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刍议_环境社会学视野的省思
- 格式:pdf
- 大小:20.94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文明论文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进一步生存与发展的强烈要求,是中国继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观念上,摒弃传统的“征服自然”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不清楚,就不可能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文明的概念,人们有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人与物的和生共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明。
有人则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
有人还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1]。
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这样的界定:第一,生态文明首先是指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这种文明形态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刍议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和路径。
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确立以绿色GDP作为社会发展的评价标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健全社会主义环境法制体系。
标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对策长期以来,部分企业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高投入低产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再加上人口的快速增长,社会人口结构不协调,导致了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造成了社会环境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了社会稳定,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社会生产力固然重要,但是更不能忽视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环境问题。
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资源问题,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体现了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又上了一个高度,逐步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距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的具体概念是由当代人学家张荣寰于2007年4月首次提出的,认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中国必然实现的梦想,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提升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为方向,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具体是指以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前提,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般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中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二、和谐社会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1、生态文明建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是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提倡我们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把握未来。
浅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保护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建设,做好宣传工作,认真履行职责,承担生态治理的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一、充分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提出是社会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我们仍然存在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少、水旱灾害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尤其是在一些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
三、转变自己思想观念。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变成我们自己的自觉行动,更要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宣传生态文明,提高生态意识,继续发挥我们在宣传环保、贯彻落实
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中的先锋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论文3篇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
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
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
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资源是有限的。
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本文对生态文明建设做进一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意义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is refers to the human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to benefit themselve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s efforts and get all of the positive results. high efficiency, high technology,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pollution, sound and sustainabl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u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o a thinking and research.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年来。
自然灾害频发,3月我国西南刚刚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4月23日,我国多地出现沙尘暴及大风天气,其中甘肃民勤县的强沙尘暴为17年来最强,特强沙尘暴使当地农牧业遭到重创。
虽说是天灾,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人祸,这正是人类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搞发展的一种惩罚。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这个话题听上去可能有些严肃,但其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今天,咱们就聊聊它的意义、挑战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实这个理念。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1.1 生态文明,顾名思义,关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试想一下,清新的空气、湛蓝的天空,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需要保护好这片土地,让它继续滋养我们。
1.2 我们的先辈们早就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
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在今天,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责任。
年轻一代应当铭记这一点,珍惜每一片绿地,每一滴清水。
二、面临的挑战2.1 然而,现实往往让人无奈。
城市化的进程飞快,像暴风雨一样席卷而来。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破坏环境,真是“欲速则不达”。
生态环境被迫承受巨大的压力,很多地方出现了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的现象。
2.2 气候变化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警告,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现实。
很多地方的农民因为干旱而失去希望,渔民因为海洋污染而无法生计。
这些问题,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欢离合。
2.3 我们的消费方式也亟待改变。
习惯了“快餐文化”的人们,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每一个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一次性塑料袋、过度消费,都是对地球的伤害。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警醒,不能再任性了。
三、如何落实生态文明3.1 提高环保意识是第一步。
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学校、社区都可以举办相关活动。
比如,组织环保志愿者,去清理河流、植树。
这样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3.2 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小改变也能带来大影响。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选择公共交通,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少吃肉,多吃蔬菜,这不仅健康,还能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看,这些改变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去做。
3.3 企业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应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号召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大报告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生态理念在全社会得以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签: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环境1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什么是生态文明?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两个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
严格来讲,生态环境并不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涵着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的结果,生态文明并不是生态“文明”的状态,而是人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
它是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指导人们走上可持续的和谐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追求最大经济利益所采取的各种方法、手段所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的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2.1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
一、引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形成决议,组建环境保护部,不再保留环境保护总局,将环境、生态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
