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最后的玉米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5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的玉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的观念。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敢担当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心理,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互动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珍惜粮食,关爱他人。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课文内容。
《的玉米》教案王文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效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 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概述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环境保护问题。
2. 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掌握生词和短语。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3. 调查周围环境状况,提出改进措施,关爱大自然。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高环保意识。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九、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的玉米》。
2. 相关环保资料和案例。
3. 网络资源,如环保新闻、视频等。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目录“两纲”进课堂中青年教学评比教案语文最后的玉米-------------------------------------------------------------------------唐芳(1)轻点关门----------------------------------------------------------------------------沈辉妹(5)军神----------------------------------------------------------------------------------吕冰速(10)熊猫妈妈听电话-------------------------------------------------------------------王文艳(13)蜘蛛织网----------------------------------------------------------------------------李娜(19)画杨桃-------------------------------------------------------------------------------曹建荣(25)一次著名的冲刺-------------------------------------------------------------------夏林(34)数学质数与合数-------------------------------------------------------------------------叶瑞华(37)周长的认识-------------------------------------------------------------------------金红香(41)三角形和四边形-------------------------------------------------------------------宋卫琴(46)英语Unit 5 wash with water------------------------------------------------------------姚炯(50)Unit 4 in the park-------------------------------------------------------------------诸泓(54)Unit 4 Postman and policeman---------------------------------------------------赵林娟(58)自然植物的生活------------------------------------------------------------------------何春郁(62)体育岳阳福娃,情系奥运-----------------------------------------------------------郑维莉(65)音乐打虎上山--------------------------------------------------------------------------陈晓燕(71)美术我给同学画张像-----------------------------------------------------------------赵建英(74)“两纲”进课堂教学设计语文一定要争气-----------------------------------------------------------------------高为平(78)抗日英雄杨靖宇-----------------------------------------------------------------金春华(80)生死相随的海鸥-----------------------------------------------------------------许爱萍(82)数学年、月、日-----------------------------------------------------------------------杨建华(84)灯市--------------------------------------------------------------------------------金红香(86)登月--------------------------------------------------------------------------------胡叶红(88)英语Follow the signs -----------------------------------------------------------------吴春梅(90)I have a friend -------------------------------------------------------------------张秀妹(92)I have a friend -------------------------------------------------------------------王国英(93)Colours----------------------------------------------------------------------------张丽君(95)《岳阳教苑》第十三期主编封面设计2007年5月施品金黄为编委会主任编委电脑打印、装订鲁亚洪 * 陈建华张英 * 王鹰顾问 * 倪嘉龙方自勇 * 吴辉英钱春娟 * * 沈伯生编辑室:松江区百岁坊32号邮编:201600Email:shipinjin@ 电话:57816672二年级语文《最后的玉米》唐芳【设计说明】《最后的玉米》是一篇文词精美、意蕴深远的文章。
《最后的玉米》教案是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它通过故事的方式将呼吁绿色环保、保护稀有植物的理念贯穿其中。
小小的玉米种子,展现出了许多的教育价值。
本文将以小见大,浅析《最后的玉米》教案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一、关于感悟珍惜《最后的玉米》教案中,小学生在校园里撒玉米的时候,发现有个种子和其它的不一样,它被园丁收走并种在了特殊的土地里。
这颗玉米种子幸存下来,并在逆境中发光发热。
这使得小学生们认识到玉米的珍贵和保护。
这一点可以引导孩子们对于生命和自然保护的感悟和珍惜。
二、关于培养孩子自信在《最后的玉米》中,园丁教小朋友们如何种植玉米。
小孩们通过自己的劳动,种出了各种不同的玉米植株,不同的花色,激发出孩子们的自信和智慧。
培养小朋友摸索和发现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中变得更加坚强和有信心。
三、关于责任与义务在故事中,园丁影响了小学生们的认识和行为。
这也说明园丁对孩子们有着深刻的影响,为孩子们种下种子,也使其关切地观察生命的变化。
学生们深深的受到园丁的启迪和鼓励,从一个个做事经验中,学会了珍惜生命、责任、义务等等。
故事使孩子能够学习如何构建道德观念,增强责任感和义务感,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四、关于创新与思考在故事的后半段,玉米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幸存的玉米种子带来了希望。
