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doc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猪口蹄疫防控技术口蹄疫(FMD)是严重危害偶蹄动物的烈性传染病,位居动物A类疾病之首,尤其对猪的危害甚为严重。
口蹄疫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重大人畜共患病。
做好口蹄疫的防制,对确保畜牧业发展、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
口蹄疫以传播快,发病率高,破坏力大为特征。
今年口蹄疫又一次大流行,给养猪业带来了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及时有效的做好各项防控工作,保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一、我地口蹄疫为什么会连年发生1、猪口蹄疫病毒古典O型毒株发生了变异世界上口蹄疫病毒共有A、O、C、亚洲1型、和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个血清亚型。
各主型口蹄疫病毒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同型口蹄疫病毒的不同亚型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相互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很低。
口蹄疫病毒的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
近几年来,发现猪群中的古典O型口蹄疫病毒株发生变异,新变异的毒株毒力增强,致病力增高,给防控工作增大了难度。
当前我省各地猪群中流行的口蹄疫仍以O型口蹄疫为主,O型口蹄疫中有10个血清亚型毒株,在省内外各地广为流行。
2、高致病性变异毒株缅甸98谱系毒株特性当前据测定分析,我省猪群中流行的O型口蹄疫病毒10个毒株中主要有5个不同的致病毒株,一是O型口蹄疫古典毒株、二是O型口蹄疫变异毒株、三是泛亚毒株、四是亚洲1型口蹄疫毒株、五是O型口蹄疫缅甸98谱系毒株。
但以缅甸98谱系毒株为主要的流行毒株。
1999年传入我国的泛亚毒株最初主要是感染牛,现在变为既感染牛也感染猪。
临床上常见多个亚型毒株在猪群中混合感染或并发感染,使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死亡率高。
其中流行的优势毒株,缅甸98系谱毒株毒力最强、致病力最高、流行广、传播快,哺乳仔猪100%发病,死亡率高达80%以上;保育猪发病率也很高,死亡率可达30%-50%;育肥猪发病死亡率可达20%左右;妊娠母猪发病引起流产,少数可发病死亡。
3、口蹄疫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变异、病毒感染多种宿主型(牛、羊、猪、鹿、骆驼、鼠、犬、猫等)。
摘 要:牛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口腔粘膜、乳房和蹄部出现水泡。
关键词:口蹄疫;诊断;防控1 病原口蹄疫病毒对酸、碱特别敏感。
在pH3时,瞬间丧失感染力,pH5.51s内90%被灭活;1~2%氢氧化钠或4%碳酸氢钠液1min 内可将病毒杀死。
-70~-50℃病毒可存活数年,85℃1分钟即可杀死病毒。
牛奶经巴氏消毒(72℃15min)能使病毒感染力丧失。
在自然条件下,病毒在牛毛上可存活24日,在麸皮中能存活104日。
紫外线可杀死病毒,乙醚、丙酮、氯仿和蛋白酶对病毒无作用。
2 临床症状主要是口、鼻、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泡。
发泡初期,牛有流涎症状,猪、羊表现跛行。
羊的潜伏期为2~8d。
症状轻微,不易被察觉。
口腔粘膜 、舌上时有水泡,但较小,有米粒至豆粒大小。
蹄部病变和牛相似,发生水泡时表现跛行。
3 口蹄疫病料采集运送3.1 检验样品水泡皮(液)、O/P液、血液样品。
3.2 水泡皮采集选采新鲜、成熟、未破裂或刚破不久的水泡皮,陈旧、结痂或腐败变质的残破水泡皮不好用,甚至不能用。
牛样应采取舌表面的水泡皮,在水泡尚未破溃或刚破溃时,牛的口中少量流涎或不流涎,这是采集病料的最佳时机。
猪样应采取蹄叉部、蹄冠部或鼻镜部的水泡皮,不要采取蹄踵部角质化表皮。
羊的水泡材料较难采集,水泡通常小而分散,需要仔细寻找。
采取水泡皮时应尽量保持无菌,用消毒剪子剪下水泡皮后,置入无菌小瓶中,加入由等量甘油和0.04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2~7.6)配制成的运输液中,可加入适量抗生素。
加盖及用胶带封口,帖上标签,-20℃下保存。
水泡皮样品每份至少1~2g。
3.3 水泡液采集用消毒过的注射器从未破溃水泡中吸出水泡液,水泡液应清亮透明,装入灭菌瓶中,(可加入适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1000IU/ml,链霉素1mg/m1),加盖后用胶带封口,贴上标签,冷藏保存。
3.4 O/P液的采集O/P液是动物食道/咽部刮取的粘膜样品。
口蹄疫免疫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牲畜口蹄疫灭活疫苗的运输、贮存、使用、免疫程序和免疫效果评价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牲畜口蹄疫的免疫接种。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批次具有相同代码、组成均一的全部疫苗。
(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动物,经特定免疫途径,一次接种疫苗的使用剂量。
(3)效力使用疫苗所产生的特异的免疫保护能力。
3、疫苗选用和贮运(1)选择与流行毒株相同血清型的口蹄疫疫苗用于牲畜的预防接种。
(2)根据饲养牲畜的数量,准备足够完成一次免疫接种所需要的指定厂家生产的同一批次的疫苗。
(3)疫苗的运输和贮存①疫苗应包装良好,2-8℃冷藏运输,冬季运输要注意防冻。
②疫苗应在2-8℃避光保存。
③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④疫苗的入库和发放必须做好记录。
⑤每批次疫苗应留样。
4、疫苗使用要求(1)牲畜要求待接种的牲畜经临床观察应未见异常。
