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论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4
诗论读后感第一篇:诗论读后感《诗论》读后感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
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
《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
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
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
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
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
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
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
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
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
“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文明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维护和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
文明不仅仅是指言行举止的有礼貌,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
因此,我们发起这份文明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让我们的校园更加整洁、美好。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待人接物,不论是老师、同学还是校园工作人员,都要用礼貌的语言和态度对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到文明建设中来。
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倡导大家遵守公共秩序,不打乱交通、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另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让文明之风从我们校园吹向整个社会。
最后,我们要用心去感悟文明的内涵。
文明不仅仅是一种表面
的规矩,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我们要培养自己的情操,学会欣赏美、尊重他人、关爱弱势群体,用真诚和善意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我们的校园成为一个充满文明之风的地方。
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文明之风在我们的校园中蔚然成风,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建设一个更加文明、更加美好的校园!
谢谢大家!。
《论诗》读后感
《读〈论诗〉有感》
读完赵翼的《论诗》,我对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诗中“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这句话让我明白,即使是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作品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也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再新鲜。
这并不是说他们的诗作失去了价值,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诗歌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则让我认识到,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优秀诗人出现,他们会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才华引领当时的诗坛。
这也提醒我们,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所建树。
此外,这首诗还让我意识到,诗歌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和主题,但他们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阅读《论诗》,我不仅对诗歌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
识,也对诗歌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
它鼓励我们要开阔视野,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同时也要保持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和创新精神。
品诗论史心得体会
我爱读诗歌,也爱读史书。
通过品诗论史,我感受到自己心灵变得澄净。
