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稿
- 格式:ppt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60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养生思想
《素问上古天真论》被誉为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经典,它揭示了人们“养生长寿”的古老方法,主张人们多吃饱,少吃甜,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主张人们放慢生活,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自身的健康。
《素问上古天真论》把“吃饱”看作是养生长寿的基础,而“少吃甜”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此,它的作者建议人们应该多吃蔬菜、水果和谷物,少吃肉类、腌制食品和糖分多的食物。
尤其是要戒掉辣椒和油炸食品,因为这样的食物不利于身体健康。
此外,要做到少吃甜,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果汁、水果、蜂蜜等替代,可以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放慢生活是《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另一个关键。
它的作者建议人们不要总是想着赶路,不要把家庭生活过度劳累,尤其是不要把工作填满时间表,不要让自己总是处在紧张状态下。
另外,要做到“少做兼职”,避免把一天时间分散在几个工作上,以免过度劳累身体。
此外,《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还提到,要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它建议人们要养成习惯,睡前不要饮酒或吃过量的食物,要在每天几乎同一时间睡觉,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正确的时间安排合理的身体运动,用正确的姿势久坐,尽量多走动,给自己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缓解压力,要有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养成吃饭稀饭的习惯。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一部讲述养生长寿的古老经典,它让我们
看到了养生的重要性,以及控制情绪表达来保护自己的健康。
它还鼓励人们以较低方式,放慢节奏,控制情绪,以及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确保身体健康长寿。
解读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据目前确切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已经是汉以后,是远远晚于黄帝时期的,是假托黄帝与众臣的对话。
对黄帝描写当然是想象的:自带外挂,一路顺风顺水,继承酋长牛才虎皮大旗。
以前的人还活蹦乱跳,现在往后就垂垂老矣是环境变化的原因还是的原因?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这辈子都不变的,年对地球来说不过是一个还是人的原因啊。
人,就起,天黑就睡,了才吃,饱了就停,冷了穿,累了就歇。
这是一种什么的境界呢?一样的境界,褒义~毕竟自然规律来说,人确实不如现在我们的夜生活很丰富,特别是南方,可能晚上十点,早上五点结束然后八点去上班~的习惯也了以妄为常,不以。
,以后再说形容一个人注重养生,是怎么形容的呢?过的像个老头儿一样哈哈,可见来说,老人才普遍注重“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还是接着上面:观察自然,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了要避风雨寒暑,且当时发展程度不高,心思都比较单纯不行啊,不知道高铁电脑名牌包包啊。
看的是山,低头的是水,耕的是地我猜测,古人的这样的::酋长啊,今天啊:啊,喂,巫师,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啊,啊,今天是晴天啊:啊,晴天啊,那我们去耕地啊:啊,好啊,同去同去啊:天黑了啊,我们回去吃饭吧:好,回去吃饭啊:饭做好了,来吃吧:吃饱了啊,了啊,如此的心思单纯,精神自然的内守,内守什么呢?感受一下,什么都不想,存念在的整个上可以感受到那种感觉了。
内守不会暗精神,摇荡神气,这样保持精气神的充足,正气存内,邪气不可侵很少生病了。
,我们现在是做不到这种的状态的,风俗大变,这00年发生的变化过去的多。
如果还那么生活,那。
我们可以别的方式做到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说实话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原则和方法,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觉得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养生原则就是顺应自然吧。
就像花要跟着四季的节奏开放一样,人也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
比如说早睡早起这个事,最开始我就不当回事,经常熬夜刷手机,玩游戏,觉得自己年轻不在乎。
结果那段时间身体状态特别差,总是没精神,皮肤也不好,还容易感冒。
这就像违背了花开花落的时间一样,你让花大冬天的开花,它肯定也长不好啊。
后来我就开始试着早睡早起,晚上十点多就上床准备睡觉,早上六七点就起来,哎,过了一段时间,精神就好多了,感觉身体里有用不完的劲。
还有那里面提到的饮食节制。
我这人以前特别爱吃肉,每顿饭都要是无肉不欢,结果体重噌噌往上涨。
这就违背了养生原则里的平衡。
我后来慢慢调整,像吃饭就和搭积木一样,要让蔬菜、谷物、肉类这些都有个合适的占比。
现在我每顿饭都尽量保证有大量的蔬菜,适量的谷物,肉就只吃一点。
这么一来,身体就没那么沉重了,消化也好了很多。
关于调畅情志这个养生方法,我也是有深刻体会的。
我之前因为工作上的压力,整天愁眉苦脸,心里老是堵着一股气。
后来看了上古天真论才意识到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我就开始找各种方式去调节,比如工作间隙出去走走,看看花花草草的,心情就舒畅很多。
有时候心里下不去的事就跟朋友聊聊,吐吐槽,感觉那股闷气就都散了。
还有关于养生里的质朴生活。
我不确定我理解得是不是完全对哈。
我觉得就是不要让生活太复杂太奢靡。
我以前买东西都追求那些特别贵特别高级的,但其实很多时候用不上,还浪费钱。
后来我就开始学着简单生活,东西够用就行。
这就像有些人养生要吃那些特别贵特别稀奇的补品,但其实可能五谷杂粮吃好了,身体就挺好的。