但同时,工业文明所崇尚的“掠夺”和“无限的占有”让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大大地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①尤其在我们一些发达的工业城市中,城市环境的恶化愈加突出,甚至可以说,这些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牺牲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二、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生态问题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大城市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城市自然环境的恶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大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导致中上收入阶层大量迁往周围的农村和小城镇,即“逆城市化”趋向,大城市中心区正在逐步走向衰退。
自改革方略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往往是和迅速环境恶化联系在一起的。
我国也不例外。
近20年来,我国的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其它不合理手段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②目前,城市生态问题是社会学家重点研究的对象之一,在环境社会学的研究领域,西方对此已经有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邓拉普和卡顿认为,环境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环境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一系列文章中阐述了环境社会学的生态学分析框架。
他们吸收、综合并修正了帕克提出的“社会复合体”模型和邓肯提出的“生态复合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的三维竞争功能模型”概念,通过分析环境对于人类的三种功能(提供生活空间、提供生存资源、进行废物储存和转化)、三种功能之间的冲突关系以及这些功能与关系的演变情况,解释了当代环境问题的生存根源。
他们俩根据人类社会对于环境系统的依存性的前提,提出了与传统社会学所持范式相对的、能够指导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即“新环境范式”(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NEP)。
汉尼根则是以建构主义视角来研究环境问题。
他撰写的《环境社会学——一种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认为,公众对于环境的关心并不直接与环境的客观状况相关,而且,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也在不同时期也不一定一致。
环境问题只有在经过个人或组织的“建构”,并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时才构成问题。
他同时认为,科学和大众传媒在环境问题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的建构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从生态破坏的主体---公众的角度出发,从更详细、更具可行性的方法入手,具体提出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意识和途径。
而弗雷德里克・H. 巴特尔也从公众的对环境的观念和意识入手,提出解决环境危机的最重要的途径,“至少在当前,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已经趋向于失衡,经济扩张引起的生态破坏还在加剧,解决环境危机,需要人们改变对环境的传统观点。
”③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环境社会学进行了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洪大用博士是国内较早致力于环境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果的一位青年学者。
以他的博士论文为主要内容出版的专著《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基于一种宏观研究的取向,从“环境与社会史相互作用的”、“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这两个基本预设出发,结合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提出并运用社会转型的理论模式分析了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特征、原因和建构过程,反思了现有各种环境保护的对策,提出了通过组织创新优化社会结构以缓解环境问题的对策。
上海大学的王芳博士近期出版的《环境社会学新视野——行动者、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问题》一书,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环境问题入手,以一种新的视角:行动者与环境行为为分析方法,探讨了个人、企业法人和政府法人行动者以及环境问题的三种关系,并从空间、理性行为与城市环境问题着手分析了其发生机制与成因,最后对生态城市建设对策提出建议。
对于城市社会环境的恶化,本文认为也可以从转型社会学来研究,目前我国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阶段,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所崇尚的工业文明仍然在主导者我国社会,这种掠夺式的文明仍然在国民心中长存,一切的文化就是以无尽的占有和掠夺为基础的,自然不会关注由掠夺带来的环境问题,在转型社会中,社会解体的程度远甚于社会整合的程度,国民没有一个趋同的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容易出现行为失范和越轨,做出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事情。
我国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不利于遏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一方面,大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稳定性很差,随利转移,不易集中管理,甚至失控,基本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污染治理;另一方面,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乡镇企业,都在很大程度上有着片面追求产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削弱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关心。
可见,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城市的生态环境呢?三、创建生态文明路径分析从宏观上来说,国家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做的是制度层面上的工作,在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上,应该将环境因素放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中。
对各级政府、对企业的综合评价应该将他们环境治理的程度作为他们的业绩之一,不能单纯只关注GDP的增长情况,同时就国家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直接投入,二是国家的立法、监督、执行和引导。
就第一方面来说,国家创新性的做法有拓展绿色资本市场,推动绿色保险事业,减轻企业的压力,同时也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增加对企业排污的监督力量。
第二方面来说可以拟定绿色税收,要对开发、保护、使用环境资源的纳税单位和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污染、破坏和保护的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税收,然后辅之以环境收费和生态补偿,合理的分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起到环境治理的效果。
加大国家对企业行为的指导力度,创造一个绿色经济增长的气氛和环境。
④其次,从社会层面上来看,可以就企业和社会组织两个主题来研究。
企业应该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局的角度出发,调整长期发展战略,从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综合考虑资源效率和环境影响,尽可能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应该加快技术进步,减轻环境污染,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末端处理技术,废弃资源的回收技术和污染物预防的清洁措施。
从社会组织方面来说,主要是环保组织在国家政府的领导下带动全民来参与到环境的治理活动中来,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又能在一定范围内弥补市场失灵;既能减少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焦点的概率,又能较好处理市场不能或无力处理的问题和矛盾。
相对于政府行政运行,社会组织的运行方式能够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相对于市场调节,社会组织的调节方式能够更好地保证社会公益的目标,从而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刍议——环境社会学视野的省思郭志远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摘 要】在国家十七大提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三周年之际,本文对生态文明的定义和内涵进行进一步了解和透析,同时选取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为基点,运用环境社会学的理论与视角,从环境、公众主体和政府的关系着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的深层关系,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 环境污染 生态意识 环境社会学①(英)汤因比,2001,《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第6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② 中国环境保护网http://www.hjbhw.cn,中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③(英)弗雷德里克・H. 巴特尔,1987,《社会学与环境问题:人类生态学发展的曲折道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第3期,第5、18页。
④ 摘自中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下转第304页)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到实处,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
在这个意义上,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过程,正如整个社会建设过程一样,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另外,在当前社会日益分化多样和流动速度加快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多种形式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整合,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并满足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实现社会需要的组织化。
从社会学视角来说,应该建构一个更加完善、更加鲜活的社会系统,创建一套环保的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国民的环保行为,防止他们的行为盲从和行为失范。
另外,在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普及之余,社会也应该力图建构一种道德约束机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默认导向在无形中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利用社会系统的力量来征服和引导人们内心的想法,借此契机促使社会的个体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
从个人来说,除了建立起环保意识之外,还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每一块纸屑,每一滴水做起,把自己的环保行为置于国家大的环境保护政策之下,指导自己,监督自己,完善自己。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个人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自身权益的需要。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享用环境的权利。
作为社会公众,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环境保护,任何人都不能对资源进行占有支配和损害。
社会中每个个体是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直接受害者。
任何环境污染和破坏最终都会影响到每个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的建设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可以说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
目前各国都在想方设法的改进生产方式,改善本国的生态环境,而且在综合国力的评审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被列为重要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