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
- 格式:docx
- 大小:16.69 KB
- 文档页数:1
总结陈词谢谢,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论都起源于对方开展论题时所犯下的几个关键性错误。
首先对方一辩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这一俗语为大家所熟知,可是,这句话出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核战争没有恐怖分子的老子时代,试问,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我们能对它们置之不顾像老子一样安逸出世吗?恐怕老子的悠闲得到的是清风拂面我们却只有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吧?第二:对方一辩还告诉我们,知足是。
可是这样的知足确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既然任何事物的源头都是不知足,那么知足常乐的观点就是以我方观点为前提的,对方辩友却在苦苦劝诫大家要知足常乐,这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X个论点。
@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对于个人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看法能够让大家信服吗?第三:对方辩友提倡有选择适度的知足,这是主观上否认知足常乐。
因为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同学饿了就都放学吃饭去吧?对方辩友以偏概全,这样的借口我们大家能接受吗?第四:“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但只有不知足才能对现状不满进而努力改变,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对方同学以上种种例证都不能证明,如何否认我方观点呢!如果大家都知足,棉袄不会出现,平淡的家常菜不会出现,交通工具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医院不会出现,而当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成为问题时,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讨论知不知足的问题,而是围在山洞里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了。
我方认为,不知足是在珍惜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满足于现状,通过努力,采用正确地态度和方法,实现梦想,使自己的内心得到快乐。
不知足者常乐四辩稿正方选手所谓知足常乐,没说什么乐在哪,倒是不停的劝我们知足,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问题,然后又用知足可以推出常乐,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我来试试解释看为何会知足常乐,大概是因为计较得少,快乐自然就多。
于是有些企业家放弃了公司上市的机会,选择了平淡是真,有些作家放弃了继续写深刻文章的心境,笔下不再辛辣,歌颂人生的一片美好,还有些人退出人情世态,选择暮鼓晨钟,心中安静得可以容下天地。
社会永远是平衡的,有人知足,便有人进取,有人劳作,便有人休息。
但我真的不愿看到整个社会都是知足者,届时将国之不国,司之不司。
一个学生可以知足,但老师却想把每个学生的心智都培养得胸容四海,义薄云天;一个普通市民为了过得幸福完全可以颐享天年,但政府领导为了发展、为了和谐、为了不负众望,那个敢有半刻知足!知足常乐,是对不平衡、不得法、还痛苦的追求者的劝慰。
劝其放下进取,抛开心爱,获得新生。
而那些不愿努力的人们总愿意走极端,说不知足的人就是贪婪的、欲望强烈的、伤害心智的,而知足、放下才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我方所说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于物质世界追求的不知足,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发展的不知足,不放松,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人生追求中感受到自身不断进步的快乐。
一个人的贪婪及其一切罪恶品质的暴露,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精神的自我满足与放松,上进是以为自我成长为目的的,能力的成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等。
贪婪的目的很简单,获取物质利益。
这正好说明,知足者无法常乐。
知足常乐的快乐实则是一种自私庸俗的快乐,因为知足而快乐的代价小,不知足也快乐的代价大。
人们不愿意多付出,说人生苦短,何不求欢?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小我,一个大我。
放纵小我的人,处处为自己考虑,最高境界就是知足常乐。
而心中有大我的人则从大局出发,凡事替他人考虑,提家庭考虑,替国家甚至民族和世界考虑。
这快乐,就是低级与高级的快乐,低级快乐可以称之为靠自然惯性向下坠落的快乐,而不知足的快乐可以称之为克服惯性向上攀登的快乐。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以前总会有人说做人要知足才会常乐,如今也有人觉得我们不应该安于现状,要不知足常乐。
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文章,欢迎阅读。
不知足常乐辨词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国民平均收入还很低。