凡有病、体弱的牲畜不应接种。
患病牲畜待康复后再按规定接种。
怀孕牲畜、仔畜的免疫应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
(2)疫苗检查①疫苗使用前要仔细检查外包装是否完好,标签是否完整,包括疫苗名称、生产批号、批准文号、保存期或失效日期、生产厂家等。
②出现瓶盖松动、疫苗瓶裂损、破乳、超过保存期、色泽与说明不符、瓶内有异物、发霉的疫苗,不得使用。
③接种前将疫苗升至室温,充分混合均匀,但要防止气泡影响免疫剂量的准确性。
(3)接种器械①仔猪使用12-16号(2.5cm)针头,育成猪和成年猪使用16-18号(4.0cm)针头,牛使用16-20号(4.0cm)针头,绵羊和山羊使用12-18号(2.5-4.0cm)。
②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无菌。
(4)接种安全①次使用疫苗的地区,建议应选择一定数量牲畜进行小范围试用,观察7-10d,临床无不良反应后,方可扩大接种面。
②注射疫苗人员应携带肾上腺素,用于疫苗过敏反应时急救。
③发生疫情时,免疫接种应先从安全区域到受威胁区、最后到疫区。
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口蹄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口蹄疫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口蹄疫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诊断指标2.1.1 流行病学特点2.1.1.1 偶蹄动物,包括牛科动物(牛、瘤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猪及所有野生反刍和猪科动物均易感,驼科动物(骆驼、单峰骆驼、美洲驼、美洲骆马)易感性较低。
2.1.1.2 传染源主要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
感染动物呼出物、唾液、粪便、尿液、乳、精液及肉和副产品均可带毒。
康复期动物可带毒。
2.1.1.3 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飞沫等)方式传播,或通过人或犬、蝇、蜱、鸟等动物媒介,或经车辆、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
如果环境气候适宜,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
2.1.2 临床症状2.1.2.1 牛呆立流涎,猪卧地不起,羊跛行;2.1.2.2 唇部、舌面、齿龈、鼻镜、蹄踵、蹄叉、乳房等部位出现水泡;2.1.2.3 发病后期,水泡破溃、结痂,严重者蹄壳脱落,恢复期可见瘢痕、新生蹄甲;2.1.2.4 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成年动物死亡率低,幼畜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仔猪常成窝死亡。
2.1.3 病理变化2.1.3.1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2.1.3.2幼畜可见骨骼肌、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2.1.4 病原学检测2.1.4.1 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阳性(ELISA OIE 标准方法附件一);2.1.4.2 RT-PCR试验,检测阳性(采用国家确认的方法);2.1.4.3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阳性(附件二);2.1.4.4 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口疮病毒属(aphthovirus),有7个血清型(O、A、C、Asia1(亚洲1)、SAT1(南非1)、SAT2(南非2)和SAT3(南非3)),型间无交叉保护。
每个血清型内有许多抗原性有差别的病毒株,相互间交叉免疫反应程度不等。
口蹄疫病毒呈球形,无囊膜,粒子直径28~30nm,放大150万倍似小米粒大小。
完整的病毒由衣壳包裹一个分子的RNA组成, 分子量为6.9×106。
电镜下可见病毒中心是紧密团集的RNA,外裹一层约5nm薄的衣壳。
衣壳呈二十面体结构,由4种结构蛋白各60个分子组成。
衣壳上有高度疏水的小洞,它允许小分子如铯离子进入。
这一特性决定了FMD病毒粒子有高的浮密度,在小RNA 病毒中最高。
完整病毒子的氯化铯浮密度为 1.43g/mL,沉降系数为146S。
在病毒培养物中另有3种组成各异的颗粒。
无核酸的空衣壳浮密度为1.31g/mL,沉降系数为75S,分子量为 4.7×106。
口蹄疫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即是mRNA,又是负链RNA的模板,约有8500个核苷酸(nts)组成。
防治:扑杀病畜及染毒动物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
免疫接种1.目的是保护易感动物,提高易感动物的免疫水平,降低口蹄疫流行的严重程度和流行范围。
2.限制动物、动物产品和其他染毒物品移动。
3.目的是切断传播途径。
小到一个养猪户,大到一个国家,要想保持无口蹄疫状态,必须对上述动物和物品的引入和进口保持高度警惕。
药物治疗使用口蹄一针灵,口蹄一针灵对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水泡及腐蹄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文章编号:1673-887X(2022)03-0146-03口蹄疫综合防控技术周娇娇1,2,李莲瑞1(1.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843300;2.垫江县澄溪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垫江408324)摘要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人畜共患病,我国称之为“五号病”,通常大部分的偶蹄类动物均易感染,以口腔部、脚蹄部、乳房部3处表现水泡为显著的临床表现。
