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维新变法失败的自身原因摘要:维新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但提到“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源许多人马上会提到慈禧、袁世凯的诸多不是。
究其原因其实是维新派本身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关键词:维新派西学变革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康有为、严复都属于戊戌维新时代的人物。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人。
他在十四岁时考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同治九年(1870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了几年,光绪三年(1877年)二十五岁时,被派到英国留学。
二年后回国任船政学堂教习。
光绪六年(1880年)调任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这个职务他连续担任了二十年。
严复在英国时已读过欧洲著名资产阶级学者亚当〃斯密、边沁、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他的西方知识比维新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多得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天津主办《直报》,两年后又主办《国闻报》,发表过几篇主张变法的有名的论文。
他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虽然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才正式出版,但译稿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已完成。
梁启超曾读过译稿,并且把它的内容介绍给康有为。
《天演论》的译本在出版前已成为维新派的主要思想养料之一。
以后严复又翻译过多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的书,但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天演论》的影响最广。
严复说:“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他又竭力鼓吹“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他认为要使中国像“西洋”一样地富强起来,必须“用西洋之术”。
○1康有为、严复和其他维新志士都明确地主张,要找到救国的途径,必须向西方学习。
他们所说的“西学”,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
维新派拿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做衡量的标准,使他们痛感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腐朽。
戊戌维新运动为何无法取得成功(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对比)?——近代史课第七组讨论稿19世纪,资产阶级迅速上位,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在新与旧的势力冲击之下,世界各国均处于动荡与不安的格局当中。
最先发生资本主义萌芽的西方国家,在进行各自的资本掠夺与积累过程中,把目光投向了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
列强们凭借坚船利炮闯进了亚洲国家,企图打开财富的大门。
面对强大的入侵,作为亚洲的两个代表性国家,日本与中国都被迫进行了改变。
在日本,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积极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
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成为了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在中国,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维新运动,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
然而变法遭到清朝政府与社会各阶层的极力阻挠,最终在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中彻底失败。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
两个国家都分别进行了改革,然而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戊戌变法的失败与明治维新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对我们的国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我们的历史有更全面的掌握。
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我们结合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原因,进行了一番热烈的讨论。
抚摸清末这片历史的碎片,可以感受到戊戌年间的历史鼓点响得仓促和急骤,随着这个节奏,穿过现实和过去的通道去寻找那时岁月的瓦砾,触摸到那场骇人听闻的改革,然后跟着历史的鼓点,不断向前。
戊戌年间的瓦砾向我们赤裸裸地展现了那个浩大威猛的宣言的失败,“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率,十年而霸图定”!取而代之的仅仅是短短103天,究竟是什么让维新志士的行动比宣言慢?又是什么让这一宏伟的宣言成为空白余话?首先,资产阶级维新派自以为自己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道路,一再呼吁光绪皇帝“一日本明治之政为治谱”。
其实,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的本质是截然不同的。
【历史知识点】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维新变法过程太过仓促和急迫,触动了封建派的利益。
其次维新派的人太过书生气,只有规划的能力,没有执行力。
最重要的是维新派的人没有推动变法的力量。
维新派实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拯救被不断侵略的国家。
但是他们却缺乏对于实际考虑,太过于执着于自己的理论、乐观地估计了改革的形势和变法的难易程度。