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尽情领略文学的乐趣。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阅读诗歌,我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体会了诗歌中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待世事的看法,学习了怎样去积极地面对生活。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通过阅读史书,我学习了朝代的更替以及历代的名人故事,明白什么是礼仪,什么是修养,明白了人立于世要保有的原则,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2024年诗论朱光潜读后感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是当代文化研究和诗歌批评领域的权威,被誉为“诗界泰斗”。
他的著作《诗论》堪称中国诗歌批评的经典之作,被广泛引用和学习。
在阅读了这本著作后,我对朱光潜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印象深刻。
以下是我对《诗论》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和观点。
首先,朱光潜在《诗论》中对诗歌创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他指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和形象化的语言艺术,通过极富想象力和文学感觉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还强调了诗歌的美学特性,认为诗歌应该追求“以词为美”的原则,即通过精妙的词语和音乐性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朱光潜的这些观点使我对诗歌的定义和创作的目标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我的审美观念。
其次,朱光潜在《诗论》中对诗歌表现形式的研究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
他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对比研究,对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批评理论和研究方法。
朱光潜的研究方法既注重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又结合了历史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考量,使我对诗歌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深入学习和研究诗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朱光潜在《诗论》中对于诗歌批评的观点和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认为,诗歌批评是一种对诗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不仅要对诗歌表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评判,还要关注诗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
朱光潜的诗歌批评方法注重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力求对诗歌作品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朱光潜的批评思想和方法,我认为自己在进行诗歌鉴赏和批评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批评技能和眼界。
最后,我认为朱光潜在《诗论》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观点对于当代诗歌的发展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他关注诗歌的传统和文化根基,强调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力量,提倡诗歌创作回归本真和追求独特性。
这些观点不仅可以指导诗人的创作实践,也可以为诗歌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思考。
《诗论》之读后感1500字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诗的生命在情趣。
王维有一首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很有意境,幽篁翠竹间,诗人抚琴而长啸。
林深处,消尽了众人的喧哗,只留下明月来陪伴。
月华辉辉,诗人的心境也可推而想之。
清静悠然,可谓有诗有琴,无是无非。
诗中的情趣,于诗的意境而体之。
不可言之却可意会。
这点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诗论》中说得很好,“诗本是趣味性情中事,谈到究竟,只能凭灵心妙悟,别人和我不同意时,我只能说是趣味的不同,很难以口舌争”。
而每个人的诗趣却是不同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认为,诗趣体会的不同,正是不同人的经历与心灵的不同映照。
英国诗人华滋华斯(Wordsworth)说得好,“诗起于经过在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
所谓“沉静中回味来的情绪”,便是一个人于沉静中对情绪的思考过程。
这思考过程往往又是一个人心灵的反映。
比如两个人在一起散步,他们都沉默着,彼此心照不宣时,一个人可能想着自己的苦痛,另一个人可能为着别人而担心。
每个人的经历与思想,便于这沉静中体现出来。
