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pdf
- 大小:111.87 KB
- 文档页数:4
一人朗读,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
教师提问: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此问题的设计直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预设1:我仿佛看到很多人站在堤岸上,抬着脚,仰着头向东望去,都在等着潮来。
预设2:这时候江面上一点风都没有,很平静,江面很宽一眼望不到边。
预设3:江上雾气很重,远处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静静地屹立在江边,好像要和人们一起欣赏这天下奇观一样。
学生齐读第1、2自然段。
教师过渡:潮来之前,江面平静。
等待的人群翘首东望。
大潮马上就要来了。
(板书:平静)☆潮来时教师:描写潮来时,是这篇文章重点,用了2个自然段的笔墨。
大潮汹涌而来,并不是一下子就“扑”到了人们眼前,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3、4自然段,按照学习提示,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
学习提示:(1)品读想象: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预设: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
(板书:远像闷雷滚动)教师:响声如雷,这是暗示潮水来势凶猛。
我们来请一位同学说说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给大家读一读这句话。
(2)品读想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教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预设:“响声越来越大”“出现了一条白线”。
(板书:近些响声越来越大一条白线)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几种方法:结合重点语句展开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结合图片内容展开想象……希望同学们可以将所学方法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去。
3.课堂演练。
4.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第二课时教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或讲述。
4.能够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课文情感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
2.能够准确表达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计划、课件、课文PPT、教学实例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本子等。
四、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主题。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学习活动
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发音错误。
2.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3. 教学反馈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鼓励学生的主动表达。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课堂重点,巩固学习成果。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发挥想象力,写一段有关潮水的小故事。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学生感悟和体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人教版(部编)四年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观潮》第2课时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了解《观潮》的主题和基本情节。
2.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基本情节和主题。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
三、教学内容
1. 课文导入
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相关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潮汐的好奇和兴趣。
2. 教学过程
1.课文朗读:教师先朗读全文,然后逐段让学生跟读。
2.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和情节,讨论地理环境对人物行
为的影响。
3.课文理解:指导学生理解难点词语、句子,解释生词。
4.课文操练:让学生通过朗读、朗诵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沟通
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海边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反馈
通过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写下课文
阅读心得,进行课后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阅读课外相关资料,了解海潮的形成和变化规律。
3.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观潮》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字和语言的感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本次《观潮》第2课时教案内容,祝教学顺利!。
教案:观潮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以及潮来时人们的心情变化。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的生动性。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会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的生动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的生动性。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辅助工具。
2. 课文原文及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提问: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特点?大家还记得吗?二、自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可以圈点批注。
2.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学习课文(20分钟)1. 学习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2. 学习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理解“潮来时人们的心情变化”。
3. 学习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潮头过后的景象”。
四、讨论交流(10分钟)1. 小组内交流讨论,大家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悟和心得。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观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 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录制下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讨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描绘方法的生动性。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准备和布局支配的形式,对怎样才能到达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宠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看方法,培育留心四周事物,留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预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二、放录像,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三、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终写什么?2、学生汇报沟通。
四、理解课文内容〔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沟通自己宠爱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沟通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惊奇。
〕3、教师小结:把大潮到来时的气概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临其境。
4、按什么顺序写潮水转变的?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美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课堂总结六、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会“天下奇观”的非凡气概。