不知足者常乐辩论赛不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知足者常乐”源于老子《老子·俭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于放纵欲望的,祸患没有大于不满足,过失没有大于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可是这真的正确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足”对于我们来说是停滞不前的,是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的,这只是懦弱的人把它当作一种借口罢了。
而“不知足”的精神却在今天发挥着巨大作用。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
”要想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必须不断进取,在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上做“永不知足”的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孟子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如果你满足登上东山,看到的将是有限的地方,但如果你“不知足”现状,奋发进取,看到的将是超然于景物的另一种美。
“不知足”是不满现状的心态,是努力拼搏的动力,是一种一种永不磨灭的热情。
无独有偶。
美国着名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种发明。
其中电灯泡的发明更是让世界为之惊叹。
试验期间,爱迪生和他的助手克服重重阻碍,做大量实验,工作到深夜。
正是因为这种“不知足”的精神,给世界带来了光明,让世界为之震撼。
不知足是一种挑战生活的执着,是人生坚定的信念。
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带着我们越过高山,跨过海洋,达到理想的彼岸。
初三:吴晓不知足者常乐相关内容:找回希望我向往雄鹰,直冲长空,任自遨游;我向往蜜蜂艰辛勤苦,酝酿幸福;我向往鱼儿,驰骋河水,放纵自由。
可是,究竟仅仅只是向往吗?我忘了,原来我所向往的,它们别无所求,它们义无反顾,因为他们都有目标,有追求,还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感悟人生作文感悟人生作文(1)人生就好像一场梦,梦开始时总觉得该做些什么,只是一头雾水的往前冲,这是你就好比一个青年,有着十足的干劲,说:就工作这点事,小意思。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我们都说人要知足,知足常乐,那么知足常乐还是乐而知足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足常乐辩论反方四辩发言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双方辩手:大家好!首先谢谢大家给我机会参加辩论。
作为反方的四辩,我要对我方在陈述阶段和自由辩论阶段做出总结,并进一步说明我方的观点。
陈述阶段,我方一号辩手开始便申明了我方辩论的目的,是论证“乐而知足”这一词语中存在的快乐和知足之间的因果关系。
人们因为精神世界上的快乐而感到满足。
我方辩手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例子来说明,只要精神上快乐,人们便不会感觉到不满足。
之后二号辩手和三号辩手则针对对方辩友立论中的矛盾对对方的论点“知足而乐”进行反驳,并且引用了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来反驳了对方辩友单纯从本我的快乐原则这一片面角度对“知足而乐”做出的所谓正确解释。
自由辩论阶段,我方辩手开始便承接了陈述阶段三辩的问题,继续针对对方立论方面的根本矛盾做出反驳,对方辩友在我方再三要求下对自己的立论方面的矛盾做出解释,并且把开始时单纯的用本我的快乐原则来论证“知足而乐”变成我方三辩已经陈述过的完整弗洛伊德心理学人格结构系统。
在讨论过程中我方一辩把“乐而知足”引申到一个更高的角度,即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引起对物质上欲望的降低,从而达到乐而知足。
但对方辩友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个人的角度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快乐”进行争论,直到自由辩论结束。
从上面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来说,我方辩手一直围绕“乐而知足”这一观点,用各种事实及理论进行论证,下面是我对于我方论点的补充解释。
“乐而知足”,并不是说,快乐产生了满足之后就停滞不前了。
这里面的“知足”,指的是对自身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满足。
是一种带有预见性的满足。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现在在做小职员,他感到快乐,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
并不是说他满足于十年之后他还是小职员,而是他知道按照目前的生活步调来说,十年后他会做到什么位置,他对这个位置觉得很满足。
“不知足常乐”最终辩论稿因为知足,所以安于现状,“知足”在对待物质享受的态度上,不失为一种优秀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知足者常乐”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在事业上“不知足”是奋斗者的哲学,开拓者的写照,只有不安于现状的人,才会在奋斗中尝到创造的乐趣,才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不知足比知足的思想更加适合当今社会的潮流。
封建社会,清王朝一再唯我独尊,夜郎自大,闭关锁国。
做着知足常乐的美梦,结果被列强侵略,亡国殃民。
反观现在,中国男足这个敏感话题,我们亦可以发现,很多情况下正是他们满足于现有待遇,不思进取才导致国足成为了亚洲足坛内三流球队的水平,请问对方辩友,中国男足这种不思进取的乐能够“常乐”吗?第三,物质生活上要想常乐就必须“不知足”。
