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高清电视节目制作标准(改)
- 格式:pptx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16
播音与主持艺术作业指导书第1章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述 (2)1.1 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关系 (2)1.2 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基本素养 (3)第2章发音与发声技巧 (3)2.1 发音的基本要求 (3)2.2 发声方法与训练 (4)2.3 声音的修饰与表现 (4)第3章语音表达与修辞 (4)3.1 语音表达的基本原则 (4)3.2 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5)3.3 语音表达的情感传递 (5)第4章节目主持技巧 (5)4.1 节目主持的基本素质 (5)4.2 节目类型与主持风格 (6)4.3 互动与现场把控 (6)第5章播音与主持的语言表达 (6)5.1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6)5.2 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7)5.3 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7)第6章采访与报道 (7)6.1 采访技巧与方法 (7)6.1.1 准备工作 (7)6.1.2 提问技巧 (8)6.1.3 沟通技巧 (8)6.1.4 记录与整理 (8)6.2 报道的基本要求 (8)6.2.1 客观真实 (8)6.2.2 准确性 (8)6.2.3 及时性 (8)6.2.4 深度与广度 (8)6.3 现场报道与连线报道 (8)6.3.1 现场报道 (8)6.3.2 连线报道 (9)第7章节目策划与制作 (9)7.1 节目策划的基本要素 (9)7.2 节目制作流程 (9)7.3 创新思维与节目策划 (10)第8章播音与主持的艺术表现 (10)8.1 情感与角色的把握 (10)8.1.1 理解稿件背景,了解作者情感。
在表达过程中,要将自己融入角色,感同身受,使情感真挚、自然。
(10)8.1.2 掌握不同角色的情感特点,如愤怒、喜悦、悲伤等。
在表达时,要注意情感的层次感和递进关系,使受众能够感受到情感的真实变化。
(10)8.1.3 注意情感与语言的结合。
在表达情感时,要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语气,使情感更具表现力。
(10)8.2 节奏与韵律的掌控 (10)8.2.1 掌握节奏的快慢、强弱。
开启超清新视界 驱动广电新升级——超高清视频发展及高新业态研究摘要 :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国内外超高清发展现状,探讨了当前超高清发展中遇到的新难点,以及5G/AI/VR等新技术为超高清带来的高新应用场景、发展机遇,以期对超高清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 :超高清;4K;5G;视频;高新业态16171. 国内外超高清发展现状1.1 国际超高清发展现状2014年,韩国率先开通了第一个4K 超高清频道,此后多国广播电视运营机构,基于有线、卫星及IPTV 平台都陆续开播了4K 频道,截止到2018年9月,已开通的4K 频道数量达70多个。
在前端设备、播出领域和应用方面,日本超高清发展都占据了全球领先的地位。
截止2018年,日本合计已有16个4K 卫星频道开播。
同年12月,日本NHK 还开播了全球首个8K 超高清电视频道——NHK BS8K。
此外,日本总务省制定的《日本4K 超高清及未来路线图》还将4K 和8K 纳入到了国家经济增长计划之中。
设备方面,目前索尼、佳能、松下等企业的4K/8K 产品占据了大部分国际市场份额。
同时,日本还具备生产高质量4K/8K 感光器件、高端光学镜头和机内光学器件的能力。
4K 电视机方面,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JEITA)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1月至11月,4K 电视出货量为223.1万台,较去年同期增长34.5%。
韩国在超高清领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高端面板方面。
