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 走进细胞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 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细胞的统一性: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2.细胞的多样性: 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常见的细菌有: 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菌.●常见的蓝藻有: 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常见的真菌有: 酵母菌.二:(略)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组成细胞的元素与化合物一: 元素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 Mn Zn Cu B Mo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高中生物必修一章节目录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二节细胞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
第五节细胞中的有机物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第1.1节酶的作用和本质 ;
第1.2节酶的特性;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第三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第4.1节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第4.2节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一节细胞的增殖;
第二节细胞的分化;
第三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一、相关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病毒的相关知识: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视野亮)→移动视野中央(偏左移左)→高倍物镜观察(视野暗):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第一章走进细胞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无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1)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2)生物的生长发育是以细胞的增值和分化为基础的;
(3)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如:神经元、肌肉细胞、叶肉细胞等。
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如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如血液)、肌肉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如筛管)等。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各种消化器官、心脏、脑、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
系统:由不同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结构。
如: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个体:由各种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生物体,如:草履虫、细菌。
种群: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称。
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如:一个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
2.
单细胞生物即是个体层次,又是细胞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
属于生命系统,但其生命活动依赖于生命系统且属于生物。
4.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细胞。
5.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
物和细胞膜、细胞器等结构都不能独立表现生命特征,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
性
一、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
1.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
的步骤
在低倍镜下确定观察目标移动装片,使观察目标位于视野中央
换用高倍镜调焦(转动细准焦螺旋,如果视野暗可以调反光镜或调大光圈)。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3.目镜与物镜的结构及
其长短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离装片越近。
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离装片越远。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
4.高倍镜、低倍镜与视野
大小、明暗的关系
物象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装片的距离视野范围高倍镜大少暗近小
低倍镜小多亮远大5.低倍镜换高倍镜后细
胞数目的计算
(1)一行细胞数目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看到的一行细胞的数目成反比的规律来计算。
(2)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正比的规律进行计算。
6.判断污点存在的位置
(1)
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
(2)
判断方法:
污物移动
在装片上
移动装片 污物移动 在目镜上 污物不移动 转动目镜
污物不移动 在物镜上
二、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1.
常见原核生物、真核生
物的种类及从属关系
细菌:杆菌、球菌、螺旋菌、弧菌、乳酸菌等 (1)原核生物 蓝藻: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 支原体、衣原体等
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等
(2)真核生物 真菌:酵母菌、霉菌、大型食用菌等 植物、动物 2.“菌”类和“藻”类的判断 (1)“菌”类的判断 凡“菌”字前面有“杆”、“球”、“螺旋”及“弧”字的都是细菌,为原核生物,为酵母菌、霉菌及食用菌为真核生物。
(2)“藻”类的判断
藻类的种类很多,常见毒的藻类有蓝藻(如念珠藻、颤藻、发菜等)、红藻(如紫菜)、褐藻(如海带)、绿藻(如衣藻、水绵、小球藻、团藻)。
其中蓝藻为原核生物,其他藻类为真核生物。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1.建立过程
(1)1665年用过的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2)17世纪,荷兰的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3)19世纪,德国的施莱登、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4)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建立意义: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