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序
- 格式:rtf
- 大小:26.33 KB
- 文档页数:61
《黄元御医书全集》阅读笔记目录一、基础理论 (2)1.1 黄元御医学理论体系 (3)1.1.1 五运六气理论 (4)1.1.2 三阴三阳理论 (5)1.1.3 五行顺逆篇 (6)1.2 黄元御脉学 (8)1.2.1 诊法总论 (9)1.2.2 脉诊详解 (10)二、病因病机 (11)2.1 黄元御对病因病的认识 (13)2.2 黄元御辨证论治 (14)三、诊断方法 (15)3.1 黄元御望诊 (16)3.2 黄元御问诊 (17)3.3 黄元御切诊 (18)四、治疗思想 (19)4.1 黄元御治病原则 (20)4.2 黄元御方药运用 (21)五、经典医案 (22)六、药物疗法 (24)6.1 黄元御常用药物 (25)6.2 黄元御药物配伍禁忌 (27)七、养生保健 (28)7.1 黄元御养生理念 (29)7.2 黄元御养生方法 (30)八、临床实践 (31)九、学术传承 (32)9.1 黄元御医学影响 (34)9.2 黄元御医学传承现状 (35)一、基础理论《黄元御医书全集》是一部集黄元御医学思想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医学巨著。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黄元御的基础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
黄元御的医学理论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
黄元御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做了全面阐述。
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五行构成,人体亦如此。
人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与阴阳五行息息相关。
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阴阳五行会失去平衡,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元御强调治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在理论阐述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黄元御对人体脏腑的认识。
他将脏腑分为阴脏和阳脏,详细描述了各脏腑的功能特点及其在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的作用。
他还强调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联,如肝与脾、肺与肾等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在《黄元御医书全集》中,我还学到了关于辨证施治的方法。
任启松⽼师建议的中医学习⽅法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种搭个⾻架.先背颂四圣⼼源,再背颂长沙药解,⼩病就可以上⼿了,先宗⼀家之⾔,以⼀龙治⽔,则天下⽆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世境内,只有黄元御⼀⼈.