试想,如果原始人对生活都那么知足,就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水平,何乐之有?如果人们都有满足于现状,油灯就不会被电灯代替,折扇也不会被电扇代替,生活得不到改善,社会将停滞不前,快乐从何而来?然而,正是有了不知足的精神,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日益积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不断飞跃,使得人们常乐!第四,对于人生的奋斗目标,则更是不知足者常乐。
一个不断进取的人在工作、学习上永不知足,才能不断前进,取得成就,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而这些,不都是一个人真正常乐的基本条件吗?不知足的精神,这无形的动力,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前进,推动社会发展,使每个不知足者常乐。
因此,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不知足者常乐。
攻辩:1、反驳对方辩友认为,“知足常乐不是不进取”,换句话说,“不知足常乐”是一种进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是催人奋发的,是实实在在的。
为了奔赴更好的生活,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满足于现状,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和人生。
当我们取得了一个个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新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的奋斗。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不知足者常乐篇一:不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乐2级部10班魏言玮中国有句古话:“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过河,不过满腹。
”太以满足是动物的本性。
它不应是我们学习的态度。
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借酒消愁,以醉为乐。
那酒醒之后呢?又将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中??知足者,乐一时也。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满足于现状,而不想挑战自我,终日躲藏在自己狭窄的“蜗牛壳”中,害怕探出头来接受新事物,什么时侯才能创造出新的辉煌与成就呢?我想,永远都不能。
不思进取只能使自己停滞不前。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唯有不知足者,方能不断披荆斩棘,不断开拓,并从中获得探索的喜悦。
古往今来,许多做出伟大成就的人往往都是不知足者。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一生能获一次诺贝尔奖就可谓功成名就,不虚度此生了。
能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不说绝无仅有,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凤毛麟角。
然而,居里夫人却做到了。
由于与丈夫埃尔·居里一起开创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并发现了镭而在1903年获得物理学奖,居里夫人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1911年,她因提炼和分离镭,并研究了镭的性质而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试想一下,如果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就骄傲起来,沉浸在鲜花和掌声中不能自拔,能二度获得诺贝尔奖吗?但她坚定了信念,不满足于现状,爱因斯坦谈到居里夫人时说:“她是惟一一个没有被荣誉腐蚀的人。
”巴西球王贝利是个天才球员。
当有记者问道:“你进了这么多球,你认为自己哪一个球进的最精彩呢?”他笑着回答说:“下一个。
”当贝利将第一千个球完美射进球门时,记者又问了他同样的问题,他仍就回答说:“第一千零一个最精彩。
”其实是不是最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贝利拥有一颗勇攀高峰的心。
他永远不满足也现状,寄希望于下一个,所以他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我,最终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辉煌成就。
“不知足常乐“辩论稿●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 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我国正处于发展时期,国民平均收入还很低。
不能因为目前改革开放取得了小小成绩而沾沾自喜,停止不前。
我们应该不满现状而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为我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我们先来分析下这个辩题的双方吧知足常乐说的是对所拥有的感到满足不去有更多的贪欲从而使身心放松不知足常乐看上去有悖逻辑实际上一点不这个讲的是一个人不满足现状于是去奋斗去拼搏享受这个奋斗的过程这一过程本身是一种乐1.对方的攻击无非是将不知足做为人的贪欲来攻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四辩总结第一篇:【原创】知足常乐辩论赛反方四辩总结总结陈词谢谢,大家好!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论都起源于对方开展论题时所犯下的几个关键性错误。
