淀粉储备原料【解析】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
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所以,“在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要先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使叶片内的有机物消耗掉,以排除原有有机物对实验的干扰。
故选:A。
2.(2020•鞍山)生物小组为了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应当设计的实验变量是()A.生长状况不同的蝌蚪B.水中是否添加甲状腺激素C.不同的温度D.不同的饵料【解析】实验的变量要针对要探究的问题来设置,本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此应以甲状腺激素为实验变量。
故B正确。
故选:B。
3.(2020•鞍山)如图为“观察鱼尾鳍的血液流动”实验及观察到的物像,以下解释不合理的是()A.血管①是小动脉B.血管③是小静脉C.血管②是毛细血管D.用湿棉絮包裹小鱼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其乱跳【解析】A、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A正确;B、图中③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B正确;C、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因此,是毛细血管,C正确;D、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D错误。
故选:D。
4.(2019•葫芦岛)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某同学设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已知1号试管内的实验材料是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唾液,则2号试管内的实验材料应为()A.1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碘液B.2毫升唾液和2毫升碘液C.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清水D.2毫升唾液和1毫升清水【解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有无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已知1号试管加入的是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唾液,则2号试管中应加入2毫升淀粉液和2毫升清水。
河南省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下列“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及目的分析错误的是()A.植株黑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原有淀粉B.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C.水浴加热这一步骤目的是脱去叶绿素D.两次用清水漂洗的目的均是洗去色素答案:D分析:《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
实验要点:一是验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利用的原理是淀粉遇碘液变蓝;二是探究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实验中主要采用对照的实验方法。
A.该实验是通过检验光合作用的产物来判断是否进行了光合作用,因此,实验前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其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尽,A正确。
B.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因此对叶片部分遮光,遮光部分与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实验,B正确。
C.叶绿素呈绿色,会干扰实验中对淀粉的检验过程,因此,需要利用酒精进行水浴加热,去除叶绿素,C正确。
D.实验中第一次清水漂洗是在酒精脱色后,是为了除去残留的酒精,第二次清水漂洗是在滴加碘液后,碘液与淀粉发生颜色反应,是为了除去残留的碘液,二者目的不同,D错误。
故选D。
2、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望天树,其种子有果皮包被,属于()A.藻类植物B.苔藓植物C.裸子植物D.被子植物答案:D分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细胞中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用孢子繁殖。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但体内无输导组织,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用孢子繁殖。
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在外面;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就是常说的绿色开花植物,它比裸子植物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在生物圈中的分布更广泛,种类更多。
AB.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用孢子繁殖,不形成种子,AB不符合题意。
C.裸子植物的种子没有果皮包被,C不符合题意。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光合作用的产物(一)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 (2019·贵州六盘水)“春天不是读书天,放个纸鸢,飞上半天。
”踏青归来,许多同学的白衣服上沾染了植物的绿色汁液,欲去除绿渍,最好选用()A.凉水B.生理盐水C.酒精D.碘液2.(2019·福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使用碘液的目的是()A.溶解叶绿素B.检验是否产生淀粉C.促进淀粉分解D.验证是否产生氧气3.(2019·新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叶片放入酒精内隔水加热的目的是()A.分解淀粉 B.溶解淀粉 C.将淀粉煮沸 D.把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4.(2019·云南)“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的实验中,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水浴加热的作用是()A.运走耗尽叶片原有的淀粉 B.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C.检测是否产生淀粉 D.检测是否合成叶绿素5.(2019·滨州)如图是某同学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步骤一是为了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B.为了保证实验效果,步骤二必须放在光下C.步骤三中②、③内分别盛有酒精、清水D.步骤四的现象可以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6.(2019·四川广元)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某同学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为了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B.丁中叶片滴加碘液后c遮光部分变蓝C.丙中b烧杯中的酒精可溶解叶绿素D.实验结论是绿叶在光下能制造淀粉7.(2019·德阳)某兴趣小组开展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探究实验。
步骤如下:①把天竺葵放在黑暗中一昼夜:②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移到阳光下照射:③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并去掉纸片;④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水浴加热;⑤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分别是
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机物和氧气;场所:叶绿体;条件:光。
所以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可以用碘液来鉴定。