沉静予人以思考的自由,给读者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朱光潜先生说,“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是新鲜的”。
朱光潜先生引了阿米尔(Amiel)的一句话,“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
其实,一首诗何尝不是一种心情呢?而对一首诗的欣赏何尝不是一种心情呢?”所以,朱光潜先生又说,“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这话说得极好。
我记得一首法语诗《Automne》(秋天),其中有这样一句:“Engrandsilence,engrandmystEre”(伟大的静默中蕴藏着伟大的神秘)。
正是在静默的遐想中,每个人有着自我的思索,这静默中自我的思索便是一种思考的自由。
一个人的思想与体悟,便在这静默中一览无余。
所以,杜甫看到自己的茅屋在秋风秋雨中倒塌破落时,他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诗的意境中我们体会到诗人一种洒脱的心境,我们读到的是诗人心忧天下的寥廓胸襟。
从《诗论》看朱光潜的美学观《诗论》,是我国二十世纪的学术经典之一,是朱光潜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主要以《诗论》为中心,探讨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中西合璧的文艺观,民间文化的自觉意识,独特的诗学观。
中西合璧民间文学意识诗的语言形式人生体验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
他的研究,以西方美学为主,凭借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采用中西互相参证分析的方法,在中国现代批评和美学史上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诗论》是一部西方文论与传统中国诗歌结合的佳作,其写作和出版历经五十多年,凝聚了朱光潜一生的心血,也是朱光潜先生自认为花费功夫最多,有独到见解的一部作品。
从《诗论》,我们可看出朱光潜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中西合璧的美学思想和独特的诗学观。
一、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与王国维等前辈一样,朱光潜之所以被能贯通中西,在于其不仅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同时也是由于其开阔的视野,将西方现代学科,包括心理学、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纳入了诗学的理论体系,可谓是中西文艺观圆熟的融合。
朱光潜曾受到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利普斯的“移情说”,以及尼采、康德西方思想的影响。
在《诗论》中,亦可看出朱光潜诗歌美学观,其理论来源主要是克罗齐的直觉主义。
朱光潜辩证地吸收了克罗齐的美学学说,形成了自己的美学体系。
如朱光潜自己所说,“在这里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诗论》中,朱光潜不仅利用西方文论分析中国诗歌,在分析中国诗歌时,亦采用西方的民俗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虽然主要谈中国诗歌,也将中西方诗歌进行比较,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体现中西诗的差异特色。
在讨论诗歌起源时,朱光潜举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为例,最后得出结论“诗的起源以人类天性为基础”的结论,显然受到“模仿说”的影响。
在题材和内容上,在《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章中,谈中西诗情趣上的比较时,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重要,分别从社会、教育、婚恋观几个方面介绍了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大家小书,字字珠玑——浅析《诗论》中的诗与乐《诗论》是一本读起来很费功夫的书,百余页的内容包含了一位大家对诗的毕生研究与见解,每一句话中包含的信息量可想而知,同时,书中古今中外皆有所涉及,读书的同时还需要一些其他资料作为辅助,才能看懂。
而关于“诗与乐”这一话题,我从书中大概概括出两点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诗与乐乃是同根同源,在最初是与舞蹈“在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
这一点在书中开篇便有所提及,三者都起源于“‘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艺术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二,诗与乐的共同之处在于“节奏”,书中说“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
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
关于“节奏”一词可以理解成一种规律,这种节奏是诗的格律,也是乐的音调,是两者都有的高低起伏、长短相间的节奏韵律。
例如,杜甫的诗经常描绘的是百姓疾苦,读起来便觉得“沉郁顿挫”;在音乐中,中国民乐往往用徵调来演奏,表现深沉压抑的情感,西洋乐大多用小调的变奏或者是E 大调来抒发阴郁晦涩的情感。
无论是诗的韵律还是乐的调性,都是一种声的“节奏”。
而诗与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有所区别。