首先对方一辩告诉我们,知足常乐这一俗语为大家所熟知,可是,这句话出自没有经济危机没有核战争没有恐怖分子的老子时代,试问,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我们能对它们置之不顾像老子一样安逸出世吗?恐怕老子的悠闲得到的是清风拂面我们却只有擦着头皮飞过的子弹吧?第二:对方一辩还告诉我们,知足是。
可是这样的知足确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之上,既然任何事物的源头都是不知足,那么知足常乐的观点就是以我方观点为前提的,对方辩友却在苦苦劝诫大家要知足常乐,这难道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根据这两个前提,他们开展出X个论点。
@注意自由辩论对方回避的重大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第二:对方辩友又告诉我们,对于个人知足常乐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却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视而不见,对方辩友这种只看一半,不看另一半的看法能够让大家信服吗?第三:对方辩友提倡有选择适度的知足,这是主观上否认知足常乐。
因为部分不能代表全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同学饿了就都放学吃饭去吧?对方辩友以偏概全,这样的借口我们大家能接受吗?第四:“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但只有不知足才能对现状不满进而努力改变,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对方同学以上种种例证都不能证明,如何否认我方观点呢!如果大家都知足,棉袄不会出现,平淡的家常菜不会出现,交通工具不会出现,房子不会出现,医院不会出现,而当最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成为问题时,我们今天就不会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讨论知不知足的问题,而是围在山洞里讨论如何吃饭的问题了。
“不知足常乐”辩论会材料第一篇:“不知足常乐”辩论会材料1.不提倡对物质层面的知足,也不提倡对精神境界、个人修养的知足。
2.提倡“知足常乐”对社会不利。
人们对社会现状不知足,就会改进社会弊端,使社会更进步。
相反,知足了之后,社会就会失去进步的源泉,从而停滞不前。
对方可能立论:1.缩小概念。
提倡有选择的“知足常乐”,即只讲在某方面应提倡“知足常乐”,对另一些不应提倡的方面视而不见,不加以阐释。
2.偷换辩题。
把知足常乐说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即知足后还不放弃对事物的追求。
3.栽赃嫁祸。
把现代社会的一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现象归为不知足之错。
4.强加修饰。
给知足常乐强加“适度”、“有选择”等修饰,用“提倡适度的、有选择的知足常乐”来代替“提倡知足常乐”。
辩驳:1.指出对方缩小概念。
从全面的角度并阐述现代社会不应提倡“知足常乐”。
2.清晰定义。
“知足”是对现状感到满足,感到已经足够,自然就不会进一步追求什么。
而“知好”是认为现状很好。
但继续追求与“知好”并不矛盾。
3.明确逻辑。
不知足不代表要去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而追求应用正当手段促成良性竞争,对于上述情况应用法律去规范竞争,而不应用“知足常乐”去扼杀竞争。
4.指出对方强加出自主观意愿的修饰,而不顾提倡后的实际效果。
盲目认为社会对“知足常乐”有符合他们主观意愿的理解。
知足者未必常乐常言道:知足不辱,知足者常乐。
于是乎,“知足”便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宝贵品质,事事以知足为荣不瘟不火。
然而,难道处处都应该“知足”吗?恐怕并非如此吧,知足者也未必常乐呀!那么,不知足的人呢?他们恰恰用自己的行动,从反面告诉世人:知足者未必常乐。
科学精神,就是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
一个科学家,最应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便是“不知足。
”如:量子力学创立者之一的薛定谔,一生都在不懈求索,不断进取,他曾在一年之间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不断提出新观点。
又如: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更是从不满足,不断研究思考,在提出狭义的相对论后不久,又进一步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使人类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四辩总结陈词:谢谢主席,谢谢评委,感谢对方辩友今天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辩论。
下面我将反驳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方坚定认为对方辩友的定义有错误,知足就是对自己现状的满足。
对方辩友主张在一方面应该提倡“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却鼓励我们设定合理的目标,有目标有梦想就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不满意不知足,难道对方辩友是要一半论证对方观点一半论证我方观点吗?对方所说的知足仍要进取恰恰证明了我方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其次,对方辩友声称是不知足导致人贪婪无厌。
