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创业走进新时代——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
- 格式:docx
- 大小:45.45 KB
- 文档页数:9
提升中关村创新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作者:赵弘来源:《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年第05期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深度调整期,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兴起。
如果说第一次技术革命造就了英国的辉煌,第二次、第三次的结果使美国称霸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不能抓住机会,决定了中国未来的话语权。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成为未来决定国际竞争力制高点的关键。
中关村是我国首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我国更深层参与国际竞争中承担着“先锋”重任,在我国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引擎作用。
2020年中关村提出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这是新时期时代赋予中关村的新使命。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国经济确实到了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根本性转型的阶段。
城市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土地及房地产税收构成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同时,许多地方土地财政和地方借债相互捆绑,风险越来越大。
这种困难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后,土地财政锐减,维持政府运转的难度越来越大。
快速发展的房地产及其高利润,制约了中国优势资本、资源向实体经济和创新领域积聚的能力和动力。
在近几年房地产快速增长过程当中,带来另外一个后果,就是房地产的快速泡沫化、侵蚀着国家的实体经济。
很多央企把副业变成了主业,从民营经济来看,也是大量的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进入房地产。
从区域层面来看,北京发展唯一的出路是走创新之路。
从首都经济圈来看,周边的城市落差很大,这个落差原因很多,一方面是自然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民营经济不发达,因此,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很明显。
相比之下,在长三角,无锡、苏州、上海等城市和后面的宁波、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梯队结构。
但是在首都经济圈里面,北京、天津和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就很大。
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缩小差距需要充分发挥京、津辐射带动作用。
尤其是土地财政无法支撑,需要加快转变方式,依靠创新、依靠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最富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科技创新中心
孟景伟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产业》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3页(P33-35)
【作者】孟景伟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进展情况 [J], 王际祥
2.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r科技创新中心 [J],
3.为科技创新插上金融翅膀——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 [J], 中关村创新发展写作小组
4.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规划土地政策实施办法》的通知 [J], ;
5.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J], 杨丹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38以科技创新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论中关村创新发展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董丽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100101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伴随产业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新技术与产业之间趋向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同步快速发展,为经济带来新动能,并因之提升整个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后半段,面临来自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形成的双重压力,处于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关键期,而培育并壮大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
发展新动能一是要运用新技术来培育新产业,二是要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素,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为新阶段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不竭动力。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关村时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其是国家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者,自从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来,中关村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发展壮大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创客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以众筹、众创、众扶和众包等新模式,孵化出滴滴出行、小米和ofo等一批新兴的领军企业,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了强劲发展的新动能,中关村的相关成功经验具体如下。
