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公共行政组织及其人员
- 格式:ppt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53
公共组织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提高公共组织的管理水平,促进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公共组织,包括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
第三条公共组织的管理应当遵循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原则,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四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落实责任,加强领导,推动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第五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干部和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第六条公共组织应当加强对干部和职工的奖惩管理,严格执行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干部和职工积极工作,惩罚违纪违法行为。
第七条公共组织应当加强对经费、财务和财产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财产管理制度,保障公共财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八条公共组织应当依法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事务,不得擅自决定或变更事务处理的程序和结果,不得违法违规干预司法机关处理事务。
第九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提高信息化水平,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第十条公共组织应当强化纪律管理,维护组织的正常秩序,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组织规章制度。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十一条公共组织应当根据职能任务和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
第十二条公共组织的组织机构设置应当科学合理,健全上下级协调配合、职责互相制约的制度。
第十三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形成科学决策、有效领导、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十四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确保人员配置合理,发挥各类人员的专业优势。
第十五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六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工作汇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及时向上级组织汇报。
第十七条公共组织应当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促进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资源合理利用。
公共⾏政学复习重点(1)第⼀章:绪论⾏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的稳定和安全⽽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为选择的总和。
⾏政管理的概念(P2)这个界定包含如下内容:其⼀,公共⾏政的主体是国家⾏政系统中的中央以及地⽅各级政府。
其⼆,公共⾏政的客体是全社会范围的公共事务。
第三,公平、公正是公共⾏政的最⾼价值取向。
第四,宪法和法律是公共⾏政的依据。
第五,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式。
四、公共⾏政学的发展阶段1、建构阶段◆⾏政学诞⽣的标志性⽂献是威尔逊的《⾏政之研究》⼀⽂。
◆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政》⼀书。
◆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切技术性问题。
◆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业管理与⼀般管理》,对公共⾏政学的形成都发⽣过重⼤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把⼈视为机械的“经济⼈” ,过于强调科学因素⽽忽视⼈⽂因素。
◆最早对公共⾏政学这门独⽴学科的内容进⾏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
2、⾏为主义阶段◆随着⾏为科学理论被引⼊⾏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们逐步接受,公共⾏政学的发展进⼊了⾏为主义阶段。
◆从理论渊源上讲,⾏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际关系学说。
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学教授梅奥(E. Mayo)等⼈进⾏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为科学—⼈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政研究的进程,许多⾏政学者开始使⽤⾏为主义的观点和⽅法研究⾏政现象,其中,以西蒙(H. A. Simon)的⾏为主义⾏政学派较具影响。
⾏为科学理论也存在着忽视正规组织的科学因素的作⽤。
3、公共政策阶段◆关于公共政策的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拉斯维尔(H. D. Lasswell)和卡普兰的观点政治学学者伊斯顿(D. Easton)的观点政策论研究者戴伊(T. R. Dye)的观点决策论研究者安德森(J. E. Anderson)的观点◆在公共政策研究⽅⾯,除以上提到的学者,其他较有影响的还有:耶鲁⼤学的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C. E. Lindblom)以⾊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学教授德洛尔(Y. Dror)4、新公共⾏政阶段◆新公共⾏政的理论观点新公共⾏政理论在批判主流⾏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
第二章公共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首先要明确以下四点:(1)公共政策是政策系统输出的公共产品。
(2)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按照某些西方学者的观点,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策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
”我们对政策系统作了颇为不同的理解,将它界定为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与政策资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3)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政治巨系统,它与政策环境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从而使政策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
(4)围绕公共权力,各政策行为者以不同方式持续不断地互动,并形成了关于公共决策权力分配和配置的制度、程序、规则与方式,即公共决策体制。
第一节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把政策系统界定为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持系统以及将政策主体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反馈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政策系统的考察通常是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第一层次分析政策系统内部的结构要素及其功能,为优化政策系统、提高政策效力提供依据;第二层次分析政策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揭示公共政策问题的前因后果、公共决策的条件和情势,并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
一、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政策主体为应对来自环境的挑战以及自身维持、存续和发展的需要,借助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作用于政策客体的过程。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一书中将政策制定分为官方和非官方的两大类:官方的政策制定者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指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包括立法者、行政官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司法人员;非官方的政策制定者包括利益团体、政党和作为个人的公民。
(一)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官方的公共政策主体是指政治体制内的、行使公共权力的政策过程的参与者,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和司法机关。
第一章:绪论一、管理是指一定社会组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内部要素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活动,以及对外部关系进行的处理和协调活动。