⼆..再对伤寒悬解.⾦匮悬解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慢慢消化,并将四圣⼼源融会进去,建⼀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个深⽽宽⼴.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来回多耙⼏次,将历代⽼解都看看.去名相,去⼆元对⽴,建⽴象的概念,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流⾏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得,可拿来作垫脚⽯.玩味⼋个基本卦象,⽤⼀元嬴缩,⼀⽓流⾏串起来,则中医⽣理..[载营魄抱⼀]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元嬴缩及⼀点元阳真种⼦,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论坛理法⽅论中病情辩析,⽼朽在此恭侯各位.。
治病养生先调脾之黄元御黄元御的脾气在民国年间刻印的《黄氏八种》的序言中,把黄元御列为继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之后的中医第五人。
这个评价有多高,分析一下这几个人就知道了:黄帝和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两位主角,算得上是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是汉代人,号称“医圣”,他的《伤寒论》和《黄帝内经》-起,是中医的经典教科书;秦越人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比较陌生,需要一句解释,这位秦先生有个外号,叫扁鹊。
以上四人在中医史上并称“四圣”,阵容够豪华吧?可是被列入这个豪华阵容的黄元御宗师,却远远没有前边几位有名气,甚至很多中医都不知道。
这是为什么?开始我不理解,后来想明白了,黄元御同志是吃了不会为人的亏。
在黄元御的时代,读书当官才是正途,八股文章才是真正的学问,医学只能算杂学,医生是研究杂学的,就是杂人,医官虽然也是官,却也只能算杂官。
既然是杂官,医官就跟人家通过八股考出来的正统官很有点差距,不能上朝,不能参政,虽然在老百姓看来很风光,可是在官场上没有地位,很被人瞧不起。
被人瞧不起久了,就会瞧不起自己。
医官在其他官员面前,总是有些自卑。
黄元御本来是个很有前途的好学生,“学而优”,当然可以“仕”,前途是很光明的。
忽然吃了一个庸医的亏,造成身体残疾不说,当官的前途一下子没了,尤其当了御医以后,看到那些出将入相的人,心理有些不平衡,在所难免。
极度的自卑加上绝世的才华,再加上对庸医的痛恨,造成了黄元御一个性格缺点~~恃才傲物。
他很瞧不起人,尤其是瞧不起同行,在他眼里,庸医比强盗还要可恨,而他身边的医生,都是庸医。
黄元御著作中,时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自从扁鹊、张仲景以后,医术的精华就没有人掌握了,人们得了要命的病,医生却没有救人的办法,医生们就像一群老虎、饿鹰一样。
我为死去的人痛心,为我的同事悲哀,想要教化他们,所以写下这本书。
………内感外伤,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源不过是六气,六气搞明白了,什么病都治得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方法是很精微的。
清代御医黄元御及《黄氏八种》存书牌记“黄氏医书八种”“昌邑黄坤载先生著”,家塾藏板,8种12册79卷全。
分别为《伤寒悬解》16卷3册,《金匮悬解》22卷2册,《四圣心源》10卷2册,《玉楸药解》8卷1册,《素灵微蕴》4卷1册,《长沙药解》4卷1册,《伤寒说意》10卷1册(末附道光14年赵汝毅跋),《四圣悬枢》5卷1册。
封面题有“光霁堂”字样。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黄氏医书八种仅有一种乾隆刻本存世,多为道光咸丰刻本。
存书版刻精致,有断板补版现象,依照《伤寒说意》末附道光14年赵汝毅跋文等综合分析,暂定为道光14年甲午长沙刻本,与联合目录中所载“咸丰11年辛酉(1861)家塾刻本”“清黄氏家塾刻本”是否为同一版刻,有待求证。
另还存有咸丰十年(1860年)燮和精舍校刊版本《四圣悬枢》5卷1册,《金匮悬解》22卷4册各一套,为“昌邑黄元御坤载著、长沙徐树铭校椠”,内有批校。
