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团辅、内观疗法研究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报告引言在当今社会,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大学生群体也成为了手机成瘾的高风险群体。
本研究旨在调查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程度、原因以及对其生活和学业的影响,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方法为了达到研究目的,我们使用了两种数据收集方法: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我们在某大学内发放了30份问卷,并在两个月内进行了一次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采用以下主要问题: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有多长?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 大学生是否有手机上瘾的感觉?4. 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是否能够自律?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如何?实地观察主要观察了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间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
结果问卷调查结果1. 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平均时间为4小时。
2. 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目的包括社交媒体使用、娱乐、学习和工作等。
3. 9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4. 70%的大学生承认他们无法自律地控制自己的手机使用。
5. 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生活和学业的影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以及社交能力下降等。
实地观察结果在课堂上观察到,在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内,大约有70%的学生使用手机,其中50%以上的学生使用手机超过30分钟。
在课间休息时间,几乎所有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手机。
观察还发现,即使在没有手机使用限制的大学教室环境下,部分学生还是会暗自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和游戏等活动。
讨论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普遍存在手机成瘾的问题,其中90%的受访者有手机上瘾的感觉。
2. 社交媒体使用是大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类社交平台的浮躁和虚假信息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
3. 大学生普遍缺乏自律,在手机使用上无法控制自己。
这可能与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制力有关。
4. 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大量使用手机导致大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降低,社交能力下降。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1. 调研目的手机成瘾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手机成瘾的现象和原因,探讨手机成瘾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2. 调研方法为了获得全面准确的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调研方法:2.1 调研问卷我们设计了一份手机成瘾调研问卷,通过在校园和社区发放、线上调查平台发布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等;•使用手机的习惯: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主要使用手机的场景等;•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无法离开手机的时间、出现焦虑或压抑的情况等;•手机对生活的影响:对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自我调节能力:尝试过的戒手机方法、效果等。
2.2 访谈我们对一部分手机成瘾者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对手机的态度、使用手机的原因、对手机成瘾的认识等。
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问和观察,进一步了解手机成瘾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3. 调研结果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3.1 手机使用时间长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参与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近一半的人每天使用手机超过8小时。
长时间使用手机使得人们沉迷其中,很难自拔。
3.2 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调查发现,大部分参与者都无法离开手机,其中超过一半的人表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会感到焦虑或压抑。
手机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3.3 手机对生活的影响显著手机成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手机成瘾者在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手机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学习效率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了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
3.4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虽然大部分参与者表示意识到自己存在手机成瘾问题,但是他们对于戒手机的方法和效果并不了解。
许多人尝试过一些方法,例如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参加社交活动等,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赵艳艳,吴婷,魏阳,陈昱利,王立新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四川乐山614004摘要为了对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者采用团体辅导的干预手段,降低其成瘾倾向,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筛选出30名具有手机成瘾倾向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包括初次相识、人生规划、时间管理、我与手机、自我管理、临别留念的6次团体辅导干预,并在结束后对其进行后测。
结果显示30名被试前后测总分的平均分分别为56和42,被试前后测结果在四个维度和总分上的差异均显著,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910649001通讯作者王立新1969-,男,重庆丰都人,乐山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负责人,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前言1手机成瘾。
手机成瘾源于成瘾和行为成瘾的概念。
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利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1]。
而当下的研究者对于手机成瘾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所以不同学者对其做出了不同的定义。
韩登亮等人将手机成瘾定义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2]。
屠斌斌等提出手机成瘾的概念,由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3]。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089%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使用过手机,有4658%的大学生在参加活动或上课时很难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由自主地使用手机[4]。
可见,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且在很大程度上占用了。
大学生手机成瘾情况调查报告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分析报告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调查分析报告一、中文摘要: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未来消费的主力人群,对于智能手机有着天然的关注。
因此,关注大学生智能机使用状况,把握大学生智能机应用及其导向,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课题。
本调查旨在解析中国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状况,如品牌青睐程度,各操作系统所占比重,大学生智能手机使用用途,大学生消费能力与其智能手机价格的比较等等。
从而以深层次视角分析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带来的深远影响,使智能手机行业了解智能手机系统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与智能手机两者间的良性互动和持续性的发展。
[1]二、英文摘要(English abstracts):College students as an easy group to accept new things, the main consumer groups, for the smart phone have a natural concern. Therefore, the concer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lligent machine usage, grasp students intelligent machine applications oriented to bexxe the subject of widespread concern. The survey wasdesigned to resolve the Chinese student’ smart phone usage, such as the brand favor extent, the proportion of each operating system, the students smart phone uses, college students spending power and their smart phone prices xxpare. Thus the perspective of deep-level analysis of smart phone have for reaching effects on student life and learning, so that the smart phone industry to understand the brand of smart phone system used in the student population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with smart phone and continuous development.三、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使用概况。
手机成瘾调研报告论文手机成瘾调研报告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了手机成瘾的困扰之中。
为了解手机成瘾的现状及其对人们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下面是我们的调研结果。
首先,我们了解到手机成瘾的主要表现是对手机过度依赖和使用,以至于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务。
调研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6小时,约有30%的被调查者在处理紧急任务时无法抵制使用手机。
