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完美整理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准静止锋的影响“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地球公转“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地壳变动“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季节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月相变化“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水循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梁羽生《点绛唇》)——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地域性“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地域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水循环“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地壳变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波浪的侵蚀作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赤勒川》)——大草原的景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循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冬季风的影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光照对植物的影响“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沙漠景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洞庭湖景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中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细腻的艺术赢得了世人的赞美。
在古诗中,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情怀,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这些地理知识不仅是对中国历史和地貌的真实记录,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进行探究,揭示古代诗人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和理解。
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涵盖了山川、江河、湖泊、地貌等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山川描绘中了解到中国的地理特点。
比如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中国山川的雄浑与壮美。
泰山作为中国五岳之首,其气势磅礴的山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又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流经山区进入海洋的壮丽景象,强调了黄河的长势巍峨和宏伟。
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描写同样生动而细腻。
例如司马迁在《卜居》中写道:“浣花溅水蕊心动,碣石鲸波胆气开。
”这首诗描绘了浣花小姑娘在江边洗花的场景,通过描写江水的波浪、浪花以及鲸的波动,将水流的形态、气势和声音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江河的壮美景色,还体现了古人对江河的熟悉和感受。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首诗刻画了船只驶入蓬莱的场景,描绘了岛屿的景色和黄昏时分的淡淡忧愁。
这些描写展示了中国沿海地区的一块独特风景。
除了山川和江河,中国古代诗词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湖泊知识。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白洲虽在,依旧宛然。
鬓微星,眉似月。
楚江玉蒲团,万载何年束?牛渚在何方?”这首诗以夜晚在牛渚岛泊船的场景为背景,描绘了湖泊周边的景色,表现了湖光山色的美妙。
还有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首诗展示了青海湖和玉门关的景色,通过描写湖泊的云雾和雪山,凸显了湖泊地区的雄奇和壮丽之美。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诗词中蕴含的有趣的地理知识。
1.古诗词与月相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地理解析诗中“九月初三”是表示时间,“月似弓”是写月初的娥眉月,即上娥眉月。
上娥眉月是指农历初三、四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反“C”字形。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地理解析诗中“夜半”而“月落”,描写的是“上弦月”。
上弦月是农历初七、八的月相,此时月球形状为一大写的“D”字形。
2.古诗词与气候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地理解析该句诗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地理解析该诗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在我国的江淮地区,每年六七月份都会出现持续阴天有雨的气候现象,持续时间能达到一个月左右。
由于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所以人们称其为“梅雨”。
初夏时节,从热带海洋北上的暖湿空气常常伸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时到达淮河及其以北地区,与从寒带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它们势均力敌,处于“拉锯”状态,形成一条稳定的降雨带,导致阴雨绵绵。
3.古诗词与河流将进酒(节选)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地理解析该诗句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但黄河水奔流入海之后真的“不复回”了吗?从自然界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水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河流汇入海洋的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降落到地面,成为地表径流,可能重新进入河流。
“天上”指巴彦克拉山脉。
“奔流到海”指渤海。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理解析昔日的大江大河所流经之地,现在已经成了“数家新住处”,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古诗词中的地理常识一、描述我国河流发源及景象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旨在说明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描写了湘江的流向是由南向北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横江词六首》)——“浙江”即指现在的钱塘江,八月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胡玢《庐山桑落洲》)——体现了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的现象,即河流的侵蚀与堆积作用。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李白《清溪行》)——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二、描述我国天气、气候的诗句1.描写天气的诗句(1)地形、地势对天气的影响“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是说四川巴蜀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我国位于北半球,山地的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
山地阳坡的气温比同一高度的阴坡高。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明地势对气温的变化,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及乡村的影响不同。
(2)锋面对天气的影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在每年6月至7月间,江淮地区因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受冷锋的影响,形成短时间内的降温、降雪的天气现象。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毛泽东《登庐山》)——此诗句说明夏季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即暖锋对天气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点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点呢!就像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白帝城和江陵之间的距离可
不近呢,他咋就能一日就到了呢?例子就是咱现在出门,要是相隔千里,一天能到吗?肯定很难呀!