[转载]清代御医黄元御及《黄氏八种》[转载]清代御医黄元御及《黄氏八种》黄元御(1705-1758)名玉路,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昌邑市黄家新郭村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一代宗师”。
黄元御为明代名臣黄福十一世孙。
祖运贞,廪贡生,侯选训导;叔祖运启,顺治戊戌科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父钟,邑庠生;兄德润,增生;德淳,监生。
黄元御出身于这样一个世代簪缨的书香门第,自幼深受家学影响。
少年时代,其父为之延请侨寓昌邑的名儒于子遽先生为师,学习举业制艺,遍览经史著作,希望他能够登科入仕,光耀门庭。
雍正二年(1724),甫近弱冠之龄的黄元御考中邑庠生。
雍正十二年(1734),黄元御三十岁,因用功过勤,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不得已延医就诊。
而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致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犯中虚,左目完全失明。
科举时代,五官不正,不准入仕,遭此劫难,黄元御的仕进之路被彻底断送。
(一)民国年间,有人把黄元御的书集合起来出版,合集的名字叫《黄氏医书十一种》,序言里把黄元御列为继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之后的中医第五人。
黄帝和岐伯就是《黄帝内经》的两位主角,是中医的老祖宗,张仲景是汉朝人,号称“医圣”,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
《伤寒论》和《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教科书。
医圣张仲景,很多老百姓也是知道的,唯独秦越人,这个名字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这位秦越人先生有个外号,叫扁鹊。
这四个人列出来,都是中医里面不可超越的神话人物。
黄元御可以跟他们并列在一起,排第五,可见民国的中医界对他的评价有多高了。
在黄元御的时代,讲究的是“学而优则仕”,医学是杂学,哪怕当了医官,也不是正常的官,没什么权力,有权力的官和没有权力的官是不一样的。
本来他也可以通过科举当官的,但是吃了一个庸医的亏,造成了身体残疾,当官的前途也一下子毁了。
在他当了御医以后,看到瞧不起他的官员,自然心理有些不平衡。
他尤其痛恨庸医,而他身边的医生都是庸医。
黄元御的这种心态,在他的著作当中会表现出来,比方说他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所有的疾病,看上去是内感外伤,变化无穷,但是它的根源不过是六气,六气搞明白了,就什么病都治得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方法是很精微的。
自张仲景以后,这个简单的道理就没有人知道了。
(二)这里面他说到的六气,就是中医经常说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热。
在黄元御的著作当中,几乎每次说到一个观点的时候都会顺带着,说别人都是庸医,所以黄元御在同行中的名声非常不好。
勉强在太医院呆了半年后,就辞官回家了,先是回了老家山东昌邑。
因为当了官,现在忽然又把官丢了,回到老家以后就会有人笑话他。
黄元御有点自卑,还疑神疑鬼,所以只在家呆了半年,就又一次出门了,一方面是躲避这个环境,另一方面是游历,增加见识。
这次他往南走,去了扬州,找一个表哥,也是担心他的病情。
两年前,黄元御号脉,告诉表哥,两年后你的背上将会生一个疮,无药可治,但有个办法可以把疮挪一下位置。
一代医圣黄元御传(四)十一月终,《素问悬解》写成。
《素问悬解》十三卷,八十一篇。
世传《素问》刺法篇、本病篇已亡,黄元御取诊要经终论部分内容补刺法篇,取玉机真藏论部分内容补本病篇,恢复原来篇目,并将各篇重新编次,为养生、藏象、脉法、经络、孔穴、病论、治论、刺法、雷公问、运气等十类。