他们对未来世界有着的过于虚假的狂热幻想。
太过于急功近利、注重一些形式,轻实质的效果。
他们等人在变法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滞后了变法的进行,他们把改革看得过于简单。
他们认为三年就可以实现民族独立。
光绪亦“政厉雷霆”、“令如流水”,短短103天,皇帝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
这种急功近利的大跃进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他们虽然认识到中国满族传统政治权威对现实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他们自身还残存的权威意识和奴才意识也对自己的成果质疑。
当那些绝大多数实力派领导都一边开始反对他们的时候,他们手上没有真正的权力,而且更为要紧的是,他们的领导光绪也只是一个空头司令,所以,戊戌变法将注定以失败告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百日维新失败原因再探讨王戎(重庆交通学院社科部,重庆,400074)摘要:百日维新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
其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
变法理论没被国人完全接受,因而缺乏指导作用,缺乏说服力;对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够得力,变法力量单薄,缺乏深厚的思想基础;变法领导者对变法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第二,行动上操之过急,急于求成;改革方式过于激进,没能团结大多数,打击面过大;不仅没能分化瓦解封建势力,而且在各方面孤立了自己;脱离实际,采取超前行为,激化了矛质。
关键词:戊戌变法;原因;探讨1898年的百日维新曾给黑暗封建专制的中国带来一线曙光,然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终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结束。
其失败原因,论者颇多,或不能彻底反帝反封建,或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或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或改良道路走不通等。
本文着重从变法者自身的能力、素质,有无领导改革的雄才大略等方面去探讨变法的失败,认为变法者的急于求成,理论准备的不足,变法行动的冒进,策略措施的失当等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变法失败的原因
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
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
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
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
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
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5、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维新运动的影响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运动的性质戊戌变法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本主义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尝试,尽管具有大胆和前瞻性的措施,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顽固保守的维新者阻碍:维新派内部存在一些保守派别,他们害怕会导致他们的特权地位被削弱,因此积极阻挠戊戌变法的实施。
这些维新者主要来自具有世家背景的士人阶层,他们固守传统封建观念,认为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2.国内外势力的干扰与阻碍:戊戌变法时,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达到顶峰,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富强的中国,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对变法进行干扰与阻碍。
英法联军的侵略、俄国的南下以及北洋舰队被迫解散等事件严重削弱了变法派的施政能力。
3.经济基础的薄弱: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半殖民地状态,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导致变法的资源和财力非常有限,无法实现推进变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4.社会民众的不理解和抵制:由于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积累的封建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影响,人民对持保守态度。
由于变法政策的实施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利益的重大调整,导致了一些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抵制。
5.动摇的中央政权:当时的清朝政权已经日益腐朽和衰弱,清廷在国家内外的困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政权的动摇导致了变法派的政策难以得到坚决的支持和推行,政权的不稳定也加剧了外部势力的干扰。
6.具体变法政策的不成熟:尽管戊戌变法通过了新政的一系列法令和政策,但其中许多政策并未能得到充分考虑和实施。
一些变法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如地方长官的任用问题、税制等,导致效果不佳。
7.内外困境的夹击: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的时候,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内外困境的夹击让变法派难以集中精力推进,导致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受阻。
