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山市主要河流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研究

唐山市主要河流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研究

唐山市主要河流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研究
唐山市主要河流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研究

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

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 根据《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工作方案》(环发[2003]141号)和《2003年-2005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环办[2003]36号)精神,现制定《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本大纲是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应参照本大纲编制辖区地表水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分流域水系、行政区两个层次汇总、分析,处理好省内市界的衔接关系,提出省界要求和依据,对环境容量大、跨市界的河流进行整体测算,在汇总分析过程中完成对辖区数据合理性校核。各地市(区)技术报告可作为省级报告附件参加技术复核,有关基础数据仅作参考。 技术报告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性和规范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技术报告应包括数据准确性分析,并将其作为各类数据的有机组成部分;规范性要求各地水环境容量核定提交的基础数据完备、信息表达一致;系统性要求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各类数据相互匹配、相互照应;报告中图表数据要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数据结论要与计算方法、关键参数选择相结合。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报告名称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工作过程 列出本次工作的组织机构、技术组成员及分工、时间进度等情况,应附联系方式,说明省、市、县工作分工和相互衔接情况。 附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的水环境容量核定实施方案、各省组织审查情况、有关文件等。 介绍本省内有关水环境容量核定的前期工作积累情况及其有关数据。 1.2 工作内容 叙述基本的工作思路,列出技术路线,并分步骤说明相应的工作重点及技术要求。 对影响计算结果关键的技术环节应特别说明,包括基础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模型选择、计算的依据等。 1.3 主要结论 对控制单元划分、水质评价、污染源调查、水环境容量测算、剩余环境容量等分别做出结论。 1.4 问题与建议 对容量测算过程、环境容量测算结果、容量总量控制方案等技术、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章区域背景 2.1 自然环境 主要内容应包括: (1)地理位置:毗邻省市、所属的流域分区、辖区土地面积、各市区面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 8.1.总量控制原则 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它不仅是促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做到环保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根据环境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目标总量为手段,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控制排放标准,规范化设置排污口,达到环境功能标准要求。此外,根据本项目性质、周边环境质量要求、环境目标及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要求,本项目总量控制既要为城市和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可利用的环境容量,又要保证环境质量要求,进而实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8.2.总量控制因子 根据新颁布的《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号),结合本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本项目总量控制因子为:废水:COD、氨氮; 废气:SO2、NOx、烟粉尘、TVOC(苯酚+VOC+甲醇); 8.3.拟建项目污染物总量指标核算 8.3.1.本环评核算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本项目所需蒸汽来自天华公司动力车间,根据天华及富邦公司目前实际蒸汽消耗量(约为204t/h),目前天华动力车间仅开了1台220t/h燃煤锅炉和一台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待本项目建成投产后,天华动力车间需同时启动原环评批复的2台220t/h 燃煤锅炉,可满足本项目所用蒸汽(218t/h)的需要。鉴于本项目启用的1台220t/h燃煤锅炉产生的SO2和烟尘排放量已在《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清洁生产技术3×220t/h锅炉节能扩产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复(见附件21)中下达了污染物总量指标,故本次环评不考虑锅炉SO2和烟尘排放总量,仅将锅炉NOx的排放量纳入本

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5、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一)环境违法行为: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 (二)违反法律、法规条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九条“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3、《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按照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 (三)适用罚则条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2、《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

款。”第二款“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 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两倍 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四)处罚裁量权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第七十四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 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0%以内 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二倍至三倍的罚款 2.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 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50%以上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 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责令限期治理,处应缴纳排污费数额四倍至五倍的罚款 《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一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水污 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50%以内的 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2倍至3倍的罚款 2、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水污染物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50%以上的 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3倍至5倍的罚款 《河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五十九条第二款: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达到国家规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排放 水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两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1、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0%以内的 责令限期治理, 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 总额2倍至3倍的罚款 2、排放水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50%以上的 责令限期治理,处上一年应缴纳排污费总额3倍至5倍的罚款