行政是政府中的机构和人员为了政府运转的有序化和条理化以及社会运行的稳定和安全而作出的程序化、制度化行为选择的总和。
行政管理的概念(P2)二、公共行政是为国家行政机关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政府政策,对国家、社会以及自身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这个界定包含如下内容:•其一,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其二,公共行政的客体是全社会范围的公共事务。
•第三,公平、公正是公共行政的最高价值取向。
•第四,宪法和法律是公共行政的依据。
•第五,公共政策是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基本方式。
三、公共管理的概念(P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P6)四、公共行政学的发展阶段1、建构阶段◆行政学诞生的标志性文献是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
◆古德诺在1900年发表了《政治与行政》一书。
◆马克斯•韦伯通过他的官僚制理论的建构,解决了威尔逊思想付诸实施的一切技术性问题。
◆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都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把人视为机械的“经济人” ,过于强调科学因素而忽视人文因素。
◆最早对公共行政学这门独立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的则是美国学者——怀特和威洛比。
2、行为主义阶段◆随着行为科学理论被引入行政学研究中来并被人们逐步接受,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进入了行为主义阶段。
◆从理论渊源上讲,行为科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人际关系学说。
1927年到1932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E. Mayo)等人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行为科学—人际关系学说直接影响了行政研究的进程,许多行政学者开始使用行为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行政现象,其中,以西蒙(H. A. Simon)的行为主义行政学派较具影响。
第一章绪论一、公共行政学涵义: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
二、行政国家在行政制度充分发展的国家,行政事务、政府职能、官员制度都相当发达,以自由裁量权、委任立法权和行政司法权为主要内涵的行政权力扩张,使得国家活动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对于这种情况,英美法学家形象地将其概括为“行政国家”,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多又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系统描述。
三、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1.行政立法、行政司法、行政管理法规。
行政立法是行政国家兴起以后比较常见的一种行政现象。
它是指政府依据立法机关授权而自行制定的行政法规,其效力等同于立法,具体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委任立法,即立法机关委托政府制定和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法规。
委任立法是行政职能扩展的主要标志之一;二是管辖立法,主要指依据政府职权而订立的规章制度。
行政司法则是指行政机关兼掌一部分审判事务的行政现象,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规适用、行政机关熟悉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纠纷或事件。
行政管理法规简称行政法规,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制定的具有行政法规范性的文件的总称。
具体说来,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自主性行政管理法规;(2)执行性行政法规;(3)补充性行政管理法规。
三种情况都不得与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2.行政决策、行政决定、行政政策。
所谓行政决策,是指行政行为主体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为解决行政管辖范围内诸种公共事务而做出的价值选择或行动对策。
行政决定在本质上等同于行政决策,但在裁处对象、适用范围和层次上存在着差别。
行政政策是政治政策的对称,主要指政府从当时当地的社会环境出发,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或解决一定的行政管理问题而具体规定的行动准则或方案。
3.行政领导、行政指导、行政引导。
行政领导是国家行政机关中的行政行为主体、主要是领导者,依法履行政府职能、行使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公共行政事务所进行的各种行政活动的通称。
公共管理学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公共管理的定义:公共管理,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创新:1、主体方面,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2、内容方面:由缺乏竞争和监督,缺乏绩效管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到有效监督、绩效管理,机构精简和高效率。
3、手段方面:由单一行政手段到行政、市场、法律、经济多手段;4、对象方面:由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对象,内部管理到不断产生的新管理对象加传统管理对象和外部管理。
P、B、途径的区别:(1)B途径的课程设计依循商业学院的传统,P途径则依循公共行政学院的传统;(2)B途径并不强调公共与私人组织的差异性,P途径则特别重视公共组织的特殊性;(3)B途径企图与公共行政合流,P途径则想要摆脱公共行政,从而形成一个独立的管理领域;(4)B途径重视策略与组织间的管理,强调组织设计、人事与预算等问题;P途径则强调政策与政治问题;(5)B途径主张采用量化分析,P途径则采用个案研究法。
公共组织的特征:1、公共性。
2、非营利性、3、合法性。
4、组织性。
5、服务性。
主要表现在把客体的利益放在首位,少考虑,甚至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从总体上来看,新公共管理以自利人(Self-interest)为假设,基于公共选择代理人理论及其交易成本理论,以传统的管理主义和新泰罗主义为基点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点在于:强调经济价值的优先性、强调市场机能、强调大规模使用企业管理的哲学与技术、强调顾客导向的行政风格。
新公共管理的特点1、和企业相比:目的、运作基础、性质、物质基础、限制因素、对人的要求、评估的标准不同。
2、和行政管理相比:主体、对象和范围、方法和手段、理念不同。
新公共管理的产生时间和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和政府的信任危机、效率危机,均开始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
第二章行政组织理论重点:韦伯的官僚制;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
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对国家和各种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组织就产生了,对组织问题的探索和研究也就从此开始而且从没中断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人们对组织问题都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关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当然也有教训。
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些探索只能停留在经验或者想象的层面,表现为一种零散的、不成系统和体系的思想或观点。
而且大多包含在思想家或政治家的治国方略中。
使组织问题的研究真正形成一门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理论,现在人们普遍公认为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
因此,本章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组织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时间顺序,参考传统的管理的分段划分方式,在对各学派及其力,理论内容概括的基础上,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传统科学管理时期的公共组织理论、行为科学时期的公共组织理论、系统权变时期的公共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的现代发展。
对每一个时期的理论着重选择几种价值较高、影响较大、权威性强、代表性比较突出的进行讲解。
第一节科学管理时期的行政组织理论产生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代表理论:美.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德.韦伯:官僚制组织理论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
产生背景:①经济发展: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②实利主义经济学:经济人③新教伦理:自制.勤奋和节约是美德,倡导人们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实现理想④传统管理:(棍棒.高压)体制缺陷太多“血汗工厂”向开明政策转化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一)泰罗的生平(1856~1915)出生于美国富有的律师家庭,少年时代过度勤奋的学习使他患上严重的眼疾,不得不辍学,进工厂当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