此外,超过50%的被调查者承认手机使用对他们的社交生活、工作效率和学习成绩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发现手机成瘾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调研结果,约有60%的被调查者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出现颈椎疼痛、眼部疲劳和手指僵硬等健康问题。
此外,一些被调查者还出现了失眠、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这些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最后,调研结果还显示,手机成瘾在年轻人群体中更为普遍。
大约70%的被调查者年龄在18至30岁之间,而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手机成瘾的比例较低。
这表明,年轻人更容易沉迷于手机的使用,对手机成瘾的风险更高。
综上所述,手机成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个人应增强自我约束意识,避免过度依赖手机,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手机使用的管理和教育,提高孩子们对手机成瘾的认知。
最后,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提高人们对手机成瘾危害的认识,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帮助那些受手机成瘾困扰的人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和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篇一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与其他相关因素及成瘾干预对策研究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然而,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带来的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及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成瘾干预对策。
二、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冲动性智能手机成瘾是指个体过度依赖智能手机,对其产生强烈的渴望和无法控制的冲动。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成瘾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冲动:大学生在面对手机通知、社交媒体等诱惑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无法抗拒。
2. 时间分配:大量时间被用于刷抖音、看微博等,导致学习、生活等时间分配失衡。
3. 社交依赖:过度依赖社交媒体进行社交活动,导致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减弱。
三、其他相关因素除了冲动性外,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 家庭环境:家庭缺乏关注和陪伴,导致孩子通过手机寻求满足感。
2. 社交压力:为满足社交需求,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形成成瘾行为。
3. 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大学生更容易沉迷于手机。
四、成瘾干预对策针对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提出以下干预对策:1.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2. 家庭关爱支持: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陪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
3. 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4. 心理辅导与治疗: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5. 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沉迷于手机。
6. 限制使用时间:学校和家长可适当限制学生的手机使用时间,尤其是在晚间和上课期间,以减少对学习和生活的干扰。
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团辅、内观疗法研究报告
作者:钟楚娴张锦秀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1期
摘要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手机及其容易产生过度依赖。
本文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角度出发,结合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两种疗法讨论了其具体内涵、理论基础及干预疗效。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成瘾团体辅导内观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手机成瘾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从生理角度会出现颈椎疼痛,手指发麻等症状;从心理上会出现社会焦虑、孤独、抑郁症状、低自尊感等,手机成瘾由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
因此,要有缓解决手机成瘾问题,必须贯穿合理而科学的理论,从而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年轻群体,对于新事物的追求以及接受程度远高于其他群体,尤其是对高科技变化的适应能力较高,所以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尽管在大学生群体中,智能手机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増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并且其各种软件和功能使人们获得了放松和娱乐。
对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是大学生的群体的一个新的心理行为问题。
如今,团体辅导和内观疗法是国际较为新型的疗法,具有较为专业的心理理论内涵,合适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治疗。
1具体内容及措施
1.1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辅导所依据的理论包括:团体动力学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等等,这为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创造平等、自由、真
诚、温暖团体氛围,采用恰当的强化,成员间相互学习、模仿,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个体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各派心理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了与其相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
主要包括:(1)会心团体,是以罗杰斯的个体中心治疗理论为基础,常用角色扮演如盲人体验、自我描述、画自我像、生命之线等;(2)行为主义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系统脱敏、肯定训练、厌恶治疗、强化和支持等;(3)心理分析团体心理辅导,基本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解释。
1.1.1团体心理辅导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中,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干预成瘾行为(酒精、烟、毒品等物质滥用及行为成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并取得良好效果。
曾有研究者在一项对鸦片成瘾的干预中,将被试分为随即分为两组,控制组 41 人采用传统的美沙酮治疗,实验组采用美沙酮加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进行 6 个月的干预,结果显示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显著好于控制组。
1.2内观认知疗法
内观疗法(NaiKan Therapy)是1953年由日本吉本伊信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的心理疗法。
吉本伊信认为造成各种烦恼的根源其实是“我执”,而通过内观我们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使自私、固执的个性变得纯粹和坦率,所以内观的核心是“打碎我执,恢复纯朴”,虽然人类有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但是每个人又不间断地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和支持,只有当个体能够正视这些基本事实时才能够有勇气去反省和面对自己的内心。
1988年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王祖承将内观疗法介绍到中国,经过教育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不断地探索和发展,现在已经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疗法在日本、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领域。
现内观疗法有不同操作模式,如短程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分散内观认知疗法操作模式,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选择合适的操作模式展开干预。
1.2.1内观认知疗法与成瘾的干预研究
韩雪(2014)在大学生群体中研究发现经内观认知干预后,内观体验组的手机成瘾倾向得分显著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
刘霞等人(2010)对接受内观认知治疗的39名大学生的一年随访研究表明,69.2%的人一年来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大多数心里社会因素指标与一年前治疗后相比无显著差异,表明内观认知疗法有远期效果。
内观认知疗法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自尊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等,而这些因素在前人的研究中都证明与手机成瘾相关,手机成瘾作为成瘾障碍的一种,内观认知疗法对其也可能会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2讨论
随着高效手机使用提升,引发了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严重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大学生对社会感受敏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尤为重要。
有调查显示
心理问题早已成为大学生休、退学的首位原因。
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学校心理辅导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
团体心理辅导和内观认知疗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对成瘾有积极干预作用,但是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长期监测反馈。
有时会因为被试的课程学习、班级社团活动的安排、或其他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得不经常做出调整,影响到干预措施的时间安排间隔的规范性,并且干预需要特定的场地、环境和氛围,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无法为被试提供相应的环境氛围,可能会对效果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祖承.内观疗法[J].临床荟萃,1988(12):552-554.
[2] 韩雪.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和内观认知疗法的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 刘霞,毛富强,赵朋,曹桐,梁瑞华,冯秀娟,李振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内观认知疗法效果随访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