其中,面板企业LGD 生产的超高清OLED 电视在技术上和市场上都占据了领先地位。
另外,LGD、三星在大尺寸超高清面板方面更具有技术以及品牌的双重优势。
频道平台建设方面,2017年5月,韩国正式开启了无线电视台运行超高清电视服务,包括KBS、MBC、SBS 在内的韩国三大电视台,计划在2021年前完成超高清节目信号覆盖韩国全境。
相比较日本和韩国,美国超高清视频的发展在内容优势以及国际联盟组织的影响力上更为突出。
2015年,UHD 超高清联盟正式成立。
电视中心竞赛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1.图像信号三个重要特点: (单极性)、(脉冲性)、(周期性);彩色电视信号三基色是: (红R、绿G、蓝B), 亮度方程式为: (Y=0.299R+0.587G+0.114B)。
2.我国数字高清电视演播室标准和接口是(HD-SDI);演播室有两个标准: 一个是(电视广播的标准: 1080/50i);一个是(电视节目制作标准: 1080/24P)。
3、我国标清电视系统规定:场周期为(20ms), 场逆程周期为(1.612ms), 行周期为(64us),行逆程周期为(12us)。
4.为了保证取样结构是正交的, 数字电视信号取样频率应当是(行频)的整数倍。
5.电视节目制作所使用的设备重要有(图像信号源设备)、(记录设备)、(编辑制作设备)、(声音设备)、(视频切换设备)、(其它设备)。
6.一级电视中心应有完整的(备播系统), 系统备份应采用(N+1方式或者(1+1方式)。
7、根据所播出节目的覆盖范围, 电视中心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保障等级越高, 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营维护)、(防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规定越高。
8、数字视频压缩技术中, 运用图像和视频数据的(空间冗余)进行图像的帧内编码, 运用(时间冗余)进行帧间压缩。
9、现代电视中心一般由(节目制作)模块、(节目上载)模块、(节目播出)模块、(互动点播)模块、(媒体离线存储)模块、(宽带互联网平台)等组成。
10、全台网的架构层次分为: (基础支撑平台)、(业务支撑平台)、(业务系统)、(统一认证门户)。
11.在信源编码中, (量化)过程是引起信号失真重要来源;眼图斜边的斜率越大, 系统对(定期抖动)越敏感。
12、量化比特数选的过小, 增长量化噪声, 其对图像的重要影响有(颗粒杂波)、(伪轮廓)、(边沿忙乱)。
13.电视播控系统涉及(信号源)、(信号分派)、(信号解决)、(信号切换)等环节;14.安全播出的年度运营指标中二级保障等级停播率应小于(20秒/百小时);15、安全播出重要保障期间,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不得进行(例行检修或者有也许影响安全播出的施工)。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与技术指导第1章策划与筹备 (4)1.1 节目创意与定位 (4)1.2 市场调研与竞品分析 (4)1.3 节目策划书撰写 (4)1.4 节目预算与资金筹备 (4)第2章剧本与策划 (4)2.1 剧本创意与构思 (4)2.2 剧本文案撰写 (4)2.3 剧本审核与修改 (4)2.4 剧本分镜头设计 (4)第3章摄制组组建与培训 (4)3.1 摄制组成员选拔 (4)3.2 摄制组职责分工 (4)3.3 摄制组培训与团队建设 (4)3.4 摄制组工作流程与规范 (4)第4章摄影与灯光 (5)4.1 摄影设备选择与调试 (5)4.2 摄影技巧与手法 (5)4.3 灯光设备选择与布局 (5)4.4 灯光设计与应用 (5)第5章录音与音效 (5)5.1 录音设备选择与调试 (5)5.2 录音技巧与注意事项 (5)5.3 音效制作与编辑 (5)5.4 音频后期处理 (5)第6章导演与现场调度 (5)6.1 导演职责与工作流程 (5)6.2 现场调度技巧 (5)6.3 演员指导与表现 (5)6.4 拍摄进度控制与调整 (5)第7章剪辑与后期制作 (5)7.1 剪辑软件与设备 (5)7.2 剪辑技巧与节奏把握 (5)7.3 视觉特效与动画制作 (5)7.4 后期调色与输出 (5)第8章节目包装与宣传 (5)8.1 节目LOGO与形象设计 (5)8.2 节目宣传口号与海报设计 (5)8.3 媒体推广与合作 (5)8.4 网络宣传与互动 (5)第9章节目审查与修改 (5)9.1 审查标准与流程 (5)9.2 节目修改与调整 (5)9.3 版权问题与规避 (5)9.4 播出许可与备案 (6)第10章播出与监测 (6)10.1 播出平台选择与对接 (6)10.2 播出时间与编排 (6)10.3 节目收视率与评价 (6)10.4 节目反馈与改进 (6)第11章跨媒体融合与拓展 (6)11.1 网络媒体拓展 (6)11.2 移动媒体应用 (6)11.3 跨界合作与联动 (6)11.4 周边产品开发 (6)第12章节目总结与反思 (6)12.1 节目制作经验总结 (6)12.2 节目不足与反思 (6)12.3 创新方向与改进措施 (6)12.4 节目品牌建设与维护 (6)第1章策划与筹备 (6)1.1 节目创意与定位 (6)1.1.1 节目类型 (6)1.1.2 节目主题 (6)1.1.3 目标受众 (6)1.1.4 节目风格 (6)1.2 市场调研与竞品分析 (7)1.2.1 市场调研 (7)1.2.2 竞品分析 (7)1.3 节目策划书撰写 (7)1.3.1 节目背景 (7)1.3.2 节目目标 (7)1.3.3 节目架构 (7)1.3.4 制作团队 (7)1.4 节目预算与资金筹备 (7)1.4.1 预算编制 (7)1.4.2 资金筹备 (7)第2章剧本与策划 (8)2.1 剧本创意与构思 (8)2.2 剧本文案撰写 (8)2.3 剧本审核与修改 (8)2.4 剧本分镜头设计 (9)第3章摄制组组建与培训 (9)3.1 摄制组成员选拔 (9)3.2 摄制组职责分工 (10)3.3 摄制组培训与团队建设 (10)3.4 摄制组工作流程与规范 (10)第4章摄影与灯光 (11)4.1 摄影设备选择与调试 (11)4.2 摄影技巧与手法 (11)4.3 灯光设备选择与布局 (11)4.4 灯光设计与应用 (12)第5章录音与音效 (12)5.1 录音设备选择与调试 (12)5.2 录音技巧与注意事项 (12)5.3 音效制作与编辑 (13)5.4 音频后期处理 (13)第6章导演与现场调度 (13)6.1 导演职责与工作流程 (14)6.2 现场调度技巧 (14)6.3 演员指导与表现 (15)6.4 拍摄进度控制与调整 (15)第7章剪辑与后期制作 (15)7.1 剪辑软件与设备 (15)7.1.1 剪辑软件 (15)7.1.2 剪辑设备 (16)7.2 剪辑技巧与节奏把握 (16)7.2.1 剪辑技巧 (16)7.2.2 节奏把握 (17)7.3 视觉特效与动画制作 (17)7.3.1 视觉特效 (17)7.3.2 动画制作 (17)7.4 后期调色与输出 (18)7.4.1 后期调色 (18)7.4.2 输出 (18)第8章节目包装与宣传 (18)8.1 节目LOGO与形象设计 (18)8.2 节目宣传口号与海报设计 (18)8.3 媒体推广与合作 (19)8.4 网络宣传与互动 (19)第9章节目审查与修改 (19)9.1 审查标准与流程 (19)9.1.1 审查标准 (20)9.1.2 审查流程 (20)9.2 节目修改与调整 (20)9.2.1 修改原则 (20)9.2.2 修改内容 (20)9.3 版权问题与规避 (21)9.3.1 版权问题 (21)9.3.2 版权规避 (21)9.4 播出许可与备案 (21)9.4.1 播出许可 (21)9.4.2 备案 (21)第10章播出与监测 (21)10.1 播出平台选择与对接 (21)10.2 播出时间与编排 (22)10.3 节目收视率与评价 (22)10.4 节目反馈与改进 (22)第11章跨媒体融合与拓展 (22)11.1 网络媒体拓展 (22)11.2 移动媒体应用 (23)11.3 跨界合作与联动 (23)11.4 周边产品开发 (23)第12章节目总结与反思 (24)12.1 节目制作经验总结 (24)12.2 节目不足与反思 (24)12.3 创新方向与改进措施 (24)12.4 节目品牌建设与维护 (24)第1章策划与筹备1.1 节目创意与定位1.2 市场调研与竞品分析1.3 节目策划书撰写1.4 节目预算与资金筹备第2章剧本与策划2.1 剧本创意与构思2.2 剧本文案撰写2.3 剧本审核与修改2.4 剧本分镜头设计第3章摄制组组建与培训3.1 摄制组成员选拔3.2 摄制组职责分工3.3 摄制组培训与团队建设3.4 摄制组工作流程与规范第4章摄影与灯光4.1 摄影设备选择与调试4.2 摄影技巧与手法4.3 灯光设备选择与布局4.4 灯光设计与应用第5章录音与音效5.1 录音设备选择与调试5.2 录音技巧与注意事项5.3 音效制作与编辑5.4 音频后期处理第6章导演与现场调度6.1 导演职责与工作流程6.2 现场调度技巧6.3 演员指导与表现6.4 拍摄进度控制与调整第7章剪辑与后期制作7.1 剪辑软件与设备7.2 剪辑技巧与节奏把握7.3 视觉特效与动画制作7.4 后期调色与输出第8章节目包装与宣传8.1 节目LOGO与形象设计8.2 节目宣传口号与海报设计8.3 媒体推广与合作8.4 网络宣传与互动第9章节目审查与修改9.1 审查标准与流程9.2 节目修改与调整9.3 版权问题与规避9.4 播出许可与备案第10章播出与监测10.1 播出平台选择与对接10.2 播出时间与编排10.3 节目收视率与评价10.4 节目反馈与改进第11章跨媒体融合与拓展11.1 网络媒体拓展11.2 移动媒体应用11.3 跨界合作与联动11.4 周边产品开发第12章节目总结与反思12.1 节目制作经验总结12.2 节目不足与反思12.3 创新方向与改进措施12.4 节目品牌建设与维护第1章策划与筹备1.1 节目创意与定位一个好的节目,首先要有一个独特的创意和明确的定位。