各段经文逐一注释,尤其对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升降浮沉等理论,作了充分地阐述。
他在《素问悬解自序》中说:“十一月终书成,淆乱移正,条绪清分,旧文按部,新义焕然。
”阳湖冯承熙在《新刻素问悬解叙》中评价说:“观其条理分明,篇第昭晰,其所移置,则若符节之合也。
义意周密,脉络融贯,其所诠释,则日星之炳也。
然后叹穷微探奥,集其大成,远胜于前人之所为者。
”一年之内,完成了《素问》这部经典医学著作的诠释,黄元御虽然精力衰乏,年迈气虚,又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但是忙碌一年,脱稿之后,心里却感到充实和快慰。
他在《素问悬解自序》中,慨叹道:“嗟乎!以东海顽人,远宾上国,研田为农,管城作君,流连尺素,爱惜分阴。
春雪才收,秋露忽零,星斗屡易,弦望几更。
倏而陇阴促节,急景催年,冰澌长河,霜结修檐。
岁凛凛以愁暮,心悢悢而哀离,夜耿耿而永怀,昼营营而遥思。
此亦羁客迁人骚牢悱怨之极,概诚足悲忧不可说也。
无何稿脱书清,事竣业就,遂作岐伯之高弟,黄帝之功臣。
是即拥旄万里之荣,南面百城之乐也,贫而暴富,莫加于此矣。
”去年当八部书成时,那种想停止著作的念头完全改变了。
他现在想的是,在有生之年,把“四圣”医著全部作出注释,做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高弟”、“功臣”才是人生无上的荣耀和最大的快乐。
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丙子),这是黄元御生前紧张著述的最后一年。
他想在这一年中,要写完《灵枢悬解》和《难经悬解》,使“四圣”的经典医著全部臻于诠释。
春节后回到北京,医友同仁、文人墨客都前来叙旧谒见。
特别是澹明居士,他同黄元御从老子到庄子,从《道德经》到《庚桑子》谈得格外投机。
《金匮悬解》清黄元御著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信箱:315955900@ 民间中医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校编/forum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寒说意》《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长沙药解》《玉楸药解》金匮要略方论原序自叙后叙叙卷一脏腑经络十六章脏腑经络一脏腑经络二脏腑经络三脏腑经络四脏腑经络五脏腑经络六脏腑经络七脏腑经络八脏腑经络九脏腑经络十脏腑经络十一脏腑经络十二脏腑经络十三脏腑经络十四脏腑经络十五脏腑经络十六卷二·外感五脏风寒积聚二十一章五脏风寒十九章五脏风寒一五脏风寒二五脏风寒三五脏风寒四五脏风寒五五脏风寒六五脏风寒七五脏风寒八五脏风寒九五脏风寒十五脏风寒十一五脏风寒十二五脏风寒十三◎姜甘苓术汤一五脏风寒十四五脏风寒十五五脏风寒十六五脏风寒十七五脏风寒十八五脏风寒十九◎麻仁丸二方见《伤寒》积聚二章积聚二十积聚二十一卷三·外感杂病中风历节九章中风三章中风一中风二中风三历节六章历节一历节二历节三历节四历节五◎桂枝芍药知母汤三历节六◎乌头汤四附方卷三·外感杂病◎《千金》矾石汤一◎崔氏八味丸二卷四·外感杂病痉湿暍二十七章痉十三章痉病一痉病二痉病三痉病四痉病五痉病六痉病七痉病八痉病九痉病十痉病十一痉病十二◎葛根汤六方见《伤寒》痉病十三◎大承气汤七方见《伤寒》湿十一章湿病一湿病二湿病三湿病四湿病五湿病六湿病七◎麻黄加术汤八湿病八◎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九湿病九◎防己黄芪汤十湿病十◎桂枝附子汤十一方见《伤寒·太阳》◎去桂加白术汤十二方见《伤寒》湿病十一◎甘草附子汤十三方见《伤寒·湿病》暍三章暍病一暍病二◎白虎加人参汤十四方见《伤寒》暍病三◎瓜蒂汤十五卷五·外感杂病疟病五章疟病一疟病二疟病三◎白虎加桂枝汤十六疟病四◎蜀漆散十七疟病五◎鳖甲煎丸十八附方卷五·外感杂病◎《外台》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