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

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 44/26—2001 DB 4426-1989废止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Discharge limits of water pollutants 2001—08—20发布 2002—01—01实施 发布 广东省环境保护局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目次 前言………………………………………………………………………Ц 引言………………………………………………………………………Ш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技术内容 (1) 4.1 控制区划分和标准分级 (1) 4.2 污染物分类和标准值 (2) 4.3 其他规定 (2) 5 监测 (2) 5.1 采样点 (2) 5.2 采样频率 (2) 5.3 样品采集和保存 (3) 5.4 排水量 (3) 5.5 统计 (3) 5.6 分析方法 (3) 6 标准实施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混合排放浓度限值计算 (18) 附录B (规范性附录)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负荷计算 (18) 附录C (规范性附录)污染物最高允许年排放总量计算 (18) 表1 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4) 表2 第二关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5)

表3 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7) 表4 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9) 表5 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 (12) 表6 分析方法 (15) 前言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要求 本标准是对DB 4426-1989《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修订。 本标准与DB4426-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按GB/T 1.1-2000的要求进行编制; ——明确适用范围; ——增加术语和定义; ——调整控制区划分及标准分级; ——采用年限制; ——第一时间段新增控制项目16项,原有项目标准值基本维持原有标准的一、二级标准值;第二时间段新增项目46项,色度、悬浮物、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动植物油、氨氮等项目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适当从严; ——配套监测要求和分析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局提出。 本标准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军、刘扬真、梁志光。 本标准于1989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引言 为控制水污染、保护水体水质、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有关规定,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代替DB 4426-1989《水污染物放标准》。 本标准实施之日起,DB 4426-1989废止。 水污染物排放限值 1 范围 本标准分年限规定74种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同时规定执行标准中的各种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东省境内除船舶、船舶工业、海洋石油开发工业、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工业、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等行业外的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益阳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

益阳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 益阳市环境保护局 二OO四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 第三章水环境容量计算 第四章水环境容量核定成果利用

第一章总论 一、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过程与情况 1、工作背景 改善水环境质量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先后经过了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现已逐渐进入容量排放总量控制阶段。浓度控制和目标总量控制没有建立水污染物排放量和水体水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按照水体水质保护目标,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需要控制的水平,也没有解决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分配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水环境容量核定的前提下,进行容量总量控制。 2、工作目标 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的工作目标为:通过污染源水陆对应关系以及水污染物排放的分类调查,通过建立污染源与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通过模型正向模拟,得到全河段符合不同区域水质目标要求的水环境容量,校核、分析、确定水环境功能区、河流、流域、行政区域不同层次的水环境容量,为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总量分解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奠定基础,为制定水环境保护各专业规划提供依据。 3、工作过程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省局的统一安排,我市从2003年11月