该病毒具有7个血清型,常见的有O 型、A 型和亚洲I 型,各种血清型均非常容易变异。
文章介绍了口蹄疫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控难点、防控重点等疫情防控措施,为防控该病提供科学的防控对策,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口蹄疫;临床症状;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3.05.055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AftosaZhou Jiaojiao 1,2,Li Lianrui 1(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rim University,Aral 843300,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China;2.Chengxi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Dianjiang 408324,Chongqing,China)Abstract :Aftosa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Aftosa virus,which is called "Disease No.5"in ually,most even-toed un ‐gulates are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and the significa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blisters in the mouth,foot and hoof,and breast.The virus has seven serotypes,the common ones being O,A and Asian I,all of which are very susceptible to mutation.This paper intro ‐duced the clinical symptoms,pathological chang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difficulti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iorities and other epi ‐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providing scientif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t-and-mouth disease,and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Key words :Aftosa,clinical symptoms,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口蹄疫是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高热性、接触传播的人畜共患病,被我国列为严格管控、强制免疫的一类动物传染病。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口蹄疫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失的粘膜和皮肤而感染。
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
人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所引发的,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
有的猪群存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口蹄疫病毒的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防治措施:
扑杀动物的目的是消除传染源,病毒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隐性感染动物和牛、羊等持续性感染带毒动物。
药物治疗
使用口蹄一针灵,口蹄一针灵对猪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口炎、心肌炎、心脏功能衰退、口疮、水泡及腐蹄病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提前消毒
使用过氧乙酸消毒溶液对动物生存场所进行全面消毒。
可以进行喷雾、清洗或加热熏蒸。
科学防治口蹄疫张国民【摘要】口蹄疫(FMD)是由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以口腔黏膜、唇、舌、蹄部、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后形成烂癍为主要特征。
现代兽医学认为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治疗口蹄疫的方法。
此病的防控措施都是通过严格的饲养管理与疫苗接种和隔离扑杀。
预防口蹄疫要每年3次以上注射口蹄疫A型、O型亚洲1型疫苗;严格消毒,对外来人员,车辆、草料、进行严格细致消毒;对易感动物、运动场、圏舍定期全方位消毒;加强饲养管理、加强护理,保持圈舍卫生、加强消毒、提高营养、保证清洁充足饮水、提高日粮中维生素的供给,以促进病畜早日康复、缩短病程等重要手段;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强化检疫监督管理,消除动物疫情隐患。
【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2(000)007【总页数】2页(P107-108)【关键词】防治;口蹄疫【作者】张国民【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昆明 651500【正文语种】中文禄劝县自1999年6月17日发现第1例O型口蹄疫,至7月底已有8个乡镇、90个自然村、696户相继爆发疫情,造成数千万的经济损失,之后每年时有发生。