一、从做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到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不断得以完善作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摇篮,中关村也是我国科技体制变革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已经40年,中关村处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改进,成为改革历程中名副其实的“探路者”。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后,最先实施了“1+6”政策、“新四条”和“新新四条”税收政策等,成为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
中关村:改革与创新的40年作者:李斌陈芳余晓洁来源:《党员文摘》2018年第09期北京中关村,矗立着一座金光闪闪的现代雕塑:DNA双螺旋模型《生命》,昭示着中国人对破解生命之谜的憧憬。
1978年至2018年,40年弹指一挥间。
两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00多家上市公司、一批独角兽企业;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紧跟技术革命浪潮,突破体制机制束缚,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矢志创新之路。
40年来,中关村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从一家极不起眼的小公司,到年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控股公司,“联想”,不仅成为中关村的一张名片,更是走向全球的中国知名品牌。
时光的年轮,退回到40年前:——放眼全球,信息革命浪潮扑面而来;——纵观国内,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原有体制机制的籓篱逐渐被打破。
“当年发达国家用386电脑时,只卖给中国286电脑,认为中国人不能做,结果我们憋出来了。
”74岁的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多次用“憋”字形容创业历程,“当时资金、技术、管理、净资产都不是一个‘吨位’的,但咱有这么一股劲儿去拼。
”2017年,小米收入跨过1000亿元大关。
这是一家创立仅仅八年的企业。
2010年4月6日,中关村银谷大厦一个小房间里,几位创业者分享一锅“小米粥”,小米科技诞生。
“把公司名字叫小米,就是希望发扬‘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发扬创业精神。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说,再次创业,他们每天工作12个小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五六年时间。
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在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看来,这么多年,中关村沉淀、厚植下来一种创新创业文化,成为中关村的灵魂,用四句话概括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产业报国的奉献精神。
未来20年中关村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作者:戴卫来源:《投资北京》2008年第08期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关村成立20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要全面总结中关村20年的经验、制定中关村后20年的发展规划”的指示精神,我们进行了初步总结和研究,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
20年奠定中关村创新基础中关村20年的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为中关村成为未来全球新兴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发展背景:一是经过百年积淀,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近60年的建设,在中关村地区形成了全球最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优势;二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世界新技术革命兴起,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和市场机遇,形成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三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施的改革开放方针,鼓励科技人员下海,直接催生了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国第一家高科技园区,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经济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区。
三支创新大军:一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二是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三是以联想、方正、中星微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
中关村成为我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中关村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和支撑作用,企业日益成为创新的主体。
五大创新内容:中关村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文化创新等五个方面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区十园”的高端产业功能区:2006年国务院批准中关村园区空间面积调整为232.52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区十园”的跨行政区域的首都高端产业功能区。
其中,海淀园是中关村园区的主体和核心。
特色产业:以软件、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计算机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中关村的主导产业,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占园区总量的58%。