三方见《伤寒·少阳》◎《外台》柴胡桂姜汤四方见《伤寒·少阳》卷六·外感杂病百合狐惑阴阳毒十三章百合九章百合一百合二◎百合知母汤十九百合三◎滑石代赭汤二十百合四◎百合鸡子汤二十一百合五◎百合地黄汤二十二百合六◎百合洗方二十三百合七◎栝蒌牡蛎散二十四百合八◎百合滑石散二十五百合九狐惑二章狐惑一◎甘草泻心汤二十六方见《伤寒·太阳》◎苦参汤二十七◎雄黄散二十八狐惑二◎赤小豆当归散二十九阳毒一章阳毒一◎升麻鳖甲汤三十阴毒一章阴毒一◎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三十一卷七·内伤血痹虚劳十八章血痹二章血痹一血痹二◎黄芪桂枝五物汤三十二虚劳十六章虚劳一虚劳二虚劳三虚劳四虚劳五虚劳六虚劳七虚劳八虚劳九虚劳十◎桂枝龙骨牡蛎汤三十三虚劳十一◎小建中汤三十四方见《伤寒·少阳》虚劳十二◎黄芪建中汤三十五虚劳十三虚劳十四◎薯蓣丸三十六虚劳十五◎酸枣汤三十七虚劳十六◎大黄(庶/虫)虫丸三十八附方卷七·内伤◎《千金翼》炙甘草汤五方见《伤寒·少阳》卷八·内伤杂病惊悸吐衄下血瘀血十八章惊悸四章惊悸一惊悸二惊悸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三十九方见《伤寒·太阳》惊悸四◎半夏麻黄丸四十吐衄下血瘀血十四章吐衄下血一吐衄下血二衄血三衄血四衄血五吐衄六吐血七吐血八瘀血九瘀血十吐衄十一◎大黄黄连泻心汤四十一吐血十二◎柏叶汤四十二下血十三下血十四◎黄土汤四十三卷九·内伤杂病奔豚四章奔豚一奔豚二◎奔豚汤四十四奔豚三◎桂枝加桂汤四十五方见《伤寒·太阳》奔豚四◎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十六方见《伤寒·太阳》卷十·内伤杂病水气三十二章水气一水气二水气三水气四水气五水气六水气七水气八水气九水气十水气十一水气十二水气十三水气十四水气十五水气十六水气十七水气十八水气十九水气二十水气二十一水气二十二水气二十三◎越婢汤四十七水气二十四◎防己茯苓汤四十八水气二十五水气二十六◎越婢加术汤四十九水气二十七◎甘草麻黄汤五十水气二十八◎麻黄附子汤五十一方见《伤寒·少阴》◎杏子汤五十二方见《伤寒·太阳》水气二十九◎黄芪芍药桂酒汤五十三水气三十◎桂枝加黄芪汤五十四水气三十一◎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五十五水气三十二◎枳术汤五十六卷十一·内伤杂病消渴小便不利淋十三章消渴一消渴二消渴三淋四淋五消渴六消渴七◎文蛤散五十七方见《伤寒·太阳》消渴八消渴小便不利九消渴小便不利十◎猪苓汤五十八方见《伤寒·阳明》消渴十一◎肾气丸五十九消渴小便不利十二◎栝蒌瞿麦丸六十小便不利十三◎蒲灰散六十一◎滑石白鱼散六十二◎茯苓戎盐汤六十三卷十二·内伤杂病黄疸二十三章黄疸一黄疸二黄疸三黄疸四黄疸五黄疸六黄疸七黄疸八黄疸九黄疸十黄疸十一黄疸十二黄疸十三黄疸十四黄疸十五◎茵陈蒿汤六十四方见《伤寒·太阴》黄疸十六◎栀子大黄汤六十五黄疸十七◎硝矾散六十六黄疸十八◎茵陈五苓散六十七黄疸十九◎猪膏髮煎六十八黄疸二十黄疸二十一◎大黄硝石汤六十九黄疸二十二黄疸二十三卷十三·内伤杂病呕吐哕下利四十九章呕吐哕二十四章呕吐一呕吐二呕吐三呕吐四呕吐五呕吐六呕吐七哕八呕吐九◎大半夏汤七十呕吐十◎茯苓泽泻汤七十一呕吐十一◎文蛤汤七十二呕吐十二◎猪苓散七十三呕吐十三◎大黄甘草汤七十四呕吐十四◎四逆汤七十五方见《伤寒·太阴》呕吐十五呕吐十六◎小柴胡汤七十六方见《伤寒·少阳》呕吐十七◎半夏泻心汤七十七方见《伤寒·少阳》呕吐十八◎吴茱萸汤七十八方见《伤寒·阳明》呕吐十九呕吐二十◎半夏干姜散七十九呕吐二十一◎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方见《伤寒·少阳》呕吐二十二◎生姜半夏汤八十一呕哕二十三◎橘皮汤八十二哕逆二十四◎橘皮竹茹汤八十三下利二十五章下利一下利二下利三下利四下利五下利六下利七下利八下利九下利十下利十一下利十二下利十三下利十四◎桂枝汤八十四方见《伤寒·太阳》下利十五◎通脉四逆汤八十五方见《伤寒·少阴》下利十六◎诃黎勒散八十六下利十七◎紫参汤八十七下利十八◎栀子豉汤八十八方见《伤寒·太阳》下利十九◎小承气汤八十九方见《伤寒·阳明》下利二十下利二十一下利二十二下利二十三下利二十四◎白头翁汤九十方见《伤寒·厥阴》下利二十五