一,诗有文字意义,而乐没有。
由于表现方式不同,除了声音以外,诗还可以用文字来表现和传达坐着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乐则不然,因此带来的情感体验也会有所差异,“诗既用语言,就不能不保留语言的特性,就不能离开意义而专讲声音。
”也正因语言,使得诗的意境可以被具象化,而音乐的意境始终为抽象的。
二,书中认为,“乐的节奏可谱,诗的节奏不可谱;可谱者比纯为形式的组合,而诗的声音受文字意义的影响,不能看成纯形式的”。
也就是说,诗的节奏是一种无规范、非形式化的,音乐与其相反。
对此,我存有所异议。
我并不否认诗没有规范不可谱的节奏,但是,我认为乐的节奏也不并是纯形式的。
首先,对于一个演奏者或是演唱者来说,演绎音乐的过程中必然或融入自己的感情,这与诵读诗词的时候是一样的,如此一来,节奏必然会因为情感的差异而产生细微的差别。
关于《诗论》的读书报告朱光潜先生的这部《诗论》专著非同寻常,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就连朱先生自己也后记中记到:“在我过去的写作中,自认为用功较多,比较有点独到见解的,还是这本《诗论》。
在书中作者站在中西对比的独特视角探讨了中国诗歌的起源、性质、特征的历史源流,他试图在书中运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也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同时对于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也做了分析探讨。
整本书中作者触类旁通,笔锋潇洒自如,显示了作者精湛的学识与通达的观念。
这是一本很难得的文学理论,见解独到而深刻,同时我觉得也是一本有难度的理论书,其中有些理论必须是反复揣摩才能领悟,好书就是这样,他的理论意义是无限的,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鲜的体会。
基于我个人兴趣以及对书中内容的把握,另外再是时间的分配,对这本书的阅读就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详略之分。
书中前四章和七章、第十三章我比较感兴趣,我反复读了三遍。
我深知这三遍的阅读远远不够,况且近期的反复阅读不能将其精髓完全领会,所以接下来我主要是针对书中的有些内容对我思维的启发和老师分享下。
一、批评性论述语言精练,富于说服力作者的理论知识扎实丰厚,书中有多处精彩的批评性论述,读来酣畅淋漓,爱不释手。
这里我例举两处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第一处是关于我们的表现说和克罗齐表现说的差别,作者先对克罗齐的学说予以肯定和赞同,但作者用词非常严谨,他这样表述到:“克罗齐的学说有一部分是真理,也有一部分过甚其辞。
”接着作者开始分开论述,作者赞同克罗齐对于艺术的单整性以及实质形式的分离的论述,但是认为他的观点有些唯心派,不能系统辨证地看问题,因为他过分地着重艺术的单整性而武断地否认艺术可分类,这么一来,他认为心里直觉到一种意象后便算完成了一件艺术作品。
作者对于他的这个论述提出了质疑,并认为他的学说致命伤就在这点,他忽视了艺术创造不能离开传达媒介,在直接指出作者学说的漏洞之后接着下文就是作者严密的论证过程,最后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批评了克罗齐只重视表现这个过程而忽视了传达媒介。
2024年诗论朱光潜读后感范文朱光潜的《诗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下面是我写的一篇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诗论》这本书涵盖了朱光潜对于诗歌的理论思考和批评方法。
他在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诗歌的重要观点,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都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朱光潜强调诗歌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他认为诗歌是表达人类真实感受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应该直抒胸臆,大胆表达。
他反对形式美和空洞文学,主张以自然真实的语言来创作诗歌。
朱光潜在《诗论》中还对于诗歌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他认为诗歌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达上。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的魅力和形象的描绘,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他认为真正优秀的诗歌应该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朱光潜还在《诗论》中提到了诗歌创作技巧和批评方法。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注重形式和语言的运用,避免空洞和庸俗。
他主张诗人应该注重诗句的韵律和节奏感,通过音韵和韵律的变化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此外,朱光潜还提出了对诗歌进行批评的几个要点,例如诗歌的内容是否真实,形象是否生动,语言是否精确等。
通过对《诗论》的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朱光潜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度思考和洞察力。
他的观点不仅适用于诗歌创作和批评,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批评中。
