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标准化发展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7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一)欧美国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诞生和发展质量保证标准,诞生于美国军品使用的军标。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防部吸取二次世界大战中军品质量优劣的经验和教训,决定在军火和军需品订货中实行质量保证,即供方在生产所订购的货品中,不但要按需方提出的技术要求保证产品实物质量,而且要按订货时提出的且已订入合同中的质量保证条款要求去控制质量,并在提交货品时提交控制质量的证实文件。
经过几年的实施,美国国防部在总结以往订货所应用的质量保证条款的基础上,于1959年提出两项军品质量保证标准,经过试行于1963年升为正式的质量保证标准。
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美国军品应用质量保证标准成功的经验,首先在锅炉和压力容器上被采用。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于1971年发布和实施了ASME-Ⅲ-NA4000《锅炉与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
锅炉和压力容器质量保证标准的实施,使锅炉和压力容器的事故率大幅度下降,取得显著的成效,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核工业部门引进和实施了质量保证标准。
1971年,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借鉴军品质量保证标准,制订和发布了国家标准ANSI N45.2《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后演变为ANSI/ASMENQA-1-1983。
国际原子能机构吸取美国的经验,于1978年颁布了IAEA50-C-QA"核电站安全质量保证法规"并得到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承认,它包括13项条款,通常称之为"十三条"。
"法规"对保证核工业安全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
由于美国军品、锅炉和压力容器,以及核电站采用和实施质量保证标准所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1978年以后,质量保证标准被引用到民品订货中来。
英国制订了一套三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
即BS5750:Part1、Part2、Part3。
加拿大制订了一套四个水平的质量保证标准CSAZ299.1-299.4。
中国的质量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的质量标准是指在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规范和要求。
质量标准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积极推进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中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中国的质量标准起源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当时,中国的产品质量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和实施质量标准,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质量标准体系逐渐健全完善。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各个行业的协会成为了制定和发布质量标准的主要机构。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与世界各国分享经验和合作制定国际标准。
中国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产品质量标准、服务质量标准和生产过程质量标准。
在产品质量标准中,中国制定了严格的测试和认证要求,以确保产品性能和安全性。
在服务质量标准方面,中国注重提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生产过程质量标准中,中国追求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国的质量标准对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质量标准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质量标准可以改善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最后,质量标准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然而,中国的质量标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
一方面,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存在不透明和不公开的问题,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损。
另一方面,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存在差异和不足,一些企业存在违规操作和偷工减料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改进和提高中国的质量标准,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标准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意见的充分体现;加大质量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企业和公众对质量标准的认知和理解;加强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建立健全的追责机制,惩治违规行为。
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史、现状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史八十年代初期,煤炭行业事故持续上升,为此原煤炭部于1986年在全国煤矿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目的是通过质量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认为安全与质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讲安全必须讲质量。
有色、建材、电力、黄金等多个行业也相继开展了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2003年10月,国家安全监管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提出了新形势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容,会后出台的《关于在全国煤矿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2004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指导全国煤矿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煤安监办字〔2004〕24号),迄今为止已使用了九年,《办法》中参加评级的专业为六个。
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各专业计分以100分为满分。
二、我省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史2004年,我省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煤安监办字〔2004〕24号),开始开展了质量标准化工作。
为继续推进我省煤炭工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集合全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开采实际,为进一步促进各煤矿企业加强现场管理,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努力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省厅2009年11月出台了新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晋煤安发〔2009〕269号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省煤炭工业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和现代文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省厅组织制定了《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砖及考核评级办法》(晋煤安发〔2012〕715号)。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史
我国标准化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标准化主要体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方面,例如度量衡的统一、建筑标准的制定等。
在近代,标准化的发展主要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得到了推动。
20 世纪初,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标准化理念和方法,并在一些行业中进行了实践。
例如,在铁路、电信、机械等领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标准化工作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1988 年,我国颁布了《标准化法》,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增加,我国标准化工作也逐渐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推动了我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截至2022 年底,我国共制定国家标准36871 项,其中强
制性国家标准2158 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4713 项。
我国还积极推动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加强标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提高了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适应性。
总的来说,我国标准化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我国标准化工作将继续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幺匚玄巳N我国山场监讪力秤扬帆破浪一路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标准化事业发展历程及成效文I 本刊记者施京京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只有高 标准,才有高质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标准化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标准数量 和质量大幅提升.标准体系日臻完善,标 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顺畅,标准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社会标准化 意识不断增强。