因此,做好新形势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效降低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当前畜牧业快速稳健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1 病原体口蹄疫(FMD)是由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人兽共患的传染病。
以患病动物的口腔黏膜、唇、舌、蹄部、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后形成烂癍为主要特征。
目前,全世界已知有7个型A、O、C南非1、2、3型和亚州1型,各型间抗原不同,彼此间不能相互免疫。
2 流行病学猪、牛、羊等家畜均可感染此病,以黄牛最易感染。
其次,是水牛、牦牛、猪。
再次,为绵羊、山羊、骆驼及象等,近年来,猪最易感,病畜和潜伏期带毒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和水疱液中,在发热期病畜的奶、尿、唾液、眼泪、粪便等也含有病毒。
口蹄疫的防控措施口蹄疫的防控措施口蹄疫(footandmouth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 mouthdiseasevirus,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病理特征为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破溃形成烂斑,以流行广、传播快、发病率高而著称。
由于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均可感染此病并形成全球大规模流行,危害性、破坏性极大,故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兽疫局(ieo)列为必须报告和互相通报、采取措施共同防范的16种a类传染病之首。
口蹄疫的危害性很大,可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和动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常有“政治经济病”之称,使得消灭和控制口蹄疫成了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世界性问题。
多年来,各国学者不断努力探索诊断和预防口蹄疫的新方法新手段,寻求更方便有效的新型疫苗以消灭和控制本病,虽已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口蹄疫仍时不时地在全球暴发,表明口蹄疫的防治工作的确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口蹄疫病毒生物学特性血清型特点口蹄疫是由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
口蹄疫病毒的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口蹄疫病毒极易变异,到目前为至,根据交叉保护试验已确定了7个血清型:o、a、c、sat1、sat2、sat3和asiai型,不同血清型又具有不同的亚型,现已知的亚型有100多个,而且型间无交叉反应,只有在同型内的亚型间有部分的免疫性,但各型在发病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
很显然,口蹄疫病毒本身的血清型特点为本病的防疫工作带来了困难。
增殖方式口蹄疫病毒对动物的感染是通过破坏宿主细胞达到的,口蹄疫病毒只能在细胞中复制,而不能在体液中复制。
当口蹄疫病毒侵染细胞时,首先是病毒粒子通过病毒颗粒和细胞间的非特异性反应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若细胞中含有口蹄疫病毒合适的细胞受体,则病毒和细胞立即发生特异性吸附。
吸附后细胞将发生一系列反应:细胞将口蹄疫病毒当作食物或一种正常蛋白质通过胞饮作用吞噬到细胞质中,到达细胞质中的口蹄疫病毒在细胞溶菌酶的作用下,将病毒衣壳蛋白裂解释放出核酸,从而产生对细胞的感染。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引言口蹄疫是一种广泛流行于猪、牛等反芻动物中的疾病,其病原体是一种RNA病毒。
该疾病能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对畜牧业和农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口蹄疫,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技术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口蹄疫防治的技术规范,包括疫苗接种、动物隔离、环境消毒和疾病监测等内容。
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口蹄疫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兽医专家的建议,以下是口蹄疫疫苗接种的技术规范:•疫苗种类选择:根据不同动物种类和疫情风险,选择适合的疫苗种类。
常用的口蹄疫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接种时间:根据疫苗的保护期限,选择适当的接种时间。
一般来说,崽畜可在出生后60天开始接种疫苗,成年牲畜建议每年接种一次疫苗。
•接种方法:根据疫苗的具体使用说明,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
常见的接种方法有皮内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
•接种保证:确保疫苗的质量和接种操作的规范性。
选择合法合规的疫苗生产企业,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疫苗接种管理规定。
2. 动物隔离动物隔离是防止口蹄疫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以下是动物隔离的技术规范:•隔离区设置:根据动物种类和数量,设置合适的隔离区。