他对于真实和自然的追求,对于艺术表达的要求,对于形式美和内容真实的平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对于诗歌本身的思考,朱光潜还在《诗论》中提到了诗歌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诗歌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表达社会风貌和人民情感的一种方式。
他呼吁诗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生活,通过诗歌为人民的幸福和进步贡献力量。
这种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诗歌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诗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重要启示的著作。
读朱光潜先生《诗论》有感文学院09中文系王想文 0912422前言中提到朱光潜先生对《诗论》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而先生生平偏爱诗艺,受古典文化熏陶,认为“诗是文学的精华,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好的艺术都是诗,不从诗入手,谈艺的根基就不深厚。
”而先生(为表尊敬同时也为方便,下文中简称先生)于此书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全书各章节从诗的起源开始介绍,步步推进论证,谈及了时至今日认识学术前沿的相关论题,总结前人经验成果,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贯通中西古今,可以誉为系中国现代具有开拓之功的诗学专著。
书中谈及的如“诗境”、“情趣”等都是重要的课题,而从第8章开始直至13章结尾充分以中国诗为例分析,展现了一代大师风范。
我就以诗与画的关系为例,谈及一些读了本书之后的感触和心得。
诗画关系论历来是中西文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传统。
作为一代美学家和诗学家,先生对这一主题也情有独钟。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文化(以画为代表)大有压倒语言文化(以诗为代表)的趋势,语言与图像相争激烈。
因此,先生诗学中的关于诗画关系论思想的重要性也就被日益凸显出来。
先生诗画关系论思想的形成起于对《拉奥孔》(Laokoon)一书的重视。
《拉奥孔》,其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是德国启蒙运动的先驱莱辛(Lessing,1729-1881)的代表作。
莱辛通过对拉奥孔这一题材在史诗与雕塑中的不同处理,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从而抽绎出关于艺术的一些基本原则。
莱辛的这一著作曾在欧洲发生过广泛的影响,像马克思等人都曾对它作出过积极的评论。
留学时代的朱光潜潜心研读了康德、黑格尔、克罗齐几位美学大家,当然也包括莱辛。
首先,书中四个小节是根据思维逻辑的关系按顺序组合起来的。
依次是:1)诗画同质说与诗乐同质说;2)莱辛的诗画异质说;3)画如何叙述,诗如何描写;4)莱辛学说的批判。
从常识性的观点以及前人的观点开始引起话题,进而提出莱辛的观点也就是本章的话题中心,经过详细论证之后,又添入自己独到的见解,整章结构紧凑,不失大师风范。
《诗论》读书笔记花了大约有一周的时间,把朱光潜的《诗论》这本书看完了,这实在是一本好书,让我获益匪浅,于是就写了这篇读书笔记。
什么是诗?这是这本书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作者总结道: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重点词语在于“具有音律”和“纯文学”,“具有音律”的特点把诗与同样是纯文学的散文区分开来,“纯文学”的特点把诗与其他虽具有音律却不是文学的东西区别开来。
在讲到诗与散文的区分时,作者强调到: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从形式上和实质上见出。
也就是说,单从音律上或者单从题材上,都不能必然把诗和散文区分开来。
形式上来说,自古有“有韵为诗,无韵为文”的说法,这里面,“韵”就是形式上的内容,古人以为有韵的就是诗,没有韵的就是散文,作者认为,古人的看法虽支持者众,终究失之于偏颇,他认为“诗可以由整齐音律到无音律,散文也可以由无音律到有音律。
”作者认为诗与散文并不能严格区分,在它们中间有一处很宽的重合区域,在这重合区域里,有的诗因疏于音律而近于散文,也有的散文因富于音律而类于诗。
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诗与散文尚不能完全区分开来。
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从内容题材上来说,古人认为诗宜于抒情而散文宜于说理,作者认为,诗不必有诗的题材,散文不必有散文的题材,诗不一定只能表现情趣,它也可以阐述哲理,暗示宇宙奥义,散文也不一定只能表现理趣,它同样可以抒发情感,蕴蓄绵绵情思。
所以,从实质上来说,我们也不能把诗与散文严格区分。
作者认为,要同时考虑音律和题材,才可能把诗与散文区分开来。
然而,从对诗与散文的区别的分析当中,作者认为自己“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的定义并不很是自适,以为它还不谨严。
关于诗的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作者认为情趣是人的主观的观照,意象是独立于人的客观的物象,一首诗的最高境界就在于情趣(主观)和意象(客观)的忻合无间,也就是说意象恰好能反映情趣,情趣恰好能融于意象。
不管是创作诗歌还是欣赏诗歌,都是一种创造的过程。