再看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黄河那是
奔腾不息啊,那气势,就跟咱勇往直前的劲头似的。
那孤城在万仞山中,这地理环境得多特别呀!就好比在一片大森林里有一座孤零零的
小木屋。
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广袤的沙漠,直直上升的孤烟,还有那缓缓落下的落日在长河之上,多有画面感啊!这不就是一幅绝
美的地理画卷嘛,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了那片大漠一样。
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就是在说山的形态
和从不同角度看的变化嘛,这和我们去爬山看到的景象不是一样的吗?从这边看是一个样,走到另一边看又完全不同了。
古诗词里的这些地理知识啊,真的是太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一把
钥匙,能打开我们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大门。
难道不是吗?它们让我
们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些壮丽的山河、辽阔的大漠。
这多神
奇呀!我们读着这些诗词,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情怀,还能学到好多
地理知识呢。
所以呀,古诗词可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还是地理知识的宝库呢!我们一定要好好去挖掘,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呀!。
大美古诗词中与地理知识古诗描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地理现象:描述了黄河的源头和流向。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多个省份,最终汇入渤海。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河流的起源和流向。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长河,其源头位于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冰雪融水形成河流,经过长途奔流,最终汇入海洋。
古诗描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地理现象:描述了从山顶俯瞰周围山脉的景象。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地势的相对高度。
站在山顶,由于周围的山峰都比自己低,所以能够一览众山小。
古诗描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地理现象:描述了锋面雨带的移动。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天气系统的移动。
当锋面雨带从东向西移动时,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景象。
古诗描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地理现象:描述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详细说明:这首诗表达了即使距离遥远,但只要有知己,就像在身边一样。
这体现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尽管距离遥远,但在地球表面,人们仍然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
古诗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地理现象:描述了长江的流速和水流的方向。
详细说明:这首诗反映了长江的流速之快,使得船只可以在一天之内从江陵返回白帝城。
古诗描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蜀道难》地理现象:描述了四川地区的地形和地势。
详细说明:这首诗体现了四川地区地势的险峻和复杂,使得道路难以通行,反映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古诗描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地理现象:描述了山脉、河流和船只的景观。
详细说明:这首诗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描述了山脉的景观,而“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描述了河流和船只的景观,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
古诗描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地理现象:描述了观察点的不同对景观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嘿,朋友!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地理知识呢!就说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难道不是在告诉咱们,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会降低,花儿开放的时间都不一样啦?这不就好比咱们爬山,越往上走越觉得冷嘛!
再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是不是生动地描绘了夏季那种局部地区的天气差异?就像有时候咱们在小区里,这头阳光灿烂,那头却下起了小雨,神奇不?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盛开的景象来类比冬天的大雪纷飞,多形象呀!这不就是在说北方冬天的寒冷和雪来得又快又猛嘛。
你想想看,古诗词里咋就有这么多地理知识呢?这是不是古人在有意给咱们留下的宝藏,让咱们从诗词中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我觉得呀,古诗词不只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咱们了解地理现象的一扇神奇窗户。
通过它们,咱们能更有趣、更诗意地去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哇塞,你知道吗?古诗词里可藏着好多神奇的地理知识呢!就像李
白那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在重庆奉节,江
陵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这可不就反映了长江的水流湍急嘛!还有“人
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随着海
拔升高,气温会降低,山下的花都谢了,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才开呢。
你想想看,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那黄河
奔腾的气势和周围高耸的山脉,不就展现出了西北地区的壮丽景象嘛!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份就下雪,这要是
在南方简直不敢想象,这不就是北方和南方气候的巨大差异嘛!