顺应自然的生活节奏,不要被那些复杂的东西牵着走,这也是从这儿我悟到的。
另外在养生运动这方面也很讲究。
像一些适当的运动能够让身体的气血流通。
我试过像跑步啊,瑜伽之类的。
刚开始跑步的时候,我跑几步就气喘吁吁的,觉得太累就想放弃,但后来慢慢坚持下来,发现越跑越轻松。
禅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表意】上古的轩辕黄帝,生下来就非常灵敏,很小就善于言辞、机智迅捷。
长大后,做事沉稳周到,成年以后,事业有成而登上了天子之位。
【内义】人皆太极,内分两仪。
以时间论一生,为一升一降。
前半生,生弱幼长成,为阳以升;后半生,衰老病死,为阴以降。
此处升降,为后天气之渐强与渐弱。
后天气之生发,源于元气与肾阴的交和。
单论元气,为基因一统之力、为水火既济之能,出生时最盛,以后渐弱,最终元气破而死。
人的一生,乾卦之象。
【禅解】人本佛,因妄而多染垢,故为凡人。
染垢较少者根基深厚,染垢较多者根基浅薄。
根基深厚之人,才具有识道的能力。
故道只传其人,非其人不能传。
亦如佛度有缘人,无缘人之不可度。
黄帝根基深厚而成就大业,亦因此而能受道于岐伯。
【原文】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表意】于是就向天师请教:我听说上古之人,寿命都可以达到百岁,而且动作不衰。
可是当今现代人却年过半百就开始衰退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导致的呢,还是人们已经不知道长寿的方法了呢?【内义】人之太极一元,根层物质上的表达,在于基因。
与之相应的根层神识为潜意识,或按道家之说为真心。
基因与潜意识是一对阴阳,潜意识因基因而生,基因以潜意识的生成而成其功。
潜意识之外,随着人的知识积累,产生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的产生,以先前经验和所获得的知识为范式经纬,大多脱离当下的感应,不与潜意识相和而自以为是,故称之为后天意识,或名之为妄心妄欲。
若妄心妄欲成为人的主宰,则必然不会遵循本然的规律而妄行,其结果就是处处对自身所以生成、所以能存在的支撑性规律形成破坏,使得太极一元的统合能力不断被消解,最终不能圆满这一元性而破元,则人之所以生存的内在根源丧失而成死灭。
【禅解】上古之人,单纯朴实,无欲无求而自然随顺,故能与天地合道而能尽天年。
←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鐾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
“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返朴归真”“贵柔戒刚”“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认清形形色色的世界)。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知足常乐”。
)《论语·季氏》。
道、儒、墨、法等家之说←1、“毕数之务,在乎去害”;←“长寿之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2、“动形以达郁”←“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尽数》)。
←女子以七岁为一个生理阶段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以八岁为一个生理阶段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而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强劲,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始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形体皆极,则齿发去“人生十岁,五脏已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一)上古天真论(一)来自同道读书00:0003:20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xùn)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二声)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大家好,我是长桑君。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首先祝同道们节日快乐!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诵读学习《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
由于我也是初学者,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首先我们有幸接触到白云先生的文字,有机会聚在至道学宫这个大家庭当中,一起学习圣人的教化,那么想必各位同道肯定都为自己是一个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也为我们华夏浩如烟海的璀璨文明所折服。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经过几千年的茁壮成长,早就成为这个地球上唯一的神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文明,这棵参天大树能够枝繁叶茂?其实我觉得是因为我们文明的种子一开始就根深固抵。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一定要溯本求源。
《黄帝内经》呢,就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种子和根本之一,是天道在我们人身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
我们学习《内经》的意义,其实就是缘医入道,去理解和践行天道。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上讲,医乃小道,不过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朗读昔在观察,省视黄帝,生而神灵神通灵明,弱出生不久而能言,幼而徇齐徇,通“迅”;齐,疾也。
敏慧也,长而敦敏敦厚聪敏,成而登天《史记·五帝本纪》此句作“成而聪明”,成谓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成年。
登天,即升天为仙。
唐代王冰作注时,改作“成而登天”,黄帝倒成了英年早逝之人,窃以为改作“老而登天”更佳。