◎桃花汤九十一方见《伤寒·少阴》附方卷十三·内伤杂病◎《外台》黄芩汤六卷十四·内伤杂病痰饮咳嗽三十七章痰饮一痰饮二痰饮三痰饮四痰饮五痰饮六痰饮七痰饮八痰饮九痰饮十痰饮十一痰饮十二痰饮十三痰饮十四痰饮十五◎苓桂术甘汤九十二方见《伤寒·太阳》痰饮十六痰饮十七◎甘遂半夏汤九十三痰饮十八◎己椒苈黄丸九十四痰饮十九◎十枣汤九十五方见《伤寒》痰饮二十◎大青龙汤九十六方见《伤寒·太阳》◎小青龙汤九十七方见《伤寒·太阳》痰饮二十一◎木防己汤九十八◎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九十九痰饮二十二◎五苓散一百方见《伤寒·太阳》痰饮二十三◎小半夏加茯苓汤百一痰饮二十四◎泽泻汤百二痰饮二十五◎小半夏汤百三痰饮二十六痰饮二十七◎厚朴大黄汤百四痰饮二十八痰饮咳嗽二十九痰饮咳嗽三十痰饮咳嗽三十一痰饮咳嗽三十二痰饮咳嗽三十三◎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百五痰饮咳嗽三十四◎苓甘五味姜辛汤百六痰饮咳嗽三十五◎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百七痰饮咳嗽三十六◎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百八痰饮咳嗽三十七◎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百九附方卷十四·内伤杂病◎《外台》茯苓饮七卷十五·内伤杂病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十三章肺痿肺痈五章肺痿一肺痈二肺痿三◎甘草干姜汤百十方见《伤寒·太阳》肺痈四◎桔梗汤百十一方见《伤寒·少阴》肺痈五◎葶苈大枣泻肺汤百十二咳嗽上气八章咳嗽上气六咳嗽上气七咳嗽上气八◎越婢加半夏汤百十三咳嗽上气九◎小青龙加石膏汤百十四咳嗽上气十◎厚朴麻黄汤百十五◎泽漆汤百十六咳嗽上气十一◎射干麻黄汤百十七咳嗽上气十二◎麦门冬汤百十八咳嗽上气十三◎皂荚丸百十九附方卷十五·内伤杂病◎《千金》生姜甘草汤八◎《千金》炙甘草汤九方见《伤寒·少阳》◎《外台》桔梗白散十方见《伤寒·太阳》卷十六·内伤杂病胸痹心痛短气九章胸痹心痛一胸痹短气二胸痹心痛短气三◎栝蒌薤白白酒汤百二十胸痹心痛四◎栝蒌薤白半夏汤百二十一胸痹心痛五◎枳实薤白桂枝汤百二十二◎人参汤百二十三胸痹短气六◎茯苓杏仁甘草汤百二十四◎橘枳生姜汤百二十五胸痹七◎薏苡附子散百二十六胸痹心痛八◎桂枝生姜枳实汤百二十七胸痹心痛九◎乌头赤石脂丸百二十八附方卷十六·内伤杂病◎九痛丸十一卷十七·内伤杂病腹满寒疝宿食二十五章腹满十七章腹满一腹满二腹满三腹满四腹满五腹满六腹满七腹满八腹满九腹满十◎附子粳米汤百二十九腹满十一◎大建中汤百三十腹满十二◎赤丸百三十一腹满十三◎大黄附子汤百三十二腹满十四◎厚朴七物汤百三十三腹满十五◎厚朴三物汤百三十四腹满十六腹满十七◎大柴胡汤百三十五寒疝三章寒疝一◎大乌头煎百三十六寒疝二◎乌头桂枝汤百三十七寒疝三◎当归生姜羊肉汤百三十八宿食五章宿食一宿食二宿食三宿食四宿食五◎瓜蒂散百三十九方见《伤寒·太阳》附方卷十七·内伤杂病◎《外台》柴胡桂枝汤十二卷十八·内伤杂病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七章趺蹶一章趺蹶一手指臂肿一章手指臂肿二◎藜芦甘草汤百四十转筋一章转筋三◎鸡屎白散百四十一狐疝一章孤疝四◎蜘蛛散百四十二蛔虫三章蛔虫五蛔虫六◎甘草粉蜜汤百四十三蛔虫七◎乌梅丸百四十四方见《伤寒》卷十九·外科疮痈肠痈浸淫七章疮痈一疮痈二疮痈三肿痈四◎大黄牡丹皮汤百四十五肠痈五◎薏苡附子败酱散百四十六◎排脓汤百四十七◎排脓散百四十八金疮六◎王不留行散百四十九浸淫疮七◎黄连粉百五十卷二十·妇人妊娠十一章妊娠一妊娠一妊娠二癥痼二◎桂枝茯苓丸百五十一妊娠三胎胀三◎附子汤百五十二方见《伤寒·少阴》妊娠四胞阻四◎胶艾汤百五十三妊娠五腹痛五◎当归芍药散百五十四妊娠六呕吐六◎干姜人参半夏丸百五十五妊娠七小便七◎当归贝母苦参丸百五十六妊娠八水气八◎葵子茯苓散百五十七妊娠九◎当归散百五十八妊娠十养胎九◎白术散百五十九妊娠十一伤胎腹满十卷二十一·妇人产后十一章产后一三病十一产后二郁冒十二产后三胃实发热十三产后四腹痛十四产后五腹痛烦满十五◎枳实芍药散百六十产后六