同时,清洁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成为新的增长点,以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创意设计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规模已占园区总量的一半左右;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经济规模占全市的40%以上。
中关村如何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作者:岳渤、王明阳、张继喆、刘鑫淼。
“编者按:从第一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到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电子一条街到创业一条街,从海归创业潮到独角兽数量全球排名第二,中关村通过三十余年时间,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关键枢纽。
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创新竞争格局中,中关村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变身与硅谷齐名的全球创新尖峰区域?回顾中关村走过的三十余年,“全球化”可谓中关村发展的一贯主题:通过“三级跳”的全球化发展,成就了全球创新网络的“五大关键枢纽”。
“三级跳”主动接入、跟进与共享全球创新网络全球创新网络(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GIN)是由各个创新高地自由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型创新机制。
该机制基于创新要素的全球性流动与循环利用,以跨区域的创新交互关系为核心,使得身处其中的各个创新高地能够作为该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网络经济效应,实现自成长式的创新创业集聚,形成效率更高、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成效更大的超出微观个体的创新功能。
中关村的三十余年发展历程,正可谓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后发地区主动接入、交融与共享全球创新网络的“三级跳”。
一级跳:以计算机产业接入全球创新前沿领域上世纪80年代末,中关村借助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中国大门的东风,学习美国硅谷的科技创业模式,大量科技人员走出高校院所下海创办民营高科技企业,造就“电子一条街”,使全球刚刚兴起的计算机产业在这里落地开花。
当时的计算机产业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产业,最早的计算机软件企业甫一诞生就自带全球化基因,不仅在自家门口便要直面与跨国电脑厂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还要投身于全球市场在IT 产业供应链体系谋求生存发展,可谓中关村主动接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一级跳”。
二级跳:跟随战略与全球创新尖峰保持链接90年代后期,第一波“海归潮”给中关村带来了美国等创新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也为中关村输送了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创业大军。
学术大视野THE SCHOLARLY VIEW中关村40年:历程、经验、挑战与对策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杜磊【摘耍】站在2020年开启的又一个新年代,需要以新的视野和格局重新审视中关村过去4个年代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作为全国第一个高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历史虽然紛繁复杂,技术变革、市场崛起、产业发展和政府作用四点相互交错、交相融合,但究其本质,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全球高科技的互动与共振是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特征。
根据IT技术的发展演进和政策制度的变革突破,结合全球高科技发展演进的周期与规律,中关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 20世纪70年代的集成电路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个人电脑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1.0阶段、21世纪00年代的互联网2.0阶段、21世纪10年代的移动互联阶段和21世纪20年代的智能物联阶段共六个阶段。
文章以产业主航道为切入点,多层次总结和概括关鍵事件、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既为学界理解中关村的发展历程提供一个全新的理论和解释框架,也为中美贸易摩擦下的中国高科技产业未来发展提供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中关村硅谷高科技园区IT技术主航道【中图分类号】F49/T P33【文献标i只码】A【DOI】l().16619/ki.rm ltxsqy.2()2U.30.013卩ij目2020年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年代。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被很多人认为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分界 点。
此前也有几个标志性时刻,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中关 村试验区成立30年。
站在科技发展新的历史时刻,我们以中关村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为主线,同时以 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扩散和辐射、科技驱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中关村与全球高科技的 互动与共振等为三条副线,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总结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 革开放的历史性转折与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冲击下,中国开启了与世界高技术经济接轨、融合、同步 发展的进程。
中关村:中国的希望之光作者:习牧歌来源:《中关村》2013年第11期2013年9月30日上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4周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迎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的莅临指导,中关村管委会负责人向其汇报了中关村创新发展情况。