尽管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变法派的意图和努力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观念,坚持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体性,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戊戌变法为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然而,这场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封建统治根基深厚,守旧派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和资源。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对变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他们担心变法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损害既得利益。
这些守旧派在朝廷中拥有庞大的势力,能够轻易地对变法进行阻挠和破坏。
例如,在变法期间,守旧派官员纷纷上书弹劾维新派,对变法的各项措施进行指责和攻击。
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阻碍变法的推行,甚至直接打压维新派人士。
其次,维新派自身的软弱和缺乏经验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维新派大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满怀热情和理想,但在政治斗争中缺乏策略和手段。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应对守旧派的反击。
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一些举措过于激进,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
例如,在短时间内颁布了大量的改革法令,使得社会难以适应,从而引发了一些混乱和不满。
此外,维新派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和矛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守旧派。
再者,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变法的主要支持者是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但广大的民众对变法的了解和支持程度非常有限。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的思想观念依然比较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
维新派没有能够深入到民众中去,宣传变法的理念和意义,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
因此,当变法遇到阻力时,缺乏来自社会底层的强大支持力量。
另外,光绪皇帝权力有限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光绪皇帝支持变法,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其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意义:1.推动思想觉醒: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人思想觉醒和意识形态的变革。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学者,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平等、科学教育等一系列新观念,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2.引发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追求:维新运动呼吁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诸多方面,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维新派人士在国家长治久安、民众生活改善和强国富民等方面寻求国家发展的途径。
3.促进国际交流和启蒙运动:维新派学者积极倡导引进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制度,推动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在启蒙教育、报刊杂志、社会组织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失败原因:1.保守势力和制度阻力:维新运动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尤其是保守派官僚和军队力量。
清朝政府内部的保守力量限制了推进改革的能力,使维新运动面临巨大的阻碍。
2.政治斗争和内部分裂:维新派内部存在政治斗争和分裂,缺乏整体统一的领导和行动,这导致了政治力量的削弱和推进改革的困难。
3.外国列强干涉:在维新运动期间,外国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和干涉使得中国政府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进一步削弱了改革努力。
教训:1.统一的领导和内部协作:维新运动中缺乏整体统一和内部协作致使改革力量分散,未能形成强大的改革阵营。
因此,今后的改革应强调统一领导和内部协作的重要性。
2.强化改革措施和执行机制:维新运动中改革措施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
今后的改革应注重完善改革政策和措施,同时确保有效的执行。
3.加强民众支持和社会基础:维新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民众支持,导致改革难以持久。
因此,将来的改革需要更广泛地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建立起强大的社会基础。
4.思想启蒙和知识普及:维新运动的失败也暴露出中国传统社会的智识薄弱。
今后的改革应加强启蒙教育、知识普及和思想引导,为改革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
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
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
戊戌变法自1989年9月21日发动后,没过多久就在慈禧发动的戊戌政变中失败了。
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正在快速的发展着,很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都非常的强大,在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导致一些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快。