我方提倡的不知足常乐是在法律和道德这一人类最基本的要求之下的,相反对方提倡大家知足常乐,连最基本的竞争和发展都反对的话,社会怎么办?国家怎么办?时代怎么办?当一切都停滞不前大家都沉迷安逸,这就是对方辩友想看到的吗?下面我将重述我方论点:首先,人怎么可能知足呢?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当我们因不知足而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时候,并且在过程中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不知足,即不满足于现状,对现状的不满,迫使他们会努力去改变现状,为了改变而不断进取,正因如此,所以他们会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他们会一次次感受到“快乐因子的刺激”,所以这种人才是“常乐”的。
再者,从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来看,同样说明了“不知足常乐”的必须。
中国为什么落后?正是因为近代中国的固步自封、安于现状,沾沾自喜于“知足常乐”。
看看今天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不正是我们的前辈们吸取满足自我的教训,以敢为人先,励精图治不知足的精神做支撑吗?综上所述,“不知足”是无疑的社会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知足”只是相对的、阶段性的;“不知足”是永恒的、必然和必需的。
作为9点钟的太阳的大学生更应已不知足为乐!因此,我方坚定认为做人应当不知足。
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辩论赛不知足常乐辨词古语云:知足者常乐。
我也曾经讲过:祸莫大于不满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说满足,便是达到;知不足,简易了解,便是不满意现况。
达到会使事情停滞不前;知不足,能使事情获得发展趋势或发展。
特别是在在中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倡导这类精神实质。
在学习方面,大家要有知不足的精神实质。
一个人各个方面的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全部都是根据在学习培训以上的,仅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可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涵养。
如大家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根据自身勤奋好学通过自学,发布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之后于科学研究数论层面获得突显造就,作出了巨大贡献。
试想如果当时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身的现况而不去勤奋好学通过自学,他能发布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大家也需要有知不足的精神实质。
如今中国国企里工作中的大家,也许是备受古时候知足者常乐观念的危害吧,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对待工作好似肚子饿就需要用餐----条件刺激一样工作责任心。
她们脑中拥有分不清楚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不追求基因变异,不追求自主创新,但求达到目标即可以说又工作中了一天。
这般知足者常乐的工作态度,国营企业能不没落吗又如微软中国在DOS电脑操作系统问世后,又陆续发布了Windows、Unix/Xenix、OS/2、Linux。
假如微软公司满足于DOS产生的经济效益,而舍弃科学研究,我们今天还逗留在DOS时期。
在物质条件层面,大家要有知不足的精神实质。
古时候有句俗话:又要马好,又要马不吃草,之后单车便实现了大家的这些美好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铁路线、道路、航空公司、管路等陆续经常出现。
又如:在并没有风机以前,人们都用折扇退热,拥有风机以后又有了中央空调。
这都是大家在不满意于现况的情况下作出勤奋后的结论,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在我国正处于发展趋势阶段,国民平均收益还很低。
不可以由于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小小的成果而得意忘形,停滞不前。
“不知足常乐“辩论稿●古人云:“知足常乐”。
老子也曾经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所谓知足,就是满足;知不足,简单理解,就是不满现状。
满足会使事物停止不前;知不足,能使事物得到发展或进步。
尤其在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环境下,更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在学习上,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一个人各方面的进步或者说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是基于在学习之上的,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
如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通过自己刻苦自学,发表了有创见的数学论文,后来于研究数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做出了卓越贡献。
试想如果当初他初中毕业后满足于自己的现状而不去刻苦自学,他能发表数学论文吗?对待工作,我们也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现在中国国企里工作的人们,也许是深受古代“知足常乐”思想的影响吧,几乎大部份的人对待工作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条件反射似的工作态度。