70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标准化事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也见证了标准化工作者的起步探索期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是我国标准化事业的“起步探索期”。
这一时期标准主要服务工业生产,由政府主导制定并强 制执行,诞生了标准化领域的多个“第一”,如第一项标准《工程制图》、第一个标准 化管理制度《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 标准管理办法》、第一个标准化发展规划《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十年规划》。
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不断创新。
从“萌芽”到“绽放”二、开放发展期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是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开放发展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标准化开始放眼世界、70年波澜壮阔,伴随着新中国的腾飞,走向国际。
我国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力度,我国标准化事业经历了 “起步探索” “开放 发展”和“全面提升”三个阶段,这也是祖 国发展变化日益强大的缩影。
标准化工作开始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并确定了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并存的标 准体系。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9年第10期本版贵编/彳iHUJ gm789@1978年,我国恢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员身份,重返国际舞台O1984年,全国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首次召开,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成为我国国家重要的技术经济政策。
198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把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同时确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标准体系。
2001年,为履行入世承诺、强化统一管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成立。
世界质管理的发展与标准的演变世界质量管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而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本阶段也称传统质量管理阶段。
按其所依据的技术水平、手段和方式又可细分为两个阶段:操作者检验阶段——20世纪前,工业生产不发达,以手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主要白手工操作者自己检验鉴别产品合格与否,合格即放行。
专职检验阶段——20世纪初,随着技术和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过程细化,世界质量管理专家,提出将计划过程与执行过程、检验过程与生产过程明确分工,检验责任由操作者转移到工长,进而建立专职检验制度,设置专职检验人员和检验部门,专职检验人员才有权鉴定产品合格与否和放行合格产品。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本阶段也称统计质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SQC)阶段。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军需品的特殊要求,单纯的质量检验已不能满足军需品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对不合格品的出现,应防患未然,以降低生产成本。
数理统计专家结合实际问题,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控制,即两个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和StatisticalProductControl,从而预防不合格品的大量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达国家的民用工业也相继采用统计质量控制方法,以增加合格产品,降低成本,从而进入预防不合格品出现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现代军需装备和宇航器具,对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在应用统计技术预防出废品和采用新技术设备的同时,还必须控制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材料的因素、生产工艺的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必须对市场调研过程、设计开发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检验过程和销售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才能满足上述要求,从而进入全过程、全组织、全员参加的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即TQM)阶段,也称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即TQC)阶段。
煤矿质量标准化的发展我国煤矿的质量标准化工作,从探索起步到现在,已走过了将近40年的历程。
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60年代中期一1985年,为质量标准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早在1964年,原煤炭部就在平顶山四矿指导建成了新中国第一座标准化样板矿井即平顶山四矿。
遗憾的是受政治影响,质量标准化活动没能坚持下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煤炭行业对质量标准化工作重新认识。
但当时,面对调整采掘失调、恢复和提高生产能力、保障煤炭供应等方面的繁重任务,大多数煤矿没能把质量标准化工作提到重要日程。
第二阶段:1986年一1992年,为典型引路和启动发展阶段。
八十年代中期,煤炭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随着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安全生产和质量方面的矛盾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大恶性事故频频发生。
1985年和1986年,我国煤矿进入又一个事故高发期,事故死亡人数由1982年的不到5000人,上升到1985年的6659人。
为此,原煤炭部党组于1986年作出了关于在全国煤矿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的决定,强调要狠抓工程质量和工作质量,并在肥城矿务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煤矿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掀起了大搞质量标准化热潮。
1992年,原能源部在大雁矿务局召开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把质量标准化的内涵拓展到井上下各个方面,实行动态达标和质量否决,促进了煤矿安全生产。
到1992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到了5000人以内。
第三阶段:1993年一1997年,为全面铺开、取得明显成效阶段。
1993年煤炭部恢复之后,把质量标准化工作摆上“生命工程”、“形象工程”的高度。
建立健全了责任制,明确规定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标准化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制定了质量标准化工作规划,提出了“九五” 期间进度目标。
这一阶段,通过抓质量标准化,带动煤矿技术面貌的巨大变化,使煤矿顶板、机电、运输、水灾等方面的伤亡事故均降低了25%左右。
同时,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管理人才,促进了企业管理和高产高效矿井建设。
标准化发展历程
标准化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各个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实践。
尽管各行各业的标准化路径存在差异,但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独立标准制定(早期阶段)
在产品和服务的初级发展阶段,各个组织和行业往往独立地制定自己的标准,以解决特定领域的需求和问题。
这些标准无法相互兼容,导致了信息孤立和资源浪费。
第二阶段:行业标准制定(行业统一)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需求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认识到制定一系列共同的标准对于实现互操作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性。
因此,行业标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动,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第三阶段:国家和地区标准制定(区域统一)
随着国际贸易和合作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始制定自己的标准,旨在提高贸易的便利性和交流的有效性。
这些标准通常基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并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以实现相互认可和合作。
第四阶段:国际标准制定(全球统一)
为了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合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开始提出并制定一系列国际标准,以协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规范,促进贸易和合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阶段:技术与管理标准整合
在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快速发展下,标准化也逐渐融入到技术和管理领域中。
各个行业开始关注技术规范和业务流程的标准化,以提高创新和效益。
因此,标准化发展历程进入了技术和管理标准整合的阶段。