浅谈维新变法失败的自身原因摘要:维新变法运动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但提到“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源许多人马上会提到慈禧、袁世凯的诸多不是。
究其原因其实是维新派本身把自己推向了失败的深渊。
关键词:维新派西学变革毛泽东指出:“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康有为、严复都属于戊戌维新时代的人物。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县人。
他在十四岁时考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厂附设的船政学堂,同治九年(1870年)毕业后在军舰上实习了几年,光绪三年(1877年)二十五岁时,被派到英国留学。
二年后回国任船政学堂教习。
光绪六年(1880年)调任李鸿章主持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这个职务他连续担任了二十年。
严复在英国时已读过欧洲著名资产阶级学者亚当〃斯密、边沁、卢梭、孟德斯鸠、达尔文、赫胥黎等人的著作。
他的西方知识比维新派的其他代表人物多得多。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在天津主办《直报》,两年后又主办《国闻报》,发表过几篇主张变法的有名的论文。
他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虽然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才正式出版,但译稿至迟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已完成。
梁启超曾读过译稿,并且把它的内容介绍给康有为。
《天演论》的译本在出版前已成为维新派的主要思想养料之一。
以后严复又翻译过多种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关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逻辑的书,但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及其以后一个时期中,《天演论》的影响最广。
严复说:“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他又竭力鼓吹“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他认为要使中国像“西洋”一样地富强起来,必须“用西洋之术”。
○1康有为、严复和其他维新志士都明确地主张,要找到救国的途径,必须向西方学习。
他们所说的“西学”,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
维新派拿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做衡量的标准,使他们痛感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和腐朽。
他们以“西学”为武器,向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挑战,向封建主义的纲常伦理观念挑战。
他们强烈地反对八股文的科举考试制度。
他们提倡“兴女学”,鼓吹废除女子缠足这样的恶习。
他们敢于理直气壮地提出这些对于封建主义“离经叛道”的主张,是因为他们学了西方资产阶级之学的原故。
严复到过欧洲,看到了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里贫富对立的现象,所以他在文章中写道:“夫自今日中国而视西洋,则西洋诚为强且富,顾谓其至治极盛,则又大谬不然之说也。
……二百年来,西洋自测算格物之学大行,制作之精,实为亘古所未有,民生日用之际,殆无往而不用其机。
加以电邮、气舟、铁辙三者,其能事足以收六合之大,归之一二人掌握而有余。
此虽有益于民生之交通,而亦大有利于奸雄之垄断。
垄断既兴,则民贫富贵贱之相悬,滋益远矣”。
他还指出,西方国家贫富悬殊的现象比中国更利害,因此在这些国家中也存在着“大乱”的危机○2。
但是严复所学的西学,不能帮助他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西方国家中为什么会有贫富的差别,为什么社会财富为少数人垄断,他作不出正确的解释。
(他把垄断的产生说成好象是由于有了铁路、轮船等原故)。
他模糊地看到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的奴役制度有所不同,但贫富悬殊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他说:“尚幸其国政教之施,以平等自由为宗旨,所以强豪虽盛,尚无役使作横之风,而贫富之差,则虽欲平之,而终无术矣。
”○3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已经兴起,对于这些,代表中国初起的资产阶级的维新派是完全不能了解的。
像严复上述的言论,算是看到了一点资本主义的病态,在维新派中是个别的例外。
他们一律都是以幼稚的学生的态度唱着“西学”的赞美诗。
产阶级文明,包括其社会政治制度说成是至善尽美。
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一篇文章中把封建的中国说做“不新之国”,而赞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国家为“求新之国。
”他说:“求新之国,其君明以仁,其臣忠以毅,其民智以雄,其政通,其事精,其器莹,其气则华郁缤纷,其屋室城池郭邑宫府委巷街衢园囿台沼椽采,皆瑰玮丽飞,朱华高骧,平夷洞达,光焰炤烂。
徘徊其乡,则心旷神怡,乐以忘返矣,遑问其国之治否之何若矣。
”○4他在同一年的另一篇文章又说,二千年来的中国,是“千疮百孔,代甚一代”,而“欧洲各国,百年以来,更新庶政,整顿百废。
议政之权,逮于氓庶。
故其所以立国之本末,每合于公理,而不戾于吾三代圣人平天下之议。
其大国得是道也,乃纵横汪洋于大地之中而莫之制,其小国得是道也,亦足以自立而不见吞噬于他族”○5。
梁启超的这种对资产阶级文明的礼赞在维新派中是有代表性的。
谭嗣同也说:“西人之治之盛,几轶三代而上之”○6。
他们用封建的传统语言颂扬资本主义。
在这种语言中,所谓“三代之治”是至高无上的理想政治。
严复说:“设议院于京师,而令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
是道也,欲民之忠爱必由此,欲教化之兴必由此,欲地利之尽必由此,欲道路之辟、商务之兴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
呜呼,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7这也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所实行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看成是至善尽美的政治。