这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采取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提出了5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二是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四是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五是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最后,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令人振奋,对于中关村人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也激励了中关村人再次审视自己的现状,深化对自身的认识,进一步思考未来。
创新成就辐射全国中关村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经过20多年发展,这里聚集了近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去年实现总收入2.5万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56万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先后八次做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
如今,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形成了国内最齐全、最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承接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的大部分核心任务。
在中关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十分活跃,每年新创办的企业有4千多家,平均每天有11家科技企业在中关村产生,吸收的创业投资占到中国的1/3,这个和美国硅谷在全美的比重相当,美国硅谷也是吸收的创业投资占1/3。
百舸争流锐意创新作者:张越来源:《中关村》2017年第07期鼓励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擂鼓助阵,这就是举办中国自主创新评选活动的最大价值所在。
追随着科技创新的脚步,中国自主创新评选活动已经举办八届了。
6月11日下午,中关村创新论坛结束后,第八届“中国自主创新评选”颁奖典礼拉开了帷幕,再次掀起了小高潮——不仅为中关村创新论坛添光加彩,更为数十家企业提供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动力!鼓励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擂鼓助阵,这就是举办“中国自主创新评选”活动的最大价值所在。
本届“中国自主创新评选”活动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关村杂志社和新浪网联合主办,历时6个月,经过网上报名、电话报名、专家、媒体和协会机构推荐等环节,最后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共有58家企业及个人荣获五大奖项。
这是一场创新先锋的欢乐盛宴,也是一场创新长征路上的集中检阅。
这个活动已经举办了八届,2010年深圳高交会的首届“创新中国”推介活动,也由中关村杂志社主办。
通过这些自主创新评选活动,每一次我们都被创新的力量所鼓舞,见证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品牌的闪亮登场和迅速崛起,见证创新英雄们在这个时代披荆斩棘、拼搏进取,见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涌现出的创新企业、创新人物、卓越园区,他们坚持绿色发展,共铸美丽中国,使中国在世界之林崛起,铸造辉煌。
他们为我们国家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在致辞中说,创新,这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旅程。
敢于挑战旧的规则才能推陈出新,墨守成规永远不会取得质的创新与突破——这是创新的真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唯有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唯有创新,才能强盛国家;唯有创新,才能融入国际……所以,我们举行“中国自主创新评选活动颁奖典礼”不光是对创新者的褒奖,更是主动拥抱未来,在变革与发展中寻求更大发展的核心能力。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见证者,《中关村》杂志也走过了十多年的路。
优化服务引领创业创新作者: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5年第18期中关村深化全面创新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积极成效。
一、引领创新创业进入新时代近年来,中关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率先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局面,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具吸引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
对此,李克强总理5月7日视察中关村创业大街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以创新型孵化器为代表的众创空间蓬勃兴起在原有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基础上,以2009年创新工场成立、2011年车库咖啡入驻海淀图书城为标志,中关村形成了一批具有“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六新特征的创新型孵化器,不仅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活动的聚集交流空间,而且为其按需提供个性化的创业增值服务,助推形成了新一轮科技创业热潮。
目前,创新型孵化器已达30余家,它们为来自于全球、全国以及中关村的创业者服务,其中中关村之外的创业项目约占六成。
中关村已成为我国的创业服务中心。
(二)科技创业活动空前活跃仅2014年中关村新创办并有实际经营活动的科技创业企业超过1.3万家,是上年的2倍多,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关村发生的创业投资案例和投资金额均占全国40%以上。
这些年涌现出小米科技、京东、乐视、汉能等一批领军型创业企业。
小米科技成立不到5年时间,2014年已实现销售收入743亿元人民币。
同时,创业新特征日益凸显。
一是高校成为青年创业者的大本营。
北大创业训练营、北大1898咖啡馆、清华X-lab、北邮零壹时光等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新型孵化器蓬勃兴起,吸引一批有梦想有才华有技术的青年学生投身创业。