老师使家长带着孩子们重新去种植,然后他们审视了所生活的环境。
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思考,他们创新地使用了玉米植株来制作周围环境,增强地域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孩子们学会思考和创新。
《最后的玉米》教案启发我们要珍惜生命,不断促进绿色环保,同时还能培养小孩子们责任感、创新力和思维能力。
这也是故事的教育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和学生们共同欣赏和发掘的探索旅程。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优秀的教育故事,让学生们领悟各种价值,探索各种可能。
从而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鄂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最后的玉米》教案设计说明: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在收获季节里,一个长得很棒的玉米,满怀希望地等待老婆婆来收获,可是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就在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被摘走心灰意冷时,听到了老婆婆对自己的夸奖,才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获得最高荣誉——被留作明年做种子的最棒的玉米。
教学中,重在让学生汲取的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在教学前,我充分研究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制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以玉米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即从自信——不灰心——心灰意冷——感激。
本课教学目标旨在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识记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
同时,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思考,初步培养质疑的能力。
通过学习,能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懂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生字“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懂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活动变化过程,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自信。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体会玉米心情的变化。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即使遇到挫折失败也不要悲观灰心。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玉米的内心变化过程。
理解词语“心灰意冷”。
2、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懂得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对自己有自信。
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最后的玉米》,你们还记得它长的什么样吗?生:胖胖的。
师:到了收获的季节,他非常自信地说什么?生:一定是最先摘我啦。
2、师:周围的玉米都非常羡慕它,是怎样齐声称赞它?生:是啊,你的确很棒!3、师:可是收获的第一天,老婆婆并没有摘他。
第二天也只是朝他看了一眼,他并不灰心呢,他说什么啦?生:明天,一定会轮到我的。
最后的玉米(第二课时)教案课时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7——13节,学习7个生字,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心灰意冷、一无是处、荣誉”等词语的意思。
2、重点学习玉米的样子和心情变化的句子,尝试提出问题,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玉米由“充满自信——心灰意冷——恢复自信”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的语句。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文章传达的道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6课——最后的玉米(学生齐读课题),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2、复习生字(抽读卡片):确(注意“的”是多音字,读词语:的确;找近义词——确实)棒(读准后鼻音;玉米地里哪个玉米最棒?—长得胖胖的玉米最棒,也就是最好的)褐(默默这个字;左边—衣字旁,右边在哪个字里见过?右上—日,右下—一起书空)3、引读: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地里的玉米都成熟了,有一个长得胖胖的玉米非常自信地说——读句子“一定是……”。
可是,收获的第一天,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师生合作说),第二天还是——没有摘走,可它并不灰心,读句子“明天一定……”。
二、深入学习:过渡: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一连几天过去了,当别的玉米都被一一摘走,唯独那个很棒的玉米没有被摘走。
这时,无论是它的样子还是心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出示第7节1、自己轻声读第7节,注意读正确。
2、指导读第一句话。
我们在读句子的时候,要根据标点符号来停顿,在读长句的时候也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这一节中第一句话特别长,先听老师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哪些地方要注意停顿。
3、质疑: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问题吗?(估计:别的玉米都被摘走了,为什们很棒的玉米没被摘走?“心灰意冷”、“唯独”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心灰意冷?……4、小结:小朋友,你们很会读书,在读的过程中还在动脑筋想问题。
是呀,当别的玉米都被摘走了,为什们很棒的玉米没被摘走?它为什么会心灰意冷?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童话故事也有寓意——《最后的玉米》教案童话故事是小孩子们普遍喜欢的读物,它们充满了幻想和神秘,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童话故事并不仅是好看的故事,它们也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好手段。
《最后的玉米》就是这样一篇拥有深刻寓意的童话故事,下面我将与大家分享它的教案。
一、故事梗概在一个荒凉的旷野中,有一株最后的玉米,这是一棵能够为人们带来幸福的玉米。
因为它拥有惊人的力量,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
于是,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到这里,想要摘取这棵最后的玉米,可是却没能成功。
人们意识到,唯有当他们学会了分享和合作,这棵玉米才会真正地属于他们。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孩子理解童话故事也可以拥有深刻的寓意;2.培养孩子的基本道德观念,如分享、合作、尊重等;3.激发孩子对于自然的保护与珍爱意识。
三、教学过程及实施方法1.阅读故事阅读《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帮助孩子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2.分享交流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对于故事的理解和感受,辅以提问互动的方式,增进孩子们对于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情感体验通过身体语言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体验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意义,并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美好。