古诗词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带我们穿梭到古代的各个地方。
比如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感受到那份辽阔与孤寂。
又好比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
蒙雨亦奇”,把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咱们的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呀,用这么美的诗句就把地理知识传递给
了我们。
这就好像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一把打开地理知识大门的钥匙,
让我们能通过这些优美的诗句去探索、去发现。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真的是太丰富、太有趣啦!它们让我们在
欣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学到好多地理知识,这简直就是一举两得
呀!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去挖掘这些古诗词背后的地理奥秘,这样我们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世界啦!。
公共基础知识: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导语】常识是军转|军队文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为了帮助考生熟悉复习内容,中公教育军人考试网为您提供常识知识及模拟题,供广大考生学习。
一、诗歌与天气、气候知识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
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限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西北内陆温带大陆地形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
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
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垂直地带,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这种锋面雨属于准静止锋。
二、诗歌与地形、河流知识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海拔高,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呈东北——西南走向,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黄河从这里发源,经过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它与第二级阶梯高出2000-3000米,与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这种落差之大,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赤道地区。
三、诗歌与月相1、“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来”潮汐现象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博大精深的词意和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
在古代的中国,人们经常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观点。
古诗词不仅充满哲理,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并从中领略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感悟。
一、山水之间的诗意中国山水之美在古代诗人笔下得到了充分的诗意表达。
古代的山水诗常常描绘了山川江河的壮丽景色,并融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中的“牵牛织女星”指的就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七夕节故事,故事背景是银河两岸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诗人通过这个隐喻来描绘秋夜的冷凉和美丽。
二、河流的咏史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河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许多古代诗人都以河流为题材进行咏史创作。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入水闻钟》一诗中写道:“江声宛转送来音,竹露沾衣湿。
念星河欹枕短,欲到天明便。
”这首诗描述了秋夜中听到的江水声,通过江声的宛转传来的音乐,诗人感受到了小时候的记忆和河流的美丽景色。
三、山川之间的历史足迹中国的山川地形在历史上往往成为重要的战略地点,所以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山川来表达对历史的回忆和思考。
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一诗中写道:“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这首诗描述了凤凰台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的变迁。
凤凰台象征着当时的权力和荣耀,而历史的变迁却使得这个地方变得寂寥无人,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
四、自然景观中的象征意义古代的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观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并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景观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义经常体现出一种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智慧。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寄托了诗人追求进步和追求卓越的愿望。
古诗中的地理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10.“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1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12.“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 (后人)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1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14.“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15.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16.“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马致远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17.“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1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20.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白居易《忆江南》;等.二、古诗词与地形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的山.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三、古诗词与水文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五.古诗词与月相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古诗词与地理原理汇总一、古诗与气候知识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快行冷锋或寒潮2、“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
”(宋.陆游)-------城市热岛效应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唐.刘禹锡)------对流雨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岭南地区暖锋锋面雨5、“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地形雨6、“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有可能是台风7、“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
”(唐.宋之问)-----向阳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差异8、“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
”(宋.苏轼)------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9、“三九要冷,三伏要热,不冷不热,五谷不结”,“人在屋里热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腊雪是宝,春雪不好”------气候资源对农作物的作用10、“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和冷锋过境后的效果11、“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