对于作者来说,创造就是把由意象构成的融入了情趣的意境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而对于读者来说,创造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调动自己的情感经历把诗所表现的意境领会出来,因为每个读者的情感经历甚至于同一读者于不同时期时的情感经历都是不同的,所以欣赏一首诗也就是一次无可复现的创造。
朱光潜诗论读书笔记读朱光潜先生的,就像是在诗的世界里进行了一场奇妙的旅行。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于诗的见解,让我这个原本对诗一知半解的人,仿佛一下子推开了一扇通往诗歌神秘花园的大门。
他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让人云里雾里的理论把我绕晕,而是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让我一点点领略到诗的魅力。
就拿诗歌的意象来说吧,以前我读诗,看到那些花啊、草啊、月亮啊,就觉得不过是些寻常的东西,诗人拿来写写罢了。
但朱光潜先生告诉我,这每一个意象都不是随便选的,它们背后都有着诗人深深的情感寄托。
比如说“月亮”,它不仅仅是夜空中那个亮亮的圆盘,在诗人的笔下,它有时代表着思念,有时象征着孤独,有时又寓意着团圆。
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月圆之夜出门散步。
那天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把整个大地都照得如同白昼。
我走在小路上,看到路边的草丛里,有几只萤火虫在一闪一闪地飞着。
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一阵淡淡的花香。
那一刻,我突然就明白了诗人为什么喜欢写月亮。
在这样宁静美好的夜晚,望着那轮高悬的明月,心中自然而然就会涌起各种情感。
也许是想起了远方的亲人,也许是感慨自己的孤独,又或许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朱光潜先生还谈到了诗歌的韵律。
以前我总觉得韵律就是为了让诗读起来顺口,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读了他的书我才知道,韵律对于诗歌来说,就像是人的心跳和呼吸一样重要。
韵律的存在,让诗歌有了一种内在的节奏和力量。
有一回,我参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
有一位朗诵者朗诵了一首古诗,那抑扬顿挫的声调,那轻重缓急的节奏,仿佛把诗中的情感都通过声音传递了出来。
我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诗人所描绘的那个世界。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跳动的音符,组合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韵律的魅力。
在中,朱光潜先生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也有很深刻的见解。
他说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和寄托,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下雨天,我心情特别低落,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
读《诗论》01106111 李垣摘要:《诗论》一书内容丰富,涵盖了诗的起源、特征的探索,以及诗与乐舞、散文、绘画的关系;分析了中国诗的节奏声韵以及中国诗如何走上“律”的道路,并对陶渊明做出了一些个别分析。
本文在作者初读《诗论》一书的基础上,浅谈读完此书后对于诗歌这种文学艺术体裁的浅显理解。
关键词:诗起源谐隐境界关系节奏声韵律读《诗论》一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偶然。
刚来新加坡的几个星期里,除了寥寥几节课,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所以竟好学心起,进图书馆翻出一本《诗论》,认真读了读。
朱光潜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学贯中西、理论艰深,但却用浅白宁静的文字,著成了这部在诗歌的讨论上包罗万象的书。
我从前对诗没有太多认识,读完《诗论》,对诗歌,才算有了一个粗浅的系统了解。
我的读书报告,也打算沿着朱老的论述,漫无边际的写下去。
第一部分:诗歌的起源关于诗歌的起源,朱光潜先生对一般学者搜罗古佚,并依据古佚推断诗歌最早的发生时发生地这一方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一方法包含了两个根本性错误:一、假定史载最古的诗就是诗歌的起源;二、假定在最古的诗外就找不到诗歌的起源。
诗歌的起源应在文字之先,这个观点推断起来十分可靠。
即使不必考察史料,仅从生活中,也能发现,诗歌存在的载体,其实常常是人们的口口相传。
诉诸笔墨、文字录入,只是让它的生命得以长久的延续。
但它的诞生,并非在于文字。
文字的记载,都是来源于口中的歌谣,也就是书中所提到的搜集民歌的风气。
作者的另一个观点是,讨论诗歌的起源,需要考虑它的原始程度,而非仅仅它的文化程度。
现代民谣的进化程度,其实不如古籍中记录在案的诗。
如果一味追寻搜罗古书里的古诗,忽略了民间歌谣,未免失之偏颇。
关于诗歌的起源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始终强调的一点,是民歌,而且是混沌期、发展期、只存在于众人口中的民歌。
一旦录为文字,就是经过了收集、加工和提炼,不复原始时期的风貌。
即使作为外行,我也明白,历史研究,始终重的是史料和证据,而作者提倡的去民歌中找诗歌源头的方法,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无疑是十分困难的。
《诗论》读后感这本书首先给我的感觉是对诗的讨论,但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之后,有了重新的认识。