影视制作产业数字化影视制作技术方案第一章数字影视制作概述 (2)1.1 影视制作数字化的发展历程 (2)1.2 数字影视制作的优势与挑战 (3)1.2.1 优势 (3)1.2.2 挑战 (3)第二章数字影视拍摄技术 (3)2.1 数字摄影机选型与使用 (3)2.1.1 数字摄影机选型 (4)2.1.2 数字摄影机使用 (4)2.2 数字影像的存储与传输 (4)2.2.1 存储设备 (4)2.2.2 传输方式 (4)2.3 摄影辅助设备的数字化 (5)2.3.1 数字稳定器 (5)2.3.2 数字滑轨 (5)2.3.3 数字遥控器 (5)2.3.4 数字灯光 (5)第三章数字影视后期制作 (5)3.1 视频剪辑技术 (5)3.2 视频调色与特效制作 (5)3.3 音频处理与配音 (6)第四章数字影视动画制作 (6)4.1 二维动画制作技术 (6)4.2 三维动画制作技术 (6)4.3 动画渲染与输出 (7)第五章数字影视特效制作 (7)5.1 视觉特效技术 (7)5.2 动力学特效制作 (8)5.3 特效素材资源管理 (8)第六章数字影视音频制作 (9)6.1 音频录制技术 (9)6.1.1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录制 (9)6.1.2 多轨录制 (9)6.1.3 环境录音 (9)6.2 音频编辑与混音 (9)6.2.1 音频编辑 (9)6.2.2 混音 (9)6.2.3 效果处理 (9)6.3 环境音频与音效制作 (10)6.3.1 环境音频制作 (10)6.3.2 音效制作 (10)6.3.3 音效库与采样 (10)第七章数字影视素材管理 (10)7.1 素材分类与存储 (10)7.1.1 素材分类 (10)7.1.2 素材存储 (10)7.2 素材检索与调用 (11)7.2.1 素材检索 (11)7.2.2 素材调用 (11)7.3 素材备份与恢复 (11)7.3.1 素材备份 (11)7.3.2 素材恢复 (11)第八章数字影视制作项目管理 (12)8.1 项目策划与管理流程 (12)8.2 团队协作与沟通 (12)8.3 项目风险评估与应对 (12)第九章数字影视制作人才培养 (13)9.1 影视制作专业课程设置 (13)9.2 实践教学与实习 (13)9.3 行业认证与职业发展 (14)第十章数字影视制作产业发展趋势 (14)10.1 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4)10.2 影视制作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14)10.3 国际化与市场拓展 (15)第一章数字影视制作概述1.1 影视制作数字化的发展历程影视制作数字化,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对影视作品进行拍摄、编辑、制作、存储和传输的过程。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录制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清晰度电视成品节目的录制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清晰度电视成品节目录制、节目技术质量管控和节目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Y/T 155—2000 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制作及交换用视频参数值GY/T 157—2000 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 158—2000 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GY/T 162—2000 高清晰度电视串行接口中作为附属数据信号的24比特数字音频格式GY/T 202.1—2004 广播电视音像资料编目规范第1部分:电视资料GY/T 272—2013 16:9的高清图像在4:3屏幕上显示的安全区域GY/T 275—2013 电台节目制播质量监测技术规范GY/T 283—2014 高标清混合制播图像幅型比变换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声道 audio channel节目中各路声音的通道标识。