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上下两面遮光的目的是形成见光与不见光的对照。
脱叶绿素的目的是使实验的现象观察地更清楚,脱掉叶绿素的方法是把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
隔水加热的原因是因为酒精有两大特点,一是易挥发,直接加热,酒精挥发,容易造成浪费;二是沸点低,直接加热容易外溢,发生危险。
银边天竺葵边缘是银白色,没有叶绿体,中间是绿色,有叶绿体,所以在一个叶片上可以形成有叶绿体和没有叶绿体的对照。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与本章有关的要求有“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概述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本课时涉及光合作用过程的内容只有:光合作用的条件——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机物,并不能完整地形成有关光合作用的概念,也不能全部完成“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目标,但可以为下一章构建光合作用的完整概念做好部分知识上的铺垫。
同时要和六年级上册《细胞的生活》一节中能量转换器部分相联系。
二、教材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一章的内容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即本课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教材首先安排了经典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之后叙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叶绿素的功能。
本课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方法、理解实验原理。
并掌握如下概念:1.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植物可以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他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到“能量转换器”。
三、学情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知道了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但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究竟是什么?光合作用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植物?他们并不十分清楚。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巨大作用,它们更是不深了解。
因此在本节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直观感受光合作用可以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光合作用产物是淀粉,条件是光。
能力目标:学会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原理。
情感目标: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五、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
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能够得出本实验的两个结论。
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材料:- 绿色叶子(最好是新鲜的)- 酒精- 碘酒- 烧杯- 碗- 剪刀- 钳子- 小立方糖- 饮用水实验步骤:1. 准备好酒精和碘酒溶液,分别倒在两个碗中备用。
2. 用剪刀将一片新鲜的绿色叶子剪下来,并用钳子夹住叶子的根部,将叶子完全浸入酒精溶液中,让它在酒精中烫煮30秒钟。
3. 将叶子从酒精中取出,放到碘酒溶液中浸泡5-10分钟,让碘酒渗透到叶子细胞中。
4. 将带着碘酒的叶子片取出并用水洗净。
5. 将叶子片放在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应该比叶子片多一点),再加入1-2个小立方糖,并用钳子轻轻夹住叶子,使其浸入水中。
6. 将烧杯加热到沸腾,不停地搅拌叶子片。
这里需要注意,一定要加热长达10-15分钟。
热量的加入将会使叶子中的淀粉变成可见的物质,同时在水中形成白色的淀粉胶体。
7. 将烧杯从火上取下,并用饮用水冲洗叶子片和烧杯中的淀粉胶体,让其从中移除。
8. 最后,观察叶子,可以看到叶子变成了透明的颜色,而淀粉胶体则是被水带走了。
实验原理:绿色叶子中的淀粉是一种形态复杂的多糖体,淀粉分子由许多葡萄糖分子构成。
植物细胞膜是含有淀粉的主要细胞类型之一。
在叶子中,叶绿素为光能转换器,捕捉太阳光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进而将光能转化为糖。
淀粉是将过剩的葡萄糖存储在叶子中的一种方式,其在夜间或植物叶片暴露在光照较差的环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实验过程中,酒精可以将叶绿素和其他绿色素去除,而碘则作为染色剂,可用于成像。
加热对淀粉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高温下,连接的葡萄糖分子断裂,形成淀粉胶体。
最后,水的引入可用于移除残留的碘酒和化学含量,得到干净的叶子。
考向09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2022•济宁)如图为将天丝葵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后,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部分步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步骤b是为了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B.步骤d遮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为淀粉C.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D.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尽叶片中的原有淀粉【答案】B【解析】A、步骤b酒精能溶解叶绿素,而且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
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A正确。
B、步骤d中,叶片遮光部分缺乏光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不变蓝色,还是黄白色;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后叶片后变蓝色,B错误。
C、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变是: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能量转变: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所以光合作用的实质是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C正确。
D、步骤a暗处理的作用是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确保后续的淀粉是实验时光合作用产生的,D正确。
故选:B。
2.(2022•眉山)在夏季晴朗的一天,分别于早晨、中午、傍晚、深夜四个时间段在同一株绿色植物上摘下生长部位、生长期及长势大小相同的四片绿叶,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分别滴加等量的碘液进行染色处理。
其中染色最深的应该是哪个时间段摘取的叶片()A.早晨B.中午C.傍晚D.深夜【答案】C【解析】植物在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是消耗有机物。
傍晚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最深;深夜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一些有机物(淀粉),所以滴上碘液,颜色不会很深。
故选:C。