对于诗的起源问题有了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朱光潜先生认为历史与考古学的证据不尽可凭,诗与民间歌谣是有关联的,所以有在每个区域里歌谣都各有早起的,又晚起的。
我们不能因为某几首歌谣有历史线索可以推测年代,便断定全区域的歌谣都属于同一年代,犹如二十世纪出版的《北平歌谣》里虽有一首叫做《宣统回朝》,我们不能据此断定这部集里其他歌谣均起于民国年代。
况且一般人所认为有线索的几首诗如《甘棠》的召伯,《何彼矣》的齐侯之子也还是渺茫难稽。
《国风》中含有断定年代所必据的内证根本就很少。
二是心理学的解释:“表现”情感与“再现”印象,得出的结论是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或是纯以艺术形象产生快感,它的起源都是以人类天性为基础。
所以严格的说,诗的起源当与人类一样久远。
三是诗歌与音乐、舞蹈同源,就诗与乐的关系说,中国旧有“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的分别。
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共同的命脉是节奏。
后来它们出现分化,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
四是诗歌所保留的诗、乐、舞同源的痕迹。
在这里就不多细说了,因为在各方面都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
五是原始诗歌的作者,在起源时它必有一个作者,后经口头传诵,经过许多次“第二次创作”,才产生许多变形。
变形的主因不外两种:一、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别;二、各地方言的差别。
这就是先生从这些方面分析了诗的起源,让我感受到诗的历史渊源悠久,发展冗长,而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带有各地的特色文化,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学财富。
民间诗有一种传统技巧:文字游戏。
其中包括“谐”——开玩笑,“隐”——捉迷藏,以及狭义的纯粹文字游戏。
“谐”这个手法被认为是具有普遍美感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在诗中,这个“谐”所玩笑的对象,不外乎二:人和事。
人,不是尽善尽美之人,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通常是二者之间,但是具有特点的。
诗中常用的对象,是容貌的丑陋或者身体的残疾。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题外话,文人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刻薄。
当然,人品的亏缺,也是诗歌嘲笑的重要对象,其中著名的例子便是那句妇孺皆知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另一种是事——各种违背常理的怪事。
比方说民间旧俗中的童养媳,老妻少夫,稀奇古怪。
作者认为,谐的特征是模棱两可,有恶意而又不尽是恶意,有美感而又不尽是美感,诗在有谐趣时,往往欢欣与哀痛并行不悖。
有的人从悲中见诙谐,有的人从喜中见诙谐。
作者在论述中国诗人和诗时,以李商隐的《龙池》为例:龙池辞酒敝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
作者认为这首诗写寿王的杨妃被父亲明皇夺去,连酒都喝不下去,诗的出发点是理智而非深情,不带感情色彩,纯属讥刺事实。
读到这里我想到唐朝诗人杜牧那首更普及的诗《过华清宫绝句》之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谐”的意味或许已经重不过“刺”了,从杜牧生平来看,他并非杜甫那样地忧国忧民之辈,在诗中,他也并无几多深情或沉痛,他只是看到了事实,嘲笑、讥骂,这些句子来自于聪明人的头脑,而不是忧思者的心灵。
类似的,他还有一句千古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更多讨论的是陶潜和杜甫,认为他们的诗,既沉痛又滑稽,有深度的内涵,在谐的基础上不会流于轻薄。
诗忌讳轻薄,谐却容易造成轻薄,在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反例,即《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听说刘兰芝行将改嫁时,赶上门去讥讽:府君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
我高中时语文课里读到此句,就想大骂焦仲卿,觉得他做人没用,欺负老婆倒是很有一手。
这里作者关注的,当然不是我所看到的某个人物,他质疑的是这种写法,在殉情者生离死别之际,使用这种讥刺的语句,他认为,并不恰当,近于轻薄。
诗的胜境,终归于情,理智的聪明人,是做不了诗人的。
下面谈到诗中的“隐”。
“隐”这个手法,类似猜谜,可以是娱乐,也可以是暗语谶语暗通款曲。
这个隐,放到现在的修辞手法里,近似借喻。
作者有一例民歌:啥?豆巴,满面花,雨打浮沙,蜜蜂错认家,荔枝核桃苦瓜,满天星斗打落花。
恶意的谐被藏在隐里,还用了一个七层宝塔的形式,减了几分刻毒,多了一点逗趣和巧妙。
中国文人自古好用“隐”,无论《诗经》还是《离骚》,无论杜甫还是苏轼,都或多或少在诗中暗示些什么,而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更是满篇的字谜。
从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开始,到大观园日常生活中的诗谜灯谜,不胜枚举。
这些谜样的文字让后来的红学研究者如痴如醉,有些在我眼中,甚至走火入魔,《红楼梦》中每字每句,都能变作有隐含意义的谜语。
隐语除了用比喻的方式以外,还可以谐音,作者用的词是“双关”。
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是我最早接触过的此类诗句。
作者提到,唐以后文字游戏的风气日盛,令诗伤于纤巧,便不复诗本来该有的神韵了。
文字游戏对于诗而言,是提升诗歌品质的调节,令作品更加丰富,但如果喧宾夺主,终为不智。