4.课堂活动可设计一些与故事相关的课堂活动,如折花、画图、制作小玩具等,以增强孩子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感性认知。
5.教学评价通过一些审视,提问以及表演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
四、教学反思《最后的玉米》这篇童话故事让我开阔了思路。
它告诉我,童话故事也可以成为教育和启迪孩子的好手段。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用心去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
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乃至世界的和平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的玉米》教案王文静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了解主人公玉米的生长过程。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主题。
(2)运用讨论、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的品质。
(2)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3)通过感受故事中的亲情、友情,培养学生珍惜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心理活动。
(2)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的玉米》这篇课文。
(2)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准备教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教具,如黑板、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1)提前预习课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农民的劳动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玉米。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查阅到的关于玉米的生长过程及农民的劳动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氛围。
(2)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心理活动。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故事中的问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故事所传达的社会意义。
(2)通过感受故事中的亲情、友情,培养学生珍惜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五、课后作业(1)故事中的主人公玉米经历了哪些成长过程?(2)农民的辛勤劳动对玉米的生长有哪些影响?(3)从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你将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2. 进行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
《最后的玉米》一颗小豌豆(作者:安徒生上海版五年级上册)有一个豌豆荚,绿莹莹的,好像一间绿色的小房子,里面住着五颗豌豆,也是绿莹莹的。
它们一排儿坐着,谁也不跑来跑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豌豆荚慢慢地变黄了,豌豆也慢慢地变黄了,它们长大了,长得结实了。
有一天,豌豆荚震动了一下,啊,它被别人摘下来了。
豌豆们一齐叫了起来:“啊,我们的小房子快要打开了!”最大的一颗说,它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谁也追不上它。
第二颗说,它要飞到太阳里去,那才神气呢!还有两颗懒洋洋地说,他们滚到哪儿,就在哪儿睡一觉。
最小的一颗呢?它想了想说:“我可不想飞到太阳里去,也不想跑得很远很远。
不过,也不能光想着睡觉哇。
我要是能给人家做件好事,就高兴了。
”不一会儿,小房子给打开了,五颗豌豆滴溜溜一齐滚了出来,落到一个小男孩的手心里。
这男孩有一支玩具手枪,他说:“正好,我拿这些豌豆当子弹。
”一边就把最大的一颗装到枪筒里去,“砰”的一声打了出去,接着他挨个儿把第二颗、第三颗、第四颗、第五颗打了出去。
第五颗,就是那最小的一颗豌豆,飞到了一座小楼的窗台上,骨碌一滚,滚到一条裂缝里,那裂缝里有点儿泥巴,上面还长着青苔。
这颗小豌豆就在这儿住下了。
这座小楼里,住着一个小姑娘,她已经在楼上的一个小黑屋里躺了一年了,下不了床,连坐也坐不起来。
她病得很厉害呢。
多可怜的小姑娘!小脸儿瘦瘦的,黄黄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
妈妈以为她快要死了。
春天到啦,树枝该吐出小芽儿来了,小草儿也该从土里钻出小脑袋来了,那嫩绿的颜色该有多美呀!小姑娘真想出去瞧瞧,可是不行。
她躺着一动也不能动,只好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窗外的天空。
忽然,她看见窗台上有一点绿颜色的东西在晃动,就叫了起来:“妈妈,您快来瞧瞧,窗台上那绿的是什么?”妈妈打开窗子一看:“啊,是一颗小豌豆,长出小叶子来了。
”小姑娘看见绿颜色了,心里真高兴。
她请妈妈把她的小床移到窗子旁边,这样,她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看着小豌豆一天天地长大。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最后的玉米》课件【三篇】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学会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棒、烤、淋、怨、荣、誉”。
2、能正确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能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3、懂得对自己要有信心,相信有本领的人一定会被发现,本领越强,用处越大。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启发质疑,出示课题。
师:我们都知道,玉米是丰收的象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玉米有关的寓言故事。
1、出示一大片玉米图,问:这个玉米长得怎样?2、交流(板书:胖胖的很棒)3、出示1-3节,指名三人读。
教“棒”(找姐妹字:“捧”)指导分角色读,读出自信的感觉。
板书:自信4、再看图片: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模样有变化吗?出示第8节第2句轻声读——指名二人接读,男女生接读。
教“褐”(找姐妹字:“竭、渴、喝”)5、读了这几节课文,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预设:这个很棒的玉米原先长得胖胖的,后来为什么变得又硬又白?最后,他有没有被老婆婆摘走?)6、板书:最后的齐读课题:最后的玉米。
说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看图片,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最后的玉米开始长得棒,后来却变得又硬又白,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质疑,为学习下文埋下伏笔。
二、细读课文,学习生字1、看动画,听录音,思考:这个很棒的玉米原先长得胖胖的,后来为什么变得又硬又白?最后,他有没有被老婆婆摘走?2、过渡:这个很棒的玉米原先很自信,后来在漫长的等待中,他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自己轻声读课文4-13节,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这个问题。
说明: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最后的玉米在等待中情感变化的线索,把握课文的脉络。
3、小组合作自学生字:“烤、淋、怨、荣、誉”(反馈:在哪里见过“烤”:韩国烧烤的“烤”怎样记住“淋”?给“怨”扩词说明: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地学习生字,教师在生字教学时从音、形、义三方面区别对待,各有侧重,不面面俱到,切实提高识字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