总的来说,标准化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独立标准制定到行业、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制定,最终达到国际标准的制定和技术与管理标准整合的阶段。
标准化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的规范化、提高效率和促进合作。
中国标准发展历史在现代社会中,标准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国的标准发展历史也是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迁和演进。
本文将对中国标准的发展历史进行探讨。
一、早期标准化中国的标准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秦朝时期,就有了《律令制度》等法律法规文件,其中包含了一些规范和标准要求。
而在中国古代的冶铁、农田水利、纺织等领域,也形成了一些行业标准和工艺规范。
然而,在大部分历史时期中,中国的标准化工作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个别手工操作为主。
二、进入现代化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标准的提升成为了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1903年,清朝政府首次颁布了《计量法大纲》,建立了度量衡的统一体系。
此后,中国开始引进国外的标准技术和管理经验,并逐步在自身的工业领域实施。
三、标准化的兴起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标准化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对标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1929年,国家中央政府成立了第一个标准化机构——质量检验局。
该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标准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新中国的标准化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标准化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发展。
1951年,中国正式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
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中国逐渐完善了标准化的体系,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涵盖了工业、农业、医药、建筑、电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五、开放与国际标准化接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制定了一大批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并加快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并有不少中国标准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在古代,质量管理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工艺技术和经验传承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质量管理开始出现了新的挑战。
18世纪至19世纪,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兴起,产品的制造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质量管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工厂开始采用一些简单的质量控制方法,如检查和筛选不合格产品。
20世纪初,质量管理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901年,美国发明家法斯特(Frederick W. Taylor)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他认为要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控制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
这一概念奠定了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强调了数据分析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在重建中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并开始崛起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特别注重质量管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方法和理念,如质量圈、零缺陷管理和统计质量控制。
这些理念对全球的质量管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推动了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后半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和继续创新的阶段。
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通过了ISO 9000系列标准,这一系列标准为组织提供了一套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指南。
ISO 9000的出现标志着质量管理进入了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当今,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全球市场的扩大,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顾客的满意度。
质量管理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制造过程,还需要考虑供应链和服务的质量。
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质量管理已经由单纯的检查和筛选转变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强调数据分析、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
质量管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要求组织始终关注顾客需求,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标准化的发展史【来源:】【更新时间:10-06-12 】【点击次数:151 次】l、古代标准化刀耕火种是初始的标准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有目的的标准化,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说明标准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是古代标准化应用的里程碑,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标准化工作原理。
2、近代标准化以机器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阶段。
1798年美国人在武器工业中运用互换性原理以批量制造零件(来福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1911年美国人泰勒发表了《科学管理原则》,阐述标准化方法是科学管理的方法;1927年美国总统胡佛就得出了“标准化对工业的极端重要性”的论断;从1916年——1926年,有25个工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于1926年进而成立了国家标准化协会国际联合会(ISA),范围从机电扩展到其他组织;194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成立。
近代标准化的特点是:提高效率,发展迅速。
3、现代标准化现代工业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标准化的现代化。
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标准化;现代标准化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建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标准化体系;WTO与标准化,标准化已成为贸易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
4、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沿革——解放初期,初步发展;——改革开发初期,迅速发展阶段;——标准化法颁布以后的健康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发展阶段。
重提综合标准化——兼论企业标准化的历史性转变(上)【来源:】【更新时间:10-05-28 】【点击次数:95 次】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0年颁布了3项《综合标准化工作导则》推荐性国家标准,1991年又颁布了2项。
这5项标准颁布实施前后,曾经有过一段综合标准化热,还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效果。
至今5项国标仍然有效,但综合标准化在中国大地上却嘎然而止、销声匿迹,无人知晓也无人再提起。
为弄清这其中的缘由和奥妙,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把综合标准化的来龙去脉以及重新提起的必要性向读者简要介绍如下。
安全质量标准化发展历程第一篇:安全质量标准化发展历程安全质量标准化发展历程1.2004年,原国家安监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对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2.2004年,原国家安监局组织起草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江苏省、山东省的4市26个试点单位进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工作。
3.2004年,原国家安监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下发了《关于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安监管政法字[2004]62号),对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4.2004年,原国家安监局组织起草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江苏省、山东省的4市26个试点单位进行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试点工作。
5.2005年,在总结试点经验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国家安监总局将“征求意见稿”修订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试行)。