作者认为,每首诗都会自成一种境界。
诗中所描写的一幅景、一卷画,是作者心境的体现,也是读者在读这首诗时应当心领神会的。
作者所举一例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清淡愉悦的生活气息,便在停船一问之中。
白居易《琵琶行》里也有停船一景:“停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二者情境,云泥之别。
这里并非说孰云孰泥,只是想表明同景不同心。
诗的境界的产生,也就是让读者见到诗人所创的境界,作者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直觉,二是意象恰能代表情趣。
读一首诗,需要在一定的思考与联想的基础上,直接感受到诗中所写的意境。
这种直接感受,不是一种理智的思索,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而意象与情趣的契合,则有关于我之前所感的“同景不同心”,这里作者以描摹山为例,将陶潜杜甫李白辛弃疾姜夔的诗句作比较,可以看出各自情趣不同,各成一种境界。
不光是不同诗人不同诗句的境界各不相同,同一诗句读者在不同时间读来境界也会有所变化。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是无止境的,因此诗境也是无限的,永葆新鲜的。
曾有人玩笑说,把散文句句转行,句句拆开,就是诗了。
虽然没道理,但是也表明了一种观点:诗是有韵律节奏的散文。
作者对于这一观点,并不认同。
三字经不能因为有韵律而被称为诗,红楼梦也不能因为无韵而被排除在诗之外。
另一种说法是诗文风格不同,作者也不赞同。
他认为诗文上品,都是实质与形式融会贯通,诗文之间,不存在什么风格的界限。
诗与散文各有妙境,有人认为诗的风格高于散文,是不可信的,它们的风味不同,各有千秋。
如果说诗与散文在形式上没有太大差异,那么是否它们的实质并不相同呢?有人觉得诗与散文的题材不同,抒情遣兴的是诗,状物叙事说理的是散文。
诗与散文,一个在情,一个在理。
然作者却以历史上有情趣意境的散文和说理叙事的诗为例,部分否定了这一观点。
排除了诗与散文在形式和实质上的差别,将诗定义为“具有音律的纯文学”。
这一定义,可以说是对“诗”这个字的礼赞和膜拜。
因为它将具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文章和仅具音律没有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都拒之门外,给了“诗”这个形式无与伦比的高规格高门槛。
提到诗与画,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画,我没看过,他的诗中,确是有画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有几个诗人诗中无画?“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不是画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不是画吗?既然都有画,苏轼这句赞美,显然具有普适意义,而不单单可以用于王维。
作者在诗与画这一章里,重点评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说,有别于前文可以推断的诗画同质说。
莱辛以“拉奥孔”这一艺术形象在雕塑与史诗中的不同描绘与表现方式,说明了诗人和画家或者说雕塑家对于同一事件同一人物的材料去取各不相同,得出结论,诗画其实并不同质,诗用来叙述动作,而画用来描摹静态。
荷马这样的大诗人,亦明此理,在描摹静态时通常只是空泛的词语,而叙述动作却是详尽周全。
对于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作者认为他对于艺术理论的巨大贡献,世所公认、不可磨灭。
但是按照作者一贯的辩证态度,他对这一学说,也有批评。
他认为莱辛虽然否定了老观点“诗画同质说”,却没有脱离西方两千余年“艺术即模仿”的老脑筋。
忽视情感因素、心理过程他也举出实例,证明诗中也可以静态的描摹达到动态的效果。
莱辛的错误,作者认为在于一种一劳永逸的心理,希望通过一个简单固定的公式,来限定艺术,殊不知,艺术本身的感性,注定了它不能被某种框框限制住。
后面作者在分析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主要是论声、顿、韵在中国诗中的作用以及进行阐述,如何将声、顿、韵与诗的集合。
声、顿、韵是诗的三个主要特征,它们各自有不同的作用,但会构成一首很美的诗。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的诗诗人陶渊明,分析了他的身世、郊游、阅读和思想,他处在一个动乱的是时代里社会不景气,读书人的生活压力更是大。
还了解到了陶渊明的交友,主要可分为四类,第一种是政治上的人物,有的是他的上司,但这一类与陶渊明说不上是朋友,真正做朋友的只有顾延之,他和陶渊明交谊深厚,陶渊明死后,他做了一篇有名的文章。
第二种是集中载有赠诗的,这批人事迹不彰,对陶渊明也似没多大影响。
第三种是在思想情趣与艺术方面可能互相影响的,他们在文学上有过相互交流和互赠。
第四种是乡邻中的一些天夫野老,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颇得一些温慰。
陶渊明一生结识了不同的人很多,对他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还讲述了陶渊明的感情生活,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的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
谈到感情生活,正和他的思想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
读了这本书,对诗的起源,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以及诗与各方面的关系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诗是人类情感的出发地,带给人以欢乐,也表现人的情感。