康有为写过一本《大同书》,论述他的理想社会。
这本书的内容极其庞杂,充满了各种互相矛盾的观念。
详细地分析这本书不属于我们这里的任务。
这里要说的是虽然他在描述他的大同理想时有些语言类似于空想社会主义,但是就其主要内容而言,他所憧憬的理想其买是个资产阶级王国。
他说,他的大同世界是“无有阶级”、“人人平等”的,但他所谓“阶级”其实是指封建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他所谓平等,仅仅是“无有臣妾奴隶,无有君主统领”意义上的平等,是资产阶级的平等概念。
他所说的大同之世,是有国家、有政府的,所实行的乃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他把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度地美化和理想化。
他说:“凡扫尽阶级而人类平等者,人必智而乐,国必盛而治,如美国是也”○8。
原来资本主义的美国就是他的“大同社会”的标本。
康有为写成《大同书》后,终其身没有全文发表。
他的学生张伯桢说:“书成,既而思大同之治,非今日所能骤行,骤行之恐适以酿乱,故秘其稿不肯以示人”○9。
康有为在维新运动中要皇帝效法俄国的彼得大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
他所想实行的只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他把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编织进他的“大同世界”的浪漫主义的幻想,那是他所不敢设想能够付之实践的。
维新派又把资本主义的国与国的关系极端地美化和理想化。
这从他们对国际公法的赞扬中可以看到。
谭嗣同说:“万国公法,为西人仁至义尽之书”○10。
他们完全不懂得,民族压迫和民族侵略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引起的现象,却以为西方资产阶级所制定的国际公法就能够保证每一个国家的独立。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会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呢?谭嗣同的解释是:“惜中国自己求亡,为外洋所不齿,曾不足列于公法,11。
维新派用这种说法来论证必须赶紧实行“变法”,使中国走非法不足恃也”○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但是他们其实是散布了这样一种幻想,以为中国不需要同帝国主义侵略者认真地进行斗争,只要向西方学习,同西方国家一样实行资本主义,就可以依靠“仁至义尽”的国际公法而得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自由。
谭嗣同的说法是:“凡利必兴,凡害必除,如此十年,少可自立,不须保护,人自不敢轻视矣。
每逢换约之年,渐改订约章中之大有损者,援万国公法,止许海口及边口通商,不得阑入腹地。
……但使一国能改约,余皆可议改。
如此又十年,始可由富而强,始可名之曰国”所以维新派既在国内政治上采取改良主义的立场,也在如何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的问题上抱着改良主义的幻想。
这种幻想使他们甚至于提出一套完全是为帝国主义侵略者辩护的说法。
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三年作的《南学会序》中说,现在西方国家要来分裂中国实在容易得很,它们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瓜分中国会造成“沦胥糜烂”的局面,对它们的商务不利。
“而无如中国终不自振,终不自保,则其所谓沦胥糜烂者,终不能免,而彼之商务,无论迟速,而必有受牵之一日。
故熟思审处,万无得已,而势殆必出于瓜分云尔。
然则吾苟确然示之以可以自振,可以自保之机,则其谋可立戢,而其祸可立弭,昭昭然矣。
此所以中东之役(即中日甲午战争——引者)以后,而泰西诸国犹徘徊莫肯先动,以待我中国之有此一日。
及至三年,一无所闻,而德人之事(指德国强12。
按照这种说法,帝国主义并不愿意瓜分占胶州湾事件——引者)乃复见也”○中国,倒是希望中国自己振作起来、富强起来的,而且是在耐心地等待的。
只要中国自己振作起来,也就是按照这些维新志士们所说的实行变法维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机就自行消弭了。
这种议论无异于说,帝国主义列强是善意地希望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
这是根本违反历史事实的论断。
抱着这种幻想,当然不能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争口号。
他们的所谓“自振”显然不是唤起广大人民群众起来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认真作斗争。
不但如此,维新派甚至幻想中国可以依靠某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来实现变法主张而达到富强的目的。
光绪二十四年初,日本参谋部派神尾光臣、梶川重太郎、宇都宫太郎三人到中国,游说和拉拢中国各派政治力量。
这三个日本人曾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络,又在汉口同维新派的谭嗣同谈过话。
谭嗣同的朋友唐才常在《湘报》上发表《论中国宜与英日联盟》一文中说,这三个日本人向谭嗣同表示极为赞赏湖南的新学运动,而且表示日本愿同中国结成盟好,并说:“如联盟计成,吾当为介于英,而铁轨资焉,国债资焉,兵轮资焉,一切政学资焉”。
唐才常在文章中高兴地说:“今日人既愿联盟我,且愿密联中、英相犄角,且愿性命死生相扶持,千载一遇,13。
这种联合日本和英国的想法是维新派中许多人的共同何幸如之,何快如之”○主张。
当时帝国主义各国在东方大致上是俄、德、法为一方,日、英、美为一方,互相抗衡。
清朝政府的对外政策在李鸿章主持下主要是投靠俄国,而维新派也就把幻想寄托到后一方面去了。
康有为在光绪二十三年的《上皇帝第五书》中列举他的变法纲领,其中14。
谭嗣同在光绪二十一年的《报贝元徵》有一条就是:“大借洋款,以举庶政”○书中甚至提出这样荒谬的设想,说是“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不如拿来“分卖”给英、俄二国,他以为这笔卖地得款,除了偿还对日本的战争赔款以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15。
可见这些维新派人士在当时如果真能取得政权,大行其志,也很难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道路。
他们是解决不了使中国独立自强的问题的。
他们要使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也只能是个幻想。
所以说维新变法在维新派自身作用下只能走向失败。
注释:○1《原强》。
《戊戌变法》第三册,50-51页。
○2《原强》。
同上书,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