瘀血十六◎下瘀血汤百六十一产后七恶露不尽十七产后八中风十八产后九中风发热十九◎竹叶汤百六十二产后十中虚烦呕二十◎竹皮大丸百六十三产后十一下利二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百六十四附方卷二十一·妇人◎《千金》三物黄芩汤十三◎《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十四卷二十二·妇人杂病二十二章杂病一热入血室二十二杂病二杂病三杂病四杂病五半产漏下二十三◎旋覆花汤百六十五杂病六陷经漏黑二十四◎胶姜汤百六十六杂病七经水不利二十五◎抵当汤百六十七方见《伤寒·太阳》杂病八带下二十六◎温经汤百六十八杂病九◎土瓜根散百六十九杂病十◎矾石丸百七十杂病十一吐涎心痞二十七杂病十二脏燥悲伤二十八◎甘麦大枣汤百七十一杂病十三咽中炙裔二十九◎半夏厚朴汤百七十二杂病十四腹中疾痛三十杂病十五杂病十六血气刺痛三十一◎红蓝花酒百七十三杂病十七水与血结三十二◎大黄甘遂汤百七十四杂病十八转胞三十三杂病十九阴吹三十四杂病二十阴寒三十五◎蛇床子散百七十五杂病二十一阴疮三十六◎狼牙汤百七十六杂病二十二卷二十三·附录杂疗方退五脏虚热四时加减柴胡饮子方长服词黎勒丸方三物备惫丸方治伤寒愈不复紫石寒食散方救卒死方救卒死而壮热者方救卒死而目闭者方救卒死而张口反折者方救卒死而四肢不收失便者方救小儿卒死而吐利不知是何病方尸蹶,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而死也,治方又方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方又方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救溺死方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卷二十四·附录禽兽鱼虫果食菜谷禁忌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治食郁肉漏脯中毒方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治食生肉中毒方治食六畜鸟兽肝中毒方治马肝中毒未死方治马肝中毒未死方又方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又方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治啖蛇牛肉食之欲死方又方治食牛肉中毒方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妄语如狂,或洞下方鸟兽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解之方脍食之在心胸中不化,吐复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瘕病,治之方食鲙多,不消,结为癥病,治之方食鱼后食毒两种烦乱治之方食鯸鱼中毒方食蟹中毒治之方食蟹中毒治之方又方食诸果中毒,治之方食诸菌中毒,闷乱欲死,治之方蜀椒闭口者,有毒,误食之,戟人咽喉,气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急治之方食躁或躁方钩吻与芹菜相似,误食之杀人,解之方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如中风,或吐血,治之方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食苦瓠中毒治之方饮食中毒烦满治之方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附录:汤方索引拼音索引BCDFGHJKLM P Q RS ShTWXYZ Zh笔画索引二画三画四画五画六画七画八画九画十画十一画十二画十三画以上首页业内相关中医书籍图书中药材中药方剂名医医案心得专栏杂集留言首页中医书籍《金匮悬解》。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序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