在全市全面开展了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 3.1 成立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罗文 副组长:余德涵 成员:熊明民邓智明李桂更粟剑斌 3.2 2003年11月6日至7日,市环保局选派3名技术人员参加了省局组织的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培训,各区(县)市环保局也各选派1名业务骨干参加了培训。通过培训,明确了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思路和方法,为全面、准确完成该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基础。 3.3 各区(县)市环保局完成基本表格数据调查,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去向和排放量,将基础数据上报市环保局。 3.4 市环保局校验并最终确定各类源强系数和入河系数,对各区(县)市环保局上报基本表格进行校核后,进行汇总和计算,将结果上报省局。 3.5 根据省局确定的容量计算模式和参数,市环保局完成全市容量计算和核定(其中洞庭湖水系容量由省局统一计算核定),并编写水环境容量分析报告。 二、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背景 1、水系概况 益阳市有大小溪河293条,流经市内最长的河流是资水,自西南蜿蜒向东北经安化、桃江、益阳市区至甘溪港注入洞庭湖,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中国环境规划院李云生 2004.5 ?基本涵义 ?计算模型 ?计算步骤 ?校核方法 第一部分水环境容量的基本涵义 容量涵义 技术指南中的概念定义 ?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称作水环境容量。 ?从上述定义可知,水环境容量主要决定于三个要素:水资源量、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排污方式。 要素之一:水资源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水资源量是水环境容量基础; ?为了确保用水安全,水环境容量计算采用的是较高保证率的水文设计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量都用来计算环境容量。 要素之二:水环境功能区 ?水环境功能区划体现人们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反映了人们对水资源的态度:开发、利用或保护。 ?已划分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要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规范功能区达标标准; ?未划分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可不进行容量计算;若考虑计算,按较高功能标准进行(II类)。 要素之三:排污方式 ?排污口沿河(或其他水体)位置布设,对河流整体水环境容量影响较大; ?排污口排放方式(岸边或中心,浅水或深水),对局部的污染物稀释混合影响很大; ? ? 第二部分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模型 ?1、流域概化模型 ?2、水动力学模型 ?3、污染源概化模型 ?4、水质模型 1、流域概化 ?将天然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概化成计算水域,例如天然河道可概化成顺直河道,复杂的河道地形可进行简化处理,非稳态水流可简化为稳态水流等。水域概化的结果,就是能够利用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水质变化规律。同时,支流、排污口、取水口等影响水环境的因素也要进行相应概化。若排污口距离较近,可把多个排污口简化成集中的排污口。 2、水动力学模型 ?最枯月设计条件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3 — 附件: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一、总则 (一)为控制全国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防 治水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和环保总局受国务院委托与各省 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 要求,制定本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区域(流域)和 排污单位分配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 本指导意见所称排污单位,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 物的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其它工业污水集 中处理设施等。 (三)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据本指导意见逐级分配给区域(流 域)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即为核定的区域(流域)总量控制指标; 分配给排污单位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即为核定的排污许可量。 (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化学需氧量总量分配方案,应 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下一级环境 保护部门分配的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之和不得突破上一级下达的区 域总量控制指标,也不得突破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等专 —4 — 项规划下达的流域总量控制指标。 二、区域(流域)总量指标分配 (五)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分配区域(流域)化学需氧量总量 指标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排放基 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有关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 对重点保护水系、污染严重水体、一般水域等实行区别对待,确保 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六)区域(流域)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在水质控制目标容量 测算和出境断面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基础上进行分配,计算方法如下:(1)以2005 年环境统计数据为基准,核算2005 年区域(流域) 化学需氧量出境量,计算公式如下: Pc=∑PsiKi Pc—省(市、县)控断面化学需氧量出境量; Psi—流域内第i个控制区域的实际排放量; Ki—流域内第i个控制区域的污染物综合传递系数。 污染物综合传递系数Ki按下式计算: Ki=K1i×K2i×K3i×K4i K1i—入河系数(以企业排放口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到入 河排污口的距离(L)远近确定:L≤1km,入河系数取1.0;1<L≤10km,入河系数取0.9;10<L≤20km,入河系数取0.8;20<L≤40km,入 河系数取0.7;L>40km,入河系数取0.6);

污染物总量排放晋环发【2015】25号

山西省环保厅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严格控制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根据环保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建设项目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工业粉尘等国家和我省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 重金属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条属于环境统计重点工业源调查行业范围内(《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个门类39个行业)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前,建设单位需按本办法规定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以及前款规定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建设项目,由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对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及防治措施提出相应管理要求,暂不纳入总量核定范围。 第四条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与地区或企业

减排任务完成情况挂钩,对未完成上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的地区或企业,暂停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第二章程序 第五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设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章节,在对建设项目生产工艺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先进性、资源能源消耗、产排污情况、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客观需求,提出总量指标及替代削减方案,列出详细测算依据等。 第六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单位应在技术评估报告中明确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同时填写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技术评估审核表,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报告附件。 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在环境影响评价阶段落实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来源。本单位削减量无法满足本办法规定的置换比例要求的,通过排污权交易方式取得。需要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在取得市、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核定意见后,通过排污权交易机构办理排污权交易。 第八条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技术评估完成后,报请建设项目所在地设区市(或扩权强县试点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建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及应用 赵君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E-mail:zsmzyq@https://www.doczj.com/doc/2b2665097.html, 摘要:一维稳态条件下计算水环境容量的3种方法,即段首控制方法、段尾控制方法和功能区段尾控制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各方法的优劣及其相互联系,针对曹娥江支流--长乐河的具体情况,采用段首控制对其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系统地将各方法的物理含义及其适用奈件推广到实际中。计算结果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水环境容量;段首控制;段尾控制;功能区段末控制 1 计算方法 1.1基本概念和方程 水环境容量是在给定水域范围和水文条件,规定排污方式和水质目标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该水域最大允许纳污量,称作水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具有资源性、区域性、系统性、发展需要性四个基本特征,其大小主要与水域特性、环境功能要求、污染物质以及排污方式有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入流污染物的稀释能力以及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时空分布。由于河流具有对污染物质的稀释、输移、降解能力,因此河流环境容量可分为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输移容量:污染物在水体中随水流的对流运动产生的输移量,它只与水力要素和水质目标有关,因此输移容量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较大的输移容量并不代表较大的允许排放量。对保守物质来说,河段总的环境容量只由输移容量组成。 稀释容量:当水体本底水质浓度低于水质标准时,由于对流及扩散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逐步均匀分布到整个水体,其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限值时,水体所增加的污染物容量。稀释容量在数量上等于标准浓度时的输移容量与本底浓度时输移容量的差值,也称差值容量。 自净容量:由于沉降、生化、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给定水域达到水质目标所能自净的污染物量称为自净容量。自净容量是反映水体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也称同化容量。自净容量是水环境容量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流水环境容量的计算关键在于自净容量的计算。它是可不断再生的量。 河流是我国最常见、最基本的纳污水域。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占在我国的很大的比重。污染物进入河流后,在一定范围内经过平流输移、纵向离散和横向混合后达到充分混合,或者根据水质管理的精度要求,允许不考虑混合过程而假定在