------春城昆明年均温14.7℃,一月和七月月均温分别为7.8℃和19.9℃12、“春风摇荡自东来,折尽樱桃绽尽梅”,“凉风有信,秋日无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鲜明的季节周期性之美!13、“亭亭柏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
”《北国之春》--春季风风向与感受14、“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
”《白毛女》------冬季风风向与严寒15、“白露秋风夜,一夜冷一夜”。
-------极地冷气团逐渐南侵16、“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西北地区日温差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1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既表示锋面雨中的暖锋,又体现了节律美之周期性1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江淮流域准静止锋形成的梅雨19、“冬朦(雾)晴,春朦(雾)雨,夏朦(雾)晒死鬼”(谚语)------冬夏多雾的原因是无云或少云导致的大气逆辐射弱,春雾是因为暖湿水汽足,极易形成锋面雨。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集萃中国古代的诗歌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自然是表现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归纳如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高中地理】语文古诗中蕴含的地理知识在我们高中的地理学习中,我们所涉及的面非常广,但我们在学习和高中三年级1、李白的《蜀道难》:“……蜀道难攀蓝天,让人丢脸!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奔的急流、瀑布和溪流争相遮荫,悬崖变成石头和沟壑。
蜀道很难爬上蓝天。
向西边看,你会看到长长的哭声!"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
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形特征。
地理地势高低起伏,导致道路只能围绕山峰盘旋,所以历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2.王志寰的《梁周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玉门关外的柳树之所以不绿,是因为春风,这里指的是夏风。
地理季风是由海陆温差引起的海陆压力中心的季节性变化,它使盛行风的方向随季节有规律地朝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夏季,季风从太平洋北部流向东南部,沿亚洲大陆西部边缘形成温暖的季风。
夏季,太平洋东南边缘的季风强度大大增强。
在中国,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分为季风区,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区域为非季风区。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边界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卡拉山-冈底斯山。
季风区位于该线的南至东,非季风区位于该线的北至西。
因为玉门关就在这条边界线的西边,所以不会被关外的夏季风弄湿。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当世界上四月的芬芳耗尽时,山庙里的桃花开始绽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整首诗只有四句话,描述了平原和山区气候的差异。
世界上的四月是大地春天归来,香气扑鼻的时候。
山上的古庙中,庙里的桃花开始绽放。
这主要是由高山地理高度引起的气候垂直变化造成的。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因此,大气离地面越高,加热越少,温度越低;平均温度每100米下降0.6度。
由于平原和山脉的相对高度较大,山顶的温度是山脚的温度减去相对温差,因此山顶的温度远低于山脚的温度。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绚丽瑰宝。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字字珠玑、句句传情,表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这些富含地理知识的古今诗词和农谚俗语,不但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会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大增,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地理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在一位朋友的空间中摘录以下知识: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u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u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u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u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u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u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u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u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u“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u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u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影射了满月;u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影射了残月;u“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 影射了满月;u“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古诗文中的地理
古诗文中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通过诗句,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山川、河流、湖泊、城市等地理信息。
例如: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了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向。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描绘了黄河流经的地形地貌。
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展示了庐山的山峰和山谷地形。
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沙漠和河流的景象。
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反映了山川的壮丽和湖泊的静谧。
6.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展示了古代城市的地理位置和防御工事。
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了北方冬季的冰雪景观和长城的雄伟。
8.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区山路的艰险。
9.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苏州城外的湖泊和寺庙景观。
10.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
这些古诗文中的地理知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瑰宝,也为我
们提供了了解古代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中国古代的诗歌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从文学的角度看,它们自然是表现了人生的各种悲欢离合,从地理学的角度,这些诗篇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现将有关地理诗词摘录如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描述了我国夏季风不能到达西北地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表示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雪的天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反映了对流雨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的特点;“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说明山坡两侧向阳坡与背阳坡的光照及热量的差异;“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反映了我国南方热量丰富,四季如春鲜果不断;“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表示四季更替,年年往复。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理解为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影射了满月;“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影射了残月;“月皎惊鸟栖不定,更漏将阑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棉冷”影射了满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影射了娥眉月。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来形容庐山脚下已是芳菲落尽、大地春归,而山上的大林寺才桃花盛开,可见山下的气温比山上高。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描绘河套平原坦荡辽阔的地形和牧草茂盛、牛羊肥壮的温带草原景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转帖: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杂谈