比如,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中7.54%(107位)选择创业。
二是三类创业者成为创业主力军。
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三类群体组成了新的创业大军。
形成了百度系、微软系、金山系等创业系。
引领中国创业走进新时代——写在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际中关村创新发展写作小组【期刊名称】《中国高新区》【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6页(P62-67)【作者】中关村创新发展写作小组【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翻开世界经济史特别是近250年的历史可见一条鲜明的脉络科技和产业一次次全新对话牵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
白炽灯点亮世界源于科技发明成于产业创新。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把发明变成产品一生创办了十余家企业包括大名鼎鼎的通用电气。
当科技和产业相遇思维藩篱被打破新的时代来临。
从铁路延伸到电力革命从石油世纪到汽车时代从计算机问世到互联网普及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引发一次次新的创业浪潮带来产业的革命直接引发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巨变国家力量也由此发生兴衰演变。
科技进步产业创新催生经济繁荣。
美国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表明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德隆话音未落工业4.0的呼声率先在欧美响起——当网络与移动在一起、智能和制造在一起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型——此时的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继续追赶还是超越引领这是一个全球关注的时代命题。
传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中国迎来一个“转型碰撞期”。
正在现代化进程中爬坡的“中国号”列车需要找到新的“火车头”。
从“制造中国”迈向“创新中国” 谁能肩负起引领中国创业走进新时代的重任?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呼之欲出时在中国创业的梦想之都——北京中关村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正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咖啡馆。
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中数以千计的创业者把中关村变成一个巨大的试验场。
这里有非凡的热情它召唤的不是“靠着运气一夜暴富”的“发财梦” 而是“用科技和信念让世界更美好”的“创业梦”。
30多年前改革开放春风乍起的时候中关村出现了最早砸碎锁链的勇士——他们成为中国科技创业的引路人。
“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什么错”一个叫做陈春先的核科学家率先下海不低头不写检查在一个破旧仓库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一个叫做王洪德的工程师提交了辞职创业报告发出了“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不后悔”的呐喊。
选择不安与冒险未来的召唤奔向市场经济的洪流。
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达148家形成了“电子一条街”的雏形。
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创业的发源地。
“鸟飞林觉曙鱼戏水知春”。
20多年前中关村建起中国第一家国家高新区一代代创业者在此登上科技创业的“高速列车”。
海归创业引领风向。
为了“让互联网改变中国” 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张朝阳创办了搜狐公司。
为了“用技术改变世界” 李彦宏辞掉硅谷职位带着专利技术回国创办了全球第二大独立搜索引擎百度。
如今在这个科技创业者的摇篮里留学归国人员占到全国的1/4 纳斯达克上市企业占到全国的1/3。
用创业体现一个人生命的宽度和厚度中关村成为中国科技企业的聚集地。
在科技创业中铺下创新的基石中关村开发了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紧缺技术和产品掌握了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汉卡、汉字激光照排、超级计算机、非典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创造了TD—SCDMA、闪联等一大批重要国际技术标准为航天、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今天中关村已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王晓东创办的百济神州正为建成世界生物技术巨头而努力祝凌云的“自平衡两轮电动车”证明了中国发展高端制造的实力和后劲。
“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雷军筹划着小米有一天能超越苹果成为一家世界性的伟大公司。
尽管路途艰辛有梦想存在有激情驱动结果又有谁能预料在变革时代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中关村再一次吹响了引领中国创业创新的冲锋号。
就像世界各地的创业者一样中关村也曾经历了对于硅谷的“膜拜”。
“硅谷是怎样做的”这是“朝圣者”共同关注的话题。
不过中关村明白学习是为了超越。
“创业者—企业家—天使投资人”良性循环曾是硅谷的独家秘笈如今早已被中关村破解。
“愿做智能机器人最大鼓吹手”的杨宁曾是中国最年轻的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的管理者如今化身天使投资人为“进入智能一切的新时代”努力着。
在教育领域翻江倒海的新东方当家人俞敏洪已成广受欢迎的创业导师他要“一生与年轻相伴”带着年轻的创业者一起飞翔。
《2014天使投资报告》显示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投资了中关村企业投资金额占比超过全国60%。
以投资之钟敲响科技企业的黎明中关村发出了“作别崇拜”的“时代之声”。
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让“逆袭”具有现实可行性。
世界是平的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得益于跨领域融合从硅谷向不同地方完成资源和人才迁移——唱吧、陌陌、易道用车中关村新一代创业者在注重本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着中国特色的创新。
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时间。
经过几代管理者、创业者耕耘开拓中关村成长为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初步形成中关村奔涌出活力四射的磅礴气象。