6.国家安监总局于2005年12月16日下发《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规范〉(试行)和〈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考核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安监总危化字〔2005〕198号),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工作。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换证工作的通知》(安监总政法〔2008〕127号):对已经取得《安全标准化企业证书》的企业,当其提出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申请时,可直接办理延期换证手续。
8.《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以及氯碱、合成氨生产企业安全标准化实施指南3个AQ标准于2008年11月19日发布,2009年1月1日施行。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下面我将介绍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
质量管理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那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工业品被制造出来,质量问题开始凸显出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早期的质量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引起了企业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质量管理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日本的质量管理理论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在日本,人们开始注重从管理的角度来解决质量问题。
质量管理的概念从此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控制机构开始兴起。
ISO(国际质量标准化组织)成立,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为质量管理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解决方案。
质量管理从此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至今,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以TQM(全面质量管理)为代表的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开始兴起。
TQM要求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质量管理中来,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便利和支持。
通过信息系统,企业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质量管理,实时监控和分析质量数据,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重要节点。
比如六西格玛(Six Sigma)的引入,它是一种以缩小质量变异范围为目标的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许多企业的应用;还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和认证,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它成为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基准。
总的来说,质量管理发展的历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问题到全面问题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今后质量管理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
企业应该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质量管理发展历史-五个历史衍变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 (1)(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2)(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3)(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质量保证阶段 (4)(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零缺陷管理哲学阶段 (4)质量管理发展至今的五个历史衍变阶段:质量检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质量保证阶段、零缺陷的哲学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事后检验)科学管理公认的首创者是美国的泰罗。
1911年他发表了经典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在该著作中,他主张把产品的检查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道独立的工序。
这促成了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检验阶段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半成品或者产品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这个阶段仅能对产品质量实施事后把关,但是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质量检验并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只能剔除次品和废品。
全数检验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统计质量控制阶段二战初期,美国大批生产民用品的公司转为生产各种军需品。
当时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事先没有办法控制废品的产生。
1941年和1942年,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质量管理标准。
相对于检验把关的传统管理来说,统计质量管理是概念的更新、检查职能的更新,是质量管理方法上的一次飞跃(6σ管理)。
40-60年代,质量管理从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过程控制阶段,产品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制造出来的,所以将质量控制从检验阶段提前到生产阶段,实行过程控制。
这个阶段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并采用抽样检验来适应大规模生产,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
第二节标准化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概述标准化是在科学技术、经济贸易及管理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的过程。
标准化是一门学科,同时又是一项管理技术,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
一、中国古代标准化源远流长我们研究标准化发展过程时会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有些活动类似或相当今天的标准化。
例如人类在远古时期发明的文字就是类似标准化的最杰出的成果之一;秦始皇对度量衡和车辆轮距等的统一规定,开创了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先河;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可谓我国古代生产技术成就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专著。
它全面系统地记述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缫丝、染料、食品加工、制盐、制糖、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建造舟车、采炼石灰、煤炭、硫黄、榨油、制烛及造纸、五金开采和冶炼、兵器、火药、朱墨、颜料的制造等。
对原料的品种、用量、产地、工具构造和生产加工的操作过程等记载都很详细。
其中有很多做法或规定起着类似标准的作用,蕴藏着标准化的理念。
中国古代标准化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
二、近代标准化与现代标准化的发展(一)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1. 工业化大生产是近代标准化工作的“孵化器”,现代意义上的标准化工作是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
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近代标准化是古代标准化的继承和发展,而工业化大生产来源于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经济过渡到以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过程。
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2. 工业革命表现在采用新的基本原料,如钢铁;采用新的能源,如煤炭;发明新的机器,如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和动力织布机;工厂制度使劳动分工更趋精细和专业化;交通运输有重大发展,如蒸汽机车、轮船、汽车等;科学日益应用于工业领域;农业的进步为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提供了粮食;财富迅速增长;土地作为财富资源的作用削弱;国际性贸易增加;新兴的工业城市相继涌现……工业革命首先产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从纺织业开始向其他工业领域发展。
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史、现状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发展历史
八十年代初期,煤炭行业事故持续上升,为此原煤炭部于1986年在全国煤矿开展“质量标准化、安全创水平”活动,目的是通过质量标准化促进安全生产,认为安全与质量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讲安全必须讲质量。
有色、建材、电力、黄金等多个行业也相继开展了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2003年10月,国家安全监管局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现场会,提出了新形势下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内容,会后出台的《关于在全国煤矿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概念。
2004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号),指导全国煤矿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煤安监办字〔2004〕24号),迄今为止已使用了九年,《办法》中参加评级的专业为六个。