江西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概要

收稿日期:2004-12-13作者简介:李长孙(1963-,男,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 江西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 李长孙 (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院,江西南昌330029 摘要:按照保持江西省水质总体良好,局部污染合理控制,兼顾各市、县发展需求,并给下游行政区良好入境水质的思 路,提出了一个全省水污染物(点污染源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方案注重了合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实际应用简单、方便. 关键词: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分配方案;纳污能力;江西省中图分类号:X 5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701(200503-0153-04 0前言 在我国大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一些欠发达但缺水地区,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西省水资源量相对比较丰富,且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较低,水污染物排放量也相对较少,因此,全省地表水总体质量还比较好。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部分地区的用水量和排污量正在增加,一些城镇河段已受到明显污染,有的饮用水源区水质得不到保障,并且污染事件也时有发生。 合理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减少水污染危害,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水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综合考虑河流上、下流的利益,合理制定全省水污染物排放

总量控制及分配方案,为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对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全省概况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南岸,属于我国中部 正在崛起的欠发达的地区。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km 2,其中山地占36%,丘陵占42%,岗地、平原、水面占22%。全省行政区划包括11个设区市,所辖99个县、 市、区。2002年,全省人口总数4222.43万人,其中城 镇人口约占31%;全省国内生产总值2450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692亿元。 江西省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642m m ,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41~1934m m 。降水量相对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7%左右;7~9月降水相对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0%左右。 江西省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等五大河流,它们与其他直接入湖河流共同构成鄱阳湖水系,经入江水道于湖口注入长江。鄱江湖水系流域面积16.22万km 2,其中江西境内15.71万km 2,占全省总面 积的94%;省内不属于鄱阳湖水系的河流流域面积合计为1.04万km 2,占全省总面积的6%。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539亿m 3/a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5%,居全国第七位[1]。全省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677m 3/a ,高于长江流域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2002年,江西省地表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在全省 主要河流89个评价河段中(评价河长5742km ,全年都优于Ⅲ类水标准(G B3838—2002,下同的占评价河长的79.3%,劣于Ⅲ类水标准的占12.1%,其中,劣于Ⅴ类水标

4、主要的水污染指标有哪些.doc

简答题: 1、主要的水污染指标有哪些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悬浮物,有毒物质,PH值,大肠菌群数。 2、废水处理方法分为哪几类 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 3、土壤中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 4、怎样进行噪声污染综合防治 控制噪声源,控制传声途径,接收者的防护。 5、大气污染有哪些类型 还原型,氧化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6、什么是生活污水 生活废水是指城市机关、学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以及厨房、商业、医院和游乐场所的排水等。 7、废水处理方法分为哪几类 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 8、按辐射特性及传播距离可将噪声分为哪几类 点噪声源,线噪声源,面噪声源。 9、如何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通风换气;合理采光;合理利用室内面积;湿式除尘;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10、什么是紫外线指数 阳光中有大量的紫外线,紫外线对人们的生活和生物的生长有很

