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及其评价共25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25
浅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作者:吉晴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71期【摘要】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著名精神分析学家。
荣格深受弗洛伊德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进行了理论创新,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立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
荣格不仅发现了潜意识在个体心理中消极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创造性一面。
存在于集体潜意识的多种原型,往往通过形象表现出来。
荣格认为通过多种原型的意识化,可以实现个性化,达到自我实现。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理论一、荣格生平简介荣格出生于牧师家庭。
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曾在苏黎世做医师,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心理诊所。
曾参与弗洛伊德引导的精神分析活动。
①荣格将自己的学说定名为“分析心理学”,这是他在1913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后为了避免与其“精神分析”学派相混淆而选择的名称。
后来他又提出“复合心理学”的概念,并总是在主要涉及理论原则的场合使用这个概念,为的是强调他的学说与其他心理学学说不同,它研究的是极其错综复杂的心理实况。
“复合心理学”之名近年来已渐渐隐退,尤其因为这个名称在翻译成外语的时候容易造成误导,所以现在包括理论部分和实用部分在内的整个荣格学说,都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二、分析心理学的概念分析心理学是由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以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在临床方面的大量观察和亲身体验于20世纪早期创立的一门以探究人类心灵原始意象为主的心理学。
荣格所说的心理指的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心,它还指所有心理过程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有意识的过程和无意识的过程。
按他的说法,内心只是某种局限于一定界限之内的功能复合体,而心理则更为广博、深远,它由意识与无意识两个区域组成,这两个区域的特性既彼此对立又彼此互补。
②三、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一)意识意识是心理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评析荣格的性格分析心理学魏宏亮 02政治学200230130003我们经常听周围的人讲,某某人性格内倾或外倾。
其实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测评与分析。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荣格提出了系统的性格根系理论,从人的性格出发,分析与展示了人性另外的一面。
瑞士精神病学家荣格C.G.(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把人格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又称“原始隐象”,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本我”。
基于“三层次说”的理论,荣格把人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两种类型,进而他又结合某些基本的心理功能,划分出8种功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和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荣格的分析与弗洛伊德的分析十分的相似。
但是后来由于与弗洛伊德理论观点存在分歧而分道扬镳。
荣格不同意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看作是压抑的性欲和攻击性的冲动产生的人格驱动力,他把里比多定义为生物的普遍生命能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能量,它为个人的心理发展提供能源。
对里比多本质的不同解释是荣格和弗洛伊德公开分离的开始。
同弗洛伊德关系破裂后,他开始发展自己的一套心理分析理论。
起初,他把自己的理论称之为情结心理学,后来又称之分析心理学。
我国的心理学家李汉松就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说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目的论原则。
荣格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仅受过去原则影响,还受对未来所希望的目的支配。
精神现象虽有本质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它们有追求平衡的目的;而精神的最后目的就是要达到人和环境化为一体。
因此研究心理不仅要追溯过去,而且要注意生活的目的的方向。
为此他还研究过佛教中的“参禅”,并且认为,对病人的症候和梦的分析要注意其下意识中的目的,因为这些症候和象征是病人在下意识达到目的手段。
(2)心力论。
荣格把精神生活的原动力看作一种生命力或心力。
有时也叫作生命能,它的表现就是心理能。
关于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分析作者:乔彩霞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5年第11期摘 ;要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领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概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并分析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局限性以及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
【关键词】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出生于瑞士的一个宗教家庭,是当地著名的心理学家与精神分析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弗洛尹德曾是荣格的教师,但是由于两人的意见观点不同而导致两人分裂。
之后荣格潜心于自我研究并创立了独特的人格理论。
荣格把这套理论称之为心理分析学。
荣格的这套分析心心理学理论对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1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荣格为了区别自己的思想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与费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差异,把自己的思想研究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实际上包涵了一切研究潜意识心理现象的学说。
1.1 荣格的情结理论在1904年荣格提出著名的情结理论。
荣格认为情结以独立单元的形式构成整体人格结构。
情结是独立自主且又具有强烈情绪,因而它具有独特的驱动力;他认为,情节虽然是潜意识的,但是能够影响意识活动;情结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但是因为个人差异每个人在内容、数量、强度以及来源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荣格认为情结的来源主要是童年时心理所受的创伤以及人们的道德与人性之间的冲突。
1.2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荣格把心灵当做整个人格的总称,荣格认为一切有意识的以及潜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包含在心灵之中的。
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是由意识、集体潜意识以及个人潜意识三各方面组成的。
意识是唯一能够被人的心灵直接感知的部分。
意识从生命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对于人类而言,意识能够起到辨别作用,它区分了自我与非自我、主体与客体、肯定与否定的态度等,也正因为有了意识的分化与发展,才使人类的人格结构能够保持连续性与一致性。
意识又是在不断的发展,不断完善与塑造自我,荣格把这种变化过程称之为个性化。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一、荣格的生平与著作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生于瑞士东北部的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威尔。
在他四岁的时候,全家迁往巴塞尔。
他在那里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荣格是一个智力早熟的人,他性格孤僻,但想象力丰富。
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广泛地阅读过古希腊罗马哲学家,中世纪经院神学家以及近代哲学家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
1899年年秋,他阅读了艾宾的《精神病学教科书》(1879),仿佛如梦初醒。
精神病学才是符合自己的种种兴趣,有助于实现其抱负的学科领域。
1907年,荣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彼此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此后,大约有五年的时间,可以说是他们的“蜜月”。
弗洛伊德器重荣格,称他为“我亲爱的儿子”。
希望他继承自己的事业,认为“当我所建立的王国被孤立的时候,惟有荣格一个人应该继承它的全部事业”。
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其他人的反对,推荐荣格担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而荣格也非常尊敬弗洛伊德。
但是,两人的亲密关系毕竟不能掩盖他们之间真实存在的思想上的分歧。
这首先并且也集中地在性理论方面暴露出来。
事实上荣格从一开始就倾向于把力比多看成是一种创造性的、指向未来并不可破坏的生命力,可以被导向不同的方向,性不是它唯一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的形态。
开始,荣格只是在和弗洛伊德的通信与私下交谈中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到1912年,他发表了《力比多的象征》一文,同年夏天,他又去美国讲学,在那里,他终于公开了他与弗洛伊德之间的分歧。
1913年10月,荣格辞去《国际精神分析年鉴》主编职务;1914年又辞去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然后又退出了学会。
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友谊、合作和往来至此结束,但是荣格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对弗洛伊德真诚的敬意。
荣格的一生卷帙浩繁,他去世之后整理出版的《荣格全集》共20卷,此外还有一些未收录进去的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是有《潜意识心理学》(1912)《心理学类型》(1921)《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寻求灵魂的现代人》(1933)《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记忆·梦·反思》(1961)《人及其象征》(196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