即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各专业计分以100
分为满分。
二、我省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史
2004年,我省按照《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煤安监办字〔2004〕24号),开始开展了质量标准化工作。
为继续推进我省煤炭工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政策法规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深入持久开展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总煤行〔2009〕117号),集合全省煤矿兼并重组整合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开采实际,为进一步促进各煤矿企业加强现场管理,强化安全基础,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努力实现全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省厅2009年11月出台了新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晋煤安发〔2009〕269号为进一步加强全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全省煤炭工业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和现代文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省厅组织制定了《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砖及考核评级办法》(晋煤安发〔2012〕715号)。
此次《办法》中新增加了五个专业,即信息调度、应急救援、地面设施、安全管理、职业健康。
三、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工作的历史
集团公司从2004年开始一直按照国家和省里质量标准化有关文件的规定,开展工作。
四、质量标准化工作对安全生产有何影响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全面贯彻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基本手段
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标准,无论从管理要素到设备设施要求、现场条件等,均体现了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具体要求,以管理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现场标准化为核心,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各岗位、工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形成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照章办事的良好局面,规范和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从企业法人落实到每个从业人员、操作岗位,强调了全员参与的重要意义,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梳理工作,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和问题,以及与考评标准规定不符合的地方,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落实各项整改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落实到位,促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持续好转。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体现先进安全管理思想、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在传统的质量标准化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生产工艺特点和中国人文社会特性,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强化风险管理,注重过程控制,做到持续改进,比传统的质量标准化具有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比国外引进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有更具体的实际内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规范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是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中国化,有利于形成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改善设备设施状况、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的有效途径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重在基础、重在基层、重在落实、重在治本。
各行业的考核标准在危害分析、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现场设备设施提出了具体的条件,促使企业淘汰落后生产技术、设备,特别是危及安全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素质问题,提高企业的安全技术水平和生产力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保障能力,如浙江省在采石场考核标准中,将中深孔爆破等作为基本条件,极大改善了采石场的安全条件,伤亡事故持续大幅度下降。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预防控制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的有效办法
通过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系统的识别、评估,制订相应的防范措施,使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切实改变运动式的工作方法,对危险源做到可防可控,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升了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程度,尤其是通过作业标准化,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现象,控制了事故多发的关键因素,全面降低事故风险,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减少一般事故,进而扭转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被动局面。
(五)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建立约束机制、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重要措施
安全生产标准化强调过程控制和系统管理,将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行为过程及结果定量化或定性化,使安全生产工作处于可控状态,并通过绩效考核、内部评审等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结合,形成了有效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
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减少伤亡事故,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了企业发展,加上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及宣传手段,以及全社会关于安全发展的共识和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同,将为达标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声誉,赢得社会尊重。
(六)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安全监管水平的有力抓手
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企业各个工作部门、生产岗位、作业环节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种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必须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等要求,是一项系统、全面、基础和长期的工作,克服了工作的随意性、临时性和阶段性,做到用法规抓安全,用制度保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对于实行安全许可的矿山等行业,可以全面满足安全许可制度的要求,保证安全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最终能够达到强化源头管理的目的;对于冶金、有色、机械等无行政许可的行业,完善了监管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监管缺乏手段的问题,提高了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
应急救援
背景: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安委办〔2010〕25号),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集合我省实际情况,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加强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晋安办发〔2011〕73号。
具体实施办法: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管理,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时效
性,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了《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新增加1、应急救援机构职责制度。
2、应急救援队伍。
3、应急救援预案管理4、应急救援培训演练。
5、应急救援保障。
6、资料档案管理。
7、紧急避险系统。
集团公司做出的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阳煤电传字【2012】16号《关于组织煤矿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通知》和6月18日集团公司应急救援专题会议安排,集团公司下属高、突瓦斯矿井及供电系统不完善的23个矿(公司)在6月18日至24日进行无计划停电、停风应急救援演练,其中:寿阳景福公司、晋东石港公司、本部兴峪公司、晋北南岭公司四个矿(公司)进行实战演练,其它19个矿(公司)进行模拟演练。
6月21日、22日由安监局牵头组织通风部、机电动力部、救护大队、总调度室对实战演练的4个矿井进行检查,晋东、晋北、寿阳公司及各矿有关领导分别参加了所属矿(公司)的实战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