注:如立体声中的左声道、右声道;环绕声中的前左声道、前右声道、中置声道、左环绕声道、右环绕声道等。
3.1.2声轨 audio track节目中各路声音在采集、编辑时的记录位置标识。
注: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进行顺序编号,如声轨1、声轨2等。
3.1.3有效格式描述符 active format description;AFD一个定义了视频编码帧中有效内容不同幅型比的参数。
1GY/T 313—20173.2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dB TP 以分贝表示的真峰值音频电平(True Peak level in dB)ENG 电子新闻采集(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LKFS 满刻度K计权响度(Loudness, K-weighted, relative to nominal Full Scale)LTC 线性时间码(Linear Time Code)LU 响度单位(Loudness Unit)PCM 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4 节目录制技术要求4.1 录制设备视音频输入接口与编辑精度要求录制设备视音频输入接口与编辑精度要求如下:——具备符合GY/T 157—2000和GY/T 162—2000规定的高清晰度数字视频信号接口;——具备符合GY/T 158—2000规定的数字音频信号接口;——具备外同步接口,同步信号为黑场同步信号或双极性三电平同步信号;——满足帧精度编辑要求。
Broadcasting & Television广电聚焦传媒∷MEDIA 2021.4(上)47我国互联网电视管理政策法规解析文/赵珊珊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
互联网电视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融合的典型代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用户数量与日俱增。
根据2020年7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规划财务司发布的《2019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广播电视机构融合发展业务中,互联网电视集成服务业务收入为62.53亿元。
截至2020年6月,我国互联网电视终端激活数量已达2.6亿台,用户超过6.11亿人。
2020年,互联网电视各平台机构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辟专门频道,丰富内容供给,开展公益展播,不断发挥优势作用,助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脱贫攻坚工作。
但在兴起之初,终端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
一些非法电视网络接收设备传播煽动民族分裂、淫秽色情、血腥暴力、侵权盗版等内容节目,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扰乱传播秩序。
对此,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牌照许可制度,对互联网电视产业予以引导和规范,推动其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一、中央要求,举旗定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发展、运用和管理,多次在重大会议、重要讲话中作出重要论述,提出“网络强国战略思想”,明确“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重申“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强调“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这些系列讲话精神深刻阐明了新兴媒体管理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加强互联网电视管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视新型媒介运用和管理,规范传播秩序;要加强互联网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