大影响。 11、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无公害、安全营养型食品的通称。 12、什么是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也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对污染物质的最大承受量或负荷量。 13、什么是无废技术 无废技术是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技术与措施。 14、什么是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收取一定的费用。 1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指的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简称“三化原则”。 16、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有哪些类型 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类型主要有三种:悬浮固体物、胶体物质、可溶解物质。 17、什么是环境监测 它是对环境研究区域内间断或连续地测量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研究其变化和对环境影响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活动。 18、一次污染物是指什么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生污染物”,是由污染源直接排放进入环境的,其物理和化学性状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质。

水环境容量估算

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规划环评应“在充分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动态分析不同规划时段可供规划实施利用的资源量、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指标”。本章就上述内容展开分析。 14.1 环境容量分析 14.1.1 水环境容量估算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 130-2014)中未详细给出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故本次评价参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 /T 131-2003)附录B 的2.4条和2.5条,采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并应考虑多点排污的叠加影响,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其最大允许排放量。 14.1.1.1 估算指标 按照各级环境保护规划,国家将化学需氧量(COD )、氨氮(NH 3-N )作为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因此本次水环境容量估算的指标也定为上述两项。 14.1.1.2 控制单元划分及其所对应的环境功能区划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控制单元一般是在综合考虑混合过程段长度及重点污染源排放口、大型水工构筑物、水质控制断面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划分。河流岸边排污的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采用如下公式: ()()()2 1 0065.0058.06.04.0gHI B H Bu a B L +-= 式中:L ——混合过程段的长度,m B ——河流宽度,m H ——平均水深,m I ——平均坡度,无量纲 u ——平均流速,m /s a ——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根据其水文参数,滃江干流枯水期岸边排放污染物情况的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结果如表14.1-1所示。 表14.1-1滃江干流岸边排放污染物情况的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一览表 清远华侨工业园的废水排放受纳水体最终均为滃江。根据调查,园区附近的滃江干流上主要建有3座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分别为红桥水电站、英华水电站及狮子口水电站;此外,大镇水汇入口处为滃江干流的水质交界断面,该断面上游江段的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其下游江段的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清远华侨工业园内的东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位于滃江一级支流虾公坑,规划建设的英华污水处理厂和五石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均拟设于省道347线跨江大桥至英华水电站之间的江段附近。根据上述情况,本次水环境容量估算的控制单元定为以下5段: (1)滃江干流自红桥水电站至省道347线跨江大桥之间的江段,河流长度约为6.3 km(因前述计算出的混合过程段长度约为4.6 km,故以下计算中本单元长度取为4.6 km),末端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 (2)滃江干流自省道347线跨江大桥至英华水电站之间的江段,河流长度约为4.5 km,末端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 (3)滃江干流自英华水电站至虾公坑汇入口之间的江段,河流长度约为4.9 km(因前述计算出的混合过程段长度约为4.6 km,故以下计算中本单元长度取为4.6 km),末端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Ⅲ类。 (4)滃江干流自虾公坑汇入口至大镇水汇入口之间的江段,河流长度约为3.4 km,末端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 (5)滃江干流自大镇水汇入口至楣头(该处有跨滃江桥梁)之间的江段,河流长度约为5.4 km(因前述计算出的混合过程段长度约为4.6 km,故以下计算中本单元长度取为4.6 km),末端断面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15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 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是指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为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为更好的确保重大事项顺利实施。 15.1 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识别 社会稳定风险的形式包括影响社会治安、涉众经济案件、群众信访、破坏安全生产施工等形式。一般情况下,项目社会稳定问题产生之初,其表现多是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数量零星,也比较缓和。但随着事态发展,也有可能朝着反腐上访、越级信访、集体上访、进京上访等严重恶性社会稳定问题的方向发展,特殊情况下甚至发展为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蓄意破坏、群体性罢工、械斗、暴乱等群体性事件。 风险识别一般可选用对照表法、专家调查表以及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案例参照法、项目类比法等。常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政策规划和公众参与、征地拆迁、涉农利益、技术经济、经济效益、社会环境、建设及运营管理等。本项目采取对照表法对该项目风险进行识别。 根据识别,该项目存在政策规划及公众参与、经济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安全卫生与媒体舆情等5类,共12个主要社会风险因素。具体见表15.1-1。 表15.1-1 拟建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因素识别汇总表