0217 2017
: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此诗表现的是一种由气团和锋面造成的天气变化,展现的是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势力之大,令人不寒而栗,过境之前,先出现大风。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说明冷锋云层加厚,让人有“墨云压顶城欲摧”之感。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写的是大雨天气,锋面过境。
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此诗表现的是地方性雷阵雨(疑似对流雨)天气:夏日的晴空,突然乌云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又风吹云散,雨过天晴。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此两诗表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我国江南梅子黄熟时节(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6、“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柳宗元《梅雨》)
此诗点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入梅,大约在6月上旬开始。
7、“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
”(苏轼《船棹风》)
此诗点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的出梅。
“三时”指夏至后半月,“舶棹风”指东南季风,意指七月上旬后半期东南季风盛行时,梅雨期结束。
8、“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的是我国北方地区入冬早的气候状况。
9、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惨莫惩?(《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此诗最早记载了我国的地震状况。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毛泽东《送瘟神》)
此诗涉及到地球自转现象,赤道自转线速度,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km。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已亥杂诗》)
此诗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2、“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
”(傅云《歌》)
此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也是日影变化的问题。
1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此诗涉及暖风带来的春雨特点:细、小。
14、“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此诗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大戈壁滩飞沙走石的场面。
15、“海潮随月大,江水应春生。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
此诗生动简要地刻画了南方海潮及河流涨落的规律。
1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此诗涉及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春风”指的是来自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1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的变化规律。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词涉及到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些诗词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
正因为我国地形总体上西高东低,所以大部分河流都由西向东流。
2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此诗描述了我国河套平原过去的生态景观。
2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此诗表现了桃花讯的特点。
2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绘的是天气特征:雪后所见。
23、“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李煜《临江仙》)
此诗描绘了晚春初夏特有的“樱桃落尽”“蝶翻轻粉”的景象。
24、“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刘禹锡《浪淘沙》)
此诗表现的是钱塘江涌潮的壮观场面:一条白练从海天相接处滚滚而来,急速推进,潮水猛涨,巨浪滔天,掀起一堵高耸的水墙,气势磅礴。
2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此诗涉及到长江三峡的急流、险滩、山重水绕等自然奇景。
2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此诗涉及到“巴山夜雨”的成因。
巴山位于四川与陕西交界处,是四川盆地的边缘。
一般来说,盆地处于周围山坡的环绕之中,气流不通畅,对流交换弱。
白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地温急剧增高,影响下层气温;夜间地面散热快,又因冷空气流的下沉,谷底和盆地底部特别寒冷;随着温度的降低,饱和水汽压减小,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水汽发生凝结而下雨,故“巴山夜雨”会时有发生。
27、“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李之仪《卜算子》)
诗人借共饮长江水来慰藉相思之情。
2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即地势每升高1千米,气温就降低6摄氏度左右。
因此才会有诗中所说的登山前时届盛夏,属桃花落尽之时,登上高山古寺后不期遇到了桃花开得正盛的春景。
29、“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反映了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
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
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
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
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庐山北面和南面分别有长江、九江和鄱阳湖,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分子比空气分子轻,暖而湿的空气上升,当空中水汽含量过饱和时,加上凝结核存在,较多的水汽就会形成为云雾。
同时也说明了旅游景观的观赏。
30、“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范大成《晓发飞鸟晨露满天,少倾大雨》)
此诗表现的是朝雨晚晴的天气特点。
日出日落的太阳光是红色的,照到云上,就形成红霞(红云)。
“朝霞”是指早上太阳在东方天顶或西方,即东方天顶或西方有低云出现。
且这种低云慢慢向本地移动,则预示着将有大雨天到来。
所以这个时候不能出远门,即使出门也要带上雨伞。
反之,晚上西方天顶或东方有红霞,这种低度沉的红霞向东移动,离本地越来越远,即使有雨下,也下不到本地,所以天气是晴朗的。
3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此诗涉及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此诗原来是说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
现在常用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
“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
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不断加高,天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
黄河下游河道每年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河床逐年升高,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
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