乃问于天师古时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专指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此处用本义,指岐伯曰:余闻上古较早的古代,先秦古籍中指伏羲时代之人,春秋岁数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力量减退;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指代养生之术耶?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一般认为,岐伯家居岐山(今陕西省岐山)一带。
而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
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懂得养生之道者,法效法于阴阳天地自然变化之规律,和通晓于术数此处指调养精气的方法,如导引(即气功)、按跷(即推拿按摩)等,食饮有节节制,起居有常规律,不妄作劳,故能形形体与神精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自然的寿命,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古时微酸的饮料,以妄此处指上文中的“妄作劳”为常,醉以作“已”,过度之意入房行房事,以欲性欲竭其精,以耗应作“好”,爱好之意散其真真元之气,不知持满保持精气的充沛,不时当作“识”,了解之意御神节省精神,务一定快放肆,纵情其心,逆违背于生乐养生之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教导百姓也,皆谓告诉之: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避之有时;恬惔同“恬淡”,恬静淡泊虚无无欲无求,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即精无妄伤,神无妄损,病安从来?是以志闲心志安闲而少欲,心安安定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真气平和调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或作“甘”其食,任觉得舒适其服本义为内衣,此处泛指衣服,乐其俗,高下指官民不相慕,其民故曰当作“自”朴朴实。
是以嗜欲不正当的嗜好不能劳干扰其目,淫邪淫乱邪说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当作“攫”,追求于物指酒色等事物,故合于道。
黄帝内经系列一·上古天真论(上)原先计划从《内经》中摘出来一些重点,做成“做健康的主人”系列课程,但不如原文的韵味足,所以还是按经典的顺序来写。
在做《山海经》系列的时候就说过《内经》的成书特点,这里不再赘述,后文的内容也不以逐文解字为主,尽量浅白,以做分享。
《上古天真论》开篇以黄帝问于歧伯而始,关于黄帝将来有机会单独做一个篇章来讲解,此处不妨先看看文中是如何叙述的。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孔子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天生就懂的人,这种人最聪明。
黄帝就是这种生下来就聪明智慧的圣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说话,对事物的学习能力很强,思维敏捷且行事踏实,而后有所成就登天。
此处的“登天”,一说是黄帝成年登天子位。
一说是于天地之道通晓成就而登天,是到了天帝所在的地方,还是更高的天,并没有确指,但是能够肯定的是,黄帝在心性和德行上有所成就才能达到登天的境界。
至于哪种解释,此处行文择取后者。
这样于道有成的黄帝,恭敬的向天师“歧伯”请教人们寿衰生死的问题。
一般我们看到这里,都会觉得是黄帝自己有疑问向歧伯请教,如果是黄帝自己对这块都不懂,又怎么能够得道登天呢?黄帝所请教的,是不是众生最迫切的问题呢?黄帝究竟是为自己请教,还是在为众生请教呢?为何今世之人半百而衰黄帝提问的重点在,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衰老的这么快?此处引出的有两方面问题,生与死,人皆好生而恶死,后者多数人不喜闻,所以后文我们也都顺着《内经》特点,从生的用来讲述。
原文黄帝问:上古之人,能够活到百岁,身体不衰退。
现在的人,不过五十,身体就衰惫了。
这是环境的原因,还是人自身的缘故。
歧伯没有直接答,是人还是环境的问题。
他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上古的人“得“在哪里,现今人”失“在哪里,把问题和解决方法一起都给了出来。
《上古天真论》第一部分总纲——道用上图是《上古天真论》第一部分的总纲,因为是提纲,比较简略,下面我们就把其中重点的部分展开说一说。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引导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内经》中的素问篇:上古天真论。
《内经》素问篇上古天真论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授课】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开始上课,今天开始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素问》,我还是依次序讲解,我们今天讲“上古天真论”。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这一段话主要是介绍黄帝这个人,很聪明,贤德,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说明先天之气很足,长大后治理国家,修行成仙。
2,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势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就是岐伯。
这部著作采取了问答的形式讲解。
这段话,主要是黄帝提问于岐伯,为什么现在的人,五十岁就衰败了,这是什么原因?是怎么调摄的呢?3,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说上古之人,他们从阴阳而调摄,与术相合,术,河图之术理。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说明上古之人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所以才会长寿而终。
这句话总结一下,就是说要想长寿,你必须遵守天地阴阳之法度,否则你必定达不到长寿。
“能形与神俱”阴阳和合而出于人体,这是不衰的道理。
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故半百而衰也。
“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中精气,坎中一阳流失。
这段话说明了现在的人不知调摄阴阳神与形,违反天地养生之道,所以才折寿,现代的人,七情六欲,工作压力,家庭压力,不动七情,不可能,连一个小孩子也会哇哇大哭,动了七情,则相火妄动,收藏失职,承让难啊。