他们脑子里有着弄不清的优越感和满足感。
不求变异,不求创新,只求完成任务即可谓又“工作”了一天。
如此“知足常乐”的工作态度,国企能不衰落吗?又如微软公司在DOS操作系统面世后,又相继推出了 Window s、Unix/Xenix、OS/2、Linux。
如果微软知足于DOS带来的效益,而放弃研究,我们今天还停留在DOS时代。
在物质生活方面,我们要有知不足的精神。
古时有句俗语: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后来自行车便实现了人们的这个愿望。
交通运输的发展日新月异,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相继出现。
又如:在没有风扇之前,人们都用扇子解热,有了风扇之后又有了空调。
这些都是人们在不满足于现状的情况下做出努力后的结果,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欲望无止境,如果任其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讲的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说的也是知足常乐的道理。
知足常乐,可以说为每个人所熟知,但在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许多人不可谓不聪明,但却由于不知足,贪心过重,为外物所役使,终日奔波于名利场中,每日抑郁沉闷,不知人生之乐。
知足者才能常乐。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有了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满足,就会感到欠缺,高兴不起来。
贝蒂·戴维斯在她的回忆录《孤独的生活》中曾写道:"任何目标的达到,都不会带来满足,成功必然会引出新的目标。
正如吃下去的苹果都带有种子一样,这些都是永无止境的。
"除非你真正懂得常乐的秘诀,否则将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
不知足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
你的自尊,你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
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
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
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
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对方辩友一直强调“不知足者常乐”。
姑且勿论他们的论点是否站得住脚,我们先来看看先哲是怎么说的。
庄子逍遥游里说:“鹧鹌巢于深林,不过一枚。
偃鼠饮河,多不过满腹。
”其中道理很简明易懂,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人生最终的目的在于以生为乐。
对方辩友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只能说是流于空泛。
试问想去金星上生活行吗?想在海底自由呼吸行吗?人究竟有多大能耐和本事去满足不断萌生的欲望?不要说想不到的,就算想到的也要量力而行。
正方选手所谓知足常乐,没说什么乐在哪,倒是不停的劝我们知足,要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问题,然后又用知足可以推出常乐,这不是循环论证吗。
我来试试解释看为何会知足常乐,大概是因为计较得少,快乐自然就多。
于是有些企业家放弃了公司上市的机会,选择了平淡是真,有些作家放弃了继续写深刻文章的心境,笔下不再辛辣,歌颂人生的一片美好,还有些人退出人情世态,选择暮鼓晨钟,心中安静得可以容下天地。
社会永远是平衡的,有人知足,便有人进取,有人劳作,便有人休息。
但我真的不愿看到整个社会都是知足者,届时将国之不国,司之不司。
一个学生可以知足,但老师却想把每个学生的心智都培养得胸容四海,义薄云天;一个普通市民为了过得幸福完全可以颐享天年,但政府领导为了发展、为了和谐、为了不负众望,那个敢有半刻知足!
知足常乐,是对不平衡、不得法、还痛苦的追求者的劝慰。
劝其放下进取,抛开心爱,获得新生。
而那些不愿努力的人们总愿意走极端,说不知足的人就是贪婪的、欲望强烈的、伤害心智的,而知足、放下才是人生幸福的法宝。
我方所说的不知足,不仅仅是对于物质世界追求的不知足,更是对自己精神世界发展的不知足,不放松,只有这样才会在不断的人生追求中感受到自身不断进步的快乐。
一个人的贪婪及其一切罪恶品质的暴露,是因为他对于自己精神的自我满足与放松,上进是以为自我成长为目的的,能力的成长,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累积等。
贪婪的目的很简单,获取物质利益。
这正好说明,知足者无法常乐。
知足常乐的快乐实则是一种自私庸俗的快乐,因为知足而快乐的代价小,不知足也快乐的代价大。
人们不愿意多付出,说人生苦短,何不求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小我,一个大我。
放纵小我的人,处处为自己考虑,最高境界就是知足常乐。
而心中有大我的人则从大局出发,凡事替他人考虑,提家庭考虑,替国家甚至民族和世界考虑。
这快乐,就是低级与高级的快乐,低级快乐可以称之为靠自然惯性向下坠落的快乐,而不知足的快乐可以称之为克服惯性向上攀登的快乐。
其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消极回避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对世上一切不闻不问,与死物何异?只有不知足的人,才会像一个以梦为马的诗人,一人独将火高高举起,此火为大,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我们必将不知足,因为我们坚信,不知足者才能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