七、布置作业《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课时目标:1、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育学生边朗读边思索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观潮》教学方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读诗歌《浪淘沙》(其七),能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句子。
【教学重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难点】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的书写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咱们班的“书法家”可真不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书写作品吧!1.出示上节课的作业: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奇观农历据说宽阔人山人海滚动顿时逐渐犹如齐头并进山崩地裂霎时余波依旧2.展示的优秀作业,师生共评。
3.课堂检测读音:学生开火车读词语,教师检查,纠正个别读不准的字音。
过渡:同学们,钱塘江大潮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打算怎么把课文《观潮》中描绘的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别人?先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吧!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品,激发其汉字书写兴趣,加强学生对汉字书写的重视。
二、问题探究1.探究任务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美。
2.探究方法(1)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按照“学习提示”,结合课文中的不同语句,小组内分享头脑中浮现的印象深刻的画面。
(3)指派代表展示小组成果:一人描述画面,一人朗读原文。
(4)出示学习提示:读了这句/段话,我仿佛看(或听)到了我来为大家读一读:3.探究示范引导交流:下面,老师为大家做一个示范,请同学们看到这句话: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追问:从这句话中,你都能想到哪些画面呢?白浪翻滚是什么样子?现代的一丈是3.33米。
生活中哪些事物有两丈多高呢?如果这堵墙在不断移动,排山倒海而来呢?教师示范:读了“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后浪跃起淹没前浪,浪潮在前进中翻滚搏斗,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不断地向我们涌来,我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那排山倒海的气势,世间少有。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观潮第二课时(教案)教学内容本课为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第二课时,将继续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课时将进一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大潮的壮观景象,并探讨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力量,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细腻描绘,尤其是对潮水动态的生动刻画。
2. 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对人类力量的反思。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观潮》的打印材料或电子版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4. 学生笔记本和文具,用于记录和作业。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一课时学习的内容,简要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词和不理解的部分,教师巡回指导。
3. 词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
4. 内容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重点关注作者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形象和情感。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深层含义,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6. 全班分享: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7.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完成。
板书设计1. 《观潮》第二课时2. 课文重点词汇和成语3. 课文结构分析4. 作者情感和思想探讨5. 课后作业提示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观潮》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把握作品的情感。
2.能够感受文章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3.发掘文章的语言特色,加深学生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1.长句与主谓结构的区别及运用。
2.感受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留白之美。
教学准备1.课文《观潮》。
2.教学用具:PPT,黑板,书籍(包括辞典、古代词典等)。
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步:导入1.教师呈现一幅海岸线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大海的气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主题。
2.教师积极与学生互动,询问学生们前往海边观海、观浪的经历和感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语境。
第二步:分析课文1.教师给学生展示课文图及列表,读一段全文供学生自主阅读,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题及感情内涵。
2.教师以多媒体演示课文,通过多角度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文学结构和语言特色。
第三步:针对难点进行讲解1.针对长句和主谓结构的运用,教师通过课文的语言模式进行讲解。
2.在讲解长句的同时,计算机中正在播放的字幕也应对计算机的语音进行转化。
第四步:语言运用技巧指导1.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词语进行技巧指导。
2.教师使用作业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技巧的理解。
第五步:课后延伸1.教师推荐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找到与海洋、海浪主题相关的文章,读后感思,题第对比,拓宽对汉语语言与文化的认识。
2.教师鼓励学生写一篇根据课文进行创作,或者运用所学技能重构课文一段。
教学总结通过这次《观潮》第二课时的授课,学生们对汉语中的长句和主谓结构、留白等汉语语言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开拓了与海洋、海浪等主题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写作,这些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汉语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课堂教学目标1.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学习如何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内容1.潮汐的形成原因及潮汐现象。
2.通过潮汐现象引出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3.展开讨论,看看学生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会产生哪些感受和联想,以及怎样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方法1.想象法:通过图片和描述,让学生想象潮汐的景象,为之后的讨论打下基础。
2.情感法:通过情感渲染,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语言运用法:通过讨论激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性认识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潮汐的形成原因与潮汐现象,以及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
2.难点:如何让学生自然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慨和敬畏之情。
五、课堂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描述,想象潮汐的现象,并让学生猜测潮汐的形成原因。
2. 感性认识潮汐教师播放有关潮汐的视频,让学生从视觉和心理上感受潮汐所带来的感受。
3. 进行讨论1.让学生回忆所见所感,以及对潮汐产生的疑问或兴趣点。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潮汐引起的不同感受和观点,并且在集体讨论中达成共识。
3.鼓励学生用自然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4. 归纳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六、课后参考来源1.阅读相关的百科文章,进一步加深对潮汐的认识;2.观看相关的纪录片,了解更多关于潮汐的知识;3.与父母或其他亲友交流,分享自己的见闻、疑问或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