为医者,所行乃生人之事。
是以医不患病
多,而患法少,亦不患法少,而患不能顺从天地好生之德。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生天地之间,故岐黄君臣答问,始以恬淡
以保天真,继以顺时四气调神,推论阴阳五行,教化顺应天地,以成《素问》。
此亦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意,顺天从道,无有极时者也。
而后人不解,黄帝哀之属有疾病,乃先立针经以为《灵枢》,以求久而不绝,易用难忘,此顺天之德,不用毒药之原也。
上古圣贤,悲天悯人之心,于文字间流露无遗。
然众生难化,忘躯
循物者多,恬淡虚无者少。
是故仲景撰用先贤经论,为《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方药以祛疾,不得已而求其次者也。
仲景而后,知医者愈寡,流派纷争,去古愈远。
昌邑黄元御,因医
废目,遁入医门。
其论空明洞见,振聋发聩,先圣遗旨,一线承传者也。
黄氏之书,传世出版者凡十一种,而《四圣心源》为诸书之会极。
其论一气周流,囊括天地,通达鬼神,阐顺天之道,而不遗祛疾之方,
古圣先贤之心,俱得无遗。
仲景而后,中医之学,一线绝传,不堪问矣,至黄氏而复明,至幸至幸。
黄氏立论高远,激扬文字,诟病诸家,为人所忌,故其书所传不广。
近贤麻瑞亭、孙洽熙二前辈,广搜博求黄氏遗书,将黄氏医书十一种整
理完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分别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济世。
黄氏之书由此得以大白于天下,广为流通,麻老孙老真乃黄
氏之功臣,众生之福祉也。
南阳泥巴匠,去仲景故居不远。
热爱中医,心系苍生,为发扬推广
黄氏学术计,乃倡议整理黄氏医书电子版。
一呼百应,众志成城,经春
至冬,其稿终成。
泥巴匠复精心排版,以成其美。
十一种文字在列,方
便检索,便于流通,参与整理的仁人志士,其于黄氏学术之传习,功岂
小哉?
是《黄元御医书十一种》电子版,非正式出版物,部分内容亦与黄
氏原著有明显的差别。
如《伤寒悬解》与《伤寒说意》二书,凡黄氏引
用仲景原方处,皆替换为仲景原文,此不伤黄氏之意而严遵仲景之旨者。
《长沙药解》诸药,多补入《本经》原文以为参正,此推原见委以佐证
黄氏之论者。
至于其排版之详尽美观,皆黄氏原著所无,全为方便研读
者也。
该电子版虽经尽心整理,然疏误之处必不可避免。
且电脑文字浏览,
终不若捧卷而思之妙。
目前《四圣心源》已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人民
军医出版社两个单行本出版发行,《伤寒悬解》与《伤寒说意》合编的单行本,两家出版社也即将分别推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还将在近期推出《长沙药解》与《玉楸药解》合编的单行本,以及《素灵微蕴》与《难
经悬解》合编的单行本,其对《黄元御医学全书》的重新校订工作,也
已经展开,预计年内可以上市。
另外,黄元御未经出版的《道德悬解》抄本已经面世,其已经失传
的医案专著《玉楸堂稿》已有线索,黄氏的女科资料《妇人方》清抄本
已联系到,《周易悬象》也在网上露出了抄本的线索。
这些著作一旦核实,都有可能被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纳入《黄元御医学全书》之内,以成黄氏
学术之全。
因此,在向参与整理电子版的朋友表示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建议大家尽可能地购买正版图书,以推动黄氏学术的良性发展。
电子版中的疏误之处,请向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信箱反馈,以便以后修正。
黄元御医书整理小组信箱:315955900@
民间中医网《四圣心源》版主根尘不偶
己丑年冬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