1、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①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光——摘下叶片,去下纸片——酒精脱色——滴加碘液——显色;②暗处理的目的是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酒精可以溶解叶绿素,脱色后叶片呈黄白色;加碘检验的结果是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因为绿叶在光下产生了淀粉),遮光部分不变蓝(没有产生淀粉)。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设计一、实验内容分析:这个实验的内容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其原理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太阳提供的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藏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很多,如光、温度、二氧化碳的浓度和水分等。
该实验只探究其中的一个因素─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该实验是单因子对照实验。
除了光照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均不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
“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其实就是单因子对照实验。
为了检测是否有淀粉存在,该实验利用了淀粉的特性─碘遇淀粉变蓝色。
二、设计思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用鲜明的实验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同一片叶,却有不同的实验结果呢?来引发对该实验的探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落实该实验中的疑惑之处,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探究结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体验探究过程,验证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该实验,说明一个道理: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制造出淀粉;(2)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
2、能力目标(1)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该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其与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真挚情感;(2)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实验精神。
四﹑实验材料和用具:用土壤浸出液培养好的只留单片叶的青菜、广口瓶、土壤浸出液、黑纸片、回形针、95%的乙醇、高浓度的碘酒、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剪刀、滴管、火柴、清水。
五﹑教学难点:(1)青菜叶片的24小时黑暗处理。
实验探究专题班级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一、光合作用1、在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有如下操作:(1)实验前将天竺葵放暗处 24 小时,是为了(2)实验中将叶片放入酒精中加热,是为了(3 )最后在叶片上滴上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实验现象。
(4)此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图是证实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装置。
取一个大烧杯装入大半杯水,烧杯内放入一些金鱼藻,并通入一定量的气体 a,静止一段时间后,用漏斗罩住金鱼藻,然后将盛满水的试管倒置于漏斗上,过一会儿,试管内有许多气泡产生,管内液面下降。
根据这一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 写出实验室制取气体 a 的化学方程式;(2) 通入气体 a 的目的是;(3) 当试管内的液面处于图示位置时,则试管内的气体压强外界大气压强(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 试管内的气体可用来检验;(5) 欲达到该实验目的,装置必须置于有的环境中。
3、在做“验证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时,将叶片上的黑纸去掉,用镊子将叶片摘下,放入小烧杯中,浸没在酒精里。
再把该小烧杯放在水浴中加热五分钟左右 ( 如右图 ) 。
酒精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 叶片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摊平在培养皿上,滴加碘液(如右图),结果是;对出现这种现象的解释是。
4、在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后,小强想通过实验探究光合作用时植物是否会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请回答:(1) 这项探究中有若干个变量,这些变量是等(至少写出三个变量);(2)实验前要将整株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的原因呼吸口是:;(3)B 瓶中放生石灰的作用是,A 瓶中放清水的作用是;(4)小强严格按实验要求将从 A、 B 瓶中摘下的叶片退色后摘上几滴碘水,(5)结果两片叶片都没有变蓝色,你认为的原因可能是。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提出问题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作出假设:
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小组实验设计:
采用水浴锅进行隔水加热。
实验器材:
盆栽黑纸片、别针、酒精(70%-80%),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防火培养皿、防火湿布等。
另外,配备水浴锅、大红花叶等。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1、正确使用酒精灯:
(1)检查灯芯,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2)检查酒精量,灯里酒精应大于灯容积的1/4,少于2/3;
(3)禁止事项: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烧另一盏酒精灯,不可用嘴去吹灭,不要碰倒酒精灯。
2、正确使用水浴锅:
工作时,按要求接通电源,开启电源开关,按下调温按钮(调温到100℃),待红灯灭,绿灯亮表示恒温。
水温高,注意安全。
实验步骤:
1、把盆栽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用水浴锅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色;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6、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记录:
遮光部分叶片颜色是(),没有遮光部分是()
实验结果: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淀粉)。
分析和结论: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如果不一致,请分析原因。
交流与讨论:
1、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
答:是淀粉。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答:因为这是对照实验,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只能是光这个单一因素作为变量。
3、为什么要提前一昼夜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答:把以前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消耗或转移。
评价策略:
实验目的要明确、课前准备要充分。
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4人一组,具体视情况而定),这样小组实验既能确保每个学生参与又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过程性评价:相对于终结性评价来说的,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关注和评价,而不是仅仅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整个评价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收集并保存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关键资料。
全面地评价学生实验能力,不以实验结果本身为依据,片面看待学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