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语文讲义_14_清代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32.50 KB
- 文档页数:34
清代文学概述第一节清代文学史的起讫20世纪40年代,中国有一位著名的文人,写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这位著名的文人叫郭沫若,他写的这篇著名的文章叫《甲申三百年祭》。
当年毛泽东主席曾号召全党同志学习这篇文章,声势蔚为壮观。
题中的“甲申”是什么意思?“甲申”是干支纪年法,指的是1644年。
郭沫若为什么要拈出1644年大做文章呢?公元1644年,是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一年,是天地大变、江山易主的一年,是彪炳史册、史学意义重大的一年。
这一年,坐困北京的明朝,坐大东北(沈阳)的清朝,盘踞西北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几方征战多年,终于在这一年尘埃落定。
1644年,即崇祯17年,是明朝统治中国276年的最后一年,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现景山)上的一棵歪脖树上永垂不朽;这一年是清朝入主中原267年的第一年,即顺治元年,满清六岁的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登上了紫禁城中,元、明两代24个皇帝坐过的金銮宝座;是李自成建立大顺朝的一年,也是灭亡的一年;这一年是张献忠建立大西朝的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甲申1644年,逐鹿中原的几个势力都想到了一个“顺”字。
李自成建国号为“大顺”,张献忠建大西政权而以“大顺”为年号,满人入主中原第一年的年号为“顺治”。
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顺民心者得天下,他们同时举起了顺民的旗号,标榜自己应天顺民。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顺”就是顺顺利利、一路顺风夺取天下政权。
这几股政治势力中,最顺的当属满人。
最终,从白山黑水间卷地而来的满人,它裹挟着东北汹涌的寒流,带着游猎民族特有的粗犷与勇力,在其先祖——金人退出中原400年后,再次问鼎中原。
这次不光是中国北部了,而是在整个华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且在中国历史上控制的行政区域最为广大的一个封建王朝——大清帝国。
清王朝从顺治元年1644清人入关至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清王朝历经了267年。
那么,1644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它的重要意义就是拉开了清代文学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