15.2 社会稳定风险因素分析 该项目存在政策规划符合性及公众参与、征地拆迁及补偿、经济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安全卫生和媒体舆情等6类社会风险类别,其中包含立项审批程序、对周边交通的影响、水土流失等12个主要社会稳定风险因素。 一、政策规划及公众参与分析 1、政策规划符合性分析 根据前面章节分析拟建项目建设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0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修正本)、《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08]82号)、《关于加强二噁英污染防治的指导意见》(环发[2010]123号)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符合《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鲁环发[2009]80号)等山东省环保厅的有关要求,项目距离市区较远,不位于《鱼台县城市总体规划》之内。 根据相关规划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应分别向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办理规划选址预审、用地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相关手续。目前拟建项目前期已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用地说明(见本报告附件)。同时,该项目已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其他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该项目因立项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的概率中等;若

环保总局_《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附件: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指导意见 一、总则 (一)为控制全国主要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防治水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务院关于“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批复》和环保总局受国务院委托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的《“十一五”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制定本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对区域(流域)和排污单位分配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 本指导意见所称排污单位,是指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水污染物的单位,包括企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其它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 (三)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依据本指导意见逐级分配给区域(流域)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即为核定的区域(流域)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给排污单位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即为核定的排污许可量。 (四)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的化学需氧量总量分配方案,应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部门备案。下一级环境保护部门分配的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之和不得突破上一级下达的区域总量控制指标,也不得突破国家确定的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等专 — 3 —

项规划下达的流域总量控制指标。 二、区域(流域)总量指标分配 (五)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在分配区域(流域)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时,应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环境容量、排放基数、经济发展水平和削减能力以及有关污染防治专项规划的要求,对重点保护水系、污染严重水体、一般水域等实行区别对待,确保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 (六)区域(流域)化学需氧量总量指标在水质控制目标容量测算和出境断面污染物总量削减的基础上进行分配,计算方法如下:(1)以2005年环境统计数据为基准,核算2005年区域(流域)化学需氧量出境量,计算公式如下: P c=∑P si K i P c—省(市、县)控断面化学需氧量出境量; P si—流域内第i个控制区域的实际排放量; K i—流域内第i个控制区域的污染物综合传递系数。 污染物综合传递系数K i按下式计算: K i=K1i×K2i×K3i×K4i K1i—入河系数(以企业排放口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到入河排污口的距离(L)远近确定:L≤1km,入河系数取1.0;1<L≤10km,入河系数取0.9;10<L≤20km,入河系数取0.8;20<L≤40km,入河系数取0.7;L>40km,入河系数取0.6); K2i—渠道修正系数(通过未衬砌明渠入河,渠道修正系数取 — 4 —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的分析

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的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每一年都在不断的 激增,只有做好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总量监测方法和程序进行监测,才能想办 法进行相应的控制。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途径,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方法,可 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总量变化;废弃物;问题分析;对策与建议 引言 从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政策来看,已经由控制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浓度 发展为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这就对不同级别的环境管理部门的技术环境监测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总量变化的依据是总量监测,需要监测做坚强的技术支持和技 术保障,对监测技术和监测力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解决废气废水固体废 弃物的合理处理问题关系到当前化工行业的发展,现通过对总量变化中存在问题 的剖析,探讨如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总量变化概念和特点 (一)总量变化概念 在总量变化中,特定控制区域被视为完整系统。它需要采取某些措施来控制 在一定时间内排入该区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总量到达该区域。管理环境质量或 环境管理要求。总量变化包括三个方面:总排放,排放范围和排放时间。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总量变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总宏观调控,总容 量和污染源控制的总量。从类型上可分为废气排放的总量变化和废水排放以及固 体废弃物的总量变化。 (二)实施总量变化的特点和优势,总量变化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1.总量变化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直接针对每个污染源的浓度控制管理是污染 源控制技术的具体要求。总量变化管理的目标是公司,即污染源的总量变化,即 控制公司的总排放量。公司可以根据目标的总批准金额卸载。超过整体指标的排 放是非法的或必须投放市场。购买排放指标时的排放量。 2.总量变化更具可执行性,总量变化通常以年为单位,仅针对公司进行管理。执行规模的缓和增加了可执行性。 3.总量变化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为排放配额的引入和未来排污权 交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我国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变化主要问题分析 1、技术规范不够完善 废水污染物排放总体监测技术规范(HJ / T92-2002)阐明,如果给定污染物 的监测结果低于规定监测方法的检测下限,则污染物不参与总量。由于空气污染 物总量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当空气污染物的监测浓度低于监测方法的检测限时,结果的处理存在差异。有些参考“水污染排放总体监测技术规范”(HJ / T92-2002),不参与总量计算,其他以计算检测限的一半计算。两种方法的总量是非 常不同的。 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监督管理减排是实现总量变化减排的三个主要技术措施。“十一五”期间,该项目的减排措施,重点是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燃煤电厂的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检索号:5961-05183K-P 密级:无 南京梅山能源有限公司1×60MW 发电供热机组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要版) 南京梅山能源有限公司 2006年4月中国·南京