大家看一下就行了。
黄帝内经我从头开始讲,好理解一点。
5,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代的黄帝,一生下来就非常聪明,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特别擅长言辞,幼年时就具备了很强的领悟能力,长大后,身体强壮,反应敏捷,成年后,就登上了天子的宝座。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们,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却毫不衰弱;现在的人,年龄刚达到或超过五十岁,动作就显得衰老而没有力气了,产生这种区别的是因为时代变了呢?还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不懂养生之道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候的人,他们懂得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能够按照自然的变化规律来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并加以适应、调和,以使之趋于正确。
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劳作,也不过度行房事,所以他们的形体和精神都很旺盛,相互协调统一,这样自然就能够活到人类自然寿命的极限了,超过一百岁才寿终正寝。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把酒当成水来喝,把不正常的生活习惯当成是正常的,醉酒后还要行房事,过分放纵自己的肉欲,使得自己的阴精衰竭,真气耗散,更不懂得保持精气饱满,也不善于养护自己的精神,仅仅是为了贪图自己一时的享受,就违背生活规律来寻欢作乐,生活没有任何规律,因此,他们自然到了五十岁就开始衰老了。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讲解一、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1.养生的重要性养生又称摄生,即调养生息之意。
其重要性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可以延年益寿,即经文所说:“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一点即使在今天,对保护人民的健康,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2.养生方法(1)外避邪气:经文首先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作为健康长寿不可缺少的条件,张景岳称为“治外之道。
”因人要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故而养生活动要求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规律进行。
(2)内养正气:“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张景岳称为治内之道,精神修养。
突出保养真气的原则,重视精神情志的调摄,后世据此而发明了许多健身术,如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都是通过自我锻炼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
(3)节制饮食:“食饮有节。
”“节”即有节制、适量为宜。
不加节制,就会导致疾病。
如《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当饮食以倍量增加或暴饮暴食,就会发生腹胀、呕恶等消化道疾病。
(4)劳逸结合:“不妄作劳。
”“养生以不伤为本”,运动要量力而行,劳逸结合。
不宜长时间的劳动、运动,否则会逐渐降低工作能力,使动作不胁调,甚至会引起外伤骨折,严重者急性心肌梗塞。
(5)持之以恒:“德全不危。
”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在许多百岁老人的调查中,经常“动”是每位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是“动则不衰”名言的最好佐证。
二、肾气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及肾气在这一过程和生殖中的作用。
1.生殖方面:从经文中看出,人之所以具有繁衍下一代的能力,这是由于肾气充盛的结果。
女子七岁至十四岁,男子八岁至十六岁,肾气逐渐充盛,天癸发育成熟,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有排精现象,此时阴阳和合,故能有子。
反之如果肾气衰弱了,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无子,也便丧失了生殖能力。
2.生长壮老过程方面:生、长、壮、老、死是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人出生之后,从牙齿到头发,从肌肉到筋骨、形体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这是肾气推动的结果;五七五八之后,形体逐渐的衰老,以至齿发去,筋不能动,身体重,行步不正,这也是由于肾气逐渐衰弱的原因。
素问篇上古天真论【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陽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中医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是
该书的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主要从哲学和医学角度谈论了人类上古时
期的生活状态。
论文认为,上古之时,人类身心健康、寿
命长,能够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远离了天真自然的状态,开始追求物质和功利,
导致身心失调和疾病的出现。
文中提出了许多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如阴阳五行学说、
生气调摄、针灸、按摩、运动、饮食调理等,旨在通过调
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流通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了解人体生理、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上古天真
论》则是该经典中介绍了人类最初天然状态的篇章,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