隔离区应具备良好的排水、通风和消毒条件。
•动物隔离流程:进入隔离区的动物应进行体温检测和疾病检测,并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一般为14天,如无异常情况可解除隔离。
•隔离区管理:隔离区应有专人负责管理,确保动物的饮水、饲料和环境卫生等。
3. 环境消毒环境消毒是防止口蹄疫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环境消毒的技术规范:•消毒剂选择:根据疫情情况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消毒剂浓度:根据消毒剂的说明书,掌握正确的消毒剂使用方法和浓度。
•消毒操作:对畜舍、设备、道具等进行彻底的消毒。
注意消毒液的充分接触和覆盖,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毒。
4. 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是口蹄疫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
以下是疾病监测的技术规范:•病例报告:发现口蹄疫病例时,应立即向当地畜牧部门报告,协助开展疫情调查和控制措施。
诚信管理程序
1目的和范围
为规范公司的信用管理工作,提高本公司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加强自律,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适用于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及员工。
2术语
无。
3 职责
3.1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并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后考核并记录;
3.2公司各部门负责诚信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实,并记录制度落实情况。
4程序内容
4.1 对本公司员工进行诚信的宣贯教育,全体员工有较高的信用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关职能部门能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作用,有效监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较好地规避信用风险;
4.2重视企业信誉,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和企业资质证书的行为,不与明知资信不良的企业合作;
4.3 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的个人品德信用良好,能够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营理念;
4.4 各生产部、采购部和营销部在订立原辅材料和产品销售合同时,合同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做到平等互利;
4.5 公司重视产品、服务质量,力争质量信用良好,在本公司生产销售的产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规,严格遵守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有严格、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有标准、实用的质量检测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稳定,能够达到质量标准,严禁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让消费者用到本公司生产的放心产品;
4.6 进一步完善产品售后服务措施,建立产品召回制度和应急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兑现对消费者的承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7 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规范,按时交纳社会保险和必要的商业保险,无拖欠员工薪资记录,保障员工在工作期间的人身安全,不雇佣未成年人从事劳务,确保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积极改善提高员工居住和生活条件;
4.8 公司所售产品无侵权,无假冒、伪劣、禁售商品,做到计量准确,符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关于计量器具的规范要求;
4.9 严格建立财务会计统计台帐,做到填报真实计算准确,不弄虚作假。
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核纳并及时按月缴纳税款,无偷、骗、逃、抗、欠税等违法违规行为。
4.10办公室负责建立企业内部诚信教育计划,每年至少对公司员工开展一次诚信教育培训,教育员工学习诚
信经营应当遵守的具体要求,使员工能够认知“诚信经营”应遵守的规则,培养员工诚信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考核并做好培训记录;
4.11办公室将诚信作为各部门和员工绩效考评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纳入年终综合考核评定,部门和员工互评、领导打分都要将诚信作为考评指标,考评结束要对优秀部门或员工进行相关奖励,通报表扬,以做表率,对违反本公司诚信管理制度的部门或个人要给以相应处罚;
4.12公司及各部门做好诚信制度的制定和落实,部门负责人不定期召开分析会,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并做好相关记录。
5 质量记录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