1 项目的基本组成、规模及基本构成 梅山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山热电厂)是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采用热电联产生产方式,向梅钢公司高炉风机和其它生产设施提供中低压蒸气为主,多余蒸汽发电上网。热电厂现有规模为四炉三机,总装机容量为116MW。 目前梅钢公司在生产钢铁的同时,每天还向南京供应22~33?104Nm3城市煤气,随着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完成,南京城市天然气用量将逐步增加,煤气用量逐步减少,而钢铁生产过程中伴生的大量多余煤气将面临散放。此外钢产能的增加还将产生大量高、焦炉煤气,这不仅浪费宝贵的优质二次能源,同时将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本扩建工程采用富余的煤气作为燃料,不仅解决了煤山公司生产中的煤气平衡问题,而且还能避免煤气释放污染环境,同时通过能源资源利用的重新配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考虑避免污染环境、实现煤气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本工程拟扩建1?60MW发电供热机组,建设规模为在现有基础上扩建一台220t/h全烧煤气锅炉(5#锅炉)、一台60MW双抽式冷凝发电机组(6#机组)及相应的配套辅助设施。形成五炉四机规模,总装机容量达176MW。建设性质属扩建工程。 工程的基本构成见表1-1。 表1-1 项目的基本构成

2 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质量现状 (1)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厂址位于梅山钢铁集团内部,北面紧邻钢铁厂,距离西南厂界50m 有桥北村及联合村,距离南厂界最近50m有孙家村。梅钢公司生活区最近距离厂址东面约700m。 本次环评大气、水体、噪声具体敏感保护目标见表2-1。 表2-1 厂址主要环境敏感区域和保护目标

福建省地方标准九龙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福建省地方标准 九龙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 DB35/424-2001 Control Standards for Total Quantity of Pollutant Discharge in Watershed of Jiulongjiang River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九龙江流域内各市、县辖区河段的八种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限值、九龙江流域各河段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和交接断面位置。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管理(包括现有排放水污染物单位排放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4287-1992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 7466-1987 水质总铬的测定 GB/T 7467-1987 水质六价铬的测定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T 7468-1987 水质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75-1987 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7485-1987 水质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7486-1987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一部分:总氰化物的测定 GB/T 7487-1987 水质氰化物的测定第二部分:氰化物的测定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1892-1989 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T 11900-1989 水质痕量砷的测定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1914-1989 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GB/T 12997-1991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GB/T 12998-1991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T 12999-1991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GB 13456-1992 钢铁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7-1992 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3896-1992 水质铅的测定示波极谱法 GB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 GB 15580-1995 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5581-1995 烧碱、聚氯乙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6488-1996 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GB/T17378.4-1998海洋监测规范:海水分析 GHZB 1-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WPB 2-1999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WPB 4-1999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WKB 4-2000 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控制标准 本标准表6所列分析方法标准与本标准同效,当上述标准被修改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定义 3.1污水:指在生产与生活活动中排放的水的总称。 3.2主要水污染物:本标准专指的化学需氧量、石油类、总氰化物、总砷、总汞、总铅、总镉、六价铬等八项污水中的污染物。 3.3第一类污染物:本标准专指总砷、总汞、总铅、总镉、六价铬等五项污染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