随着国家新一轮改革的推进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低成本创业逐渐成为可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激情燃烧中实现自我价值。
2013年中关村新注册科技创业企业超过6000家 2014年超过13000家。
新生科技企业活跃度超越“硅谷” 这是中关村创业者写下的“向硅谷崇拜告别”的“中国答卷”。
勇往奋进以赴之实现梦想以成之创新超越以从之。
2013年中关村企业对境外直接投资额迅速攀升至711.1亿元同比增长1.1倍百度、联想、用友软件等纷纷向外拓展中关村领军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达562家。
当全球资源为创业者所用中关村开启了从学习到超越的征程。
解决印刷产业链中80%以上的污染宋延林的纳米技术正在改变世界传统的印刷方式“让计算机看懂世界” 曾任谷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的赵勇正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将计算机视觉商业化的公司”。
引领中国科技创业者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通过自己的研究去改变产业的走向正如36氪创始人刘成城所言中关村不是中国的硅谷而是世界的中关村。
这是中关村创业者向“硅谷崇拜”挥手时唱响的“历史宣言”。
当移动互联让我们对地球上每时每刻的变化尽在掌控时人类似乎进入了一个天涯咫尺的时代。
全球逐鹿的大幕已经拉开。
如何实现一个生命体自我存在的价值如何具备一个永不停息的竞争者的奔跑品质中关村创业者手持“创新密匙” 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制胜未来的大门”。
哈佛学生高婧与合伙人一起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无障碍”手机网页云适配研发水平赢得美国同行钦佩。
她在中关村创业时刚刚21岁。
从人大附中辍学以高中生身份加入世界最大基因测序公司华大基因赵柏闻尝试着通过基因分析解开人类遗传的秘密。
去年他在中关村创建量化健康科技公司这一年他才22岁。
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大影院当下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名为《21岁现象》。
目前中关村30岁以下创业新贵数量位居中国首位中关村190余万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
在中关村活跃的20家科技孵化器中大学毕业两年内创业的超过500人。
带领新一代年轻人向新希望挺进中关村90后创业者演绎着“中国创新”的“青春风暴”。
把时间拨回到2010年这一年 41岁的雷军创办了小米科技。
此前雷军已经卖掉了一家公司上市了一家公司投资了十几家公司早已获益不菲。
在别人看来雷军已经功成名就了但他自己做完这些后反而变得更迷茫了。
因为雷军18岁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叫《硅谷之火》那时他就梦想有一天也能像乔布斯一样办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
18岁的梦想一直在雷军心里怀揣。
23年后早已财务自由的雷军为了实现梦想选择重新创业。
如今在小米重新出发的雷军已经成为新一代创业者的偶像。
把创业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在永不停歇中超越自我。
中关村连续创业者占所有创业者比例的37% 33%的连续创业者获得融资或被并购。
不畏惧失败永远走在创业的路上这是中关村精神的内核。
“连续创业者”在不断试错中推动着“创新巨轮”破浪远航。
随生随散分化变形。
来自金山的雷军带出了小米冯鑫带出了暴风影音王峰带出了蓝港在线一片森林长起来了一家成功企业衍生出一个企业群。
“百度系”、“金山系”、“搜狐系”、“腾讯系”、“华为系”、“摩托罗拉系” 2013年中关村新创办企业中大企业骨干自主创业者占47%。
“自主创业者”凭借经验阅历赢得资本青睐同一个“创业系”逐步形成互助共享的“圈子” 中关村的大公司正成为培育“逐鹿群雄”的“创业者摇篮”。
如何把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这个让很多管理者苦恼的问题在市场机制的探索中有了答案。
只要公司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成本把试管和柜台连接起来即可。
不过“在上学期间大学生能不能创业”“拿职务发明出去创业算不算国有资产流失”这些一直是捆绑高校院所的锁链。
从2010年起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的支持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推动下针对事业单位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股权激励等症结在中关村推行了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改革。
2014年初一项被人们称为“京校十条”的改革对于这些“谜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批、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化所获收益中不少于70%的比例可用于奖励。
高校教师可以自由创业、可以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学生的科技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时间可视为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根据学校实际计入相关学分。
在“中国号”列车需要“新动力”时改革的推动者在中关村再一次试水。
大学曾是人类精神的后花园如今成了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
这是创业巨大惯性对人类意志的改变。
义无反顾地打开“新时代的闸门” “中关村新政”给高校创新创业以希望。
王世栋清华“明星创客”。
2014年3月3日我国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第一个工作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发出了北京首张新版营业执照执照主人就是王世栋创办的紫晶立方。
目前王世栋正和伙伴一起把汽车研发的思路和经验用于3D打印机。
北京大学大三学生陈祚同在中关村创立了创知路公司。
面向高中生自主招生培训这一细分教育市场陈祚同“将围绕用户群——接受创知路服务后考上一流高校的学生打造社区营造商业圈”。
创意、创新、创办新企业一个新型教育平台在清华大学诞生——清华x-lab对加入者的要求很简单珍惜这个高校平台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清华创客、北大创业训练营、北邮“零壹时光咖啡馆”、北京服装学院创新园知名高校打破围墙走向社会以“改变未来”的激情和探索、“改变世界”的勇气和智慧造就新一代创业者的发展传奇。
一切历史都是一部思想史一切历史都是一部奋斗史。
当创业成为一种信念舒筋展骨的知名高校向着“创业者大本营”的方向奔去。
电子一条街走了创业大街来了!“以前一块牌子掉下来砸到10个人 9个是大学生现在9个是创业者。
”wifipix 创始人闫文闻道出了中关村创业大街“孵化明天”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